图书介绍

彝族古代文明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彝族古代文明史
  • 且萨乌牛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民族出版社
  • ISBN:7105051868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70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86页
  • 主题词:暂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彝族古代文明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叙1

上篇 长江流域人类起源与彝族远古文明之初始3

第一章 从考古与彝经构建人类起源与中华文明新说3

第一节 长江流域人类起源与考古发现3

一、亚洲也是古人类的起源地3

二、从考古看,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5

三、彝族文明的重要标志——考古认为古彝文早于甲骨文21

第二节 从彝经中探寻从猿到人的进化史24

一、彝经中关于科学、唯物的生物(人类)起源论25

二、彝经“猴变人”的进化论早于达尔文上千年27

三、彝经与火的起源42

第二章 彝族母系社会:女性推动彝族文明进程的车轮46

第一节 彝经中关于群婚——对偶婚的演进46

一、俄者史南——原始群婚时代46

二、姿妮诗色——结束了群婚时代,开始了“生子能见父”的人类新纪元47

第二节 女性中心时代——创造着文明52

一、彝经中女性中心论52

二、彝族远古神话充满女权和女智男愚思想55

第三章 母系氏族社会开创了以彝文为标志的彝族古代文明的始基——彝文起源考古研究64

第一节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古彝文始创于原始母系社会64

一、大量彝文古籍记载:彝文始制于“哎哺”时代65

二、彝文起源于象形图画符号72

三、历史上众多彝族文字整理者推动了彝文发展74

四、汉书记载与前人之有关彝文研究76

第二节 考古佐证:彝文源于夏朝之前84

一、山东龙山陶文——古彝文84

二、湖南彭头山刻画文字与古彝文90

三、西安半坡刻画符号91

四、甘肃秦安大地湾彩绘符号与古彝文95

五、与夏、商同立的古蜀国已有了文字——古夷文98

第四章 彝族之源——长江中上游古老的世居民族105

第一节 元谋人应是黄种人的远古祖先105

第二节 “古夷人”发源于滇而非羌裔说107

一、“夷”与“彝”解源107

二、彝族为氐羌后裔之说有误108

第三节 濮、巴、蜀、氐、叟等“夷”系统民族之关系113

第四节 伏羲炎黄——华夏与古夷之关系119

第五章 彝族之流——六祖分支124

第一节 六祖史纪124

第二节 武、乍129

一、武部129

二、乍部131

第三节 布、默(德布、德施)132

一、布部(德布)132

二、默部(德施)134

一、糯的迁徙与分布137

第四节 糯、恒二部与凉山彝族源流137

二、古侯(恒)在凉山及滇黔的迁徙与分布139

三、古侯、曲涅进入凉山后从封建土司制向家庭奴隶制倒退140

中篇 长江中上游夷(彝)系统民族四大文明古国——古滇国、古蜀国、夜郎古国、楚国与彝族文化特征研究第六章 古滇国147

第一节 关于滇和滇人147

第二节 考古遗存与古滇人的经济文化特征151

一、发式和服饰文化151

二、滇人青铜文化及墓葬出土文物153

三、农耕文化155

四、牧猎文化160

六、铜鼓文化162

五、贝币162

第三节 考古发现与“滇王国”的社会性质165

一、滇王国已有了阶级和剥削165

二、“滇王国”初期的奴隶制166

三、妇女的社会角色168

第七章 古蜀国170

第一节 彝汉文献古蜀为彝(夷)的记载和研究171

一、“蜀”之源171

二、古蜀为夷人之国172

三、汉文旧籍所载各代蜀王其俗与彝同174

四、史家研究175

五、古蜀国国家中心城市遗址176

六、国家规模、等级关系明显178

七、古蜀国手工业发达179

第二节 广汉三星堆等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古蜀国文化与彝族文化具有类同的文化特征179

一、大型祭坑系彝族火葬之遗存179

二、古蜀祭台、彝族向天坟与印第安“金字塔”造型与功能相同181

三、三星堆遗址礼器之造型图纹与彝近同186

四、三星堆扮妆各异的青铜人头像与彝族头饰187

五、铜神树与彝族支格阿尔射日月神话及神树190

六、青铜直目人与彝经关于“纵目人”之记载192

七、太阳形器与彝族太阳神崇拜和太阳历有关195

八、青铜立人像着装与彝族战服相似197

九、古巴蜀文字与古彝文系同一文字系统198

第三节 古蜀文明的开拓者:古蜀诸王蚕丛(武洛撮)——杜宇(笃慕)发展脉络206

一、蚕丛为武洛撮的根据206

二、发展脉络206

第八章 夜郎国212

第一节 夜郎考源212

一、“夜郎”为彝语转写212

二、今凉山仍有“夜郎”人和“夜郎”地区213

三、夜郎考古与彝族文化特征213

四、彝文“夜郎王印”219

第二节 关于“夜郎”研究的几个“焦点”问题221

一、夜郎族属问题221

五、彝文《夜郎史传》的发现胜于“雄辩”221

二、夜郎语义问题223

三、夜郎来源问题224

四、夜郎的疆域问题225

五、夜郎的社会性质问题226

第三节 夜郎与邻近部族国之关系236

一、夜郎与贵州境内各部族国的关系236

二、夜郎与境外关系240

第九章 楚国246

第一节 《史记》等载:楚,“我为蛮夷也”246

一、楚彝语考略248

第二节 彝楚文化溯源248

二、火把节源于楚之说249

三、楚与滇、蜀、巴等国共奉大鸟250

四、彝楚巫卜盛行,可充“族教”251

五、彝楚重左轻右253

六、彝楚漆器等物所表现的——红尊、黑贵、黄美及图案的一致性253

七、彝楚小腰细颈为美256

八、楚彝婚俗大同小异256

九、楚文中掺和彝文257

第三节 考古与楚国文明257

一、青铜铸造水平极高261

二、战国时已有了精美的楚式铜镜262

三、铁器的提高和普及263

四、刺绣及花纹的风格264

五、精美的楚彝漆器艺术266

六、楚文化的衰弱267

下篇 印第安文化、日本文化、汉文化与彝族古代文明共性及其影响探究271

第十章 古彝文化与美洲印第安文化溯源271

第一节 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271

一、摩尔根等科学家的研究271

二、人体遗传基因的科学鉴定273

三、迁徙历史274

第二节 古印第安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277

一、前古典时期278

二、古典时期279

三、后古典时期282

四、殖民统治与印第安文化的认同与整合285

第三节 古彝人与古印第安人的文化特征287

一、社会生活方面的文化特征287

二、物质文化方面的共同特征289

三、精神文化方面的共同特征291

第十一章 彝日民族文化共性探究298

第一节 从日本的原始居民谈起298

第二节 稻作文化302

一、彝、日民族均构筑了一个权能相同的神灵世界或曰神灵体系307

第三节 彝、日民族原始宗教意识与仪式的共通性307

二、彝、日民族相近同的宗教仪规308

第四节 彝、日民族生活习俗313

一、彝、日无“姓”313

二、男女传统坐姿相同314

三、行礼致意互不接触身体315

四、彝、日民族极为重茶315

五、彝、日民族“干栏式”建筑316

六、格和柔道、相扑316

十、日本的女孩节和彝族的“三月三”317

九、彝族插花节和日本花见节(即“见花”节)317

八、阿依蒙格和日本民间“儿童节”317

七、彝族“火把节”和日本秋田“竿灯节”317

十一、日本高山节与彝族祭神日318

十二、彝族“撮泰吉”与日本“田游”318

十三、彝、日民族婚俗中的“过火”习俗320

十四、丧事喜办——彝、日民族特有的奇俗320

第五节 彝、日民族语言若干相似特点321

一、语音321

二、语法(词法、句法)324

第六节 彝、日民族远古“记纪神话”系统及其文化关联325

一、彝、日民族先民共同诠释:远古宇宙的混沌形态325

二、彝、日民族兄妹成婚说328

三、彝、日民族远古神话同成体系330

四、彝、日民族心目中的“神界”332

第七节 彝、日民族:古代婚姻、家庭及伦理333

一、彝、日民族古代群婚制的遗迹334

二、母权制在彝、日民族中长久传袭336

三、彝、日民族家庭、婚姻及其伦理之共性338

第十二章 远古彝汉民族文化之交流342

第一节 汉民族的形成343

一、“汉”称的起源343

二、深谙历史的伟人如是说——344

一、秦王朝的创立者——秦族为羌裔346

二、南蛮之族早在石器时代就已深入中原346

第二节 秦代诸种族在中国境内的活动346

第三节 汉代与西南夷347

一、关于西南夷347

二、西南诸族西汉时归于朝349

第四节 《夏小正》、十月太阳历、阴阳历及其彝族雌雄观与道家阴阳观350

一、《夏小正》历的形成及其基本结构350

二、十月太阳历的特点及其科学性352

三、彝族万物雌雄观与道家阴阳观353

四、彝族阴阳历与汉历的关系356

五、彝族宇宙理论的特色及彝汉宇宙理论的相互关系358

后记362

主要参考书目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