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线电视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有线电视技术
  • 林崧铭编译 著
  • 出版社: 全华科技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ISBN:9572111159
  • 出版时间:1984
  • 标注页数:484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有线电视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有线电视概论1

1.1 有线电视的起源及其发展2

1.2 有线电视的基本构成6

1.2.1 中心系设备6

1.2.2 传送系设备7

1.2.3 端末系设备7

1.3 有线电视的服务7

1.3.1 转播服务8

1.3.2 自主广播服务8

1.3.3 双方向功能所产生的服务9

1.4 有线电视的法令10

1.4.1 有线电线法的概要11

第二章 CATV相关通信电子学15

2.1 电波的传播方法16

2.1.1 电波的产生18

2.1.2 电波的形态19

2.1.3 电波的检出21

2.1.4 空间的特性阻抗22

2.1.5 固有传播系数23

2.2 单位偶极天线(doublet)24

2.2.1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电磁场24

2.2.2 单位偶极天线的指向性25

2.2.4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电阻27

2.2.3 单位偶极天线的辐射功率27

2.3 半波长天线28

2.3.1 半波长天线28

2.3.2 半波长天线的辐射电阻31

2.3.3 天线增益32

2.3.4 接收天线的功率35

2.3.5 天线的有效面积36

2.4 馈电37

2.4.1 馈电线37

2.4.2 馈电线的匹配42

2.4.3 驻波比43

2.4.4 不匹配损失45

2.4.5 馈电线的输入电抗46

2.5 匹配的原理46

2.5.1 匹配电路47

2.6 接收机的构成48

2.6.1 频率变换49

2.7 接收机的性能52

2.7.1 感度52

2.7.2 选择度53

2.7.3 假像频率的选择度54

2.8.1 调变55

2.8 各种的调变波55

2.7.5 隐定度与可靠度55

2.7.4 传真度55

2.8.2 AM波的产生60

2.8.3 AM调变率62

2.8.4 FM波的产生63

2.8.5 FM调变指数与调变率64

2.8.6 FM之预强调与解强调65

2.9 热杂音的定义(NT)67

2.10 杂音指数(NF)67

2.11 载波杂音比(C/N)68

第三章 电视信号与广播方式71

3.1 电视信号72

3.1.1 彩色电视信号73

3.1.2 声音信号81

3.1.3 高画质电视信号82

3.1.4 用於电视广播之数位信号88

3.2 电视信号的广播方式92

3.2.1 标准电视广播方式92

3.2.2 卫星电视广播的广播方式102

3.2.3 用CS作卫星广播的方式(CS广播)111

3.2.4 日本高画质广播方式121

第四章 有线电视的系统构成127

4.1 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构成128

4.1.2 传送系129

4.1.1 中心系129

4.1.3 端末系131

4.2 接收点设备132

4.2.1 接收天线133

4.2.2 前置放大器159

4.3 头端161

4.3.1 信号处理器164

4.3.2 卫星接收机168

4.3.3 电视调变器以及FM调变器170

4.3.4 引示信号产生器181

4.3.5 扰频编码器183

4.3.6 上行电视解调器184

4.3.7 合成器187

4.3.8 不断电电源装置190

4.3.9 微波中继机器192

4.4 传送线路设备194

4.4.1 传送线路的构成194

4.4.2 传送电缆199

4.4.3 干线放大器207

4.4.4 分岐、分配器221

4.4.5 接头228

4.4.6 保安器231

4.4.7 干线放大器用电源供给器232

4.4.8 光传送机器235

4.5.1 订户终端机244

4.5 端末设备244

4.5.2 室内分配系统与机器251

4.5.3 有线电视与集合住宅的连接254

4.6 节目制作播出设备260

4.6.1 概要260

4.6.2 机能264

第五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性能与信号品质267

5.1 性能基准268

5.1.1 基准的必要性268

5.1.2 有线电视法的技术基准269

5.1.4 EIAJ的性能基准272

5.1.3 希望性能272

5.1.5 美国的技术基准274

5.1.6 IEC的性能基准275

5.1.7 性能基准的适用地点275

5.2 系统性能与接收品质276

5.2.1 有线电视的性能评价276

5.2.2 主观评价试验277

5.2.3 画质恶化的主因278

5.2.4 EIAJ的主观评价试验280

5.2.5 其他的主观评价试验结果282

5.3 接收者端子的信号品质284

5.3.1 信号位准284

5.3.2 CN比286

5.3.3 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294

5.3.4 交互调变298

5.3.5 CTB300

5.3.6 串调变302

5.3.7 交流声调变304

5.3.8 反射305

第六章 有线电视系统的设计基础311

6.1 频率排列312

6.1.1 技术基准的频率排列312

6.1.2 频道称呼与频率排列316

6.1.3 上行、下行传送频率317

6.1.4 分割频带318

6.2 系统性能与设计的基础319

6.2.1 CN比320

6.2.2 非线性失真325

6.2.3 电源交流声调变329

6.2.4 传送系的系统性能330

6.3 电源供给339

6.3.1 供电方式339

6.3.2 供电系统设计340

6.4 系统设计例342

6.4.1 系统设计条件342

6.4.2 系统构成343

6.4.3 系统性能的分配343

6.4.4 机器所要的性能与输出入位准345

6.4.5 干线传送距离349

6.4.6 保安器输出位准349

第七章 系统、机器性能的测定353

7.1 概要354

7.1.1 测量的基础354

7.2 在本书采纳的测试用仪器357

7.3 测定法359

7.3.1 测量法概要359

7.3.2 系统性能的测定361

7.3.3 机器性能的测定383

第八章 传送线路监视与订户管理393

8.1 概要394

8.2 通信方式394

8.2.1 双方向传送(上行、下行传送)的频率分配396

8.2.2 资料传送396

8.2.3 轮询式399

8.3 状态监视器401

8.4 订户管理404

8.4.1 定址系统404

8.4.2 收费管理系统410

8.4.3 扰频控制与收费方法411

第九章 新的有线电视技术415

9.1.1 光纤有线电视的方式416

9.1 光纤有线电视416

9.1.2 光/同轴混合方式418

9.1.3 全光分配方式419

9.1.4 光轴心(HUB)方式420

9.2 数位信号传送421

9.2.1 数位导入的目的与意义421

9.2.2 目前为止的实施例423

9.2.3 今後的发展425

第十章 资料429

表1 中华民国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430

表2 FCC有线电视系统规范432

表3 世界的电视方式433

表4 国内电视频道地区分布表435

表5 美规、日规CATV电视频率表437

表6 日本有线电视(下行)频道分配表438

表7 台湾地区卫星收视节目一览表439

表8 有线电视电缆规格表443

表9 美国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445

表10 日本有线电视性能基准的比较447

表11 电视接收机的性能450

表12 日本卫星的广播频道表452

表13 有线电视施工设计符号457

表14 日规CATV符号458

表15 VSWR与反射系数的关系462

附录 字汇4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