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后创作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后创作论
  • 张杰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13282
  • 出版时间:1992
  • 标注页数:282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2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后创作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引论1

第一节 读者:美学世界的新大陆1

一 理解的历史性:先结构与期待视界4

二 作品的非自足性:未定点与具体化11

三 写作的目的:向读者的自由提出吁求19

第二节 处女地上耕耘的第一道垄沟27

第一章 重要的是方法40

第一节 不要走向了极端40

第二节 “人是万物的尺度”44

一 主体性在人的一般认识活动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45

二 主体性是审美活动的根本特征48

第三节 “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54

一 审美客体的存在是形成主体审美需求的前提57

二 审美客体对审美效果的形成具有规范作用58

第四节 “消费也媒介着生产”61

一 阅读过程是原有创作过程的延续,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才获得最后完成64

二 阅读过程是新的创作过程的起点,它为文学的发展提供内在的动力67

第二章 作品观念的调整70

第一节 从作品到文本71

一 对语言特性的重新认识71

二 从作品到文本74

第二节 作品的存在方式76

一 游戏的真正主体是游戏本身77

二 游戏没有“第四堵墙”78

三 观者的理解是游戏意义整体的组成部分,与游戏并存80

第三节 作品的结构功能83

一 对英加登观点的回顾83

二 伊瑟尔的新发展85

第三章 作品在召唤读者91

第一节 召唤性是作品的价值体现91

第二节 作品的结构模式94

一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认识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适合作品存在方式的理论方法96

二 多层次结构理论为描述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模式化的描述手段98

第三节 作品召唤性的产生机制101

一 语音—听觉层102

二 语义—幻觉层106

三 图式—填补层112

四 意蕴—体验层117

第四章 阅读的两个端点123

第一节 “客观对象必须是一个适当的对象”124

一 文学语言的组合功能125

二 文学语言的描述功能130

三 文学语言的情感功能136

第二节 “主体也必须是准备就绪的主体”139

一 鉴赏能力的一般构成因素139

二 文学鉴赏的心理要素142

第五章 理解从来就不是无前提的153

第一节 不可回避的“解释学循环”154

一 “解释学循环”概念的提出155

二 理解的前提条件159

三 “解释学循环”的开放性162

第二节 鉴赏的主体性与阅读期待166

一 主体性是文学鉴赏的根本特性166

二 鉴赏关系的建立是主体选择的结果169

三 惯例经验是沟通主体与作品的中介渠道172

第六章 在文学作品与审美对象之间178

第一节 超越现实存在的自由境界180

一 审美态度与心理自由180

二 人的需要层次182

三 高峰体验:在忘我中实现自我184

第二节 同化万物的情感世界186

一 鉴赏是情感状态的自我实现186

二 共鸣的实质在于情感的同化187

三 情感体验与心理健康191

第三节 意象生成的幻觉天地195

一 为幻觉正名195

二 鉴赏意象与完形趋向196

三 鉴赏幻觉的综合性与个体性198

第七章 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历程203

第一节 角色调整:进入作品的召唤结构206

一 重建审美对象的逻辑起点206

二 阅读过程中的角色调整209

三 连接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桥梁211

第二节 主体建构:在“自造的幻觉”中能够看见什么214

一 作品“所献身的目的就是读者的自由”214

二 言与象分离的客观原因221

三 主体重建审美对象的心理机制226

第三节 心领神会:只有理解才能创造233

一 文学阅读中理解的两种形式233

二 先结构与阅读中的理性因素238

第八章 作品意义的诞生243

第一节 怎样界定作品意义的“精神产权”243

一 创作意图:引导与影响245

二 阅读理解:美学的与历史的251

第二节 “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260

一 什么是作品的“意义关联域”260

二 “意义关联域”的解释学功能263

三 “意义关联域”发挥作用的心理依据265

四 “意义关联域”与文学史267

第三节 视界融合与文学的社会作用269

一 作品类型的美学分析269

二 文学社会作用的两种类型学研究2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