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与传统文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与传统文化
  • 曲黎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ISBN:9787117112192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25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关系-传统文化-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与传统文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医为什么产生在东方1

一、起源与背景1

(一)巫文化与史文化2

1.医源于巫说2

2.医源于圣人说4

3.结论6

(二)中医学产生的文化背景8

1.地理环境的因素8

2.社会结构及其伦理中心8

3.中医学产生的人文背景10

(三)中医文化特征11

1.强烈的历史意识11

2.服务于现实的实用理性11

3.有机的自然主义12

4.关于超越语言12

二、成型与深化14

(一)中医学是多元文化的产物14

1.天人文化14

2.人文文化17

3.大一统文化21

附∶简明大一统文化史32

(二)中医学的文化特征35

1.中医学—人的学说35

2.中医学—道的医学38

第二章 原始生命观44

一、神话与医疗44

(一)关注生命44

1.龟甲著草的意义45

2.仪式的意义45

(二)原始思维特征46

1.集体表象47

2.神秘互渗律47

3.原逻辑的思维48

(三)龙蛇之舞49

1.混沌初始49

2.人首蛇身51

3.从蛇文化到龙文化58

二、医道—内证的文化59

(一)内炼的产生59

(二)内炼的内涵60

三、汉字—意象的文化62

(一)汉字—中国文化的脊梁63

1.汉字—形音义的统一63

2.中国语言—象征性的理性语言64

3.关于“意在言外”64

(二)文字与医学65

1.义理65

2.象数69

(三)汉字的象征体系73

1.五行说73

2.八卦说86

3.干支说90

第三章 人文之光96

一、儒家与医学96

(一)“儒”解96

1.孔子及其学说97

2.儒学的特点98

(二)儒家精神对医学的影响100

1.儒家精神对医学的良性影响100

2.儒家思想对医学的不良影响100

3.儒医的政治情结101

4.走方医群体106

二、道家思想与医学107

(一)道家思想渊源107

1.隐士现象108

2.方士学术108

3.黄老之学110

(二)老庄思想111

1.老子之道111

2.象征与直觉113

3.庄子的思想116

第四章 道教和医学119

一、道教的开创119

(一)道教的来源119

1.民间巫术119

2.神仙方术119

3.攀附于老庄120

4.与汉代经学相融120

5.佛教的影响120

(二)道教流派120

1.符箓破译121

2.丹鼎派123

3.炼丹术探秘123

二、道教生命观130

(一)长生而非养生130

1.何谓长生不老130

2.谁能长生不老131

(二)具体操作是内修外炼132

1.内丹要旨133

2.食气·导引·房中135

三、道教与中医140

(一)《太平经》与中医学141

1.《内经》重平衡,《太平经》重交感141

2.五行学说“尚火抑金”141

3.神仙系统的创立141

4.守五脏神法141

5.“反向而行”的修炼原则142

(二)葛洪的医学143

1.葛洪的仙药144

2.葛洪论辟谷144

3.葛洪论胎息145

4.葛洪论房中146

(三)《黄庭经》与中医学146

1.三田与九宫146

2.脏腑有主神说148

第五章 中国佛学与医学149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会接受佛教149

(一)中国文化的兼容性149

(二)中间环节起了减压的效果150

(三)佛教在中国发展有内在条件150

二、佛教生命观151

(一)佛陀觉悟到什么151

(二)佛教的生命层次论151

(三)佛教医方明153

(四)密宗脉轮说154

三、儒释道三家比较155

(一)人文观156

1.儒家—人为仁157

2.道家—人由道生157

3.释家—无我158

4.《周易》—人由乾坤化生159

5.《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159

(二)生死观161

1.儒家生死观161

2.道家生死观162

3.佛家生死观162

(三)三家“性”论163

1.生命的觉悟(释家)164

2.生命的迷途(道家)165

3.生命的尊严(儒家)165

(四)静坐论167

1.瑜伽—一种精神和肉体的锻炼168

2.释迦牟尼的静坐观168

3.中国之静坐观169

第六章 《黄帝内经》天道观172

一、《内经》与古代天文172

(一)天的涵义173

1.“天”字考173

2.先秦文献的天论174

3.汉代天论177

(二)中医基本概念与天文181

1.“气”学说的天文内涵182

2.阴阳学说的天文背景184

3.五行学说的天文内涵186

二、本原与演化188

(一)《黄帝内经》宇宙本原论188

1.关于宇宙本原188

2.《黄帝内经》气本论190

(二)《黄帝内经》宇宙演化论191

1.盘古化生说192

2.道生宇宙说193

3.虚廊生宇宙193

4.《内经》气化论194

三、天地结构论197

(一)《黄帝内经》与盖天说197

1.盖天说要旨197

2.《黄帝内经》的盖天思想198

(二)《黄帝内经》与浑天说200

1.浑天说要旨200

2.《黄帝内经》的浑天思想200

(三)《黄帝内经》与宣夜说201

1.宣夜说要旨201

2.《黄帝内经》的宣夜思想202

四、天人合一204

(一)《黄帝内经》中的天人合一观205

1.“天人合一”的天文学内涵205

2.天人合一的医学内涵208

(二)时空合一211

1.五运六气历212

2.五运六气与流行病215

第七章 医道观219

一、文化与医学精神内核的一致性219

(一)文化的基因是“象”与“数”219

1.象219

2.数221

(二)文化的归宿是“天人合一”224

二、思维方式的特异性225

(一)独特的“内向认知”225

(二)重视意象的知觉227

(三)形式上的齐合性228

三、中医医道的再诠释228

(一)道·气·数229

1.释“道”229

2.释“气”229

3.释“神”230

4.释“术数”231

(二)精·气·神232

1.释“形、气、神”232

2.释“精”232

(三)阴阳·五行232

1.释“阴阳”232

2.释“五行五藏”232

3.释“藏象”233

(四)经络探秘234

(五)病·证·机236

1.释“病”236

2.释“证”236

3.释“机”237

四、中医的危机237

(一)历史上的危机238

1.关于废止中医案238

2.中医科学化之路239

3.中西医结合论的提出241

4.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242

(二)外部危机243

1.都是“存药废医”惹的祸243

2.行政危机245

3.中医教育的危机245

(三)内在危机246

1.概念的置换247

2.中医理论的异化248

3.主体性的丧失248

第八章 另眼看中国248

一、沟通与碰撞251

(一)发现东方251

1.发现古老与优雅252

2.发现了老子与孔子252

(二)利玛窦的努力253

1.脱下僧服,换上儒服;远离民间宗教,接近文人哲学253

2.他具体采取的方法是附儒、补儒,最终超儒253

(三)莱布尼兹的发现255

(四)卫里贤与容格256

(五)李约瑟的贡献259

二、中西医学的交流与呼应260

(一)医学概念问题260

(二)中药学与植物化学262

(三)震惊西方的经络263

三、东方的回归264

(一)东方与西方264

1.文化与个性264

2.中医与西医265

(二)现代物理学与东方之道268

1.现代物理学与中医学268

2.关于现代与传统的反思269

后记2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