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
  • 赵宗福等著(内蒙古财经大学)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26141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1页
  • 文件大小:161MB
  • 文件页数:359页
  • 主题词:民族文化-研究-青海省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青海多元民俗文化圈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1

二 学术史述评3

三 研究路径与理论方法14

第一章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生成语境20

第一节 地理生态环境20

一 青海概貌20

二 区域生态环境21

三 自然生态特征23

第二节 民族历史与状况25

一 南北朝以前的青海民族历史25

二 隋唐宋元时期的民族历史28

三 多元民族格局的形成——明清时期的民族历史29

四 现当代时期的民族历史33

第三节 生产生活方式34

一 农业生产与生活34

二 牧业生产与生活36

三 农牧业兼具的生产生活38

四 商贸活动38

第四节 文化生态与环境40

一 标志性文化——昆仑文化40

二 区域文化42

三 民族文化45

四 宗教文化47

五 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49

小结51

第二章 青海民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52

第一节 青海民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52

一 史前文明中的民俗文化52

二 先秦至汉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56

三 南北朝时期鲜卑诸部的民俗文化59

四 隋唐宋时期的民族与民俗文化61

第二节 青海民俗文化圈的形成64

一 明清汉族民俗文化64

二 明清藏族民俗文化67

三 回族、撒拉族和保安族的民俗文化70

四 元明以来蒙古族民俗文化72

五 土族民俗文化74

六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形成76

第三节 多元民俗文化的发展78

一 清代河湟各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78

二 清代蒙藏民族的民俗文化交流81

三 近现代文明对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影响83

第四节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现状87

一 当代民俗文化的生存环境87

二 三大民俗圈的基本状况89

三 三大民俗文化圈的发展趋向90

小结91

第三章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92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92

一 佛教的传入与藏传佛教的形成和发展93

二 藏传佛教在青海的传播94

三 清代及民国时期藏传佛教在青海的发展95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96

一 精神民俗96

二 社会民俗100

三 口承民俗105

四 物质民俗110

第三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115

一 二元结构的兼容性与排他性115

二 信仰实践的扩布性与世俗性116

三 文化根植的杂糅性与多元性117

小结119

第四章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120

第一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120

一 伊斯兰教在青海的传播与发展120

二 伊斯兰文化在青海的地方化与民族化123

三 伊斯兰文化的世俗化与族教一体化125

第二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127

一 精神民俗128

二 社会民俗132

三 口承民俗135

四 物质民俗141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143

一 稳固的宗教性与稳定性143

二 浓郁的民族性与交织性144

三 强烈的凝聚性与排他性145

小结146

第五章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148

第一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148

一 儒释道文化的传播148

二 儒释道文化在青海的发展151

三 儒释道文化的民间演化153

第二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民俗形态156

一 精神民俗156

二 社会民俗159

三 口承民俗165

四 物质民俗170

第三节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基本特征173

一 文化实践的伦理性与现实性173

二 宗教义理的开放性和包容性174

三 信仰追求的实用性和功利性175

小结177

第六章 各民俗文化圈之间的互动与共享178

第一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178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178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补181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183

第二节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184

一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的互渗184

二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188

三 藏传佛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共融190

第三节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193

一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排斥193

二 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与儒释道民俗文化圈间的互渗195

三 儒释道民俗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民俗文化圈间的共享196

第四节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与外部关系197

一 各民俗文化圈内部的关系197

二 各民俗文化圈间的关系199

小结202

第七章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204

第一节 民俗文化圈与宗教文化204

一“自上而下”——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圈的互动204

二“自下而上”——民俗文化圈对宗教文化的影响208

第二节 民俗文化圈与精英文化210

一 文化精英对民俗文化的重新认识210

二 当代文化精英与民俗文化的提升与再造213

第三节 民俗文化圈与政治文化214

一“因俗化民”与“神道设教”214

二 民俗文化圈对政治文化的影响216

三 政治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219

第四节 民俗文化圈与其他文化221

一 青海民俗文化与西域文化221

二 多民族文化与青海民俗文化224

三 传统与现代之间——现代文化对民俗文化圈的影响227

小结230

第八章 民俗文化圈的文化特征231

第一节 区域的独立性231

一 区域自然环境的独立性231

二 区域人文环境的独特性233

第二节 信仰的和谐性235

一 信仰追求和谐的功利目的235

二 信仰的和谐表现237

三 信仰与现实社会的秩序242

第三节 样式的包容性244

一 多民族和谐共存的文化格局244

二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相互采借244

三 多民族民俗文化的包容样态246

第四节 产品的共享性250

一 物质产品的共享250

二 制度产品的共享250

三 精神产品的共享251

四 语言产品的共享252

第五节 形态的古朴性253

一 生计方式的古朴性253

二 信仰生活的古朴性253

三 社会组织形式的古朴性254

第六节 时代的适应性255

一 与时俱进、顺时而变的青海民俗文化圈255

二 适应生产需要的民俗变异256

三 适应生活需要的民俗变异257

小结259

第九章 民俗文化圈的社会功能261

第一节 民族文化的历史传承262

一 文化传承与民俗文化圈262

二 物质民俗文化的传承262

三 社会民俗文化的传承265

四 精神民俗文化的传承267

第二节 他者特色的文化认知269

一 文化他者的认知与民俗文化圈269

二 他者特色的构建270

三 文化交流与认知272

第三节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273

一 区域社会的精神维系与民俗文化圈273

二 增强民族及文化圈认同的核心凝聚力274

三 强化区域及中华文化认同的核心向心力276

四 加强国家认同的核心支柱力280

第四节 和而不同的文化构建281

一 和而不同的中国文化哲学281

二 青海多元和美的文化构建表现282

三 和谐共生的文化建构模式283

小结287

第十章 民俗文化圈与当代文化社会建设289

第一节 彰显特色文化 提高文化自信289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信289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中的地域特色文化291

三 用文化自信促进地域特色文化建设293

第二节 弘扬优秀传统 增强文化自觉295

一 民俗文化圈与文化自觉295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当代价值298

三 构建优秀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体系300

第三节 构建民族和谐 促进文化认同303

一 多元民俗文化圈的求同存异303

二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306

三 多元民俗文化圈是促进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309

第四节 利用资源创新 推动文化繁荣312

一 当代民俗文化圈资源的整合312

二 当代民俗文化资源的重构314

三 民俗文化的创新与文化繁荣315

第五节 发展文化产业 实现文化自强317

一 民俗文化圈的保护与利用317

二 青海特色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319

三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 促进青海文化自强320

小结323

结论324

参考文献330

后记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