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实用手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实用手册
  • 陈建设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震出版社
  • ISBN:750282154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21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65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实用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初始阶段——共用天线系统3

二、成长阶段——有线电视系统3

第一章有线电视系统技术概述3

第一节有线电视系统3

三、成熟阶段——广播电视传输网4

第二节我国有线电视技术发展5

二、我国有线电视的展望6

一、今后我国有线电视发展的出发点6

(二)亚洲市场11

(一)美国市场11

第三节在有线电视网上开展多媒体业务的经验与问题11

一、境外有线电视现状11

(三)欧洲市场12

二、境外CATV多功能应用现状13

(四)英国13

三、我国CATV多功能应用的现状18

(二)视频点播(VOD)19

(一)有线电视网上的电话业务(Cable Phone)19

(三)数据业务20

(一)广东有线广播电视台21

四、我国CATV系统功能扩展应用实例21

(二)深圳有线广播电视网22

(三)山东广播电视网23

(五)北京有线电视台24

(四)青岛有线电视网24

(六)江苏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25

(七)常州有线电视网26

(八)浙江省有线广播电视主干传输网27

(九)湖北省有线电视网络公司28

第四节我国有线电视系统与信息产业29

(一)无线电波的形成48

一、无线电波48

第二章有线电视系统技术48

第一节有线电视基础理论48

(二)无线电波的极化49

(三)无线电波的波段50

(四)无线电波的场强、分贝和电平51

(一)信号的组成54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输特点54

(二)射频电视信号的传播特点56

(一)信噪比60

三、噪声的理论基础60

(二)载噪比61

(三)噪声系数62

(一)非线性失真产物66

四、非线性失真的理论基础66

(四)复合差拍比68

(三)交扰调制比68

(二)载波互调比68

五、反射的理论69

(五)单频道互调干扰69

(三)重影71

(二)反射量71

(一)时延量71

(一)视频性能参数73

六、系统的性能参数73

(二)射频性能参数74

(三)射频电视信号传输的各项性能指标简介75

第二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基本组成76

(一)黑白电视信号97

一、模拟电视信号97

第三节数字电视信号与信源编码技术97

(二)彩色电视信号98

(一)采样与量化103

二、数字电视信号103

(二)数字信号格式106

(三)数字压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07

三、信源编码108

(一)游程编码和可变字长编码109

(二)离散余弦变换(DCT)110

(三)JPEG112

(四)MPEG的一般概念116

(五)MPEG-1119

(六)MPEG-2121

四、音频编码125

(一)PES127

五、MPEG-2的复用127

(三)传输流(TS)128

(二)节目流(PS)128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129

一、大型系统使用频率及邻频道的概念129

第四节有线电视的邻频道传输技术129

(三)邻频传输技术要求及信号处理方式130

(二)邻频道的使用及传输频谱划分130

二、邻频道传输CATV系统组成132

一、增补频道133

第五节有线电视的增补频道及接收技术133

二、接收增补频道的电视节目方式135

三、卫星电视136

二、调幅微波链路(AML)136

(一)直接变频方式136

(二)解调—调制方式136

第六节有线电视新技术136

一、微波多点分配系统(MMDS)136

五、电视加密与解密系统137

四、“信息高速公路”137

(一)视频信号加扰的基本方法138

六、CATV自动寻址收费控制系统139

(二)伴音信号加密的基本方法139

(五)可靠性要高141

(四)相互隔离度要大141

第三章有线电视系统主要设备141

第一节无源设备141

一、对无源设备的要求141

(一)插入损耗要小141

(二)频率特性要好141

(三)反射性能要好141

(二)分配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42

(一)分配器的分类142

(六)安全性好142

(七)电磁屏蔽性能好142

二、分配器142

(二)分支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46

(一)分支器的分类146

三、分支器146

四、放大器158

(一)放大器的主要技术参数159

(一)终端的主要技术指标160

五、用户终端160

(二)放大器基本工作原理160

(二)常用终端161

(一)分配网络的分布162

六、户外分配系统设计与调整162

(二)户外分配系统指标计算163

(三)户外分配系统的调整167

(二)建筑物内分配系统的计算168

(一)常用分配方式168

七、建筑物内分配系统的设计与调整168

(三)用户终端及电视连接172

第二节有源设备173

(一)中频调制式电视调制器174

一、调制器174

(二)直接调制式电视调制器175

(一)滤波器与陷波器177

二、混合器与分波器177

(二)混合器的作用与种类及原理180

(三)混合器的主要性能指标183

(一)放大器的类型184

三、放大器184

(四)分波器184

(二)放大器主要技术指标185

(四)频道放大器的电路工作原理187

(三)天线放大器的电路原理187

(五)晶体管干线放大器的电路工作原理188

(七)信号分配系统中使用放大器的四项准则189

(六)集成电路线路放大器189

(八)典型放大器电路分析191

(九)放大器简单测试197

一、均衡器198

第三节有线电视的其他附加设备电路198

二、导频信号发生器200

三、衰减器201

五、有线电视的邻频传播202

四、自动开关机电路202

(二)VHF频段邻频传输频道转换器203

(一)邻频调制器203

(一)同轴电缆的结构204

六、同轴电缆及其传输特性204

(三)UHF频段邻频传输频道转换器204

(四)邻频混合器204

(二)同轴电缆的传输特性205

(二)光缆208

(一)光纤208

七、光纤、光缆及其传输特性208

(三)光纤的传输特性210

(一)激光与激光器213

八、激光与光传输设备213

(二)光发射机215

(三)光放大器221

(四)光电二极管与光接收机223

(五)无源光路器件225

(一)电视调制器的技术指标概述230

一、电视调制器指标的测量230

第四节有线电视常用设备与部件测量230

(二)电视调制器技术指标的测量231

二、电视解调器指标的测量240

(二)电视解调器技术指标的测量241

(一)电视解调器的技术指标概述241

(二)频道处理器技术指标的测量248

(一)频道处理器的技术指标概述248

三、频道处理器指标的测量248

(一)无源混合器的技术指标概述258

(二)无源混合器技术指标的测量258

四、无源混合器指标的测量258

五、放大器指标的测量262

(一)放大器技术性能指标概述263

(二)放大器技术性能指标的测量264

(二)接收机变换器的技术性能指标测量269

(一)接收机变换器的技术性能指标概述269

六、接收机变换器指标的测量269

第一节付费电视及其基本功能280

第四章付费电视与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280

三、授权管理功能281

二、系统运行和操作功能281

一、电视节目的加解扰功能281

(一)加解扰系统是有线电视运营机制的保证282

一、有线电视加解扰必要性282

第二节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282

(三)国内CATV引入加解扰已成为当务之急283

(二)采用加扰技术是国内有线电视事业向高层次发展的必由之路283

(三)射频电视信号加扰技术方式284

(二)模拟基带电视信号加扰方式284

二、有线电视加解扰技术分类284

(一)非扰频方式284

三、有线电视用户管理和授权技术方式分类285

(六)数字电视信号的加扰技术方式285

(四)频率变换(频带转移)加扰技术方式285

(五)模拟电视信号数字处理的加扰技术方式285

(二)控制管理方式比较286

(一)加解扰技术方式比较286

四、各种加解扰技术的比较286

一、加解扰技术系统功能和技术性能评估287

第三节加解扰系统功能、技术性能评估和选型287

(二)控制管理授权方式选型291

(一)加解扰技术方式选型291

二、对加解扰技术系统和设备的选型意见291

(四)关于数字压缩技术的选用292

(三)关于一级加扰和二级加扰292

(一)极性反转方式293

二、模拟处理加扰方式293

第四节有线电视常用加解扰技术简介293

一、概述293

(二)叠加干扰波方式296

(三)抑制同步信号方式297

(一)行切割旋转加扰方式308

三、数字处理加扰方式308

(二)行顺序搅乱加扰方式317

(三)行位移(JETTER)加扰技术318

第五节视频倒相和同步抑制的加解扰实用系统319

四、数字电视加密方式319

(四)逆向扫描加解扰方式319

第六节射频载波相位反转和同步脉冲抑制加解扰实用系统321

二、常见射频加解扰技术的工作原理322

一、系统的组成322

(二)门脉冲同步抑制加解扰技术323

(一)正弦波同步抑制加解扰技术323

(四)色度信号反转的作用原理324

(三)射频相位调制加解扰技术324

(五)音频加扰的工作原理325

(二)PM系统的解扰过程326

(一)PM系统的加扰过程326

三、PM加解扰技术系统工作过程326

(三)PM系统的数据传输327

(一)特制的声表面波滤波器328

四、PM加解扰系统的专用器件328

(四)解扰器的技术参数328

第七节行分段切割旋转的加解扰实用系统329

(三)特制的微处理器IC329

(二)特制的射频处理IC329

第八节行分段切割和行位移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331

一、授权控制信息333

第九节行搅乱和行切割并用的加解扰实用系统333

四、加扰插入器334

三、钥匙个性化系统334

二、授权管理信息334

六、加扰器335

五、智能钥335

七、解扰器336

(二)去同步脉冲解扰电路340

(一)去同步脉冲加扰电路340

第十节加解扰实用电路340

一、去同步脉冲加解扰实用电路340

(一)视频去扰原理341

二、叠加正弦波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341

(二)伴音去扰原理342

(二)实用电路分析343

(一)门控脉冲去扰原理343

三、叠加门控脉冲来抑制同步脉冲的解扰器实用电路343

(一)陷波器方式345

一、模拟信号加扰方式345

第十一节加解扰技术实现方式345

(二)射频加扰方式346

(三)基带视频信号处理347

(一)行扰乱349

二、模拟信号数字加扰方式349

(二)行分割350

三、数字信号加扰方式351

(三)时基压缩351

(三)密码控制方式352

(二)叠加模拟信号或伪随机序列方式352

(一)图像结构扰乱方式352

(四)数字压缩编码方式354

(二)数据误码率357

(一)模拟加扰系统中的数据传输357

四、与加解扰系统相关的若干技术问题357

(三)伪随机序列的产生358

(三)控制码字长359

(二)控制信息传送位置359

五、加解扰技术性能要求与方式比较359

(一)最大寻址速度359

(一)用户管理360

一、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组成与功能360

(四)信息码存取速率360

(五)解扰码的更换速率360

(六)信息码传送误码率360

(七)同时可加扰的频道数360

第十二节有线电视管理信息系统360

(一)智能卡授权系统361

二、用户管理与授权方式361

(二)收费管理361

(三)授权管理361

(四)节目管理361

(二)可寻址集中授权加解扰系统363

(三)授权管理方式比较364

(四)密钥管理及分配365

(四)系统技术指标的设计与分配367

(三)确定系统的网络结构和传输方式367

第五章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367

第一节系统设计的任务367

一、技术方案设计367

(一)方案制定的依据367

(二)确定系统模式367

(一)系统图368

二、绘制设计图368

一、接收场强的计算369

第二节前端的工程设计369

(二)其他图纸369

二、天线输出电平的计算370

三、前端的组成形式371

(一)小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372

(二)中、大型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的组成形式375

一、传输干线的规划377

第三节同轴电缆传输干线的设计377

(二)温度变化范围378

(一)系统带宽与传输频道数378

二、干线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378

(一)放大器级间距离的初步确定379

三、主要性能指标的计算379

(三)设备、器材指标的正常误差379

(三)干线载噪比的计算380

(二)放大器级数的初步计算380

(四)交调比的计算381

(五)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382

(一)输入电平的计算383

五、干线放大器传输电平的计算383

四、合理分配技术指标383

(二)输出电平的计算384

七、干线长度与干线放大器增益的关系385

(三)半倾斜方式385

六、放大器电平的倾斜方式385

(一)全倾斜方式385

(二)平坦输出方式385

(一)温度变化的影响及其控制387

八、干线电平变化的控制387

(二)干线放大器不平度的影响及控制388

九、干线放大器的供电389

(二)对信号传输质量的要求390

(一)对电平的要求390

第四节分配系统的工程设计390

一、用户端对接收信号的要求390

(二)分配——分支方式391

(一)分配—分配方式391

二、分配系统的组成形式391

(一)放大器工作电平的计算393

三、分配系统的电平计算393

(三)分支——分支方式393

(四)串接单元方式393

(五)分配系统实例393

(二)用户电平的计算394

(二)前端系统的设计397

(一)制定技术方案397

第五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工程设计步骤397

一、设计步骤397

(一)总体技术方案398

二、大型有线电视系统工程设计实例398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398

(四)分配系统的设计398

(五)计算系统总的技术指标398

(六)完成必要的施工图纸、说明、材料表等398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设计399

(二)前端设计399

(四)分配系统设计402

(五)系统总指标计算405

(六)温度变化对系统总指标的影响406

(一)每排平房所需电平值的计算408

四、分配网络分支分配器型号的确定和电平计算408

三、用户终端盒——系统输出口输出电平的选定408

(二)各排平房间电平分配的计算410

第六节同轴电缆双向传输系统411

(四)设计方案的调整411

(三)各点电平的计算411

一、双向传输的技术实现412

二、双向传输系统的组成413

三、上行线路的设计415

一、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的过渡416

第七节同轴电缆数字传输系统416

四、利用双向网络构成数据通信系统416

二、DVB-C数字电缆传输系统的构成417

第八节同轴电缆传输系统的维护420

二、维护的目标和内容421

一、系统维护的必要性421

(一)统调的内容及步骤423

一、有线电视系统的统调423

第六章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与维修423

第一节有线电视系统的质量评价423

(三)系统指标的测试424

(二)系统指标的合成424

二、有线电视系统的验收425

(一)系统质量的主观评价426

(二)系统质量的客观测试427

(三)系统工程的施工质量428

第二节有线电视系统的维护429

(四)验收文件429

四、前端设备的维护430

三、自办节目播出设备的维护430

一、VHF/UHF接收天线的维护430

二、卫星接收天线的维护430

第三节有线电视系统的检修431

六、分配系统的维护431

五、干线传输系统的维护431

(一)检修故障的思维方式432

一、有线电视系统故障判断方法432

(二)检修故障的基本原则436

(三)检修故障的常用方法437

二、有线电视系统检修实例438

(一)信号接收的故障检修439

(二)前端系统的故障检修441

(三)干线传输系统的故障检修443

(四)分配系统的故障检修445

(三)接收端447

(二)中继站447

第七章光纤CATV系统447

第一节光纤传输系统447

一、光纤传输系统的组成447

(一)发送端447

(七)架设方便,经济448

(六)工作性能可靠448

二、光纤传输的特点448

(一)频带宽,传输容量大448

(二)传输损耗小448

(三)重量轻448

(四)抗干扰能力强448

(五)保真度高448

(一)光源449

四、光器件449

(八)具有双向传输能力449

三、光纤的损耗449

(一)调制方法450

五、调制方法及复用方法450

(二)光检测器450

(三)光耦合器件450

(二)复用方式451

(二)光纤传输系统分类452

(一)光纤CATV系统的构成452

第二节光纤CATV系统及设备452

一、光纤CATV系统452

(三)CATV光缆干线传输系统指标要求453

(四)CATV光缆干线系统的主要设备454

(五)光纤CATV与同轴电缆CATV、MMDS CATV的比较455

(一)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457

二、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及设计457

(二)光纤CATV网络拓扑结构的发展趋势459

(一)载噪比C/N460

一、系统指标分配460

第三节光缆传输系统的设计460

(三)载波复合三次差拍比CTB462

(二)载波复合二次差拍比C/CSO462

(一)光缆的配纤463

二、光缆的配纤与接续设计463

(二)接续设计466

(二)链路损耗计算467

(一)接收端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的确定467

三、干线型系统的链路计算467

(三)计算举例468

四、分配型系统的链路计算471

(二)计算分路器输入总功率及分光比472

(一)计算光分路器的各链路输出值472

(一)光接收机的选配473

五、设备的选配与信号电平的确定473

(三)计算分光器的输入光功率473

(四)计算系统所需的总光功率473

(五)验算473

(三)光发射机与光放大器的选配474

(二)光接收机输入光功率与输出射频电平474

(四)光发射机调制度对C/N、C/CSO、C/CTB的影响475

一、光纤传输设备安装及调试476

第四节光纤传输系统的安装、调试及维护476

二、光纤传输线路及传输系统测试477

三、光纤传输系统常见故障及防范措施479

(一)日常技术维护480

四、光纤传输系统的维护480

(二)故障的检查与排除481

(一)发射机功率计算483

二、光发射机与光接收机的估算483

第五节光纤CATV网络设计举例483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483

(一)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示意图483

(二)网络设计的技术指标483

(一)干线敷设的工艺要求486

一、干线敷设工艺486

(二)各链路分光比图486

第六节有线电视系统的安装技术486

(二)干线设备的安装要求489

二、支线敷设技术494

(一)建筑物间的支线敷设技术495

(二)建筑物内的电缆敷设要求496

(一)分配放大器的安装要求499

三、分配系统设备的安装技术499

(二)分支器、分配器的安装要求500

(三)终端的安装要求501

四、系统的防雷、接地及安全措施502

(一)系统的防雷与接地503

(三)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原理505

(二)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范围505

(二)架空电缆的防雷要求505

第七节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常用测试设备505

一、光时域反射计505

(一)概述505

(四)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结构506

(五)光时域反射计OTDR的使用507

(一)光功率计508

二、光功率计508

(四)光功率计的基本组成和分类509

(三)光功率计的工作原理及性能509

(二)光功率计的分类509

三、标准光源510

(二)转换效率511

(一)输入的特性511

(六)瞬态特性512

四、光衰减器512

(三)噪声特性512

(四)光谱特性512

(五)输出光束特性512

一、光纤基本参数的测量概述513

第八节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系统的测试513

二、光功率的测量514

三、光传输链路损耗的测量515

(一)相移法测试的原理517

四、单模光纤色散的测量517

(二)相移法测试与计算519

(一)光调制度与失真的关系520

五、光调制度的测量520

(二)光调制度的测量521

(三)光设备的维护522

一、自由空间传播损耗523

第一节微波信号的传输特性523

第八章微波传输系统523

(三)大气折射的影响525

(二)雨致衰耗525

二、空间传播的大气影响525

(一)大气层的气体衰耗525

(五)地球曲率对微波通信距离的限制526

(四)地面和地形、地物对传播的影响526

一、模拟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527

第二节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与设计计算527

二、数字微波接力传输系统的构成528

(一)误码性能529

三、数字微波接力传输线路传输质量指标与指标分配529

(三)性能估算与指标分配530

(二)可用性530

(四)路由、站址与天线高度的选取531

第三节多频道微波分配系统(MMDS)532

一、系统构成533

(一)发射部分534

(二)接收部分536

二、MMDS系统的载噪比计算537

一、AML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539

第四节调幅微波链路(AML)传输系统539

(一)单频道功放型AML发射系统540

(二)宽带功放型AML微波发射系统541

(三)AML接收系统542

(四)工作频段543

(一)AML传输系统的性能指标及指标分配544

二、AML系统的设计544

(五)传输方式544

(六)传输特性544

(二)设计计算546

(三)AML系统的可靠性考虑548

一、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549

第五节调频微波链路(FML)传输系统549

三、性能特点550

二、使用频率550

一、天线系统的维护551

第六节微波传输系统的维护551

二、设备的维护552

第一节卫星通信和电视广播的发展553

第九章卫星广播电视系统553

第二节广播卫星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556

第三节卫星电视广播频带和广播卫星的轨道位置557

第四节卫星电视广播的主要技术指标558

(一)增益(G)564

一、卫星接收天线的主要参数564

第五节卫星天线与高频头564

(二)方向图与方向函数566

(三)天线的等效噪声温度(TA)569

(一)几何结构571

二、旋转抛物面天线571

(二)几何光学原理572

(三)口面场的分布575

(四)增益和效率579

(五)边缘绕射现象581

(六)机械结构582

(七)公差583

(一)标准型卡赛格伦天线584

三、卡赛格伦天线584

(二)变形卡赛格伦天线589

四、格里高利天线590

五、偏馈天线592

六、球形反射面天线594

七、微带天线596

(一)波导与喇叭天线598

八、馈源598

(二)前馈馈源601

(三)后馈馈源603

(四)圆极化波的接收605

(五)双极化馈源607

九、高频头608

(六)一体化馈源608

(一)框图609

(二)特性参数611

(一)极轴式天线的结构614

十、极轴式卫星接收天线614

(二)极轴式天线的几何参数615

(三)极轴式天线的指向误差617

十一、卫星接收天线的极化角618

二、组成原理625

一、主要性能指标要求625

第六节卫星接收机625

一、DVB-S卫星数字电视系统发射端组成原理629

第七节卫星数字电视广播系统629

二、卫星数字电视接收系统的组成630

(二)天线的方位角和抑角的调整631

(一)不同数字压缩与调制标准的电视节目必须采用相应的接收机进行接收631

三、卫星数字电视信号的接收631

一、卫星传输系统输出信号的质量要求632

第八节卫星传输系统的设计计算632

(三)门限效应632

二、卫星接收系统输入端信号电平的计算634

三、接收系统输入端噪声功率的计算635

(一)不考虑上行线路的接收机输入端载噪比的计算637

四、接收系统优值的确定637

(二)上行线路的噪载比(C/N),对接收端载噪比C/N的影响638

五、高频头、接收机与接收天线的选型639

(三)接收系统优值GR/TR的计算639

(三)接收系统载噪比(C/N)R的计算640

(二)接收机输入端所需载噪比的计算640

六、设计举例640

(一)天线的方位角、仰角和接收距离的计算640

七、高频头与天线的选型641

(四)接收系统优值GR/TR的计算641

二、设备的安装与调试642

一、站址的选择642

第九节卫星接收站的建站与维护642

三、避雷与地线643

第十节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安装与调试644

四、维护644

(二)极化的判断645

(一)抛物面天线的安装645

一、室外部件的安装645

(一)室内部件与室外单元的配置646

二、室内部件的安装646

(一)接收天线的调试647

三、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调试647

(二)室内设备的布置647

(三)室内设备的连接647

(二)接收机的调试649

二、室外单元的安装650

一、站址选择650

第十一节卫星地面接收设备的安装与调试650

三、搜索卫星及调试651

(一)用数字卫视接收机找星难的原因653

四、数字卫星电视接收与调试653

(二)几种常用找星方法654

五、利用数字万用表寻找卫星655

(一)检修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一般步骤656

一、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检修基本方法656

第十二节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56

(二)观察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原因方法658

(一)用万用表检查电路的基本方法660

二、用万用表查找故障的方法660

(二)用万用表检查电路故障的实例662

三、高频头故障分析与检修663

四、变频调谐解调器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65

五、图像信号处理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66

六、伴音信号处理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67

七、微处理系统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69

八、电源电路的故障分析与检修670

(一)东芝TSR-C2-TSR-C5型接收机的检修671

九、卫星电视接收机检修实例671

(二)ESP2020型卫星电视接收机的检修694

(三)部分卫星电视接收机常见故障速查表699

一、全球C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712

第十三节卫星电视系统技术资料712

二、全球Ku频段地球静止卫星轨道位置720

三、世界各国及地区电视制式729

四、卫星电视地球站小口径接收天线通用技术条件731

五、卫星电视接收机普及型通用技术条件735

六、我国目前卫星广播电视的主要参数742

七、我国地面电视广播频道的频率分配744

八、中国可使用卫星的波束覆盖图746

九、全国各主要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经纬度753

十、中国可使用的卫星性能参数766

十二、日本卫星广播电视的传送方式及技术条件767

十一、广播卫星(前期)性能参考统计表767

十三、日本各地接收卫星电视的天线口径768

十四、国内可收视到的中国香港和外国卫星电视节目768

十五、1957~1997年底各国发射成功的民用卫星和宇宙飞行器统计表770

第一节概述772

第十章交互电视772

一、交互电视系统参考模型775

第二节交互电视系统组成与运行方式775

(一)传输分配网络778

二、交互电视系统构成778

(二)交换局780

(三)媒体的制作与媒体服务器781

(四)用户终端782

第三节视频服务器784

一、视频服务器与点播电视785

(一)视频服务器功能786

二、视频服务器功能与结构786

(二)视频服务器结构787

(三)视频存储子系统789

(一)多线程视频服务器结构790

三、多线程视频服务器790

(三)多线程视频服务器软件结构792

(二)多线程视频服务器原理792

(四)线程间数据通信793

一、功能794

第四节机顶盒794

二、结构795

(一)硬件抽象层796

三、机顶盒软件结构796

(三)中间层797

(二)内核层797

四、用户接口技术798

(四)应用层798

五、系统操作流程799

一、交互电视技术的发展现状801

第五节交互电视应用系统介绍801

六、机顶盒产品801

七、结束语801

二、数字视频服务器804

(一)准点播电视系统806

三、基于CATV和PSTN的准点播电视系统806

(二)视频实时点播系统809

(一)视频服务点播系统811

四、基于局域网的点播电视系统811

(二)Starlight点播电视和视频广播系统812

(三)StarCast—提供实时的视频广播815

一、交互电视网816

第六节交互电视网及CATV在信息高速公路中的地位及发展方向816

(四)StarCenter——视频服务器管理软件816

(一)网络传输体制817

三、交互电视网络的实现和管理817

二、媒体制作和压缩标准817

(二)网络服务结构体系818

(一)媒体服务器的设计820

四、媒体服务器820

(二)媒体服务器实例821

(一)单向有线电视系统交互式新业务822

六、单向有线电视系统交互式新业务与回传频率822

五、终端——机上变换器822

(四)多种业务灵活接入协议823

(三)解决回传频率过窄的几种方法823

(二)新业务对回传频率的需要823

(一)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概念824

七、信息高速公路基础824

(二)信息高速公路的关键技术825

(三)信息高速公路的结构组成827

(一)有线电视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优势828

八、有线电视与信息高速公路828

(二)有线电视适应信息高速公路的难点829

(三)有线电视网作为中国信息高速公路的组成部分830

(一)有线电视发展趋势834

九、国内外有线电视发展动态834

(二)国内外有线电视发展动态836

第一节电视发射台的组成840

第十一章电视发射台的设计840

一、电视发射机类型841

第二节电视发射机类型与组成841

第四节系统设计计算843

第三节电视发射台选址843

二、电视发射机的组成843

附录一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850

附录二《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853

附录三有线电视系统技术维护运行管理暂行规定860

附录四有线电视系统常用图形符号863

附录五中央电视台和省(区、市)卫星广播电视技术参数864

附录六国内卫星电视频道集中统计表866

(一)网络拓扑869

一、传统有线电视系统869

第十二章HFC宽带接入网869

第一节HFC有线电视网络结构869

(三)传统同轴电缆网络存在的问题870

(二)系统结构870

(三)HFC网络下行通道的数字传输技术871

(二)HFC网络拓扑结构871

二、HFC有线电视网871

(一)光纤干线传输871

二、HFC网的网络拓扑结构872

(二)分前端模式872

第二节有线电视HFC拓扑结构872

一、HFC网的基本模式872

(一)独立总前端模式872

(二)星形网络拓扑结构873

(一)树枝形网络拓扑结构873

(四)环形网络拓扑结构874

(三)星——树形网络拓扑结构874

(一)信号源设备875

三、典型HFC网的组成与基本原理875

(三)光传输链路和同轴电缆分配网876

(二)前端876

四、HFC网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策877

(四)用户端设备877

第三节广播电视网全网模型878

第四节几种宽带接入网879

一、宽带接入网技术综述880

(一)xDSL用户线路881

二、几种典型的宽带接入网技术方案881

(二)HFC接入网884

(三)无源光网络接入网(PON)885

(四)SDH技术引入接入网887

(五)交互数字视频接入网(SDV)888

(六)接入网技术方案比较889

一、网段的技术要求890

第五节HFC网络的网段分类及基本配置要求890

三、网络功能891

二、传输距离891

(二)数字信号调制器及解调器892

(一)前端数字终端892

四、HFC网络的多功能开发892

(三)家庭通信终端(HCT)895

(四)宽带集成网络网关897

一、提供普通电话、数据通信乃至ISDN服务899

第六节有线电视多功能网的两种组网模式899

(五)数字网络控制系统899

三、有线电视多功能网络的经济可行性901

二、用HFC网将多个局域网联接构成一个很大范围的局域网,构成宽带用户接入网901

第七节有线电视综合网的服务质量903

一、系统的可用度指标904

第八节有线电视综合网系统可用度904

二、系统可用度的计算方法905

(一)空间分割法906

一、双向传输实现方式906

第九节HFC宽带接入网906

二、HFC宽带接入系统结构907

(二)频率分割法907

(一)多媒体业务对回传频率的需求908

三、HFC系统的频谱分配908

(二)HFC接入网络频谱资源分配909

(一)上行信号失真与信道噪声910

四、上行通道特性910

(二)HFC网络反向通道噪声问题的解决913

(三)上行信道带宽的有效利用914

(二)码分多址(CDMA)916

(一)时分多址(TDMA)916

五、HFC上行通道调制与复用方式916

(四)多路复用接入技术比较917

(三)频分复用(FDMA)917

(一)基于ATM的HFC网络结构919

一、基于ATM的HFC网络919

第十节HFC宽带交换与媒体接入控制919

(三)端到端协议922

(二)系统的运行922

(一)在有线电视网络基础上构筑宽带IP网924

二、基于IP的HFC网络924

(二)有线电视HFC网上的高速数据通信926

(三)HFC网络高速数据通信实验929

(一)网络接口931

一、网络接口、控制与管理931

第十一节多媒体宽带接入网中的若干关键技术931

(二)智能化的网络控制与管理932

二、服务器933

(二)线缆调制解调器934

(一)用户机顶盒STB934

三、用户设备934

(一)ComUNITY宽带接入系统941

一、HFC多功能服务系统实例一941

第十二节宽带应用系统介绍941

(二)宽带网络系统948

(三)网络管理系统952

二、CATV多媒体网络方案实例二954

(二)ATM多业务交换机NCX 1E6955

(一)CATV多媒体通信网络方案955

(三)NCX 1E6 IP交换956

(四)Multigate CATV HFC网多业务接入平台958

一、HFC+电缆调制解调器或机顶盒用户接入方案959

第十三节有线电视用户宽带接入方案959

二、HFC+计算机网(以太网)构成的接入网方案961

四、虚拟专用网(VPN)用户接入方案962

三、租赁线路用户接入方案962

五、互联网络大平台上的其他网络用户接入方案963

七、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的数字机顶盒和Cable Modem964

六、通过省、地级SDH骨干网接入各地市、县网络分中心的接入方案964

(一)双向传输技术967

八、双向传输电视系统967

(二)双向传输电缆电视系统968

(三)HFC双向传输电视系统975

(四)HFC用户双向分配网络982

(五)对网络的基本要求及网络管理986

(一)对称双向传输系统987

九、双向传输的实现方式987

(一)选择合理的光节点用户覆盖数988

十、上行通道带宽的有效利用方法988

(二)不对称双向传输系统988

(一)上行通道的噪声漏斗效应990

十一、上行通道的噪声和失真及抑制的方法990

(二)频率变换方法990

(三)软件支持的动态频率分配法990

(二)噪声会聚因子与工作电平992

(三)提高双向传输系统屏蔽系数,减小侵入噪声影响993

十二、上行回传通道的调制与复用方式994

(四)上行通道中的失真994

(一)关于标准问题995

十三、宽带HFC网上的交互技术995

(四)宽带HFC接入网中的关键设备996

(三)基于IP的HFC网络996

(二)基于ATM的HFC网络中的两种基本业务996

(一)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998

一、数字信号的载波传输998

第十四节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998

(二)二进制数字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1002

(三)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噪声性能1004

(四)二进制数字信号的最佳接收1011

(五)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1015

(六)现代数字调制技术1024

二、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中Cable Modem的应用1036

(二)Cable Mdem的技术原理1038

(一)CATV宽带数据接入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038

(三)Cable Modem设备选型时应考虑的问题1040

(一)Com21的产品及技术1042

三、Com21有线电视调制解调器1042

(二)ComUNITY接入系统描述1043

(三)特性及功能1044

(一)Bay Networks有线电视信息体系结构1048

四、LANcity电缆调制解调器1048

(二)LANcity电缆调制解调器系列1049

五、适宜分阶段进入的调制解调器系统1050

六、Terapro有线电视宽带高速数据传输系统1051

七、国产CN2000调制解调器1055

八、TRA Naend QAM调制器1057

(一)现有Cable Modem的技术特点1061

九、采用非对称Cable Modem组建高速Internet校园接入网1061

(二)办公用户采用代理服务器方案1062

(四)集体用户采用多用户Cable Modem的解决方案1064

(三)家属区个人用户采用单用户Cable Modem1064

十、Cable Modem设备选型应考虑的问题1065

十一、Hybrid网络公司Series2000宽带接入系统性能及Cable Modem的特点1066

(二)前端机产品1067

(一)Hybrid2000宽带接入系统性能及Cable Modem特点1067

(三)Hybrid公司2000系列Cable Modem的型号1068

(四)Hybrid公司2000系列Cable Modem的特性1069

(一)结构噪声1070

一、HFC反向通道应用中的噪声问题1070

第十五节HFC反向通道噪声与噪声对抗1070

(二)入侵噪声1071

(三)反向通道的噪声及干扰对数据通信的影响1072

(四)系统模型1075

(五)噪声模型1076

(六)QPSK符号差错率的级数计算法1081

(七)QPSK符号差错率的计算结果1082

(八)RS码和交织对QPSK误码率的改善1086

(九)有线电视反向通道的应用实践1087

(十)反向通道噪声的解决1090

(十一)步进衰减器改善反向通道1092

(一)扩频码分多址技术1096

二、用于HFC网络噪声对抗的第三代调制技术S-CDMA1096

(二)Walsh码1100

(三)S-CDMA技术1101

(二)系统构成1107

(一)视频点播VOD的特征1107

第十六节现代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实现技术1107

一、基于HFC网的VOD数字视频点播信息服务1107

(三)系统性能描述1109

二、基于HFC网的远程教育业务服务1110

(一)系统结构1113

三、基于HFC网的IP电话业务服务1113

(二)系统工作原理1114

(一)武汉宽带IP政务网的网络拓扑结构1115

四、宽带IP技术在武汉政务网中的应用——电视会议系统1115

(三)武汉宽带IP政务网电视会议系统设计1116

(二)武汉宽带IP政务网的特点、功能及配置1116

(一)逆程图文电视对股市信息的处理方案1118

五、有线电视网利用逆程图文电视传送股市信息1118

(二)逆程图文电视接收系统的构成1119

(四)逆程图文电视在证券业的应用1120

(三)图文电视接收卡(PC卡)1120

(一)电子商务业务1121

六、基于现代有线电视的电子商务1121

(二)基于有线电视的电子商务1122

(三)电子商务执行技术方案1123

一、互联网体系结构1125

第一节互联网和IP协议1125

第十三章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几种主要的应用技术1125

二、IP地址1126

(一)IP地址的类别划分1127

(二)多投点地址1129

(三)子网的划分1132

三、地址分辨协议和反向ARP1133

四、互联网的路由选择1136

(一)IP路由选择规则1138

(二)代理ARP1141

(三)在一个网络上的多重虚拟子网1142

(四)路由选择协议1143

(一)IP分组头1145

五、IP分组格式1145

(二)IP分组头中的任选项1150

六、主机名和网络名1155

七、在以太网上的IP1156

(一)TCP的基本概念1158

八、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1158

(二)TCP报文段的格式1162

(三)TCP连接的建立、拆除和重置1166

(四)TCP的用户接口1168

(五)用户数据据报协议UDP1171

(六)关于端口号的约定1173

九、TP4和TCP的比较1174

一、宽带IP网络技术特征1175

第二节宽带IP网络技术1175

(一)千兆以太网技术(GE)1176

二、IP宽带网络技术种类1176

(三)IP over SDH/Optical技术1177

(二)IP over ATM/Optical技术1177

(六)动态分组光纤传输技术(DPT)1178

(五)IP over HFC技术1178

(四)IP over DWDM/Optical技术1178

三、IP被承载到不同网络中的技术特点1179

(四)网络的故障恢复1180

(三)流量控制与均衡1180

(一)QOS业务质量保证1180

(二)交换能力1180

(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1181

(五)封装效率1181

五、IP-VPN虚拟专用网络技术服务1182

四、宽带IP网络的分类服务(COS)和服务质量(QOS)1182

六、宽带IP网络关键设备——线速交换式路由器1183

(一)宽带IP网络设计对超额负载因数、阻塞/无阻塞、QOS的考虑1185

七、宽带IP网络设计指南1185

(二)产品描述1187

(三)桌面系统设计1188

(四)网段系统设计1189

(五)服务器系统设计1190

(六)骨干系统设计1191

八、在广电SDH网上架构宽带IP网1192

(三)多服务接入层1193

(二)IP骨干层1193

(一)物理传输层1193

(四)ATMQOS与IPQOS的映射1194

(二)10/100/1000Mbps以太网将成为局域网、企业网、城域网的主流1195

(一)ATM网络在一定时期内仍能得到应用,但将逐步退居通信网络的边缘1195

九、未来宽带网络的演进1195

(三)SDH网络将向全光网络进化1196

(一)“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目的和内容1197

十、“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解决新运营商发展的瓶颈简介1197

(四)通信网络未来将聚合为纯净的光IP网络模式1197

(三)“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的演示系统1201

(二)“中国宽带城域网实验’2000”实验方法和网络结构1201

第三节ATM协议结构1204

(四)参加实验厂商1204

一、ATM逻辑连接1205

(一)虚通道连接的使用1206

(二)虚通路/虚通道特征1207

二、ATM信元1208

(三)控制信令1208

三、ATM层协议1210

(一)信元结构和编码1211

(三)向ATM层用户提供的服务1218

(二)使用的物理层功能1218

(四)ATM层管理1219

四、ATM适配层协议1222

(一)AAL-11224

(二)用于可变拉速率服务的ATM适配层1228

五、物理层协议1235

(一)ATM物理层的结构1236

(二)ATM物理层接口1241

(三)信元流ATM物理层接口1245

(一)ATM论坛工作情况1249

一、ATM发展现状与趋势1249

第四节基于ATM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1249

(三)业务与应用1250

(二)试验在继续1250

(四)ATM设备、业务市场特点及趋势1253

(五)ATM与Internet的结合成为热点1254

二、ATM应用1256

(7六)ATM存在的问题1256

(一)ATM在局域网中的应用1257

(三)ATM在接入网中的应用1258

(二)ATM在城域网中的应用1258

(四)ATM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1260

(一)QoS概述1261

三、满足QoS要求的ATM1261

(二)多媒体业务的优先分层处理1262

四、ATM的IP转换功能1265

(三)HQMS方案1265

五、基于ATM/SDH的有线电视综合宽带网1269

(一)网络的结构和业务的实现方案1271

(二)在GENT的试验1275

六、ATM宽带综合业务接入与连接(网)系统1276

(一)IDN-2000CAN/a可以提供及支持的业务1278

(二)IDN-2000ACN/a的基本配置1287

七、ATM光环——城域网干线解决方案1288

(二)传统的MAN干线解决方案1289

(一)用户问题:提供城域网干线1289

(三)ATM光环解决方案1290

(二)城域网网络技术的选定1291

(一)城域网的结构1291

八、架构于有线电视网的基于ATM信息城域网技术方案1291

(三)技术方案1292

九、架构于广电光缆网上的基于ATM的杨陵综合信息网1294

(三)网络基本业务1296

(二)网络设计技术规范1296

(一)网络的设计建设原则1296

(四)网络技术特点1297

十、关于欧洲AMUSE项目在慕尼黑CATV网第一次测试的报告1298

(一)模拟传输网1302

十一、建设青岛有线电视区光缆环形网1302

(二)数据传输网1304

(三)技术方案的制订依据、技术规范及相关标准1306

(四)业务需求及网络功能1307

(五)实施方案1308

(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315

第五节ISDN的演变和ATM交换技术1316

(一)ISDN服务和系统结构1317

一、窄带ISDN1317

(二)ISDN接口1318

二、宽带ISDN和ATM1320

(三)N-ISDN的前景1320

(一)虚电路和电路交换1321

(二)在ATM网络中的传输1322

三、ATM交换机1323

(一)在电话系统中采用的交换技术1324

(二)ATM交换机的一般原理1328

第六节ITU-T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标准研究的进展1329

(一)AAL21330

一、B-ISDN1330

(二)B-ISDN与其他网络的互通1331

(四)B-ISDN的运行、维护和管理(OAM)1332

(三)B-ISDN的资源管理(RM)1332

三、网络性能1334

二、接入网1334

(一)研究确定ATM支持IP的网络要求的特性1335

四、IP与ATM1335

(三)IP支持QoS及组播能力1336

(二)ATM支持IP的框架工作1336

第七节ATM与IP网络的发展与测试1337

一、简介第二代Imternet1338

二、网络发展的关键问题1339

三、测试工作1340

第八节基于ISDN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1344

一、传统电信部门对ISDN的看法与做法1345

二、我国现有ISDN业务现状1346

三、ISDN在山东广电的应用1349

(一)综合业务接入系统1352

四、基于ISDN的HFC综合接入网1352

(二)基于ISDN的扩充型多媒体宽带接入系统1356

(一)中兴FTTC+HFC网络1357

五、电话与有线电视两网叠加的综合业务网解决方案1357

(二)HONETTM综合业务接入网1359

(三)SBSTM155A SDH系统性能简介1363

(一)Cablespan 2300系统1364

六、可以支持HPC和DLC的Cablespan 2300系统1364

(七)HFC和DLC混合配置1365

(六)HFC网络配置1365

(二)主机数字终端(HDT)1365

(三)远程业务终端(RST)1365

(四)小型远程业务终端(M/RST)1365

(五)远程业务单元(RST)1365

(八)DLC网络配置1366

一、千兆以太网络技术特征1379

第九节千兆以太网络技术(GE)1379

(一)半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1381

二、千兆以太网协议1381

(三)千兆以太网物理层协议1382

(二)全双工千兆以太网MAC层协议1382

三、千兆以太网的效率1383

(三)用IP路由来保证城域网可靠性1384

(二)千兆以太网1+1备份1384

四、千兆以太网可靠性1384

(一)千兆以太网端口聚合1384

(一)路由交换机的背板及其实现方式1385

六、千兆以太网路由交换机1385

五、千兆以太网与其他承载IP的城域网技术比较1385

(三)线速的包转发1388

(二)交换机的第三层包转发机制1388

(四)路由交换机的选型标准1389

七、构筑千兆以太网应考虑的问题1390

(四)网络服务的要求1391

(三)虚拟局域网(VLANs)的要求1391

(一)路由协议和标准1391

(二)多点广播协议要求1391

(六)网络管理系统的要求1392

(五)服务质量QOS的要求1392

一、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特征1393

第十节DWDM密集光波分复用技术1393

二、DWDM系统构成1394

(一)光纤色散1397

三、影响DWDM系统指标的主要因素1397

(二)极化或偏振模色散(PMD)1398

(三)光纤的非线性1399

(一)系统应用码1400

四、DWDM系统技术规范1400

(二)波长配置1401

(三)参考点1403

(六)衰减值1404

(五)中心频偏1404

(四)OSC光监控系统1404

(一)DWDM技术扩大了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带宽1405

五、DWDM在有线电视光纤网络的应用前景1405

(七)色散1405

(八)光信噪比(OSNR)1405

(三)DWDM技术加长了光纤系统的传输距离1406

(二)DWDM系统能透明传输各种信号,是有线电视网开展综合信息业务的最佳技术手段1406

(五)5DWDM技术的灵活性和扩展性为宽带信息业务服务提供广阔的前景1407

(四)三网融合统一于IP网,DWDM将影响IP网络的传输方案1407

(三)光信噪比(OSNR)1408

(二)光接口分类1408

六、基于DWDM技术的有线电视传输主干网络应用实例1408

(一)单波TDM速率1408

(六)EDFA1409

(五)安全要求1409

(四)频率配置1409

一、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原理及网络结构1410

第十一节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1410

(七)光监控信道(OSC)1410

(二)DPT高度的灵活性和广泛的兼容性1411

(一)DPT环的带宽特性1411

二、DPT动态分组传送技术的优越特性1411

(三)DPT的带宽复用特性1412

(四)DPT强大的保护切换和业务恢复能力1413

三、DPT产品简介1414

(五)网络管理功能1414

(二)城域/广域IP网超长节点距离的传输1415

(一)城域/广域IP网的应用1415

四、DPT技术应用领域1415

(一)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络设计1416

五、基于DPT技术的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1416

(三)城域IP接入环网应用1416

(四)企业网、校园网及分布式校园网中的应用1416

(二)郑州有线电视宽带综合业务网信息服务平台设计1420

一、基于DVB广播方式下行,电话系统上行的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1422

第十二节有线电视综合业务网采用的其他基本技术1422

(一)令牌多路复用器(Token Mux)1425

(二)QAM调制器1427

(五)家庭用户IRD1428

(四)商用TND(通信网络解码器)1428

(三)G.703传输1428

(六)Crypto Works条件接入系统1429

(八)冗余备份配置1430

(七)Clever CastTM高速数据广播1430

(九)飞利浦数字视频系统的数字有线电视解决方案1431

(一)应用1434

二、在有线电视网中提供单向广播式电脑互联网和帧中继能力1434

(二)网络协议标准1435

(四)回传链路1436

(三)外行数据分配1436

(一)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业务1437

三、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1437

(二)基于HFC网络的DDN系统基本组成1438

(一)ECI电信公司和宽带业务传输方案1440

四、SDH网络上高质量的图像业务1440

(四)应用1441

(三)数字视频(DVB)业务1441

(二)传统的模拟图像业务1441

五、中国图文电视1443

(二)无线本地环路采用的技术1444

(一)无线本地环路的使用对象1444

六、接入网的新发展——无线本地环路1444

(四)无线本地环路的要求1445

(三)无线本地环路的优势1445

(六)国产无线本地环路介绍1446

(五)无线本地环路的类型1446

(二)上行系统1448

(一)系统组成1448

七、广播电视会议系统1448

(三)下行系统1449

八、准视频点播(NVOD)1450

(五)系统设备组成1450

(四)主会场与传输中心的传输1450

(一)在我国实现视频点播应结合我国的特点1451

(三)点播设备的原理及结构1452

(二)上行、下行信号的解决1452

(四)视频点播系统的优点1453

(五)如何开展VOD1454

(二)附加服务内容1456

(一)基本服务内容1456

九、有线电视与其他信息网络互联1456

(三)工程实施1457

第一节DVB-C系统框架1460

第十四章DVB—C系统介绍1460

第二节MPEG-2传送层和帧结构1462

第三节信道编码1463

第四节字节到符号的映射1465

第五节QAM调制及特性1466

第七节有线网的透明性1470

第六节基带滤波器特性1470

第一节MPEG-2传输码流(TS)的测试指标1472

第十五章DVB-C系统指标介绍1472

第二节卫星和电缆传输媒体的通用参数1479

第三节电缆专用参数1487

一、DVB-C分析仪介绍1491

二、信通平均功率的测量1499

三、平均符号速率的测量1500

四、邻频功率的测量1501

五、IQ星座图的测量1504

六、调制精确度的测量1505

七、误符号率、载噪比和系统余量的测量1507

八、均衡器冲激响应的测量1509

九、信道频率响应的测量1510

十、信道相位响应的测量1511

十一、信道群时延的测量1513

十二、RS码的误字节/误码率、误数据包率的测量1514

十三、二进制伪随机序列下的误码率的测量1516

十四、PID统计和复用综合的测量1519

一、了解基本情况1526

第一节概述1526

第十六章有线电视网络系统设计1526

三、确定系统传输方式1527

二、确定传输内容1527

六、查询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1528

五、确定系统规模1528

四、确定网络管理系统1528

二、合理选择电视频道1529

一、适当选择前端位置1529

第二节前端系统设计1529

四、前端设备选型1530

三、选择最佳信号源1530

五、前端配置设计图例1532

(二)确定光纤网络频带宽度1534

(一)光波长的选择1534

第三节光纤干线网络设计1534

一、HFC光纤网络设计原则1534

(四)光纤网结构和光节点布局1535

(三)光纤芯线用量的选择1535

(六)光纤链路设计功率裕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