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
  • 高新民著 著
  • 出版社: 青岛:青岛出版社
  • ISBN:978754367317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51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32页
  • 主题词: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党的建设-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制度创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党内民主制度创新1

一、党内民主研究现状与争议2

(一)党内民主的研究主体与流派2

(二)党内民主的基本共识5

(三)若干不同观点7

二、党内民主:中国政治体制下内生的需求22

(一)反思党的历史的必然结论22

(二)衡量中国政治体系民主素质的重要指数24

(三)社会自下而上的民主诉求26

(四)调节社会关系的机制之一28

(五)调节党内关系的机制之一29

(六)形成党内自我更新机制30

三、党内民主的精神实质及特点32

(一)民主的精神实质32

(二)党内民主、社会民主、经济民主的不同34

(三)党内民主与国家政治生活民主的异同38

四、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是互动的关系41

(一)人民民主的发展程度决定着党内民主的发育程度41

(二)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44

五、党内民主与依法治国的关联46

六、党内民主的现状——成就与问题并存49

七、路径选择的几个原则52

(一)阻力(风险)最小化原则52

(二)自下而上、渐进原则53

(三)党员主体地位原则55

(四)有序发展、有利于团结的原则56

八、现行党内选举制度之分析56

(一)选举制度体系的基本环节56

(二)党内选举制度的进步与问题58

(三)党内选举制度需有科学规则作保障60

九、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一——中央领导机构的产生64

(一)民主推荐中央政治局人选64

(二)中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人选的产生68

十、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二——地方领导竞争性选拔试验78

(一)电视竞选与“公推票决”地市级主要领导78

(二)竞争性选拔制度80

(三)“公推竞岗”——县委书记正职竞选81

(四)制度创新若干特点83

十一、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三——深圳的独特路径:机关党委公推直选85

(一)改革路径——由体制外走向体制内86

(二)推动机关党委工作——选举仅仅是政治过程的起点90

十二、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四——基层公推直选95

(一)南京基层直选全覆盖95

(二)浙江嘉兴秀洲区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试点97

十三、党内选举制度创新之五——国企党组织公推直选试点99

十四、党内不同层次选举制度改革的特点与理论争议104

十五、党的民主决策之理论分析110

(一)何谓民主决策110

(二)党员直接参与党内重大问题的决策讨论、代表大会表决111

(三)民主集中制与党委内部决策116

(四)关于合法性审查、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118

十六、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一——重大决策的运作120

十七、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二——全委会决定重大问题123

(一)强化全委会的决策和监督功能124

(二)改革会议制度 理顺工作机制125

(三)建立询问制度 完善票决制127

(四)建立“三联四会”工作机制 完善沟通联系机制128

(五)闵行改革的意义129

十八、健全民主决策机制之三——基层党组织多种形式创新131

(一)浙江温岭党内基层民主恳谈会131

(二)河南邓州村级决策“四议两公开”134

(三)北京:社区党员议事会、监督会139

十九、逐步建立党务公开制度143

(一)党务公开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思路143

(二)县级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试点146

(三)党务公开之反思151

二十、建立通畅的上下沟通机制154

二十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157

(一)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的起点——代表理念与代表产生方式的更新158

(二)改变开会方式——按议题“自由结组”讨论159

(三)提案质量——提高党代表参政议政能力160

(四)确定党代表适当比例——更注重实效性161

(五)探索质询制度——权力制约的一种形式163

(六)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争议中的反思164

(七)党代表任期制:探索中的进步与问题167

二十二、关于党内监督制度173

第二部分 党的自身建设改革创新178

探索篇178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内涵178

(一)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含义与特点179

(二)把握党的建设规律是党建科学化的核心问题186

(三)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基本路径194

二、学习型政党与党的建设科学化198

(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建工作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199

(二)建设学习型政党蕴含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的全过程200

(三)建设学习型政党与党建其他工作相互作用、相互制约205

三、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206

(一)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功能206

(二)如何看待思想建设的特点、成效214

(三)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党的思想建设的任务与主要内容216

(四)理想信念的科学性与加强思想建设225

(五)几个相关问题232

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案例评析237

组织篇245

一、干部制度改革创新——科学化的要求245

(一)干部队伍是中国政治生态的核心要素245

(二)健全干部制度的历史经验249

(三)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看待党的干部路线、干部标准250

(四)改革干部制度的目的253

(五)干部制度改革现状258

(六)党委换届与新考验264

(七)改革干部制度的几点思考265

(八)违规违纪用人案例分析271

二、基层党组织建设273

(一)党的基层组织的使命与基本功能273

(二)党的基层组织定位的历史演变及基本经验279

(三)强化党的基层组织的服务功能290

(四)基层案例分析——以服务获得党心民心304

(五)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在社会中健全联系群众网络307

(六)探索现代企业制度下国企党建工作331

三、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建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344

(一)党的先进性建设内含着建立完善的制度和机制的要求346

(二)建立健全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经验348

(三)改革和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制度与长效机制351

(四)创新基层组织教育、管理、服务党员制度353

制度篇359

一、制度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发展359

二、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362

三、加强制度建设的时代需求366

四、党的制度的分类和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368

五、加强党的制度建设不可忽略的问题372

六、党的制度建设与党的工作机制374

党风廉政篇377

一、党风廉政建设事关大局378

二、时代发展与党风廉政建设新要求381

三、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成绩385

(一)反腐倡廉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成绩385

(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389

四、以改革统揽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各项工作393

(一)树立危机意识394

(二)把反腐败寓于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中395

(三)创新体制、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397

(四)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403

(五)深化改革,拓宽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的领域404

五、加强对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的监管406

(一)对领导干部的监管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环节406

(二)密切联系群众、防止出现既得利益集团407

(三)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规范领导干部行为408

第三部分 党对社会的领导411

一、社会新变化——公民社会与国家、政党的关系411

(一)公民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412

(二)传统市民社会分析范式对构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启示414

(三)政党:公民社会与国家的中介419

(四)孕育过程中的中国公民社会与党的执政基础423

(五)建立良性互动的执政党与社会关系432

(六)构建和谐社会,改进党对社会的领导方式435

二、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447

(一)群众、群众工作的基本含义与党的传统优势448

(二)新形势下的新问题453

(三)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455

三、非常态条件下群众工作:应对突发事件461

(一)群体性事件——社会转型期的新特点461

(二)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根源与新形势下党群关系的新挑战465

(三)防止群体性事件频发、高发的制度探析469

(四)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技术性手段472

四、信访、下访、接访的政治功能及其与政治体制的关联474

(一)信访制度的政治功能与局限——并非最好但不能没有的制度安排474

(二)接访、下访制度——治理重心下移479

(三)信访、接访、下访制度与政治体制的发展483

(四)基层创新案例486

五、新媒体与党的建设492

(一)党与新媒体的关系实质上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492

(二)对新媒体工具性作用的积极运用与宏观制度性创新不足同时并存499

(三)以协调党与社会关系为基础用好新媒体505

(四)客观分析、看待新媒体的“负面”作用509

后记513

参考书目5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