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 一般原理与中国经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 一般原理与中国经验
  • 孟续铎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 ISBN:978751670928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58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271页
  • 主题词:劳动强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 一般原理与中国经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 引言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快速发展的中国与劳动者“过劳”现实1

1.1.2 科学发展观与适度劳动观7

1.2 研究对象和概念界定10

1.2.1 过度劳动和“过劳”10

1.2.2 劳动者13

1.2.3 雇主15

1.2.4 劳动时间16

1.2.5 劳动强度17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8

1.4 研究方法21

1.4.1 文献研究方法21

1.4.2 比较分析方法21

1.4.3 经济学模型分析方法21

1.4.4 系统论分析方法21

1.4.5 实证研究方法22

1.5 研究意义22

1.5.1 理论意义22

1.5.2 实践意义23

1.6 研究的创新性23

1.6.1 尝试厘清国内学术界各种“过劳”概念23

1.6.2 通过定量分析提炼国内“过劳”研究的特征24

1.6.3 构建研究过度劳动成因的整体框架和分析范式24

1.6.4 计量过度劳动成因中各因素的影响效应25

2 文献述评26

2.1 国外过度劳动问题研究述评26

2.1.1 研究起源:资本主义初期的过度劳动问题26

2.1.2 日本的“过劳”问题及其研究现状29

2.1.3 其他国外文献的述评39

2.2 中国“过劳”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特征41

2.2.1 文献统计方法42

2.2.2 中国“过劳”研究的发端44

2.2.3 中国“过劳”研究的进程46

2.2.4 中国“过劳”研究的文献特征48

2.3 对中国“过劳”研究各主题的综述53

2.3.1 “过劳”的概念53

2.3.2 “过劳”的衡量标准54

2.3.3 “过劳”的程度55

2.3.4 “过劳”的后果56

2.3.5 “过劳”的对策57

2.3.6 “过劳”的国外经验58

2.4 对中国“过劳”成因研究的综述59

2.4.1 “过劳”的不同影响因素59

2.4.2 “过劳”的演化机理61

2.5 对中国“过劳”研究的评价65

2.5.1 中国“过劳”研究的特点65

2.5.2 目前研究的局限66

2.6 本章小结71

3 过度劳动成因的一般原理——经济学视角的分析73

3.1 经济学分析方法与前提假设73

3.1.1 经济学分析方法73

3.1.2 理性行为假设74

3.1.3 非均衡假设75

3.2 过度劳动发生的阶段假说——宏观经济学视角76

3.2.1 各国劳动时间的现状与历史回顾76

3.2.2 劳动时间演变规律的“Z”型假说80

3.2.3 过度劳动发生的阶段特征——以日本为例83

3.3 “非均衡”的过度劳动形成——微观经济学视角88

3.3.1 雇主的支配地位88

3.3.2 劳动需求模型的扩展:“人数—时间—强度”模型89

3.3.3 准固定成本的存在91

3.3.4 加班工资成本的抵消94

3.3.5 产出水平下降的抵消101

3.3.6 过度劳动的“非均衡”模型103

3.4 “非均衡”过度劳动形成的市场失灵因素105

3.4.1 劳动者的信息条件限制105

3.4.2 交易障碍105

3.4.3 外部因素106

3.5 本章小结106

4 过度劳动成因的中国经验——“输入—输出”模型108

4.1 模型的提出108

4.1.1 劳动关系系统理论的借鉴108

4.1.2 过度劳动成因的“输入—输出”模型概述110

4.2 输入因素111

4.2.1 经济环境——赶超发展与经济转型112

4.2.2 社会环境——阶层差距与过度竞争121

4.2.3 技术环境——网络技术下的工作形态123

4.2.4 法制环境——不健全的劳动法制体系127

4.2.5 意识环境——中国文化下的劳动态度138

4.3 转换过程142

4.3.1 研究思路142

4.3.2 外推力143

4.3.3 内促力151

4.4 输出结果154

4.5 反馈机制156

4.6 本章小结157

5 过度劳动成因的实证检验159

5.1 研究设计159

5.1.1 调研目的159

5.1.2 调研对象和过程160

5.1.3 调研工具160

5.1.4 数据分析方法168

5.2 我国企业员工过度劳动的基本状况及特征169

5.2.1 样本分布的基本情况169

5.2.2 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总体分析171

5.2.3 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工作特征分析172

5.2.4 企业员工“过劳”状况的个体特征分析185

5.3 我国企业员工过度劳动的影响因素分析193

5.3.1 理论模型的构建193

5.3.2 计量分析方法196

5.3.3 回归方程的结果及分析197

5.4 本章小结203

6 对中国规制过度劳动问题的建议206

6.1 对“过劳”问题进行规制的原因206

6.1.1 规范经济学的视角206

6.1.2 过度劳动对劳动者的危害207

6.1.3 过度劳动对企业的影响208

6.1.4 过度劳动对社会总福利的损害210

6.1.5 对过度劳动问题的价值观判断210

6.2 规制“过劳”问题的预防性法律措施215

6.2.1 完善劳动基准立法216

6.2.2 修改工时和定额的有关规定216

6.2.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217

6.2.4 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闲权218

6.3 规制“过劳”问题的补救性法律措施219

6.3.1 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过劳”的法律条款219

6.3.2 优先考虑将“过劳死”纳入工伤保险220

6.3.3 明确企业的侵权赔偿责任221

6.4 学术界对规制“过劳”问题应负的责任222

6.4.1 提倡树立新的适度劳动观222

6.4.2 成立研究“过劳”问题的学术组织223

6.4.3 提高社会对“过劳”问题的重视程度224

6.5 本章小结225

7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226

7.1 研究的结论226

7.2 不足与展望230

附录一企业员工职场行为与疲劳状况调查问卷233

附录二劳动者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量表240

附录三调查样本的行业分类情况243

附录四调查样本的职业分类情况247

附录五全自变量多响应回归结果249

参考文献251

后记25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