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
  • 方创琳,刘毅,林跃然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82160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83页
  • 文件大小:148MB
  • 文件页数:406页
  • 主题词:城市建设-研究报告-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与评判标准1

第一节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与组成要素1

一、创新型城市的基本内涵1

二、创新型城市的成长阶段3

三、创新型城市的组成要素4

第二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与战略意义6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国内背景7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10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13

第三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判指标14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评判指标15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评判指标22

第四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评判标准36

一、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评判指标的认识36

二、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内评判指标的思考37

三、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条件的认识39

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指标判断标准与指数判断标准40

主要参考文献43

第二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国际模式与中国借鉴45

第一节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45

一、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区域45

二、具有强大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较大的人口规模46

三、拥有密切的对外经济联系和广泛的全球市场47

四、集聚着一大批多样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49

五、吸引了大量具有高研发能力的组织机构52

六、具有健全的科技中介机构和科技服务能力53

七、建成国际著名的创新平台和空间载体56

八、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创新文化氛围59

第二节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驱动模式61

一、工业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1

二、科技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2

三、服务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2

四、市场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3

五、政府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3

六、文化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4

七、协同创新驱动型建设模式65

第三节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府促进与协调机制65

一、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设置66

二、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府协调机制68

三、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促进政策70

四、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组织制度保障72

五、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民间促进组织74

第四节 全球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中国创新型城市的借鉴75

一、构建各具特色的开放式城市创新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76

二、引进和培育高技术研发机构,提升城市科技的全球竞争力78

三、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79

四、健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形成完善的城市创新链80

五、积极发挥政府协调和促进作用,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保障81

六、多渠道吸收风险资金和民间资本,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资金来源82

七、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形成利于激发创新的城市创新文化83

主要参考文献84

第三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特点与存在问题86

第一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特征86

一、先行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把自主创新作为城市发展主战略86

二、城市创新体系正在形成,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明显加强89

三、城市创新投入逐渐加大,城市创新试点全面展开90

四、城市创新扶持政策陆续出台,创新评估机制正在形成93

五、体制机制创新逐步强化,协同创新环境正在改善94

第二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与总体评价97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97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总体评价:尚处初级阶段99

第三节创新型城市建设面临的瓶颈与问题109

一、投入瓶颈:城市研发投入与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低于5%109

二、收入瓶颈:城市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低于60%111

三、技术瓶颈:城市对内技术依存度及发明专利申请比重低于70%112

四、贡献瓶颈:城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60%114

五、人才瓶颈:城市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低于5%114

主要参考文献118

第四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与基本框架119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意图与数据来源119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意图119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对象121

三、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估的数据来源123

第二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原则与基本思路124

一、评估体系的指导思想124

二、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125

三、评估体系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特色126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框架127

一、综合评估体系的理想框架128

二、评估体系的试行框架132

三、评估体系的可行框架136

第四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体系辨识138

一、城市科技发展与自主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138

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142

三、城市节能减排与人居环境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147

四、城市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指标的量化辨识149

主要参考文献152

第五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方法与监测系统154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指标权系数计算方法154

一、综合评估数据标准化处理的计算方法154

二、综合评估指标权系数的计算方法155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综合评估ICEM模型161

一、ICEM的一级评估模型161

二、ICEM的二级评估模型162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估监测系统162

一、评估系统的建设原则162

二、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163

三、评估系统的总体结构164

四、评估系统的功能设计165

五、评估系统的数据模型与运行流程168

主要参考文献175

第六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176

第一节 创新型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176

一、省域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176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180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188

一、省域城市自主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189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自主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193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00

一、省域城市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00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产业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05

第四节 创新型城市的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12

一、省域城市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12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人居环境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16

第五节 创新型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水平及空间分异223

一、省域城市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23

二、地级以上城市的体制机制创新水平与空间分异228

主要参考文献234

第七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与基本模式235

第一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与建设目标235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235

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236

第二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与重点237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237

二、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重点238

第三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与空间布局244

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方向244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空间布局247

第四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路径251

一、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建设产业创新城251

二、以研发机构为依托,建设科学创新城252

三、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智慧创新城253

四、以社会和谐为宗旨,建设协同创新城254

五、以宜居环境为目标,建设绿色创新城255

六、以开放合作为基础,建设国际创新城256

第五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257

一、工业创新主导型模式257

二、服务业创新主导型模式258

三、文化创新主导型模式259

四、科技创新主导型模式259

五、体制机制创新主导型模式260

六、多驱联动创新型模式261

第六节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典型案例分析262

一、深圳模式:高科技智造的自主创新模式262

二、苏州模式:高端制造的国际创新模式265

三、武汉模式:知识引领的光谷创新模式269

四、西安模式:军民融合的互动创新模式273

五、广州模式:多轮驱动的智慧创新模式277

六、南京模式:科教主导的体制创新模式280

七、合肥模式:知识生产的科学创新模式284

八、厦门模式:高技术引领的绿色创新模式287

九、哈尔滨模式:转型升级主导的产业创新模式291

十、昆明模式:多驱联动的绿色创新模式295

主要参考文献299

第八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保障措施与对策建议301

第一节城市创新体系建设措施301

一、集聚高层次创新主体,控制创新核心环节301

二、打造高标准创新平台,组织高效创新活动304

三、提供优质创新服务,切实提高创新能力305

四、培育良好创新环境,全面激发创新动力306

五、构筑开放创新网络,提升全球创新地位307

第二节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措施309

一、加大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城市产业创新能力309

二、增强全球服务意识,提高城市服务创新能力310

三、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提高城市文化创新能力312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创新中的作用,提高城市管理创新能力313

五、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改革,提高城市制度创新能力315

第三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317

一、持续开展城市创新水平监测评估,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定量决策依据317

二、设立创新市长特别奖,激励优秀人才和企业开展创新活动318

三、建立城市创新基金,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金融支持319

四、举办城市创新论坛,定期交流城市创新成果与经验320

五、构筑城市创新合作联盟,提升城市创新发展的区域基础320

六、制定城市创新政策法规,为城市创新提供法制化管理321

主要参考文献321

附件一:2011年第二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综述323

一、2011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建议方案与奖励方案323

二、2011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在第二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纪要329

附件二:2013年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综述333

一、2013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建议方案与奖励方案333

二、2013年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在第三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发布纪要337

附件三: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综合创新水平计算结果33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