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事务领导全书 第4卷 国际金融与国际资本市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际事务领导全书 第4卷 国际金融与国际资本市场
  • 方建文;李啸尘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ISBN:7801730453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873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89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事务领导全书 第4卷 国际金融与国际资本市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国际金融制度与国际信贷市场1

第一章 国际收支与平衡1

第一节 国际收支概述2

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3

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定义3

第二节 国际收支平衡表3

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判别标准7

第三节 国际收支的调节7

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8

三、国际收支调节的必要性9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措施10

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4

第四节 我国的国际收支14

二、我国国际收支的管理15

一、国际储备的概念17

第一节 国际储备概述17

第二章 国际储备与管理17

三、国际储备的构成18

二、国际储备的特点18

第二节 国际储备的管理22

四、国际储备的作用22

二、适度国际储备量的确定应考虑的因素23

一、国际储备管理的概念23

三、国际储备的供给25

四、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26

一、我国国际储备的构成范围28

第三节 中国国际储备管理28

二、我国国际储备管理的内容29

三、我国国际储备结构管理的改革措施30

一、国际金融市场概念31

第一节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31

第三章 国际金融市场透析31

二、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条件32

三、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33

五、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34

四、国际金融市场的产生与发展34

六、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37

二、国际货币市场的交易工具38

一、国际货币市场的含义38

第二节 国际货币市场38

二、国际资本市场的构成40

一、国际资本市场定义40

三、货币市场是否完善的判定标准40

第三节 国际资本市场40

二、黄金市场43

一、金融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43

第四节 金融期货、期权交易市场和黄金市场43

一、欧洲货币市场的定义44

第六节 欧洲货币市场44

二、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45

三、欧洲货币市场的规模46

五、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47

四、欧洲货币市场的特征47

六、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活动48

七、辛迪加银团贷款49

八、欧洲债券市场50

九、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创新54

十、欧洲美元市场的货币创造57

十一、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58

十二、欧洲货币市场的管制59

十三、欧元的启用与欧洲货币市场的走势60

十四、欧洲单一货币如何影响国际货币体系63

十五、欧元对国际汇率体系会产生的影响64

三、亚洲美元市场迅速发展的原因65

二、亚洲美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65

第七节 亚洲货币市场65

一、亚洲货币市场的构成65

五、主要亚洲美元市场66

四、亚洲美元市场的资金来源和运用66

一、国际信贷市场的含义及分类68

第一节 国际信贷市场的概述68

第四章 国际信贷市场透析68

三、政府贷款69

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69

四、出口信贷71

五、政府混合贷款73

六、“福费廷”业务76

二、外债的构成78

一、外债的定义78

第五章 国际债务与外债管理78

第一节 国际债务概述78

四、国际债务的衡量指标79

三、20世纪80年代国际债务的特点与原因79

一、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状况与特点81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81

二、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82

三、债务危机的解决方案84

四、国际债务危机的趋势86

五、国际债务危机的启示87

二、我国的外债管理机构及其职能88

一、我国的外债定义88

第三节 我国的外债问题88

四、我国外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89

三、我国的外债管理机制89

二、“二战”后的国际金融组织90

一、国际金融组织的产生和发展90

第六章 国际主要金融组织90

第一节 国际金融组织概述90

四、国际金融机构的特点91

三、国际金融机构的类型91

一、国际货币基金(IMF)组织的创建92

第二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2

五、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92

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制93

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活动96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来源96

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积极作用101

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局限102

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方案103

第三节 世界银行集团105

八、我国与IMF的关系105

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06

二、国际开发协会(IDA)111

三、国际金融公司112

四、多边投资担保机构113

二、国际清算银行的组织结构114

一、国际清算银行的成立114

第四节 国际清算银行114

四、中国人民银行同国际清算银行的关系115

三、国际清算银行的主要职能115

一、亚洲开发银行的建立和宗旨116

第五节 亚洲开发银行116

三、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117

二、亚洲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117

四、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118

一、非洲开发银行的建立和宗旨120

第七节 非洲开发银行120

五、亚洲开发银行的技术援助业务120

三、非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与主要业务121

二、非洲开发银行的组织机构121

一、泛美开发银行122

第八节 其他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22

四、我国与非洲开发银行的关系122

三、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123

二、欧洲投资银行123

一、创立国际商品储备货币124

第一节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方案124

第七章 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及其前景124

三、建立替换账户125

二、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125

六、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126

五、恢复美元本位制126

四、恢复金本体制126

九、推行储备货币多元化127

八、设立汇率目标区127

七、过渡到特别提款权本位制127

十、最适度货币区理论128

一、欧洲货币体系(EMS)的产生129

第二节 欧洲货币体系129

二、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131

三、欧洲货币体系取得的成就134

五、《马约》与欧元启用136

四、欧洲货币体系发展前景136

六、欧元启动的巨大影响137

附录 欧洲货币体系发展进程138

二、分业经营及监管的影响140

一、我国实行金融业分业经营及监管的情况140

第八章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对策与趋势140

第一节 金融业分业及混业经营体制的理论探讨与实践140

四、混业与分业经营各自的利弊141

三、混业经营是银行业在国际发展趋势下的必然选择141

五、欧洲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主要原因142

七、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必要性143

六、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143

九、探索过渡的模式144

八、在迈向混业经营的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的对策建议144

开放型金融结构: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战略选择145

专家论坛145

论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展望150

金融全球化与货币、资本及汇率政策158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发展中国家的视角161

“入世”对我国引进外资的影响及对策164

“十五”期间外商对华投资趋势分析169

加入WTO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171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资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73

金融全球化与我国的金融安全181

全球化和金融监管理论的创新183

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186

一、外汇的概念189

第一节 外汇189

第二编 外汇操作与国际结算189

第一章 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189

二、外汇的分类190

三、外汇的作用192

一、汇率的概念193

第二节 汇率193

二、外汇汇率的标价194

三、汇率的种类195

二、二战前及大战中的汇率制度197

一、汇率制度的定义197

第三节 汇率制度197

三、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198

四、牙买加货币体系199

五、人民币汇率的改革203

第四节 西方国家的汇率决定理论205

二、外汇管制的目的213

一、外汇管制的概念213

第二章 外汇管制213

第一节 外汇管制的对象、内容与措施213

三、外汇管制的演进214

五、外汇管制的方式215

四、外汇管制的类型215

七、外汇管制的对象216

六、外汇管制的机构216

八、外汇管制的内容217

九、外汇管制的利弊221

一、货币自由兑换的涵义223

第二节 货币的自由兑换223

二、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224

二、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历程225

一、我国外汇管理的任务225

第三节 我国的外汇管制225

三、人民币汇率的进一步改革228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229

附录二 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234

附录三 保税区外汇管理办法239

附录四 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暂行办法242

一、即期外汇交易的概念245

第一节 即期外汇交易245

第三章 外汇买卖业务245

二、即期外汇交易的种类246

三、确定汇率应考虑的基本因素247

四、即期外汇交易的汇率248

五、计算交叉货币汇率249

六、即期外汇交易的方式250

七、外汇市场信息251

八、即期外汇交易的操作253

二、远期外汇交易的特点254

一、远期外汇交易的定义254

第二节 远期外汇交易254

四、远期外汇交易的作用255

三、远期外汇市场的参加者255

五、远期外汇交易的升水和贴水257

七、远期外汇交易的期限和交割日259

六、远期汇率的标价方法259

八、择期远期外汇买卖260

九、套汇262

十、有关远期外汇的计算265

二、外汇在国际结算中的作用268

一、国际结算基本原理268

第四章 国际结算业务介绍268

第一节 国际结算概论268

三、国际结算的工具269

一、汇付272

第二节 国际结算的基本方式272

二、托收273

三、信用证275

四、如何选择适当的托收方式277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与构成因素278

第一节 外汇风险概述278

第五章 外汇风险及其管理278

二、外汇风险的类型280

三、外汇风险的管理过程282

二、外汇风险的管理策略282

第二节 外汇风险管理概论282

一、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282

一、银行经营中的外汇风险管理283

第三节 外汇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283

第四节 企业外汇风险防范285

一、金融市场操作286

二、利用对销贸易法289

二、单位外汇存款291

一、定义291

第六章 外汇存款及其管理291

三、个人(乙、丙种)外汇存款293

四、外汇存款的管理295

二、外汇贷款资金的来源297

一、外汇贷款的概念297

第七章 外汇贷款及其运用297

第一节 概念297

三、外汇贷款的特点298

五、外汇贷款的使用范围299

四、外汇贷款的对象299

六、外汇贷款的使用条件300

八、外汇贷款的期限301

七、外汇贷款的发放原则301

十、企业单位申请外汇贷款应具备的条件302

九、外汇贷款的利率302

二、外汇贷款申请的审批303

一、外汇贷款的申请303

第二节 外汇贷款的审批和管理303

一、现汇贷款305

第三节 外汇贷款的种类305

二、现汇贷款的管理306

三、政府贷款308

四、特种外汇贷款309

完善外汇管理与服务积极迎接对外开放310

专家论坛310

五、特种外汇贷款的管理310

我国外汇储备稳定性问题研究312

中外合资企业外汇汇出的法律问题315

第一节 金融衍生工具概述319

第一章 国际金融衍生工具概述319

第三编 期货市场与国际金融衍生工具319

一、期货(远期合同)市场的发展321

第二节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321

三、掉期市场的发展322

二、期权市场的发展322

一、对冲保值者323

第三节 衍生工具市场的参与者323

二、套利者324

三、投机者325

一、衍生工具市场的作用326

第四节 金融衍生市场的作用、风险及监管326

三、对衍生工具市场的监管327

二、衍生工具交易中的风险327

一、期货市场概念329

第一节 期货市场的概念与经济原理329

第二章 期货市场的概念与功能329

二、期货交易的原理331

三、有关期货市场的一些基本概念332

一、期货市场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334

第二节 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334

二、期货市场的起源335

三、期货市场的形成337

一、期货市场的功能338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功能、作用及特征338

二、期货市场的作用339

一、电子化趋势340

第四节 现代世界期货市场的发展趋势340

三、期货市场的特征340

三、一体化趋势342

二、品种创新趋势342

一、期货合约的概念344

第一节 期货交易对象——期货合约344

第三章 期货市场的运行机制344

二、期货商品的构成条件345

三、期货合约的内容346

四、期货合约的履行方式347

六、期货合约的种类349

五、期货合约的交易方式349

一、期货市场的基本框架351

第二节 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351

二、商品期货交易所352

三、期货经纪行354

四、期货清算所355

五、期货交易的参与者358

一、期货市场的管理体制360

第三节 期货市场的管理体制及规则360

二、期货交易所管理规则362

二、保证金的种类364

一、保证金制度的含义364

第四节 期货市场的主要保障制度——保证金制度364

二、现货和持仓套利367

一、持仓费用367

第五节 期货价格的决定367

三、逆向现货和持仓套利368

五、便利收益369

四、小结369

六、有关期货价格的其他问题370

一、套利交易的含义、原理及作用372

第一节 套利交易372

第四章 期货交易的基本运作知识372

二、跨月份套利373

三、跨市场套利378

一、套期保值的概念、形式、作用及原则380

第二节 期货交易中的套期保值380

二、基差384

三、商品期货的套期保值385

五、股票指数期货套期保值387

四、利率期货的套期保值387

一、投机交易的含义388

第三节 期货市场中的投机交易388

三、投机交易的特点389

二、套期保值与投机的差异389

四、正常投机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390

五、非正常投机对期货市场的不利影响391

一、期权交易的演进及现状393

第一节 期权基础知识393

第五章 期权交易与期权应用393

三、有形市场期权交易394

二、期权分类394

一、期权交易者396

第二节 期权市场结构396

四、交易费用397

三、期权报价解读397

二、结清期权头寸与执行期权397

一、符号与公式398

第三节 看涨期权交易398

五、清算行的作用398

二、买进看涨期权399

三、卖出看涨期权403

四、卖出看跌期权405

一、互换市场的衍化与现状408

第一节 互换市场简介408

第六章 互换市场和其他利率合同应用408

一、利率互换的产生409

第二节 利率互换409

二、金融互换的分类409

二、利率互换结构410

三、固定—浮动利率债券和利率互换411

五、利率互换的要素413

四、作为远期利率合同的利率互换413

七、利率互换的避险操作414

六、利率互换定价414

八、利率互换的获利操作415

九、利率互换的其他类型417

二、远期利率协议的主要内容418

一、概念及作用418

第三节 远期利率协议418

三、远期利率协议的报价421

四、远期利率协议的应用422

从国际经验看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创建423

专家论坛423

金融衍生产品的特性及功能430

重启中国期货市场432

附录 中国期货业发展备忘录438

一、证券的含义441

第一节 证券441

第四编 证券投资与中外证券市场441

第一章 证券投资概述441

二、证券的作用442

二、证券市场的结构443

一、证券市场的定义443

第二节 证券市场443

四、证券市场的作用445

三、证券市场的特点445

六、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趋势446

五、证券市场的组织机构446

七、国际证券投资的发展趋势447

一、债券的定义448

第三节 债券448

三、债券的基本要素449

二、债券和股票的区别449

四、债券的种类450

六、国际债券的种类451

五、国际债券的定义451

八、国际债券的发行452

七、国际债券的特点452

二、股票的票面内容453

一、股票投资的概念453

第四节 股票453

四、股票的种类454

三、股票的基本性质454

六、普通股投资利弊分析457

五、股票的基本要素457

一、证券发行市场的定义、特征和作用459

第一节 证券发行市场概述459

第二章 证券发行市场概览459

二、证券发行市场结构460

一、股票发行目的461

第二节 股票发行市场461

三、股票发行方式463

二、股票发行条件463

四、股票发行价格465

五、股票发行程序466

一、债券发行目的467

第三节 债券发行市场467

二、债券发行条件的确定469

三、债券偿还方式470

四、债券发行方式471

五、债券信用评级472

一、证券流通市场的特点477

第一节 证券流通市场概述477

第三章 证券流通市场的功能及其运作方式477

三、交易市场的结构478

二、证券流通市场的功能478

四、证券流通市场的参与者479

二、证券交易的特征480

一、证券交易所的起源和发展480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480

四、交易所的主要成员481

三、证券交易所的组织形式481

六、证券交易所交易的基本程序483

五、交易市场的交易方式483

二、场外交易市场的证券商485

一、场外交易所的特征485

第三节 场外交易所485

三、场外交易市场的形式486

四、场外交易市场的交易对象487

二、投资基金的特点和作用488

一、投资基金的概念488

第四章 投资基金的作用与管理488

第一节 投资基金的特征与种类488

三、基金证券与股票、债券的区别490

四、投资基金的种类491

一、投资基金的设立499

第二节 投资基金的设立与管理499

二、投资基金的管理501

三、中国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505

二、证券投资风险的种类506

一、证券投资风险的概念506

第五章 证券投资的风险和收益评估506

第一节 证券投资的风险506

三、影响证券投资风险的因素508

四、风险的衡量509

六、降低风险的方法511

五、风险和收益的关系511

第二节 证券投资的收益512

一、投资收益的定义512

二、债券收益率513

三、股票收益率515

一、宏观经济形势分析516

第一节 证券投资基本分析516

第六章 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方法516

二、社会政治分析518

三、公司经营状况分析521

第二节 证券投资的技术分析523

一、统计数字与图表524

二、解释图表525

三、趋势法527

四、投资技巧528

二、证券管理的作用530

一、证券市场管理的概念530

第七章 证券市场的管理530

三、证券管理体制的类型531

六、关于证券商的管理532

五、对证券交易所的管理监督532

四、证券发行市场的管理532

一、纽约证券交易所概述533

第一节 美国证券市场533

第八章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透析533

二、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534

一、伦敦证券交易所概述535

第二节 欧洲证券市场535

二、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条件536

一、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条件537

第三节 亚洲证券市场537

二、新加坡证券市场上市条件539

三、东京证券交易所540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与发展543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分析543

第九章 中国证券市场543

二、我国证券业的现状544

三、我国证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545

四、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若干建议546

二、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法律问题547

一、中国证券市场的对外开放547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547

三、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548

附录 上海证券交易所业务规则550

加入WTO后国内证券公司如何调整发展思路561

专家论坛56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阶段特征与发展原则567

欧洲证券交易所的重整573

一、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577

第一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含义、特点及方式577

第五编 国际直接投资与中国“入世”后的引资新战略577

第一章 国际直接投资概述577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578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578

一、战后国际直接投资变化的背景及影响因素582

第二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及现状分析582

二、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583

三、有关法规方面的最新变化584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的作用585

一、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母国的影响586

二、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东道国的影响587

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588

第四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比较588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592

一、垄断优势理论的形成595

第一节 垄断优势理论595

第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介绍595

二、垄断优势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596

第二节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597

三、垄断优势理论的局限性597

二、产品周期论的发展598

一、产品周期论概述598

一、内部理论的由来及其含义599

第三节 内部化理论599

二、市场内部化的动因600

四、内部化理论的意义601

三、内部化的实现条件601

一、国际生产折衷论概述602

第四节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602

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动态分析:投资发展周期论603

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604

第五节 比较优势理论604

三、国际生产折衷论简评604

三、小岛清理论的特点605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605

四、比较优势论导出的政策主张606

五、比较优势论的特点及简评607

一、国际投资环境的概念608

第一节 国际投资环境概述608

第三章 国际投资环境分析608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分类610

三、国际投资环境的特点612

一、国际投资环境的构成要素613

第二节 国际投资环境的具体内容613

四、国际投资环境的作用613

二、国际投资环境的微观分析615

一、多因素评分法619

第三节 国际投资环境的评价方法619

二、加权等级分析法624

三、动态分析法625

四、抽样评估法626

六、投资障碍评价法627

五、成本分析法627

七、“闵氏多因素评估法”和“关键因素评估法”628

一、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629

第一节 跨国公司概述629

第四章 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的运作模式及走向629

二、战后跨国公司迅速发展的原因631

三、跨国公司的含义与特征632

二、跨国公司组织的结构模式635

一、跨国公司的组织结构设置原则635

第二节 跨国公司的经营与管理635

三、跨国公司管理体制639

四、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642

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类型644

第三节 跨国公司的国际直接投资644

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方式645

二、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651

一、外商投资企业的概念651

第五章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运作实务651

第一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概况651

三、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653

一、中外合资经营公司657

第二节 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类型及优惠政策657

二、中外合作经营公司659

三、外资企业661

四、BOT投资方式662

五、利用外资的优惠政策663

一、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664

第三节 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664

二、外商直接投资问题剖析666

三、发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对策建议667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669

一、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与对外直接投资669

第六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与走向669

第一节 中国企业跨国直接投资669

一、特点672

第二节 中国海外投资的特点及作用672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作用675

一、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677

第三节 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战略思想677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想679

试论入世后利用外资的新战略681

专家论坛681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向683

利用外资的国际经验及其新特点685

百年国际直接投资:演化、贡献及启示690

一、国际税收的概念699

第一节 国际税收概述699

第六编 国际税收与国际避税的运作规则699

第一章 国际税收概论699

二、关于国际税收概念的不同观点700

三、国际税收与涉外税收、外国税收、国家税收的联系与区别701

一、国际税收的产生原因703

第二节 国际税收的产生和发展703

二、国际税收的发展705

一、国际税收的研究对象707

第三节 国际税收的研究对象、内容与范围707

二、国际税收的研究内容708

三、国际税收的研究范围709

一、税收管辖权的概念711

第一节 税收管辖权711

第二章 税收管辖权与国际双重征税及其避免的方法711

二、税收管辖权的确立原则713

三、税收管辖权的类型714

一、重复征税的含义715

第二节 国际双重征税715

二、国际双重征税的基本特征716

三、双重征税的类型717

四、税收管辖权重叠的几种情形718

五、国际双重征税产生的原因719

六、国际重复征税的危害721

一、解决国际双重征税的一般理论和原则724

第三节 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式和方法724

二、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基本方法726

三、其他缓解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732

五、避免和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的意义735

四、避免国际双重征税的国际法735

一、饶让抵免的含义736

第四节 税收的饶让与抵免736

二、税收饶让的产生与发展737

四、税收饶让的方式738

三、税收饶让抵免的适用范围738

一、国际避税和逃税的概念740

第一节 国际避税和逃税概述740

第三章 国际避税与逃税的常见方法及管理措施740

二、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的形成原因741

三、国际避税与逃税的危害744

二、国际避税地的类型746

一、国际避税地的概念746

第二节 国际避税地746

三、国际避税地形成的原因747

四、国际避税地形成的条件748

五、国际避税地评价749

一、主体转移方式752

第三节 国际避税的主要方式752

三、客体转移方式754

二、主体非转移方式避税754

四、不转移纳税客体进行国际避税758

二、滥用税收协定的常见手法760

一、滥用税收协定的概念760

第四节 国际避税的特殊方法——滥用税收协定760

一、单边反避税方法763

第五节 国际反避税方法与措施763

二、国际法上防止国际逃税的措施764

三、防止国际逃税和避税的措施765

第一节 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分类及意义767

第四章 涉外税收负担原则及国际税收处理的通行惯例767

一、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分类768

二、涉外税收负担原则的意义768

第二节 优惠原则770

一、优惠原则的含义770

二、优惠原则的分类770

三、优惠原则的选择与实现773

第三节 平等原则775

一、涉外税收平等原则的内容775

二、涉外税收平等原则的理论依据776

三、平等原则的效应776

第四节 最大负担原则777

一、最大负担原则的含义及类型777

二、最大负担原则的作用779

三、最大负担原则的理论依据与分歧779

四、税收歧视与最大负担原则780

第五节 国际税收处理的若干问题780

一、对不合理保留利润的处理781

二、对税利分配次序的处理781

三、对某些收入的征税权的处理782

四、对利息征税的处理782

五、对股息征税的处理783

附录一: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784

附录二:联合国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范本793

附录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04

附录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13

附录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对所得和财产收益相互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23

附录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33

附录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842

附录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加拿大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53

附录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关于对所得避免双重征税防止偷漏税的协定8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