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岭南中医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岭南中医
  • 岭南文化研究论著;沈英森主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 ISBN:721803462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78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516页
  • 主题词:中国医药学(学科: 医学史 地点: 广东省) 中国医药学 医学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岭南中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况1

第一节 岭南中医源远流长1

一、远古时代1

二、秦汉时期2

三、晋唐时期3

四、宋元时期5

五、明清时期7

(一)明代岭南医家医著8

(二)清代中叶以后岭南医学之背景9

(三)近代岭南医家学术流派11

1.生草药类11

2.内科综合类13

3.伤寒金匮类18

4.温病瘟疫类22

5.骨伤科类26

6.妇科学类29

7.儿科学类33

8.喉科、眼科、针灸科、诊断、方剂及其他37

第二节 医事制度43

一、地方行政建制43

二、古代医政史料45

第三节 中医社团及中药行商组织47

一、中医社团47

(一)广州医学求益社47

(二)广州医学卫生社48

(三)广东中医教员养成所48

(四)广东医学实习馆48

(五)九大善堂49

(六)广东中医公会50

二、中药行商组织50

(一)南北经纪行51

(二)西土行51

(三)参茸幼药行51

(四)丸散膏丹行51

(五)药片业(行)52

(六)生药行(店)52

(七)熟药行(店)52

(八)生草药53

第四节 中医椠本及期刊53

一、清代广东中医椠木53

二、民国时期广东中医期刊55

第五节 岭南中医特点57

一、继承性59

二、区域性60

三、务实性60

四、包容性61

第二章 中医教育63

第一节 以师带徒的医学教育63

第二节 广东近代中医学校教育65

一、广东中医药界结团集社65

二、省港药材行作智力投资72

三、广东中医药专门(科)学校74

四、广东光汉中医专门学校89

五、广州汉兴国医学校90

六、广东其他各中医学校92

第三章 中西医学交流97

第一节 西洋医学的传入97

一、明清早期来粤的传教医士97

二、近代西洋医学在广东的传播99

三、广东近代的西医学教育102

(一)外国教会兴办西医院校102

(二)中国政府公办西医院校105

(三)粤籍华人私立西医院校107

第二节 岭南中西医汇通派医家109

一、中西医汇通初地——岭南109

二、中西医汇通派医家113

(一)邱熺和他的《引痘略》113

1.邱熺的生平简介113

2.《引痘略》及其影响115

(二)中西医汇通世家陈氏三代118

1.中西医汇通第一人——陈定泰119

2.刊刻传真的陈相静123

3.南洋学医的陈珍阁124

(三)罗浮山人及其《历脏篇》129

1.医学动态发展观130

2.参察内观,验明脏腑131

(四)朱沛文与《华洋脏象约纂》133

1.朱沛文生平简介133

2.《华洋脏象约纂》的主要内容及其中西医汇通思想135

3.朱沛文的治学精神138

(五)郑观应汇通中西卫生学140

1.郑观应生平简介140

2.《中外卫生要旨》与《医道》篇的主要学术贡献141

(六)其他持汇通思想的医家144

1.黄炽华144

2.梁章龙145

第三节 岭南中医革新思潮149

一、谭次仲与“中医科学化”149

二、伍律宁及其“建设中国本位医学”151

三、张二仲之“中医改进论”153

四、林昨非“改进中医”说154

第四章 岭南温病学的发展和贡献160

第一节 岭南温病学发展与源流160

一、岭南温病学发展简史160

二、岭南温病源流——“炎方地卑”与温病发病163

第二节 岭南温病的学术特点165

一、岭南温病强调湿、热、气阴两虚的体质特点165

(一)伏热体质165

(二)蕴湿体质166

(三)气阴两虚体质166

二、丰富和发展温病诊治理论及方法168

(一)以卫气营血为纲,三焦及所属脏腑为目168

(二)辨舌、察咽相互为用169

(三)顾护津气在岭南温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170

三、暑湿为岭南常见温病,治宜宣通三焦172

四、发展了吴氏“伏暑、暑温、湿温证本一源”之说175

第三节 岭南温病学派主要代表人物177

一、葛洪177

(一)葛洪生平简介177

(二)主要学术思想和贡献178

1.选方用药概以验、便、廉为原则178

2.珍贵的医学文献179

二、释继洪185

(一)《岭南卫生方》内容简介185

(二)岭南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和常见病证186

(三)瘴疟的病因和辨治方法186

(四)《岭南卫生方》所载方药及其特色190

三、潘名熊191

(一)潘名熊生平简介191

(二)主要学术思想和贡献192

1.辨温病异于寻常外感,证因论治均各有别192

2.治温热法宜清热保津,清攻养液施治有序192

3.治暑证每从暑湿立法,清上宣肺亦颇必要194

四、陈任枚195

(一)陈任枚生平简介195

(二)学术思想196

1.评论温病之意义及性质196

2.主张“伏气”温病说197

3.卫气营血辨证结合五脏,注重舌脉198

4.注重温病兼夹证诊治200

第五章 岭南儿科学的发展和主要学术特点203

第一节 岭南儿科学发展简史203

第二节 岭南儿科学的主要学术特点206

一、勤求古训,学有渊源206

二、立足临床,勇于创新207

三、因地制宜,岭南特色208

第三节 岭南儿科医家及其著作介绍209

一、刘昉与《幼幼新书》210

(一)刘昉生平简介210

(二)《幼幼新书》的学术价值和对儿科学的贡献212

贡献212

1.对后世儿科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212

2.丰富了儿科望诊内容213

3.重视新生儿疾病的防治214

4.总结宋代的儿科临床经验214

5.保存大量宋前医籍内容215

二、陈复正与《幼幼集成》216

(一)陈复正生平简介216

(二)《幼幼集成》述评217

1.全书概况217

2.《幼幼集成》的学术价值和对儿科学的贡献218

三、程康圃与《儿科秘要》222

(一)程康圃生平简介222

(二)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223

1.证候繁复,赅以八门224

2.治法执简,约以六字224

3.辨证要领,“两法”“两要”225

4.遣方用药,独具匠心226

5.崇尚医德,语重心长227

四、杨鹤龄与《儿科经验述要》227

(一)杨鹤龄生平简介227

(二)杨氏《儿科经验述要》对儿科的贡献229

1.岭南儿科,湿温为害229

2.治病救人,注重实效230

3.辨证精确,分经用药230

4.配合外治,内外兼施231

五、其他医家及其著述232

(一)何梦瑶与《三科辑要》232

(二)张应奎与《保赤良篇》232

(三)郑崇谦与《种痘奇书》232

(四)梁尧龄与《小儿科摄要》233

(五)林介烈与《麻疹全书》233

(六)叶荫桐与《保赤金科》233

(七)陈伯坛与《麻痘蠡言》233

(八)吕楚白与《幼科要旨讲义》234

第六章 岭南草药的特色238

第一节 岭南草药发展概况238

一、晋以前岭南草药的发展238

二、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岭南草药的发展244

三、宋元时期岭南草药的发展247

四、明清时期岭南草药的发展248

第二节 生草药学家及其著作250

一、何克谏与《生草药性备要》250

(一)何克谏生平简介250

(二)《生草药性备要》的学术特点251

1.注重土产、强调性味252

2.结合实际、反对滥用253

二、赵寅谷与《本草求原》253

(一)纵论诸家,本草求原253

(二)详究药性,辨证用药254

(三)治学严谨,数易其稿255

三、肖步丹与《岭南采药录》255

(一)肖步丹生平简介255

(二)《岭南采药录》的学术特点256

1.专写岭南土产草药256

2.以方代药,阐明治法256

3.编写体例采用四声,别具一格257

四、胡真与《山草药指南》257

(一)胡真生平简介257

(二)《山草药指南》的学术特点258

1.重视草药,写成专著258

2.继承发挥,融为一体258

3.仁心仁术,济世之心258

第三节 岭南制药业的发展259

第七章 岭南针灸学的发展和主要学术特点264

第一节 岭南针灸学发展简史264

第二节 岭南针灸学的主要学术特点267

一、重视灸法应用267

二、创新温灸方法268

第三节 岭南针灸医家及其著作介绍270

一、女灸家鲍姑271

(一)鲍姑生平简介271

(二)鲍姑的灸疗成就和对针灸学的贡献273

二、《采艾编翼》275

(一)《采艾编翼》的作用和辑校者275

(二)《采艾编翼》的主要内容和学术特点276

1.内容简明扼要278

2.经验独特实用279

3.针灸方药并举280

三、其他医家及著作简介281

(一)丘浚与《重刻明堂经络前图》、《重刻明堂经络后图》281

(二)叶广柞与《采艾编》281

(三)易艮山与《男女小儿针灸》282

(四)何梦瑶与《针灸吹云集》283

(五)胡天铭与《金针撮要》283

(六)孔继溶与《经穴异同考》283

(七)朱珩与《针灸秘诀辨证》283

(八)周仲房与《针灸学讲义》283

(九)曾天治284

(十)罗哲初与《针灸发微》284

(十一)罗兆琚285

第八章 医家、医案、医话及其他288

第一节 医家288

一、陈昭遇288

二、何梦瑶289

(一)何梦瑶生平事迹289

(二)主要贡献290

1.对内伤杂症的研究291

2.重视基础理论的发挥299

3.致力于医学教育工作300

三、梁柘轩301

(一)瘰疠病因,不外痰火302

(二)瘰疠症状,缠绵多端302

(三)瘰疠辨证,寒热虚实303

(四)瘰疠宜早治,重在清阴经火303

四、黎云卿305

五、程知306

六、黎庇留308

七、陈伯坛310

(一)陈伯坛生平事迹310

(二)主要学术思想312

1.陈伯坛学术思想的主要部分是对《伤寒论》的研究312

2.陈氏杂病、麻痘学术特点319

八、丘浚324

第二节 医案医话及其他325

一、医案325

(一)陈复正医案二则325

(二)潘兰坪医案四则328

(三)陈定泰医案一则333

(四)陈伯坛医案一则334

(五)吴粤昌《岭南医征略》医案二则335

(六)曾月根医案四则336

(七)陈务斋医案十四则341

(八)李伯鸿医案六则371

(九)郑震竺医案一则379

(十)陈憩南医案四则380

(十一)吴宗熙医案三则387

(十二)杨鹤龄医案三则392

(十三)黎庇留医案二则396

(十四)清佚名医案一则398

二、医话五则400

三、其他406

(一)选方二则406

(二)五色药石(五石散)408

(三)药杵、药臼409

附录412

一、岭南文献有关中医药记载412

二、近代广东中医期刊463

三、广州医学求益社同人录465

四、广州医学卫生社同人录468

五、本书医学人名索引46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