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 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分册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 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分册
  • 刘玉清,康熙雄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 ISBN:978750912204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150MB
  • 文件页数:633页
  • 主题词:影像诊断-医药卫生人员-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医学检验-医药卫生人员-资格考核-自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家执业医师、护士“三基”训练丛书 医学影像、医学检验分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放射影像学1

第1章 放射影像学概述1

第一节 各种成像方式与对比剂1

一、X线成像1

二、普通X线检查技术及数字X线成像技术2

三、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2

四、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4

五、影像诊断用对比剂5

第二节 医学影像诊断学6

第2章 中枢神经系统8

第一节 概述8

一、常用影像检查方法8

二、正常影像解剖及其变异8

三、中枢神经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9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疾病11

一、颅脑先天畸形11

二、脑积水、脑萎缩13

三、脑感染性疾病13

四、脑血管疾病15

五、颅内肿瘤18

六、颅内常见肿瘤鉴别诊断22

七、脊髓疾病24

第3章 头颈部26

第一节 眼与眼眶26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26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26

三、眼与眼眶部常见疾病27

第二节 耳部30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30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30

三、耳部常见疾病31

第三节 鼻与鼻旁窦33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34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34

三、鼻与鼻旁窦常见疾病34

第四节 咽喉部36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36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37

三、咽喉部常见疾病37

第五节 颈部40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40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40

三、颈部常见疾病41

第4章 呼吸系统46

第一节 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46

一、正常X线胸片表现46

二、正常胸部CT表现47

三、正常MRI表现48

第二节 胸部的基本病变49

一、气管、支气管病变49

二、肺部病变49

三、胸膜病变52

四、纵隔病变53

五、膈肌病变54

第三节 呼吸系统常见疾病54

一、肺炎54

二、肺脓肿55

三、支气管扩张55

四、肺结核56

五、支气管肺癌57

六、肺转移性肿瘤60

七、特发性肺纤维化60

八、结核性胸膜炎60

九、纵隔原发肿瘤61

第5章 循环系统63

第一节 概述63

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63

二、正常影像解剖63

三、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68

第二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70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70

二、风湿性心脏病72

三、高血压性心血管改变73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4

五、肺源性心脏病76

六、心肌病77

七、心包疾病78

八、大血管疾病80

第6章 消化系统82

第一节 消化系统正常影像解剖82

一、消化道82

二、实质性脏器85

三、腹部86

第二节 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86

一、消化道86

二、肝胆胰脾87

第三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88

一、急腹症88

二、食道疾病90

三、胃肠疾病92

四、肝脏疾病96

五、胆道疾病101

六、胰腺疾病103

七、脾脏疾病106

第7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109

第一节 概述109

一、泌尿系统109

二、肾上腺113

第二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疾病114

一、泌尿系统发育异常114

二、泌尿系结石115

三、泌尿系结核117

四、泌尿系肿瘤与肿瘤样病变117

五、肾上腺疾病122

第8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125

第一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总论125

一、男性生殖系统125

二、女性生殖系统126

三、乳腺127

第二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常见疾病129

一、前列腺常见疾病129

二、子宫常见疾病130

三、卵巢常见疾病133

四、正常和异常妊娠135

五、乳腺常见疾病136

第9章 骨、关节系统141

第一节 概述141

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141

二、正常影像解剖141

第二节 骨、关节系统疾病142

一、骨、关节创伤142

二、骨、关节感染性疾病145

三、慢性骨关节疾病148

四、代谢性骨关节疾病149

五、骨缺血性坏死151

六、骨肿瘤与肿瘤样病变152

第10章 介入放射学159

第一节 概述159

一、概念与分类159

二、设备与器材159

三、常用药物160

第二节 介入放射学各论160

一、血管介入放射学160

二、非血管介入放射学165

三、综合介入放射技术169

第二部分 医学超声影像学171

第11章 医学超声影像学概述171

第一节 超声成像171

一、超声波的基本概念171

二、超声在组织中的传播172

三、超声的发射与接收173

四、超声成像类型及超声仪的基本组成174

五、超声图像特点及灰阶图像分析176

六、超声检查的优点和限度177

七、超声的主要临床应用178

第二节 超声医学影像诊断学新进展178

一、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178

二、三维超声(three-dimensional ultrasound)178

三、超声引导微波及射频消融治疗肝癌(usguided microwave and radiafrequency ablation treatment for liver tumor)179

四、高强度聚焦超声(high-intensity focused uftrsound,HIFU)消融治疗肿瘤179

第12章 头颈部181

第一节 眼与眼眶181

一、正常影像解部和常见变异181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182

三、眼与眼眶部常见疾病182

第二节 颈部187

一、正常影像解剖和常见变异187

二、基本病变的影像特征188

三、检查目的和方法188

四、颈部常见疾病189

第13章 循环系统196

第一节 正常心脏大血管超声影像196

一、心脏的正常解剖结构和超声图像196

二、正常心脏超声检查方法和基本超声切面197

三、常用超声心动图的检查技术199

四、超声心动图的其他特殊技术200

第二节 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的影像学特征202

一、瓣膜基本病变202

二、心肌基本病变206

三、心包病变206

四、大血管病变206

五、先天性的节段方法208

六、先天性心脏病的基本病变的表现形式208

第三节 循环系统常见疾病210

一、先天性心血管病210

二、风湿性心脏病217

三、高血压心脏病220

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1

五、肺源性心脏病225

六、心肌病226

七、心包疾病230

八、大血管疾病——主动脉夹层233

第14章 消化系统236

第一节 消化系统正常超声影像解剖236

一、肝236

二、胆囊236

三、胆管236

四、胰腺236

五、脾237

第二节 消化系统基本病变的超声影像表现237

一、肝237

二、胆囊及胆管237

第三节 消化系统常见疾病237

一、超声检查方法237

二、肝脏疾病238

三、胆囊及胆管疾病245

四、胰腺疾病251

五、脾脏疾病253

第15章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256

第一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正常影像解剖256

一、泌尿系统256

二、肾上腺257

第二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257

一、泌尿系统257

二、肾上腺258

第三节 泌尿系统与肾上腺常见疾病258

一、超声检查方法258

二、泌尿系统发育异常258

三、泌尿系统结石260

四、泌尿系统结核261

五、泌尿系肿瘤与肿瘤样变性262

六、肾上腺疾病265

第16章 生殖系统与乳腺268

第一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正常影像解剖268

一、男性生殖系统268

二、女性生殖系统269

三、乳腺正常影像解剖270

第二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基本病变的影像征象272

一、男性生殖系统272

二、女性生殖系统272

三、乳腺273

第三节 生殖系统与乳腺常见疾病273

一、男性生殖系统超声检查方法273

二、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74

三、前列腺癌(PCa)274

四、子宫常见疾病275

五、卵巢常见疾病278

六、正常和异常妊娠281

七、乳腺常见疾病309

第三部分 核医学314

第17章 核医学概论314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显像314

第二节 正电子发射体层(PET)315

第18章 中枢神经系统316

第一节 脑灌注显像316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脑灌注显像介入试验317

第三节 PET脑葡萄糖代谢显像317

第19章 呼吸系统318

第一节 肺灌注显像318

第二节 肺通气显像320

第20章 循环系统322

第一节 门电路心血池显像322

第二节 心肌灌注显像322

第三节 介入试验325

一、运动负荷试验325

二、药物负荷试验325

第四节 18F-FDG PET心肌代谢显像325

第五节 下肢静脉显像325

第21章 消化系统327

一、消化道出血显像327

二、异位胃黏膜显像327

三、肝血流血池显像327

第22章 泌尿系统329

第一节 肾血流灌注显像329

第二节 肾静态显像330

第23章 内分泌系统331

第一节 甲状腺静态显像331

第二节 甲状腺碘代谢试验331

第三节 甲状旁腺显像332

第四节 肾上腺显像333

一、肾上腺皮质显像333

二、肾上腺髓质显像333

第24章 血液淋巴系统334

第一节 骨髓显像334

第二节 淋巴显像334

第25章 骨骼系统336

骨显像336

第26章 肿瘤显像338

18F-FDG PET肿瘤显像338

第27章 放射性核素治疗339

第一节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39

第二节 131I治疗自主功能性甲状腺结节(AFTN)339

第三节 131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及转移灶339

第四节 骨转移癌的放射性核素治疗339

第四部分 医学检验学340

第28章 临床一般检查340

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查340

一、抗凝剂的选择340

二、红细胞计数341

三、血红蛋白341

四、红细胞比容342

五、红细胞平均指数342

六、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343

七、网织红细胞343

八、点彩红细胞344

九、红细胞沉降率344

十、红细胞形态检查345

十一、白细胞计数348

十二、白细胞分类计数348

十三、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49

十四、白细胞形态检查349

十五、血细胞分析仪353

十六、血细胞直方图355

第二节 尿液检查356

一、尿液的生成及检测目的356

二、尿液样本的种类357

三、尿液的理学性状357

四、尿液化学检测359

五、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362

六、尿液自动分析仪363

第三节 粪便检查365

一、样本采集365

二、粪便的理学性状365

三、粪便的化学检查365

四、粪便显微镜检查366

第四节 其他体液检查366

一、脑脊液检查366

二、浆膜腔积液检查368

三、精液检查369

四、阴道分泌物检查370

第五节 基本技能371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371

二、血涂片的制备371

三、血液细胞染色372

四、红细胞计数372

五、网织红细胞计数372

六、白细胞计数373

七、嗜酸性粒细胞计数373

第29章 临床血液检查374

第一节 概述374

一、造血器官及造血微环境374

二、造血干细胞分化与调控374

三、血细胞的增殖、发育与成熟374

四、骨髓检查的主要临床应用375

五、检查的适应证与禁忌证375

六、骨髓象检查的注意事项375

七、正常血细胞形态学375

八、正常骨髓象380

九、骨髓象的分析与报告381

十、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的原理及意义381

十一、血液病染色体畸变检查的应用382

第二节 贫血的分类和诊断384

一、概念与分类384

二、临床表现384

三、实验诊断方法与步骤384

四、溶血性贫血386

五、红细胞膜缺陷和贫血388

六、红细胞酶缺陷和贫血389

七、血红蛋白异常和贫血389

八、自身免疫性溶血389

九、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程序390

第三节 常见血液病检测391

一、缺铁性贫血的实验诊断391

二、巨幼细胞贫血的实验诊断391

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实验诊断392

四、铁粒幼细胞贫血的实验诊断392

五、急性白血病的分类和实验诊断程序393

六、慢性白血病的实验诊断398

七、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400

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分型及其实验诊断400

九、恶性淋巴瘤及其实验诊断403

十、骨髓增生性疾病及其实验诊断403

十一、恶性组织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404

十二、其他白细胞疾病及其实验诊断404

十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其实验诊断404

第四节 止血与抗止血的基本理论404

一、止血机制405

二、抗止血机制(抗凝和纤溶机制)406

第五节 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查检验408

一、检查目的和程序408

二、Ⅰ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409

三、Ⅱ期止血缺陷筛查试验410

四、纤溶亢进过筛试验410

第六节 止血与血栓扩展试验411

一、血管壁检验411

二、血小板检验411

三、凝血因子检验413

四、生理抗凝蛋白检验413

五、病理性抗凝物质检验413

六、纤溶活性检验414

七、血液流变学检验414

第七节 止血与血栓试验的临床应用416

一、血管壁异常性疾病416

二、血小板异常性疾病416

三、凝血因子异常性疾病416

四、循环抗凝物质增多及相关疾病417

五、原发性纤溶亢进417

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18

七、循环抗凝物增多症418

八、抗凝治疗监测419

九、溶栓治疗监测420

十、抗血小板治疗监测420

十一、总结420

第八节 基本技能421

一、骨髓标本的采集421

二、骨髓涂片检查方法421

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方法422

四、溶血性贫血检验技术423

五、血栓与止血检验424

第30章 临床免疫学检查428

第一节 免疫学基础428

一、免疫功能428

二、免疫应答基本过程428

三、抗原428

四、免疫分子429

五、补体系统430

六、免疫器官430

七、免疫细胞431

八、细胞因子433

第二节 免疫学检测434

一、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免疫学检测434

二、自身免疫病的检测435

三、免疫增殖病的检测436

四、免疫缺陷病的检测436

五、肿瘤免疫的检测436

第三节 免疫学技术438

一、免疫原的制备438

二、免疫佐剂439

三、抗血清的制备、保存和纯化439

四、单克隆抗体的制备440

五、抗原抗体反应441

六、沉淀反应442

七、凝集反应444

八、溶血反应和补体结合试验444

九、酶免疫技术445

十、放射免疫技术449

十一、荧光免疫技术450

十二、金免疫技术450

十三、免疫细胞的分离和保存451

十四、流式细胞术的原理与应用452

第31章 临床生化检查453

第一节 糖代谢及其相关的检测453

一、血清葡萄糖测定453

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453

三、糖化血红蛋白测定453

四、糖化血清蛋白453

五、血乳酸测定454

六、β-羟丁酸测定454

七、乙酰乙酸测定454

八、丙酮酸测定454

第二节 血脂与蛋白质代谢检测454

一、血脂测定454

二、蛋白质测定457

第三节 酶学检测460

一、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460

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461

三、血清碱性磷酸酶测定461

四、碱性磷酸酶同工酶测定461

五、血清γ-谷氨酰转肽酶测定461

六、血清胆碱酯酶测定462

七、血清单胺氧化酶测定462

八、血清5′-核苷酸酶测定462

第四节 体液无机元素测定463

一、钠测定463

二、钾测定463

三、氯离子测定463

四、血钙测定463

五、离子钙测定463

六、无机磷测定464

七、镁测定464

八、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测定464

九、铅测定464

十、铜测定465

十一、血清锌测定465

第五节 心肌损伤的实验诊断465

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测定465

二、肌酸激酶测定465

三、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465

四、乳酸脱氢酶测定466

五、乳酸脱氢酶同工酶测定466

六、α-羟丁酸脱氢酶测定466

七、丙酮酸激酶测定467

八、肌钙蛋白T测定467

九、肌红蛋白测定467

十、脑钠素测定467

第六节 肝胆疾病的实验诊断468

一、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测定468

二、血氨测定469

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469

四、血清Ⅳ型胶原测定469

五、血清Ⅲ型胶原测定469

六、血清层黏蛋白测定470

七、色素排泄试验470

第七节 肾脏疾病的实验诊断470

一、尿素测定470

二、肌酐测定470

三、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脏清除试验470

四、肾小管功能试验471

五、尿酸测定471

六、血、尿β2-微球蛋白测定471

七、尿Tamm-Horsfall蛋白测定472

八、尿微量清蛋白测定472

九、尿转铁蛋白测定472

十、肾脏结石分析472

十一、肾脏疾病实验诊断的评价473

第八节 胰腺疾病的实验诊断473

一、淀粉酶测定473

二、脂肪酶测定474

三、胰蛋白酶测定474

第九节 治疗药物代谢与监测474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474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474

三、环孢素A474

四、FK506474

第十节 甲状腺激素测定475

一、总甲状腺素(TT4)测定475

二、总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测定475

三、游离甲状腺素(FT4)测定475

四、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测定476

五、游离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测定476

六、游离甲状腺素指数检测476

七、促甲状腺素(TSH)测定476

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测定476

九、甲状旁腺激素(PTH)测定477

十、降钙素(CT)测定477

第十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477

一、皮质醇测定478

二、皮质酮测定478

三、去甲肾上腺素测定478

四、18羟-11-脱氧皮质酮(18-OH-DOL)测定479

五、醛固酮测定479

六、口服地塞米松抑制试验479

七、尿17-酮类固醇(17-KS)480

八、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480

第十二节 儿茶酚胺类激素测定480

一、尿儿茶酚胺检测481

二、尿3-甲基-4羟基苦杏仁酸(VMA)的测定481

三、尿总甲基肾上腺素测定481

第十三节 垂体激素测定481

一、生长激素测定481

二、催乳素测定481

三、促甲状腺激素测定482

四、促黄体生成素测定482

五、促卵泡激素测定483

六、缩宫素测定483

七、抗利尿激素测定483

八、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测定483

九、β-内啡肽484

十、β-促脂素484

第十四节 下丘脑测定484

一、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测定484

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484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485

四、生长激素释放激素测定485

第十五节 性激素测定485

一、睾酮检测485

二、双氢睾酮测定486

三、脱氧异雄酮测定486

四、雄烯二酮测定486

五、去氢表雄酮硫酸酯测定486

六、17α-羟孕酮测定486

七、雌二醇测定487

八、雌三醇测定487

九、雌酮测定487

十、孕酮测定488

第十六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488

一、核酸分子杂交488

二、聚合酶链式反应原理489

第十七节 基本技能490

一、血气分析490

二、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90

三、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91

四、离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92

五、层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492

六、电化学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493

第32章 临床微生物学检查495

第一节 概述495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及特殊结构495

二、细菌L型495

三、细菌的营养和生长繁殖495

四、细菌的遗传与变异495

五、消毒、灭菌、抑菌、防腐、无菌、无菌操作496

六、正常菌群及条件致病菌496

七、菌群失调的概念、诱因、常见菌类及检查原则496

八、细菌的分类与命名496

九、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的目的与要求496

十、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安全措施和质量保证497

十一、细菌形态学显微镜检查498

十二、不染色细菌标本检查法498

十三、常用染料498

十四、培养基的种类498

十五、分离培养基的选择498

十六、细菌培养的方法499

十七、细菌的生长现象499

十八、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试验499

十九、蛋白质和氨基酸的代谢试验499

二十、碳源和氮源利用试验499

二十一、各种酶类试验500

二十二、抑菌试验500

二十三、菌种保管注意事项500

二十四、细菌检验的鉴定系统500

第二节 微生物学检验502

一、病原性球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2

二、肠杆菌科临床意义及检验503

三、弧菌科临床意义及检验504

四、弯曲菌属和幽门螺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5

五、厌氧性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5

六、需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6

七、分枝杆菌属临床意义及检验506

八、非发酵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7

九、其他革兰阴性杆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7

十、衣原体临床意义及检验507

十一、立克次体临床意义及检验508

十二、支原体临床意义及检验508

十三、病原性放线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08

十四、螺旋体临床意义及检验509

十五、病毒感染的实验诊断及临床意义509

十六、真菌临床意义及检验511

十七、细菌对药物的敏感试验512

十八、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控制与实验室安全防护513

第三节 基本技能513

一、常用染色方法513

二、细菌的接种与分离技术513

第33章 临床寄生虫检查515

第一节 概述515

一、寄生现象515

二、宿主类别515

三、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515

四、基本流行环节516

五、影响流行的因素517

六、主要流行特点517

七、防治措施517

第二节 似蚓蛔线虫518

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519

第四节 蠕形住肠线虫520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521

第六节 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523

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524

第八节 华支睾吸虫526

第九节 布氏姜片吸虫527

第十节 卫氏并殖吸虫528

第十一节 日本血吸虫530

第十二节 链状带绦虫532

第十三节 溶组织内阿米巴534

第十四节 蓝氏贾第鞭毛虫535

第十五节 疟原虫537

第十六节 卡氏肺孢子虫538

第十七节 环卵沉淀试验、原理、应用539

第十八节 基本技能539

一、粪便检查直接涂片法539

二、浓集法539

三、肛门周围蛲虫虫卵检查540

第34章 临床输血学541

第一节 基础理论及基本知识541

一、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及抗体541

二、Rh血型系统的抗原和抗体543

三、人类白细胞抗原544

四、血小板抗原544

五、新生儿溶血病546

六、血液保存548

七、输血不良反应549

八、可经输血传播的疾病及预防550

第二节 基本技能551

一、ABO血型鉴定551

二、Rh血型鉴定552

三、交叉配血试验553

四、HLA血清学分型技术556

五、血小板血型检测技术557

六、新生儿溶血病的血清学检查558

七、自动化血型分析仪560

第35章 POCT562

一、POCT的概念562

二、POCT飞速发展的历史背景562

三、POCT的组织和管理563

四、POCT的质量控制564

五、POCT的常用技术565

六、POCT的临床应用566

七、POCT的展望569

第36章 医院感染571

第一节 医院感染的概念571

一、医院感染的概念571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571

第二节 医院感染的传播方式571

一、接触传播571

二、飞沫传播571

三、空气传播571

四、媒介物传播571

五、昆虫媒介传播571

第三节 易感人群571

第四节 临床常见的医院感染571

一、医院感染系统分类及感染部位571

二、医院感染的诊断572

三、医院感染诊断依据572

四、医院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572

第五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572

一、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一般原则572

二、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原则573

第六节 医院感染病例的报告574

第七节 医院感染的隔离预防与控制574

一、经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574

二、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575

三、经飞沫传播的隔离预防575

第八节 手部清洁与消毒575

一、洗手指征575

二、洗手方法575

三、洗手的注意事项575

四、普通手消毒指征575

五、外科手消毒方法575

六、外科手消毒注意事项576

第九节 防护隔离技术576

一、标准预防576

二、屏障隔离(防护隔离)576

三、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原则580

第十节 医院感染监测580

一、医院感染监测的定义580

二、医院感染监测范围和方法580

三、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内容580

第十一节 消毒与灭菌580

一、消毒580

二、灭菌580

三、消毒灭菌的方法581

四、消毒灭菌器的监测581

第十二节 医院医疗废物管理582

一、管理办法582

二、主要医疗废物的分类382

三、医疗废物管理意外事故处理方案及报告程序582

第十三节 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与防护隔离583

一、常见传染病的传播方式与防护隔离583

二、常见急性传染性疾病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584

第十四节 常见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585

一、临床常见的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措施585

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感染病人采取的措施586

第十五节 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586

一、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机构设置586

二、医院感染管理三级组织机构586

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职责586

第37章 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及临床应用588

第一节 分析前阶段588

一、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588

二、患者的准备及送检标本的质量的保证588

第二节 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591

一、各项检验的分析性能591

二、临床实验室必须做的几项工作592

第三节 分析后阶段593

一、检验报告的发出593

二、送检标本的留验593

三、检验结果的解释及临床应用593

四、正确认识和应用“危急值”595

五、临床医师与临床实验室的沟通与合作,是提高医疗质量与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途径595

第38章 实验室生物安全597

第一节 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597

一、概论597

二、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级及生物危害评估597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598

四、医学实验室的安全设计598

五、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和样本管理599

六、实验室的消毒灭菌602

第二节 基本技能603

一、实验室安全基本操作规范603

二、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规范603

三、实验室安全设备的使用规范604

四、感染性物质的操作与防护规范60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