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史学家自述 我的史学观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史学家自述 我的史学观
  • 张艳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出版社
  • ISBN:7543013398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629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65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史学家自述 我的史学观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科学1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时期的历史考察2

丁守和 学习·探索·追求3

一、我怎样搞起历史研究3

二、对历史观的探求5

三、对历史问题的若干思考10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特色11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史学研究中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15

四、对文化问题的若干思考15

五、关于研究方法的思考22

一、博览·庭训·抉择29

冯天瑜 地老天荒识是非29

二、义理·考据·词章32

三、贯穿古今与打通中西34

四、历史记载与历史诠释的尊严性36

五、回复与前进39

六、近代化进程对元典精神的选择与承袭44

七、克服概念的滥用45

石泉 我的治学道路与方法51

一、我是怎样走上史学研究道路的51

二、我是怎样选择荆楚历史地理研究的53

三、古文献之“江”并非专指长江55

四、围绕古郢都、江陵定位问题展开的外围战56

五、我是如何为古郢都、江陵城定位的65

六、关于古云梦泽的讨论70

七、关于巫、巴及黔中地望的探讨73

八、研究荆楚历史地理的方法论体会76

九、在荆楚历史地理研究中的理论体会79

皮明庥 我的城市史观与研究视野85

一、城市史学是如何应运而生的86

二、城市史学研究的对象和内涵90

三、关于城市史学科建设的意见93

四、对近代武汉城市发展的基本看法95

文泽华 困惑与思索107

一、史料——历史认识的中介107

二、“史学革命”中的两难选择与“疑天”意识的萌生109

三、从教条主义的禁锢中走出来112

四、“平视”——“我”在历史认识中的地位114

五、通古今之变,关切民族与人类的命运119

六、君权支配社会——对中国古代社会机制的看法122

刘祚昌 为人民的需要写历史129

一、学术上的“拨乱反正”129

二、“为时而著”138

三、治学经验谈148

苏双碧 历史发展规律及其他155

一、关于历史规律的理解和运用155

二、史学理论的范畴和对象160

三、研究历史和现实的关系166

四、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历史科学的关系168

来新夏 立足于勤,持之以韧177

一、厚积薄发,勤学精思178

二、开拓新领域,发掘新史源181

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184

四、方志是撰述历史借以取材的资料宝库186

五、“老骥出枥,志在万里”189

李桂海 新闻学与历史学的混合体193

一、农民战争史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切口193

二、探索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是我研究历史的深入197

三、从史学理论的高度反顾历史研究中的问题201

四、开拓和更新历史研究的方法,摸索历史研究的新路206

吴泽 我的治学历程和史学观215

一、经历和学源215

二、治学的四个阶段219

三、关于史学观的几点感想224

吴量恺 求是长留河山色,汗青难忘日月新——我的求真求新的历史观念229

一、时代的特征与历史的定位230

二、研究历史必须掌握历史的特质232

三、从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实际出发认识中国历史235

四、历史评价与价值判断239

五、学习和研究历史,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242

何兹全 我的史学观和我走过的学术道路249

一、西周春秋早期国家说250

二、战国秦汉古代社会说256

三、汉魏之际封建说260

四、我走过的学术道路270

一、孕育史学观的经验基础275

余树声 在历史与哲学之间架一道桥梁275

二、动态“亚细亚生产方式”观279

三、立体历史存在规律观285

陈启能 为历史学而呐喊297

一、“历史有什么用?”297

二、给历史以尊重298

三、历史并非过眼烟云299

四、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301

五、“实事求是”是历史学的灵魂302

六、要有“历史感”303

七、历史学的性质304

八、对人的研究306

九、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308

十、研究和借鉴西方史学,推进史学现代化309

十一、“总体史”概念的演进311

十二、加强跨学科研究313

十三、继承优秀传统,发扬自身优势315

十四、“一生为了历史”317

苑书义 我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看法323

一、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的演变323

二、李秀成评价问题与太平天国史研究325

三、李鸿章研究与历史人物评价问题327

四、中国近代化运动是如何起步和展开的330

五、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几点启示334

一、历史进步的标志和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标准339

茅家琦 从历史进步的标志说开去339

二、历史发展的动力342

三、研究历史的指导思想346

四、“假说”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347

五、从历史实际中获取启示349

林剑鸣 将我的思想和情感灌注到秦汉史研究中353

一、少时所受的文化影响354

二、在学习实践中形成对历史的基本看法355

三、在秦汉史研究中所体现的史学观点362

金冲及对历史科学的几点认识371

一、历史知识有什么用371

二、以求真的态度,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研究它374

三、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378

金景芳 在我的历史科学研究作品中所反映的史学观385

一、我的学术信念385

二、“文革”前我研究了些什么问题387

三、新时期的史学追求389

张磊 我与历史科学403

一、我为什么选择史学研究作为终生事业403

二、读史使人明智404

三、我对史学改革作如是观406

四、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看法408

张正明 历史文化的多元复合与二元耦合419

一、人类及其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整体420

二、殊相本位的历史观和文化观422

三、古代世界的文化格局424

四、古代中国的文化格局425

五、大知与小知427

六、读书·考古·采风429

七、危机乎?转机乎?431

姜义华 我的历史认识论、近代社会变动论及中国文化观435

一、作为三极思维活动的历史认识435

二、中国传统的小农社会及其近代变迁439

三、关于中国文化史研究443

赵光贤 我在史学研究中是如何贯彻求真精神的449

一、我学习和研究历史走了非常大的弯路449

二、从攻明清史到治先秦史451

三、我从陈垣师那里学到了什么453

四、我在史学研究中坚持贯彻求真精神459

夏东元 从史学的科学性说到中国近代史“两段论”467

一、从“临渊斋”的书斋名谈起467

二、史学的科学性469

三、历史地位与历史学上地位当时的是非与历史学上的是非471

四、学术生命力在于创新473

五、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475

六、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476

七、历史是人创造但其规律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479

八、洋务运动发展论481

九、百十年中国近代史“两段论”483

十、由博而约的“伤其九指不如断其一指”485

十一、甘心寂寞不凑热闹487

十二、两条座右铭489

徐扬杰 回头看看自己在史学园地里走过的足迹493

一、我是怎样走进史学园地的?494

二、我企图通过秦汉史研究表述一些什么观点?496

三、淝水之战的论争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498

四、我是怎样研究起中国家族史来的?502

五、谈谈我是怎样同青年一起讨论读书的?506

戚其章 治史琐谈513

一、实行专题研究与拓宽研究领域513

二、学、思、写三者的辩证关系515

三、辨析材料与研究过程的开始518

四、史与论的矛盾运动523

五、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527

谢本书 走自己的路535

一、初入史坛535

二、恩师引路537

三、“革命风暴”538

四、治学三题540

五、人物评议542

六、爱国研究544

七、云南历史546

八、军阀与实力派548

九、没有结束的话550

曾宪林 我的史学研究道路的回顾与前瞻553

一、与史学结缘554

二、走上史学科研岗位556

三、主攻中国大革命史559

四、研究中国大革命史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566

五、拓宽科研领域 展望研究前景569

彭树智 时代、历史学家的步履和史学观577

一、历史学是基于史实理解人类自身的分析科学578

二、在统一体中分析多样化,把世界史看成“和而不同”的整体581

三、研究历史人物,最忌运用简单思维把复杂的人物简单化585

四、把社会生活史回归给历史588

五、治学的“三风”、“四训”和“五功”594

程应镠 历史的真实与通变601

一、关于历史的真实问题601

二、关于治史的通变问题604

熊铁基我学史的经历和体会611

一、基础与传统611

二、做人与治学614

三、历史与现实615

四、史论关系616

五、博览与精读618

六、学·问·思619

七、求实与创新621

八、癖与痴623

九、勤与巧624

十、学无止境625

编后杂感62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