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旅游集散地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旅游集散地研究
  • 马继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16142943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273页
  • 文件大小:93MB
  • 文件页数:290页
  • 主题词:旅游服务-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旅游集散地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旅游集散地1

第一节 旅游集散地概述1

一 旅游集散地的定义1

二 旅游集散地的类型2

(一)中心区位型2

(二)交通枢纽型2

第二节 旅游集散地的研究概况3

一 旅游集散地的研究意义3

(一)理论意义3

(二)现实意义10

二 旅游集散地的相关研究概况11

(一)旅游集散地的早期研究11

(二)旅游集散地的近期研究24

(三)旅游集散地研究评述44

三 本书的研究内容47

四 研究方法49

(一)文献综述法49

(二)模型分析法50

(三)结构分析法50

五 技术路线51

六 本书的创新点52

(一)选题立意具有一定的前沿性52

(二)从多个新颖的视角解读和认识旅游集散地53

(三)尝试用模糊数学隶属度综合评判来定量分析集散能力54

第三节 旅游集散地的属性和特点54

一 旅游集散地的属性54

(一)旅游集散地的固有属性(内在、本质属性)54

(二)旅游集散地的结构属性(外在、偶有属性)57

二 旅游集散地的特点69

(一)系统性69

(二)地域性71

(三)等级性72

(四)关联性74

(五)波动性74

(六)兼容性77

第二章 旅游集散地的形成与演进80

第一节 旅游集散现象80

第二节 旅游集散地的产生84

一 我国旅游集散地产生的背景85

(一)旅游业进入区域旅游竞争阶段85

(二)区域旅游竞争呼唤区域旅游合作88

(三)区域旅游合作要求区域旅游整合89

(四)区域旅游整合背景下旅游集散地传统观念发生改变90

二 我国旅游集散行为方式存在的典型性90

(一)旅游目的地缺乏高级别交通设施90

(二)通过中转节省成本91

(三)观光旅游需要集散地91

(四)远程旅游需要集散地92

(五)景区景点之间通达性差,不得不借助枢纽城市进行集散92

第三节 旅游集散地的形成93

一 旅游集散地形成的内在条件93

(一)良好的区位93

(二)良好的可进入性93

(三)腹地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93

(四)城市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完善93

二 旅游集散地的形成机制94

(一)各方向旅游流相互作用形成的重心机制94

(二)旅游地之间的竞合与共生机制95

(三)旅游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机制96

第四节 旅游集散地的演进96

一 旅游集散地的演进阶段96

(一)自给自足阶段96

(二)旅游开发崛起阶段97

(三)结构转换阶段98

二 影响旅游,集散地演进的主要动力因素98

(一)旅游交通状况99

(二)旅游区位因素99

(三)旅游资源因素99

(四)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99

(五)旅游集散地软环境100

三 旅游集散地的演进趋势——多层次的网络化结构101

第三章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104

第一节 旅游集散地空间格局104

一 旅游集散地空间系统的基本要素104

(一)旅游节点104

(二)旅游轴线105

(三)旅游域面108

二 旅游集散地空间功能分区109

(一)住宿集聚区109

(二)中央休闲购物区110

(三)游憩区112

(四)游客集散区119

(五)案例分析129

第二节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的变化132

一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成长132

(一)随机集散132

(二)多点集散133

(三)分区集散133

(四)分级集散134

二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的演进134

(一)开发期——点状集聚型结构135

(二)成长期——多核心结构136

(三)成熟期——板块状结构137

三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形成机制138

(一)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139

(二)动态的非均质性促成了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的形成140

(三)结构洞是旅游集散地形成和受益的根源140

四 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优化141

(一)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进化程度客观上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需求141

(二)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的优化在主观上要求整体协同地进行干预和引导142

(三)优化重点:旅游通道的优化143

(四)优化战略:旅游集散地的发展根本146

(五)优化措施:旅游集散地政府的责任147

第四章 旅游集散地的功能150

第一节 旅游集散地功能概述150

第二节 旅游集散地的基本功能152

一 集聚极化功能152

二 扩散辐射功能153

三 服务管理功能156

(一)交通服务156

(二)接待服务157

(三)信息服务157

(四)物资供应157

第三节 旅游集散地的延伸功能158

一 促进旅游资源开发158

二 有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159

三 优化交通配置,降低行游时间比160

四 促进区域旅游系统结构的网络化161

五 促进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165

(一)旅游集散地为旅游产业集群的诞生和成长提供了最佳的土壤165

(二)旅游集散地客观上也需要旅游产业集群的存在168

(三)旅游产业集群分布的定量刻画170

第五章 昆明旅游集散地案例研究171

第一节 旅游集散地视角下的昆明172

一 昆明的旅游集散地区位172

(一)地理区位172

(二)交通区位172

(三)文化区位173

(四)旅游区位174

二 昆明旅游集散地形成的历史轨迹175

(一)交通线的畅通与扩展是早期旅游集散地形成的客观前提175

(二)旅游资源开发较早是旅游集散地发展的物质基础181

(三)清代盛极一时的茶马贸易促进了沿线城镇集散地亦商亦旅的发展184

(四)城镇集聚功能的增强促进三大旅游集散地形成186

第二节 昆明旅游集散地形成的理论分析191

一 旅游集散地形成的区位模型191

二 云南省最优旅游集散地选址研究195

(一)研究前提195

(二)研究步骤195

(三)研究结果199

第三节 昆明旅游集散地产业空间结构研究200

一 空间结构现状分析200

(一)研究前提200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201

(三)地区分布202

(四)规模分布203

(五)重心分布205

(六)交通站点周边分布205

(七)等级分布206

二 空间结构的优化208

(一)旅游流的优化208

(二)旅游通道的优化210

第四节 昆明旅游集散能力研究212

一 昆明旅游集散能力分析212

(一)城市内部交通状况213

(二)城市对外交通体系220

(三)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227

二 昆明旅游集散能力评价243

(一)评价原则243

(二)旅游集散地的甄别244

(三)基于模糊数学隶属度计算方法的旅游集散能力评价方法245

(四)基于李克特量表的昆明旅游集散能力评价250

(五)昆明和西部地区省会城市的旅游集散能力的对比评价255

三 昆明旅游集散能力的提升259

(一)整合昆明现有城市交通资源,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协同效应260

(二)发挥枢纽机场作用,提升旅游流集聚能力261

(三)合理布局公、铁交通站点,提升旅游流扩散能力262

四 昆明旅游集散地功能的强化263

(一)构建昆明旅游集散中心263

(二)将发展重点由景区转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265

第六章 结语268

一 研究结论268

(一)旅游集散地是城镇的一种功能定位,其核心价值体现在旅游者和旅游产业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两方面269

(二)和其他地理事物一样,旅游集散地的形成和演进具有自身的规律269

(三)旅游集散地的空间结构应与其功能相适应270

(四)旅游集散地具有多种功能,其地位不应低于旅游目的地270

(五)昆明应挖掘旅游集散地蕴藏的巨大价值,以提升地方旅游产业效益271

二 研究局限271

(一)旅游集散地内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直接联系揭示得不够271

(二)旅游集散地空间结构的时空演变未引入技术性手段加以量化分析272

(三)案例研究缺乏时间序列型的数据统计资料272

三 研究展望272

(一)进一步揭示旅游集散地内在结构和功能之间的因果关系272

(二)引入空间技术手段对旅游集散地的内部空间结构进行时间序列的演变和空间分布规律的分析273

(三)对不同类型、不同特点、不同区域背景的旅游集散地进行解剖式的案例研究27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