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
  • 王琦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ISBN:97875132110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51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273页
  • 主题词:腹诊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腹诊研究与临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1

第一章 总论2

引言:发掘学科理论 丰富诊察体系2

第一节 腹诊的定义及范畴2

一、腹诊的定义2

二、腹诊的范畴3

第二节 传统腹诊的研究方法3

一、重视腹证名研究4

二、腹诊方药研究推动了腹诊学发展5

三、腹诊手法是腹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5

四、着眼专科兼顾临床是腹诊研究特色之一6

第三节 现代腹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7

第四节 腹诊课题研究的十项成果与贡献8

一、系统文献整理8

二、详细的科研设计和病例收集9

三、创新的腹诊客观化研究9

四、创新的腹诊规范化研究9

五、现代的腹诊仪研制10

六、大量的腹诊仪临床验证实践10

七、实用的腹诊挂图10

八、特色的腹诊电视教学片摄制10

九、复杂的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编制11

十、独特的《中国腹诊》一书诞生11

第二章 中医腹诊概念、源流与原理12

第一节 中医腹诊的基本概念12

一、腹诊与腹证12

二、腹诊的基本范畴13

三、腹诊与其他诊法的关系14

第二节 中医腹诊源流15

一、中医腹诊的源流与发展16

二、汉方医腹诊的渊源与发展26

三、腹诊发展的现状30

四、腹诊学发展的新体系35

五、腹诊著作叙录36

第三节 中医腹诊原理38

一、腹诊的方法论依据38

二、腹诊与藏象理论40

三、腹诊与经络理论44

四、腹诊与气血津液理论50

五、腹诊原理的现代认识51

第三章 中医腹诊的研究思路与方法54

第一节 腹诊研究思路54

一、腹诊的文献研究54

二、腹诊的理论研究55

三、腹诊的临床研究56

四、腹诊的现代研究57

五、结语57

第二节 腹诊分区57

一、腹诊分区的回顾57

一、腹诊十一分区法67

第三节 中医腹诊检测方法69

一.腹诊基本要求69

二、腹诊具体方法及内容70

三、腹诊的步骤78

附:常见诊法与图谱80

第四章 常见腹证的诊断113

第一节 腹部穴位诊113

一、穴位诊原理113

二、穴位诊方法115

三、腹部穴位的诊断意义117

第二节 虚里诊120

一、虚里诊原理121

二、虚里诊方法122

三、虚里诊的临床应用123

第三节 脐诊125

一、脐诊原理126

二、脐诊方法127

三、脐诊意义130

四、脐诊临床病案举例133

第四节 瘀血腹诊的研究意义135

一、对瘀血诊断标准的回顾与分析135

二、瘀血腹证的特点137

三、常见瘀血腹证的诊断138

四、瘀血腹证的临床意义139

第五节 常见腹证的诊断标准建立及意义140

一、胸胁苦满140

二、心下痞141

三、心下痞满141

四、心下痞硬、心下痞坚142

五、心下急、心下支结143

六、心下濡143

七、心下痛144

八、心下悸144

九、脐上悸145

十、腹胀满146

十一、腹痛147

十二、少腹急结148

十三、少腹拘急,少腹弦急149

十四、少腹硬满、小腹硬满149

十五、小腹不仁150

十六、其他腹证150

第五章 腹诊应用研究152

第一节 腹诊的临床意义152

一、辨别体质152

二、诊断和鉴别诊断疾病153

三、确定病位154

四、分析病因病机155

五、判断病性158

六、指导治疗159

七、观测临床疗效160

八、推断疾病的转归和预后160

第二节 腹诊临床运用规律161

一、察腹形腹力,辨别体质强弱161

二、诊腹力,判断正气盛衰、病证虚实162

三、参征象表现部位,辨病因病性163

四、据腹证,运用经方165

第三节 腹诊病历设计170

一、腹诊病历设计思路170

二、腹诊病历样稿171

下篇177

第六章 中医腹诊检测方法及腹诊仪的研制178

第一节 中医腹诊仪研制报告178

一、概述178

二、仪器总体方案设计180

三、传感器的选择与设计183

四、检测系统硬件设计185

五、检测系统软件设计187

六、仪器的实验与结果分析189

七、主要研制人员名单196

第二节 中医腹诊参数检测临床验证报告196

一、腹部寒温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197

二、腹部胀满检测系统的临床验证200

三、分析与讨论203

第三节 心下部腹证与胃电图及胃病种关系探讨205

一、临床资料205

二、观察方法与步骤206

三、观察结果207

四、分析与讨论209

第七章 中医腹诊研究进展210

第一节 有关腹诊文献得到了较系统的整理210

一、经典著作中的腹诊文献得到了阐发210

二、后世医家的腹诊文献得到了研究211

三、日本腹诊文献、校注、出版腹诊专著211

第二节 有关腹诊的理论研究日趋深化212

一、遵循中医理论,探讨腹诊原理212

二、探讨腹部划区,腹诊趋于规范213

三、制订诊断标准,腹诊趋于客观213

第三节 腹诊的临床研究日趋深入214

一、阐明腹诊意义,探索应用规律214

二、着眼专科病种,研究腹诊特点214

三、兼顾临床各科,腹诊指导治疗215

第四节 有关腹诊的学术交流日益广泛215

一、国际性学术交流215

二、国内学术交流215

第五节 中医腹诊现代研究进展(1993~2012年)216

一、对古代医家腹诊成果进行整理和实践217

二、对日本汉方医腹诊的研究日益深入218

三、腹诊理论研究日趋深化220

四、中医腹诊临床实践讨论221

五、学术交流及会议223

第六节 中日腹诊比较研究224

一、腹诊的地位224

二、腹诊的流派和专著225

三、腹诊的原理225

四、腹诊的临床运用226

五、腹诊的现代研究228

六、我国中医腹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229

七、结语232

附篇233

Ⅰ 中医腹诊学术论文著作目录(1978~2012年)234

Ⅱ 中医腹诊科研课题一览表235

Ⅲ 中医腹诊科技奖励一览表237

Ⅳ 腹诊源于中国(专家评语及手迹影印件)238

Ⅴ 笔者腹诊研究手稿影印件选2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