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周洪宇著 著
- 出版社: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5164339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465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482页
- 主题词:陶行知(1891~1946)-生活教育-教育思想-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陶行知的生活、求学与交往1
第一节 陶行知生活的时代背景1
一、20世纪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融1
二、时代、社会环境与个人的多向选择3
第二节 陶行知的求学经历7
一、旸村蒙馆发蒙8
二、崇一学堂求知8
三、金陵大学问学10
四、伊利诺大学攻读19
五、哥伦比亚大学深造20
第三节 陶行知的爱情、婚姻与家庭28
一、一个大家庭29
二、两次爱情与婚姻34
第四节 陶行知的师友群体41
一、江浙教育前辈群体41
二、哥伦比亚大学师友群体49
三、共产党人学生群体63
第二章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与政治活动71
第一节 陶行知的教育生涯71
一、主持南京高师、东南大学教育科,提倡教育革新71
二、主持中华教育改进社,推动全国教育改革73
三、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开展平民教育运动75
四、发起乡村教育同志会,推行乡村教育运动77
五、创办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发动普及教育运动80
六、成立国难教育社和生活教育社,开展战时教育运动81
七、主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推动民主教育活动84
第二节 陶行知的政治活动86
一、参加辛亥革命地方起义86
二、领导南京“五四”爱国运动87
三、支持晓庄师生反帝爱国运动89
四、响应“八一宣言”,发表“共同声明”90
五、从事国民外交,争取抗战外援91
六、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94
第三章 陶行知的办学活动与教育实验97
第一节 晓庄师范的生活教育实验97
一、晓庄师范的创办缘起与经过97
二、晓庄师范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99
三、晓庄师范的实验条件与组织机构100
四、晓庄师范的实验内容与措施101
五、晓庄师范实验的中止103
六、晓庄师范生活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104
第二节 山海工学团的生活教育实验107
一、山海工学团的创办缘起与经过107
二、山海工学团的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与培养内容110
三、山海工学团的组织机构112
四、山海工学团的活动与措施112
五、山海工学团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115
第三节 育才学校的生活教育实验116
一、育才学校的创办缘起与经过117
二、育才学校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120
三、育才学校的组织机构与师资队伍121
四、育才学校的实验内容与措施122
五、育才学校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129
第四节 重庆社会大学的生活教育实验130
一、社会大学的创办缘起与经过130
二、社会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培养目标131
三、社会大学的实验条件与组织机构132
四、社会大学的实验内容与措施133
五、社会大学生活教育实验的中止138
六、社会大学教育实验的影响与评价138
第四章 生活教育学说的思想来源与理论基础140
第一节 政治理念140
一、政治理念的渊源140
二、政治理念的演变143
三、政治理念的内涵148
第二节 哲学观点153
一、哲学观点的来源153
二、哲学观点的形成与演变155
三、哲学观点的构成及特征157
第三节 文化思想159
一、文化思想的渊源及演变159
二、文化思想的形成及特质163
三、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169
第五章 生活教育学说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本体论)174
第一节 “生活即教育”的产生背景174
一、教育背景174
二、理论背景175
第二节 “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与实质178
一、“生活”、“教育”范畴178
二、“生活即教育”的含义181
三、“生活即教育”的实质188
第三节 “生活即教育”的作用及评价192
一、“生活即教育”给“五四”以后中国新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192
二、“生活即教育”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93
第六章 生活教育学说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场域论)195
第一节 “社会即学校”的产生背景195
一、教育背景195
二、理论背景196
第二节 “社会即学校”的含义与实质197
一、“社会”、“学校”范畴197
二、“社会即学校”的含义200
三、“社会即学校”的实质204
第三节 “社会即学校”的作用及评价206
一、“社会即学校”彻底改造了旧的学校观和教育观206
二、“社会即学校”为当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208
三、“社会即学校”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208
第七章 生活教育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方法论)210
第一节 “教学做合一”的产生和发展210
第二节 “教学做合一”的含义与实质210
第三节 “教学做合一”的作用及评价211
第八章 生活教育学说的具体主张:民主教育与科学教育215
第一节 民主教育215
一、教育要为人民大众服务215
二、教育要从国情出发218
第二节 科学教育220
一、教育应科学化220
二、科学应教育化221
第九章 生活教育学说的具体主张:乡村教育、师范教育与教育实验223
第一节 乡村教育223
第二节 师范教育224
第三节 教育实验225
一、教育实验是“发明之利器”225
二、教育实验应着眼现实,解决本国实际问题225
三、教育实验须有“缜密的计划”,不可草率从事226
四、教育实验“要得人”,“要有组织”,要建立基地227
五、教育实验应善用科学方法228
六、从事实验者应具备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拼搏精神228
第十章 生活教育学说的具体主张:创造教育与终生教育230
第一节 创造教育230
一、“小孩子有创造力”230
二、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232
三、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237
四、对陶行知解放儿童创造力教育思想的评价238
第二节 终生教育239
一、终生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240
二、终生教育思想的内涵244
三、终生教育的对象、内容与途径245
四、终生教育思想的评价247
第十一章 生活教育学说与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杜威教育理论的关系251
第一节 生活教育学说与中国传统教育的关系251
一、陶行知对待传统教育的态度251
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254
第二节 生活教育学说与美国杜威教育理论的关系262
一、杜威的影响与陶行知的超越263
二、生活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区别265
第十二章 陶行知的伟大人格精神272
第一节 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272
第二节 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273
第三节 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273
第四节 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274
第五节 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275
第六节 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275
第十三章 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的当代价值277
第一节 生活教育学说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营养来源277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现代大教育观277
二、培养“真善美的活人”——主体教育论278
三、“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课程论278
四、“教学做合一”——实践教学法279
五、“教育与人生为始终”——终生教育论280
第二节 生活教育学说能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281
一、借鉴陶行知“教育立国”思想,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82
二、借鉴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使教育与社会生活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283
三、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思想,构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开放的大教育体系283
四、借鉴陶行知“全面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84
五、借鉴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加强理论联系实际284
六、借鉴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加快扫盲速度,提高中华民族的基本素质285
七、借鉴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深化农村教育改革286
八、借鉴陶行知“师范教育”思想,大力发展师范教育287
九、借鉴陶行知“政富教合一”思想,把教育与政治、经济打成一片,进行社会整体改造287
十、借鉴陶行知坚持从国情和国力出发,正确对待古今中外教育经验的基本改革原则,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288
第三节 怎样造就第一流的教育家——陶行知的启示290
第十四章 陶行知研究在国外及港台地区300
第一节 陶行知研究在日本和韩国300
一、陶行知思想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的影响300
二、二战后日本对陶行知研究的重视304
三、当今日本和韩国陶行知研究的蓬勃发展309
第二节 陶行知研究在美国和欧洲319
一、陶行知思想在美国的传播319
二、陶行知思想在欧洲的传播325
第三节 陶行知研究在香港和台湾地区331
一、香港地区对陶行知思想的研究331
二、台湾地区对陶行知思想的研究333
附录一 陶行知年谱简编339
附录二 陶行知研究文献378
附录三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459
热门推荐
- 1108232.html
- 1785085.html
- 77030.html
- 210907.html
- 140216.html
- 615276.html
- 497307.html
- 3376013.html
- 1958326.html
- 31993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32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284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755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790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47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507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93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532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752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38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