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追寻马克思 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追寻马克思 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
  • 魏小萍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7010049408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0页
  • 文件大小:12MB
  • 文件页数:326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追寻马克思 时代境遇下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逻辑的分析和探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概论1

第一章 对象性关系中的现实人1

第一节 双重属性与双重因素2

1.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2

2.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5

3.对不同理性因素的界定:理性因素与理解因素7

Abstract9

第二节 双重关系的展开9

1.两种不同的对象性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9

2.自我存在的对象化与自我存在的异化11

3.异化劳动产生的前提与必要前提13

4.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17

第三节 双重关系的相互制约22

1.私有财产权的主体本质、对象性本质22

2.私有财产权的形成途径25

3.生产手段占有的分化与物质财富占有的继续分化29

第二章 前提性概念与相关问题的分析34

第一节 由抽象的类规定到具体的现实人35

1.类本质的假设与超越35

2.利己动机、利他主义与阶级的存在38

3.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的三层涵义与人的存在45

第二节 双重关系的非对称性与生产力的制约作用48

1.双重关系的非对称性48

2.双重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52

3.双重关系在生产关系变更中的动态体现58

第三节 经济与政治的内在联系64

1.生产关系的合法性问题64

2.经济权利与政治权力68

3.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71

第四节 意识的双重因素及其不同的功能作用75

1.意识的双重因素及其在生产关系变化中的不同步反应75

2.意识的双重因素在社会存在不同层次意义上的功能体现77

3.意识的双重因素与社会关系的变更与发展79

第三章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分析和社会学批判82

第一节 特定历史条件与社会关系物化的形成83

1 对物化现象的批判指向什么?83

(1)货币作为交换手段是社会联系的物化表现84

(2)在社会联系中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同时形成并发生对立84

(3)人的依赖向物的依赖的转变86

2 自然社会、文明社会与人——物关系的层次性88

(1)人、物关系的直接层次与间接层次89

(2)人、物关系的层次性与马克思的社会形式说91

(3)人、物关系的越位与文明社会的起源93

(4)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式及其理论问题94

3.经济关系中的媒介因素96

(1)经济关系的媒介手段与雇佣劳动关系97

(2)借助于媒介手段实现的不等价交换99

第二节 物化关系的形成与阶级分化100

1.财产所有权形式发展的历史101

(1)公社所有制103

(3)日耳曼所有制104

(2)奴隶制和农奴制104

(4)古代所有制106

(5)亚细亚所有制107

(6)古代不同所有制的比较108

(7)资本主义所有制110

(8)财产所有权分离与经济交往活动的关系111

2.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研究的思路走向112

3.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物关系的比较115

第三节 剥削现象产生的根源118

1.媒介的具体形式:货币、资本与增殖119

2.资本与资本的增殖122

(1)资本是资本家的存在要素122

(2)作为要素而存在的资本是物122

(3)资本是物,又是关系123

3.剥削与异化劳动125

4.劳动报酬与资本增殖129

5.另一种解释想说明什么?131

第四章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135

1.马克思早期的异化理论、人道主义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内在联系与发展136

第一节 异化与自由136

(1)异化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渊源,然而剩余价值被剥削现象的消失并不意味着异化现象的必然消失137

(2)异化现象及其消失的客观条件与生产力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制约性141

2.自由涵义的区别:自由占有与自由发展144

第二节 剥削理论与分配公正150

1.分配公正原则的递进:由按劳分配至按需分配150

2.分配公正原则的分析,公正意味着什么?158

1.人类解放思想与私有财产的关系162

第三节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逻辑分析162

(1)财产所有权关系的明确是经济交往的基本条件163

(2)私有财产的普遍化与私有财产的废除163

(3)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改变现实世界167

2.自然史观、唯物史观与人的全面发展170

(1)自然史观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其逻辑关系170

(2)唯物史观包含的思想内容及其逻辑关系172

(3)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173

第五章 马克思与非马克思:分歧何在?176

1.原则平等与条件不平等177

第一节 自由与平等:交换关系的前提与背离177

2.两种交换关系的区别:条件平等与条件不平等180

3.与平等相关的自由概念183

第二节 互利:交换关系的原则及其扭曲189

1.自利与互利:在两种交换关系中的不同体现189

2.个人利益与自私利益:两种对象性关系的不同原则193

3.个人利益与普遍利益:关系中的两种内涵197

第三节 与平等和自由相关的正义和公正问题200

1.正义原则的分歧何在?200

(1)关于原始积累与占有程序是否正义的分歧201

(2)正义原则本身是否存在分歧?203

(3)关于现状是否正义的分歧204

(4)关于正义原则实现过程的分歧206

2.公正问题的分歧何在?208

(1)劳动手段私人占有形式的公正或非公正210

(2)所有权占有分化过程的公正与非公正213

(3)劳动产品分配的公正与非公正217

3.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影响和解释219

第一节 分配公正的分歧223

第六章 马克思与非马克思:对分歧的分析223

1 剩余价值理论蕴涵着的分配不公224

2 自由主义关于分配公正涵义的分歧228

(1)自我所有原则的逻辑一致性与现实悖论229

(2)认可差异原则的正义理论231

3.马克思与诺契克和罗尔斯的分歧235

第二节 对分歧的批判性思考237

1.分歧的症结238

2.两种对象性关系能否简化为一种对象性关系?241

(1)原则平等与差异原则245

3.契约原则与批判性契约原则245

(2)批判性契约原则与超越正义248

4.原则、程序与结果252

第三节 政治与经济,正义与公正254

1.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关联255

2.公正和正义:历史性或普遍性?261

3.在马克思那里,公正与正义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264

(1)从公正原则方面来看264

(2)从正义原则方面来看265

第七章 分配公正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存在着的困境273

第一节 存在论意义上的隐性悖论274

1.隐性悖论的形成与效率机制的缺乏274

2.个体与类的关系及其两种可能的解释277

第二节 存在论意义上的显性悖论280

1.起点平等、原则公平、程序合理及其蕴含着的内在悖论280

2.隐性悖论转化为显性悖论282

第八章 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历史变化对马克思来说意味着什么?285

1.自由的两种基本界定及其在不同双重关系中的体现286

第一节 步入现代的前现代境遇下双重关系的基本特征286

2.分配公正的两种基本界定及其在不同双重关系中的体现288

3.原则平等与权利分化290

第二节 后现代双重关系的基本特征与马克思理论面临的时代挑战292

1.传统无产阶级的逐渐“退场”293

2.福利政策与调节性分配原则的局限性294

3.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信息产业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295

后记29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