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下水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R·H·布朗等编;赵耿忠 叶寿征等译 著
- 出版社: 学术书刊出版社
- ISBN:7800454789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44MB
- 文件页数:4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下水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地下水的基本性质1
1.1基本原理1
1.1.1地下水的起源1
1.1.2水循环1
目 录1
1.1.3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比较2
1.2地下水的概念3
1.2.1地下水的机制5
1.2.2地下水运动的意义6
1.3进行地下水资源开发调查的方法6
2.1.1岩石及其构造8
2.有关地下水的基础知识8
2.1地质学8
2.1.2裂隙、节理的发育9
2.1.3边界条件12
2.2岩石中所含水的分类14
2.3地下水水力学16
2.3.1层流16
2.3.2紊流17
2.3.3无压地下水与承压地下水18
3.1.1.1资料收集20
3.1.1勘探方法20
3.关于地下水的解释20
3.1关于含水层的解释20
3.1.1.2野外调查21
3.1.1.3摄影地质学21
3.1.1.4地球物理学22
3.1.1.5钻井与测井23
3.2影响地下水状况的动力因素29
3.2.1一般概念29
3.2.2气候因素30
3.2.2.1降水量31
3.2.2.2蒸发32
3.2.2.4气压33
3.2.2.3气温33
3.2.3水文因素34
3.2.3.1地表水34
3.2.3.2盐水入侵36
3.2.4生物土壤因素37
3.2.5包气带38
3.2.6地质因素38
3.2.6.1地震现象38
3.2.6.2火山活动39
3.2.6.3其他地质现象39
3.2.6.4地形的起伏39
3.2.7人为因素39
3.2.8无压地下水的一般性质40
4.详查地区的选择42
5.关于水均衡的解释46
5.1水均衡的一般要素46
5.1.1选择地区所需要的基础资料47
5.1.2编制地下水均衡表所需要的基础资料47
5.2总体水均衡的确定49
5.2.1水均衡及地下水流动参数的计算49
5.2.2确定水均衡要素的必要条件54
5.3无压地下水的水均衡计算55
5.4河道流量中地下水成分的计算61
5.5利用地下温度计算地下水流69
5.5.1倾斜含水层70
5.5.2隔水层的铅直渗透系数72
5.5.3接近地表的铅直流动72
5.5.4地下温度的测定74
5.6地下水的盐均衡和化学成分76
5.6.1研究范围76
5.6.2与无压地下水流有关的盐均衡要素的表达77
5.6.3均衡区域80
5.7扰动条件下的地下水84
5.7.1水资源开发地区的地下水84
5.7.2灌区和垦区的无压地下水与水均衡86
6.1.1含水层对出流或水头变化的反应93
6.1含水层试验93
6. 地下水流体力学参数的确定93
6.1.1.1承压和无压含水层中水流状况94
6.1.1.2完整井的恒定流94
6.1.1.3非完整井的恒定流96
6.1.1.4水井周围非恒定流的分析97
6.1.1.5含水层试验的其他解法101
6.1.1.6含水层试验设计102
6.1.1.7现场观测105
6.1.2补给试验107
6.1.3裂隙节理基岩的水文参数110
6.2根据水位资料确定含水层参数111
6.2.1水压传导系数的确定112
6.2.2根据包气带水分测定给水度114
6.2.3补给、入渗及蒸散发计算116
6.2.4降水和蒸散发的区域性分布评价118
6.3 电模拟119
6.4通过地表水体底部的渗透所受地层阻力的估算122
7. 观测及其装置126
7.1观测井的位置126
7.1.1影响观测井网规划的环境127
7.1.1.1台地127
7.1.1.2山岳地区135
7.1.1.3永久冻土地区136
7.1.1.4干旱地带的山麓及沟谷138
7.1.1.5冲积平原及冰水沉积平原139
7.1.1.6岩溶地区140
7.1.2观测井设置的一般规定141
7.2观测井的设置和试验144
7.2.1 水井144
7.2.1.1水井的最后加工与封口145
7.2.1.2过滤器的设计147
7.2.1.3过滤器的设置148
7.2.1.4观测井的试验149
7.3地下水观测仪器和装置的必要条件150
7.4.1.1概述152
7.4观测标准152
7.4.1水位观测计划的目标152
7.4.1.2观测频次153
7.4.2地下水流速的测定157
7.4.3地下水温的观测159
7.4.4地下水水质的观测159
7.4.4.1分析的类型160
7.4.4.2孔隙溶液161
7.4.4.3样品的采集法161
7.4.4.4化学数据的表示163
7.4.5包气带中土壤水分的观测170
7.4.6观测井的管理174
7.5记录和数据显示175
7.6地下水位观测站网的规划设计177
7.6.1站网设计的目的177
7.6.2术语定义177
7.6.3数据收集178
7.6.4地下水数据网178
7.6.5地下水位站网180
7.6.5.1外部作用对地下水补给和排泄的影响180
7.6.5.2地下水的贮存状态181
7.6.5.3地下水系统的水力特性181
7.6.5.4地下水系统中的封闭程度181
7.6.6.1水文站网182
7.6.6.2基线站网182
7.6.5.5地下水系统中含水层的面积范围182
7.6.6地下水位观测井规划182
7.6.5.6研究182
7.6.6.3水管理站网184
7.6.6.4特殊用途的站网185
8.数据的分析与表示186
8.1统计方法186
8.1.1相关与回归186
8.1.2一元线性回归189
8.1.3多元线性回归191
8.1.4一元回归的图解法195
8.2图上数据的表示196
8.3地下水变化的预测198
8.3.1统计法198
8.3.2流体动力学方法199
8.3.3水均衡法200
8.3.4类推法201
8.4地下水调查成果的汇编202
8.4.1地下水与水均衡年报的形式与编排202
8.4.2关于地下水状况、地下水均衡及地下水总资源资料的摘要203
8.5.1引言204
8.5.2技术要求的含义204
8.5地下水数据的计算机处理204
8.5.3技术要求的范围205
8.5.4特定系统的评价205
8.5.5基准测试205
8.5.6国家地下水现场清单数据库206
8.5.6.1关于数据库的说明206
8.5.6.2数据库的结构206
8.5.6.3数据检索206
8.5.6.4数据元素的格式206
8.5.6.5数据输入207
8.5.6.6数据输出207
9.1.2地面地球物理勘探213
9.1.1绪言213
9.1地球物理勘探213
9.地球物理学方法在地下水查勘中的应用213
9.1.2.1电测法214
9.1.2.2地震勘探220
9.1.2.3重力勘探225
9.1.2.4测温法228
9.1.3航空地球物理勘探228
9.1.3.1红外测温法228
9.1.3.2无线电波法229
9.2钻孔的地球物理测井230
9.2.1绪言230
9.2.2.2电阻率测井231
9.2.2电测井231
9.2.2.1自然电位测井231
9.2.2.3泥浆电阻率的测定233
9.2.2.4导电流体测井233
9.2.3井径测井233
9.2.4声波测井(速度测井)233
9.2.5温度测井234
9.2.6水流测井或流量计(F)234
9.2.7地层倾角测井235
9.2.8放射性测井235
9.2.8.2 γ-γ测井237
9.2.8.1天然γ射线测井237
9.2.8.3 中子测井238
9.2.9直接观测法测井238
9.2.10水文地质中多种测井方法的结合、以及解译实例239
9.2.11钻孔间的地层对比240
10. 地下水水文学中的核技术243
10.1绪言243
10.2环境同位素水文学244
10.2.1水文循环中的稳定同位素氢和氧244
10.2.1.1降水中同位素的变化245
10.2.1.2地下水的同位素成分246
10.2.2水文循环中的氚247
10.2.2.1大气中氚的历史248
10.2.2.2地下水中的氚251
10.2.2.3入渗研究251
10.2.3水文循环中的碳同位素251
10.2.3.1碳-14确定地下水年代的基础252
10.2.3.2对矿物碳酸盐的修正253
10.2.3.3适用性254
10.2.4规划方案254
10.2.4.1同位素水文研究工作的开展254
10.2.4.2取样255
10.2.4.3分析费用255
10.2.5.1地下水与湖泊间的相互联系256
10.2.5应用实例256
10.2.5.2地下水与河道的相互联系257
10.2.5.3含水层之间的相互联系257
10.2.5.4含水层中水的传输时间及来源257
10.2.5.5由碳-14资料求水流速度258
10.3人工同位素水文学258
10.3.1放射性示踪剂259
10.3.2方法260
10.3.3应用项目260
10.3.3.1含水层的有效孔隙率260
10.3.3.4地下水流速261
10.3.3.3扩散率261
10.3.3.2导水率261
10.3.3.5地下水的流向263
10.3.4在实用时需考虑的因素263
10.4术语汇编264
13.松散沉积地层的调查与分析技术269
13.1 引言269
13.2物理性质269
13.3河谷270
13.3.1沉积形态270
13.3.2河道含水层和诱发渗透271
13.3.3地下水勘探273
13.3.4水质274
13.4构造河谷275
13.4.1河谷沉积物与地下水储量275
13.4.1.2印度河平原277
13.4.1.1格兰德河地堑278
13.4.2贮水特性280
13.4.3地下水勘探280
13.4.4含水层的压实与地面沉陷282
13.4.5水质284
13.5.1海岸平原沉积物288
13.5海岸和三角洲平原288
1 3.5.2产水特征291
13.5.3地下水勘探293
13.5.4水质293
13.5.5海水入侵294
13.6冰川作用区298
13.6.1冰川沉积物298
13.6.2贮水特征299
13.6.3地下水勘探301
13.6.4水质302
14.1.2破碎及裂隙303
14.1.1绪言303
14.1破碎及裂隙岩石的水文地质303
4. 裂隙及破碎岩石的分析及查勘方法303
14.1.3孔隙率304
14.1.4裂隙的水动力学305
14.1.5渗透率306
14.1.6地下水体306
14.1.7补给306
1 4.2 非碳酸盐硬质岩类水文地质306
14.2.1侵入火成岩306
14.2.1.1绪言306
14.2.1.3花岗岩中的泉、井及钻孔307
14.2.1.2含水花岗岩307
14.2.2变质岩的水文地质309
14.2.2.1裂隙及断裂310
14.2.2.2强变质岩310
14.2.2.3石英岩、闪岩及结晶灰岩312
14.2.3非碳酸盐岩,硬质岩及沉积岩312
14.2.3.1砂岩312
14.2.3.2页岩314
14.2.4喷出火山岩314
14.2.4.1玄武岩314
14.2.4.2粗面岩及流纹岩317
14.2.4.3喷出地形317
14.2.4.4勘探317
14.2.6气候、环境及地形的影响318
14.2.5非碳酸盐裂隙岩类中的水质318
14.2.7确定钻孔位置的地质及水文原则319
14.3碳酸盐岩类地带的水文地质319
14.3.1绪言319
14.3.2碳酸盐岩石中的特征裂缝319
14.3.2.1不同的岩石类型319
14.3.2.2裂缝的类型320
14.3.3循环的天然控制324
14.3.3.1径流的不同地带324
14.3.3.2碳酸盐岩类中的水力条件325
14.3.3.3渗透率及导水率327
14.3.3.4地理及地质状况328
14.3.3.5泉330
14.3.4地下水化学333
14.3.4.1石灰岩的溶解334
14.3.4.2白云岩的溶解335
14.3.4.3水的侵蚀性336
14.3.4.4 CaCO3的沉淀336
14.3.4.5造床过程中化学现象的影响336
14.3.4.6一般的水质337
14.3.5水资源337
14.3.5.1补给或补充337
14.3.5.3资源338
14.3.5.2补给率补给指标338
14.3.6野外调查343
14.3.6.1地貌调查343
14.3.6.2地质调查343
14.3.6.3地球物理调查343
14.3.6.4示踪剂的应用343
14.3.6.5钻孔及井的应用344
14.3.7开发346
14.3.7.1泉的开发346
14.3.7.2地下水蓄存量的开发346
15.1绪言347
15.2地下水的一般水化学347
1 5.地下水地球化学347
15.2.1雨水348
15.2.2岩石中矿物质的化学溶解作用348
15.2.2.1溶解作用348
15.2.2.2化学侵蚀351
15.2.3化学成分的变化353
15.2.3.1平衡的变化353
15.2.3.2还原或氧化354
15.2.3.3碱交换355
15.2.3.4浓度355
15.2.3.5化学过滤355
15.3.1.3蒸发岩356
15.3.1.2碳酸盐岩类,白云岩及石灰岩356
15.3.1岩石的影响356
15.3水质及天然条件356
15.3.1.1硅质岩类356
15.3.1.4碳质岩类357
15.3.1.5泥质岩类357
15.3.1.6结晶岩及岩浆岩类357
15.3.1.7变质岩类358
15.3.2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358
15.3.2.1影响组分的主要因素——土壤358
15.3.2.2水流运动距离的影响359
15.3.2.3含水层深度的影响360
15.3.2.5原生水及化石水361
15.3.2.4古水文地质的重要性361
15.3.2.6靠近海洋或咸水湖地带362
15.3.2.7靠近河流地带362
15.3.2.8地下水位的变化362
1 5.3.2.9矿床周围的化学接触变质带362
15.3.3气候的影响363
15.3.4水化学区363
1 5.4.1.5微生物、病毒、病原体364
1 5.4.1.4固体364
15.4.1.2可溶性物质364
1 5.4.1.3不可溶液体364
1 5.4.1污染364
1 5.4 人为条件造成的水质化学及生物变化364
1 5.4.1.1过滤作用364
15.4.1.6输送365
15.4.1.7污染强度及分布的影响365
1 5.4.2污染源365
15.4.2.1废水365
15.4.2.2垃圾场366
15.4.2.3工矿业366
15.4.2.4农业366
15.5水质标准367
15.5.1饮用水标准367
15.4.2.6放射性物质造成的污染367
15.4.2.5地下水的强化开采367
15.5.2牲畜用水标准371
15.5.3灌溉水标准374
15.5.4工业用水水质381
附录A参考文献382
附录B符号表417
附录C专业术语定义423
附录D函数f(β,Z/L)值426
附录E井函数W(u)值,u值在10 -5~9.5之间427
附录F补余误差函数i2erfcλ428
附录G偏差的标准单位t,及t/?的计算值428
热门推荐
- 1469314.html
- 3116327.html
- 2307303.html
- 474424.html
- 207816.html
- 1743933.html
- 1022838.html
- 1515111.html
- 1258387.html
- 22302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976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40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16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92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81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068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763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758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503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19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