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入世与金融业对策全书 上 应对WTO与全球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魏杰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 ISBN:780097364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18页
- 文件大小:46MB
- 文件页数:849页
- 主题词:世界贸易组织-影响-金融-中国 金融-中国-影响因素-世界贸易组织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入世与金融业对策全书 上 应对WTO与全球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一、自由与保护之争3
第一节 对二战前贸易战的反思3
第一篇 21世纪大趋势:中国走向世贸组织3
第一章 关贸总协定50年3
二、以邻为壑、以税为盾:得不偿失的“关税战”6
一、来自“森林”的关贸总协定8
第二节 国际贸易规则的初建8
二、夭折的《哈瓦那宪章》10
三、历史的重载:关贸总协定的宗旨与职能12
一、走马观花看关贸13
第三节 关贸总协定的历史回顾13
二、一至五轮回顾16
三、肯尼迪回合19
四、东京回合:自由与保护的碰撞23
一、时代的召唤:世界经济的沧桑正道30
第一节 乌拉圭回合30
第二章 关贸总协定向世贸组织的过渡30
二、埃斯特角部长会议34
三、一次会议引出了七年的谈判37
四、乌拉圭回合谈判历程38
五、乌拉圭回合成果47
一、关贸总协定对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52
第二节 关贸总协定的功过是非52
二、关贸总协定的局限性53
第三节 世贸组织的产生54
一、非歧视原则57
第一节 世贸组织的原则和宗旨57
第三章 世贸组织的结构及运作机制57
二、可预见和不断扩大的市场准入58
四、鼓励发展与经济改革60
三、促进公平竞争60
一、部门及机构设置61
第二节 世贸组织的结构61
二、五花八门的代表方式62
四、如何获得成员资格63
三、灵活的决策机制63
五、与其它经济组织及国家的关系64
六、争端解决机制65
二、宽广的辖区68
一、独立的“人格”68
第三节 世贸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68
五、广泛的成员69
四、法律的权威69
三、统一的义务69
一、关贸总协定是如何解决争端的70
第四节 世贸组织解决争端机制70
二、先礼后兵:世贸组织对解决争端的强制力的追求76
附录:世贸大家庭80
一、继续未完的议程83
第一节 初上征程:世贸组织启动后的运作83
第四章 世贸组织初期运作回顾83
四、全面出击,战果卓著84
三、扩张规模84
二、启动贸易政策审议机制84
一、世纪轮回的议程85
第二节 共赴新世纪:新加坡部长会议85
二、听21世纪的脚步声:新加坡部长会议宣言87
一、希望之光:影响初现91
第三节 光明的前途、曲折的道路:世贸组织的影响与问题91
二、世贸无坦途:问题依在93
一、时代大潮——经济全球化97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需要崛起的中国97
第五章 双赢的战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97
二、世贸组织需要中国的加入100
第二节 二十多年磨一剑:改革开放为中国“入世”奠定基础104
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105
一、所有制结构多元化105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106
三、企业稳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106
五、初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107
六、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108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坚定了中国“入世”的信心109
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情需要中国“入世”109
第三节 入世:中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战略选择109
一、国际服务贸易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113
第一节 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国际服务贸易113
第二篇 解读《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金融服务业的规则113
第一章 国际服务贸易的准绳:《服务贸易总协定》113
二、有关国际服务贸易的几个具体项目分类115
三、现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特征120
四、国际服务贸易战略模式122
一、后来居上: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125
第二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的背景125
二、服务贸易谈判的历程127
三、《服务贸易总协定》与发展中国家的适用原则128
四、加入WTO对中国服务业的影响与应对策略132
一、《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与承诺144
第三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承诺及主要内容144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的主要内容及原则149
三、附件:世贸组织服务部门分类155
一、美国的中途退出使谈判期限延长了一年半163
第一节 金融服务谈判历程163
第二章 乌拉圭回合谈判之后的巨大进步:《金融服务协议》诞生163
二、《金融服务协议》的签订164
一、WTO对金融服务的界定169
第二节 《金融服务协议》规则分析169
二、国内法规的实施及其确认171
三、成员方应承担的义务172
四、部分成员方在谈判协议中的具体承诺175
一、市场准入壁垒176
第三节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壁垒176
二、业务经营限制179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和分类187
第一节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187
第三篇 全球金融业现状及入世后中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187
第一章 金融服务贸易及金融市场的国际化187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要素194
一、金融管制的放松及金融自由化的持续推进196
第二节 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逆转196
二、金融衍生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200
三、各国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202
四、金融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政府的监督作用204
一、发达国家自由化改革的进程207
第一节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及实施管制的原因207
第二章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服务自由化的具体措施及其绩效207
二、实行金融管制目的分析212
一、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加快214
第二节 发达国家成员金融自由化的经济效应分析214
二、金融自由化对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作用220
三、金融自由化对金融稳定性和宏观经济管理的效应221
四、主要结论224
一、Internet:网络金融的载体226
第一节 网络金融的兴起226
第三章 金融业的革命——网络金融226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金融网络化228
三、网络金融:金融业新时代230
一、多媒体银行浪潮231
第二节 全球网络金融基础设施初具规模231
二、金融机构大并购:国际性超级金融机构的产生232
三、证券、银行业联手提供全方位服务235
四、Globex(全球交易执行系统)全天候配置全球经济资源237
一、网络金融市场的现状240
第三节 网络金融市场240
二、网络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248
三、我国网络金融市场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对策251
一、中国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254
第一节 中国金融业现状254
第四章 站在WTO门槛的中国金融业:启动引擎,迎接挑战254
二、不够成熟的金融市场259
三、国门内的洋军团:外资金融机构263
一、渐进开放的历程267
第二节 全球化冲击波267
二、在风雨中成长268
三、向更高目标的提升274
一、对外开放,顺应全救化的趋势283
第三节 中国金融管理体制改革283
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各项措施285
一、加入WTO后中国金融业的承受力与竞争力290
第四节 中国金融业的压力290
二、中国金融业面临压力300
三、中国金融业:稳住阵脚,沉着应战301
附录:分报告十:WTO与中国金融服务业303
一、三级金融机构组成的联邦储备体系(中央银行体系)360
第一节 美国的二级银行制度360
第四篇 面对WTO的中国银行业360
第一章 现代银行制度的国际比较360
三、种类繁多的其他金融服务机构361
二、商业银行服务多样化361
一、300多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362
第二节 英国银行制度:传统轨迹与现代色彩相映成辉362
四、庞大的外资银行网络362
三、贴现银行的做法有别于其他国家363
二、商业银行由四大类构成363
一、日本银行是日本的中央银行364
第三节 日本的银行制度364
四、其它金融机构种类繁多364
五、外资银行阵容庞大364
三、专业金融机构种类庞杂365
二、普通银行扮演商业银行的角色365
一、德意志联邦银行属于国家所有366
第四节 欧洲银行业的典范:德国银行制度366
四、专事宏观调控的政府金融机构366
五、外资银行业务很发达366
五、外资银行享有“国民待遇”367
四、信用合作银行的互助合作性367
二、商业银行资本最雄厚367
三、储蓄机构多数是公营的367
二、各类商业银行经营各不相同368
一、政府金融机构独具新加坡特色368
第五节 独具特色的新加坡银行制度368
一、新中国银行制度50年回顾369
第六节 中国的银行制度:在改革中求发展369
三、各种专业机构各司其职369
二、中国银行制度现状分析373
一、市场竞争进入新阶段377
第一节 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377
第二章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策略分析377
二、经营模式多样化378
三、业务经营综合化379
四、改革传统分行网络380
五、业务国际化381
六、服务与技术相结合383
七、金融创新386
八、信息化389
九、兼并收购391
第二节 “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393
一、美国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398
第三节 外资银行国民待遇的国际比较398
二、欧盟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399
三、中国对外资银行实行国民待遇的现状及建议400
一、银行企业关系比较404
第四节 中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综合比较404
二、利率机制比较405
四、人民币业务比较406
三、管理方式比较406
五、外汇业务比较407
一、引进外资银行的效应408
第五节 中国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408
六、现时税收负担比较408
二、面对现实,迎接挑战411
三、扬长避短,发挥优势412
四、加强监管,防范风险413
第一节 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分析415
第三章 明晰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探索银行改革方向415
一、英、美两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416
二、德、法两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417
三、意大利商业银行产权制度419
四、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基本特征420
五、西方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效率分析422
一、中国银行改革回顾426
第二节 中国银行制度改革探索426
二、中国国有银行的制度缺陷430
三、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432
四、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模式选择436
一、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政策意义439
第三节 中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时机分析439
二、目前中国已经具备实施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有利条件441
一、现状分析444
第四节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进一步改革444
二、改革方向446
一、金融机构的“二重性”450
第一节 印度银行资产重组的政策与措施450
第四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借鉴分析450
三、政府部门和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存量方面采取的措施451
二、政府在加强银行监管的同时适当放松金融管制451
一、波兰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总体政策思路453
第二节 波兰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经验453
三、政府深入地参与重组计划,并采取相对分散决策的策略454
二、完善法律框架,营造资产重组的环境454
四、银行资本重置的实践455
一、经济金融环境和银行不良资产监控体系456
第三节 美国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政策与实践456
二、不良资产成因和严重后果457
三、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政策、原则458
四、银行在短期内进行不良资产重组的措施与方法459
一、1991~1997年日本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461
第四节 日本处理不良债权的方式和措施461
二、目前日本不良债权的解决方式463
一、不良资产损失的分担465
第五节 银行资产重组的政策措施分析465
三、银行资产重组流量/存量措施与银行根本性改革措施467
二、银行资产重组的组织机构模式467
四、集中与分散重组及其效果469
五、银行资产重组存量措施的不同模式470
一、资产管理的意义472
第六节 不良资产管理措施472
二、集中式和分散式的资产管理473
三、投资银行与不良资产管理475
四、资产证券化477
一、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原因分析478
第七节 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分析478
二、中国银行不良资产管理480
一、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历史沿革485
第一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85
第五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485
二、资产管理理论487
三、负债管理理论489
四、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90
五、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492
六、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494
一、缺口管理法495
第二节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常用方法495
二、市场利率管理法496
一、资产负债总量管理501
第三节 资产负债的总量管理与结构管理501
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504
三、资产负债的综合管理509
第四节 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512
一、资产负债管理在中国银行业中的发展历程512
二、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515
三、现阶段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障碍517
四、深化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对策建议519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边界模糊,经济主体责权利不对称,信贷约束软化523
第一节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风险分析523
第六章 强化风险管理,降低系统风险523
三、宏观金融调控机制不健全,监督机制约束软化524
二、微观金融运行机制不健全,机制约束软化524
五、财政、投资和金融的投融资体制改革不配套,投融资风险转嫁于金融机构526
四、企业体制不健全,财务预算约束软化526
六、信用非理性行为快速蔓延527
八、经济正式制度(或有形制度)不健全528
七、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各类社会风险转化为银行风险528
一、深化改革,消除信用风险形成的体制性根源529
第二节 信用风险管理529
九、习惯、道义等意识观念改革滞后,经济发展同非正式制度约束脱节529
二、完善贷款制度,消除信贷风险的经营性根源531
第三节 流动性风险管理532
一、资产流动性不足风险的管理与防范533
二、负债流动性不足风险的管理与防范534
三、其它措施536
第四节 资本不足风险管理537
三、通过商业银行外部筹集增加资本金538
二、通过商业银行内部积累增加资本金538
一、财政注资538
第五节 利率风险管理539
一、西方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金融工具540
二、中国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的主要措施541
一、即期外汇买卖和远期外汇买卖543
第六节 汇率风险的管理543
三、期货和期权交易544
二、套汇544
一、严格遵守有关的国际规定545
第七节 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545
二、提高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的透明度546
三、完善金融法规和清算制度547
一、中国应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548
第八节 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国际借鉴548
二、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处理回顾550
三、西方国家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比较551
四、建立健全中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现实思考554
一、商业银行的战略及战略管理556
第一节 商业银行战略管理556
第七章 商业银行新形势下的竞争战略556
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与战略管理563
三、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564
一、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实意义567
第二节 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战略567
二、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568
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572
四、信用卡业务:香港特区经验借鉴578
一、银行再造的兴起583
第三节 银行再造与银行集约化经营583
二、银行再造的内涵584
三、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585
四、银行再造——中国商业银行的集约化经营之路588
一、商业银行公共关系概述591
第四节 商业银行公共关系591
二、商业银行的公众系统分析592
三、银行与企业的关系597
四、银行与居民的关系603
五、银行与同业的关系606
六、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关系607
七、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市场关系609
一、西方商业银行营销管理611
第五节 商业银行营销管理611
二、中国商业银行营销现状与战略选择617
三、商业银行服务营销622
第一节 国外政策性银行发展历程628
第八章 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的调控职能628
一、国外政策性银行的产生629
二、20世纪50年代政策性银行的发展630
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趋势631
一、国家开发银行633
第二节 我国政策性银行体系633
二、中国进出口银行634
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635
一、美国的政策性住宅金融636
第三节 政策性住宅银行的国际比较636
二、新加坡的政策性住宅金融637
三、加拿大的政策性住宅金融638
四、中国的住宅银行简介639
一、国外进出口银行的产生和发展641
第四节 进出口银行的国际比较641
二、亚洲进出口银行比较643
一、政策性银行风险的成因648
第五节 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648
二、政策性银行的风险处理650
一、什么是保险655
第一节 保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655
第五篇 面对WTO的中国保险业655
第一章 保险——老概念需要新的理解655
二、传统的分类方法受到挑战656
一、保险是转移风险的主要手段665
第二节 风险与保险:永远分不开的一对冤家665
一、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界定的理论分析666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厘清——对我国保险业的认识666
二、资本市场是分散风险的另一种方式666
二、对我国保险业的认识668
第一节 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制约因素670
第二章 中国紧盯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670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671
二、中国保险市场的市场组织结构与竞争674
三、中国保险业的开放程度676
一、发展趋势679
第二节 世界保险业的发展趋势及其经济背景分析679
二、经济背景683
三、面对网络经济的中国保险业686
一、入寿保险在中国的发展692
第一节 人寿保险业692
第三章 中国保险业的经营状况692
三、中国寿险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694
二、中国人寿保险的性质和特点694
四、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介绍704
一、中国产险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713
第二节 财产保险业713
二、完善保险监管体系,促进产险业的发展716
三、中国财产保险公司简介722
一、解禁的历史背景733
第三节 保险资金入市的具体分析733
二、入市后的影响分析736
三、保险资金入市后应重视的问题737
四、保险资金和证券的发展739
五、保险资金入市的现状740
一、社会保险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保险743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特征与功能743
第四章 社会保险,新兴的业务潜力无限743
二、社会保险的功能744
第二节 中国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与成就747
二、养老保险的三种筹资模式749
一、养老保险:人人关心的话题749
第三节 养老保险749
三、养老保险面临六大问题753
一、医疗保险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755
第四节 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755
二、从1993年起,逐步建立了失业保险757
一、保险市场需求分析759
第一节 保险市场供求分析759
第五章 保险市场分析759
二、保险市场供给分析762
三、影响中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因素763
第二节 保险的载体:保险合同766
一、主体、客体和内容:保险合同三要素767
二、保险合同的组成要件773
第三节 保险商品供需双方的纽带:保险中介775
一、保险中介:牵线搭桥做红娘775
二、建立和健全保险中介体系782
三、中国保险代理人与经纪人的发展783
第六章 入世后中国保险业机遇良多788
第一节 中国保险服务业:在开放中求发展788
一、中国保险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现状788
二、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中存在的问题791
第二节 “入世”对中国保险业的影响因素分析792
一、背景介绍792
二、总体影响795
三、有利因素分析798
四、不利影响800
一、背景介绍801
第三节 “入世”后中国保险服务业的应对策略801
二、开放的原则与策略804
三、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趋势811
四、案例分析与借鉴:波兰“入世”的经验814
第一节 证券及证券市场概述821
第一章 差距:国际比较自有分说821
一、证券的含义及特征821
第六篇 面对WTO的中国证券业821
目录821
二、证券的种类826
三、证券市场形成的条件829
四、证券市场的组织形式831
五、证券市场的功能834
第二节 世界主要证券市场介绍840
一、纽约华尔街:世界证券交易中心840
二、伦敦金融中心:实力仍然不凡849
三、澳大利亚:证券交易品种齐全855
四、日本证券市场规模仅次于美国873
五、东方明珠:香港特区证券市场888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回顾905
一、政府催生萌芽阶段(1981—1990)905
二、正式起步阶段(1990—1995)921
三、规范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930
四、中国证券市场的成就总结及面临的问题932
五、中国证券市场阶段特征及原因分析939
六、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作用943
第一节 《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对证券市场开放的要求945
一、GATS的主要法律原则945
第二章 加入WTO后中国证券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945
二、《服务贸易总协定》对证券市场开放的要求947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的现状及进一步开放的不利因素948
一、中国证券市场开放现状948
二、中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不利因素950
第三节 对中国证券业的再思考952
一、对证券市场功能的正确认识952
二、关于监管体系的导向953
三、企业的发展权与义务的确定953
四、交易方式的多样化与投资主体的广泛性954
第四节 加入WTO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及中国证券业开放前景955
一、入世对中国证券业的影响955
二、中国证券业开放前景展望956
第一节 国外投资银行及其券商职能959
一、投资银行的概念及历史演变959
第三章 面对国际投资银行,中国券商的对策959
二、投资银行的经济功能972
三、投资银行的六大主营业务977
四、投资银行的六大其他业务991
第二节 国际著名投资银行机构及著名投资银行家介绍1004
一、摩根·斯坦利公司1004
二、美林公司1009
三、高盛公司1018
四、著名投资银行家1025
第三节 发达国家投资银行与中国券商业务比较1034
一、英国商人银行大力发展新兴的投资银行业务1034
二、美国的投资银行垄断经营1035
三、日本证券公司规范化发展1037
四、西方投资银行与中国券商业务比较1038
第四节 国际投资银行业发展的新趋势1043
一、投资银行业并购浪潮1043
二、投资银行的混业经营倾向1047
三、投资银行的网络经营1051
第五节 面对WTO,中国券商的对策1055
一、扩大规模壮大实力1055
二、盘活资产提高质量1061
四、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工具1062
三、研究市场发现商机1062
五、加强风险防范1063
六、中国证券公司的未来1066
案例美国德累塞尔投资银行兴衰的启示1068
第一节 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现状分析1080
一、中国股票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幼年期1080
第四章 中国股票市场重担在肩1080
二、中国股票市场与西方股票市场比较分析1083
三、中国股票市场的功能缺陷分析1091
四、中国股市运行效率的制度缺陷1096
第二节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的现有问题与改革1098
一、股票发行市场的制度性缺陷1098
二、企业上市选择机制创新1105
三、新股发行制度发生重大变革1109
四、股票发行与股票上市的联动改革1119
第三节 中国股票市场的新兴市场特征1122
一、股票二级市场过度投机的原因及解决途径1122
二、机构投资者:中国股市稳定发展的主力军1125
第四节 中国上市公司在风雨中渐渐成长1131
一、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制度性缺陷1132
二、上市公司运作中的规范化问题分析1135
三、上市公司并购战略分析1142
第五节 中国股票市场遗留问题将逐步解决1161
一、中国B股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161
二、中国B股市场未来发展模式选择1169
三、国有股减持已拉开序幕1176
第六节 中国投资基金初具规模,市场意义深远1187
一、中外投资基金的规模比较1187
二、投资基金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208
三、中国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兴未艾、空间广阔1209
四、加强规范监督,促进健康发展1211
五、中国投资基金需要品种多样化1212
六、老基金的出路问题与新基金的发展策略1218
七、基金管理公司同样需要监管1220
第七节 股票指数期货:保持股市繁荣稳定的有力武器1226
一、股价指数1226
二、股票指数期货1231
第八节 股市创业板市场: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1242
一、门槛低,监管严1242
二、各板块比较1244
三、培育中国高科技板的主要障碍1247
四、政府用心良苦,企业面临机遇1250
五、创业板应遵循的规则1251
第一节 中国债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回顾1253
一、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到国债托管体制1253
第五章 入世后中国债券市场面对冲击1253
二、企业债券市场:十六年历经三个发展阶段1260
三、自1982年以来中国金融债券市场长足发展1261
第二节 国债市场国际比较1263
一、美国国债种类多,发行数量和频繁程度为世界之最1263
二、世界最大的国债交易市场在日本1267
三、中国国债市场的规模和发行、交易方式1270
四、中国国债市场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1274
五、发展国债场外市场的政策性建议1276
六、中国当前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市场的发展1282
七、“327国债期货风波”的回顾与反思1285
第三节 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现状与对策1302
一、企业债券市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1302
二、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1304
三、发展中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对策1305
四、企业债券市场创新——可转换债券1307
第四节 发达国家证券评级制度及对中国的借鉴1316
一、美国是证券评级制度发源地,三大评级公司全球瞩目1316
二、日本的评级制度带有明显的政策性1320
三、英国的评级制度与众不同1322
四、中国证券评级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1323
一、证券市场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需要1326
第六章 融入国际化是中国证券业入世后发展壮大的最佳对策1326
第一节 国际化是全球证券市场的必由之路1326
二、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特征1329
三、影响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因素1331
四、发展中国家的证券市场国际化1333
第二节 证券市场国际化比较1335
一、美国证券市场在二战前已形成国际化雏形1335
二、1969年日本证券市场拉开国际化序幕1338
三、英国在十九世纪初,证券市场已有国际化特征1341
四、韩国迎头赶上,加快国际化进程1343
五、其他发展中国家证券市场逐步走向国际化1346
六、各国是怎样对外国证券投资者进行管理的1346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势在必行1350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背景1350
二、入世后中国证券市场必将对外开放,走向国际化1355
第四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现状及问题1357
一、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已迈开步伐1357
二、中国证券国际化融资方式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1363
第五节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策略1376
一、规范国内证券市场1376
二、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1378
三、进一步开拓国际债券市场1383
四、充分利用GATS的相关规定和例外条款,逐步分阶段开放证券市场1384
第六节 中国证券境外发行与上市1387
一、国外主要债券市场介绍1387
二、国际债券发行策略、运作程序与ADR概述1391
三、中国企业境外上市模式与实践1400
四、中国企业境外直接上市的方案与操作1409
案例一中国南方航空股票全球发售安排1415
案例二韩国国外融资经验及启示1417
案例三巴西国外融资经验及启示1430
案例四纳斯达克市场的成功与启示1443
第一节 金融监管的内容1461
第一章 金融监管是金融系统稳定发展的保护伞1461
一、金融监管的概念及对象1461
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1461
第七篇 加强金融监管,降低1461
二、金融监管的目的与原则1462
三、金融监管的主要内容1464
第二节 金融监管的一般做法1467
一、金融监管的制度结构1467
二、建立官方安全网1468
三、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1470
第三节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1473
一、巴塞尔委员会的工作1474
二、国际性金融监管组织之间合作的加强1475
第一节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制度的历史回顾1486
一、一战后,各国金融监管体系纷纷建立1486
第二章 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措施对中国的启示1486
二、二战后,金融监管体系逐步完善1487
第二节 西方发达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分析1489
一、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百年历程1489
三、现阶段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1489
二、英国、日本的金融监管体制各具优劣1492
三、瑞士、法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独立性极强1494
第三节 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启示1495
一、共同经验:构建符合国情的高效、发达的金融监管体系1495
三、明确规定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权限1496
四、金融监管的力度与松紧1496
二、金融监管体制的内容范围1496
第一节 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及低效分析1498
一、中国金融监管的特点1498
第三章 入世后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亟须完善1498
二、当前中国金融监管低效的原因1500
第二节 加入WTO后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新要求1506
一、加入WTO后中国的金融安全问题1506
二、当前金融监管面临的矛盾1513
三、新形势下中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1515
第三节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1518
一、建立适合中国特点的金融监管体制模式1518
二、完善中国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1521
三、完善中国金融监管的指标体系1523
四、建立金融监管的约束机制1525
五、建立监管效能放大机制1526
六、建立监管信息的传导机制1527
七、提高监管人员的整体素质1528
第一节 美国的银行业监管1529
一、三大联邦机构与州政府共同承担1529
第四章 银行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银行业监管的借鉴1529
二、注册管理:美国银行业监管的第一道门坎1535
三、现场检查:对各银行进行达标考核1537
四、非现场监督:一种动态监管手段1553
五、退出与危机管理:实行优胜劣汰机制1559
第二节 英国的银行业监管1562
一、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监管机制比较完善1562
二、英格兰银行的监管目标1565
三、英格兰银行的监管方式和内容1566
四、英国超级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服务监管局1571
第三节 日本的银行业监管1574
一、日本银行业的监管机构与运作1574
二、日本银行业监管的内容和目标1577
三、日本银行业的监管步骤和手段1583
四、日本银行业现行的法律制度1592
第四节 西方其它国家银行业监管1596
一、法国:施行多元化金融管理体制1596
二、意大利:银行活动严格受银行法约束1600
三、加拿大:银行业监管受美英模式影响很大1603
四、瑞士:银行业监管别具一格1607
五、荷兰:银行业监管类似美国的多头管理1609
第五节 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监管面临的新问题1612
一、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演变1612
二、中国银行业监管的目标和原则1617
三、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监管将面临的新问题1622
第六节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中国银行业监管1624
一、监管组织机构的构建1624
二、准入与退出管理的强化1625
三、现场检查的改善1626
四、非现场监督的规范化1627
五、监管的法制化1628
六、对外资银行监管应采取的原则1629
第一节 美国对证券业的监管1635
第五章 证券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证券业监管的借鉴1635
一、美国证券交易公司委员会责任重大1635
第七篇 加强金融监管,降低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1635
目录1635
二、向联合监管过渡1637
三、净资本规则:十分关注投资者权益1639
四、对衍生产品的监管1644
第二节 欧盟对证券业的监管1647
一、证券投资服务业规定1648
二、资本充足性规定1651
三、总结1659
第三节 加入WTO后中国证券监管面临的新形势1661
一、中国证券市场监管体制的现状及问题1661
二、加入WTO后中国证券业监管面临的新形势1663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证券监管1664
一、建立中国证券市场监管新体制1664
二、加强对证券业的立法监管1668
三、加强自律管理的建设1671
第六章 保险业监管的国际比较及对中国保险业监管的借鉴1673
第一节 西方主要国家的保险监管制度比较1673
一、美国以州保险局为监管主体1674
二、加拿大的保险业务受两方面监管1677
三、英国贸工大臣对保险业实行全面监督和管理1679
四、法国的基本宗旨是保护投保人1680
五、日本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新的保险体制1681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保险监管经验1683
一、明确最低限度偿付能力1683
二、对保险资金实行专项管理1686
三、对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启示1687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中国保险监管1689
一、中国的保险监管制度概述1689
二、加入WTO对保险监管的新要求1694
三、各国保险业监管模式的比较与中国的选择1694
四、构建成熟高效的保险监管体系1698
五、强化对保险企业及保险市场的监管1699
六、加强落实保险行业自律1699
第一节 国际经验的借鉴及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1700
一、日元国际化及其经验总结1700
第七章 金融监管与宏观管理1700
二、印度货币可兑换的启示1703
三、亚洲四国货币可兑换情况比较1709
四、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经验1712
五、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建议1714
第二节 加强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管理1719
一、短期资本与套利资本1719
二、国际短期资本流入中国套利的客观环境1720
三、加强国际短期资本流出入管理的主要对策1722
第三节 加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1723
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状况1724
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障碍分析1726
三、开放环境下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1730
第四节 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外汇储备管理1736
一、新加坡对外汇储备的管理1736
二、对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若干建议1739
第五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1745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监管1745
二、金融信息网络的风险及防范1753
案例一: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启示1756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经过1756
第八章 全球金融危机案例对中国的启示1756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分析1760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启示1768
四、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防范对策1774
案例二:墨西哥金融危机及启示1780
一、墨西哥金融危机概况1781
二、墨西哥金融危机原因分析1783
三、墨西哥克服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1785
四、墨西哥金融危机的启示1788
附录 世界金融服务业的有关协议及法规1795
通行规则及惯例1795
世界主要国家的金融法规1879
中国金融业有关法律法规2124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概览2218
热门推荐
- 2131087.html
- 1575857.html
- 1167948.html
- 814700.html
- 3746019.html
- 1705915.html
- 392016.html
- 1058944.html
- 3064124.html
- 27335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213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62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385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20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8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727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8404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500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437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49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