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冷战史 1945-1991 上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冷战史 1945-1991 上
  • 刘金质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 ISBN:750121676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1655页
  • 主题词:外交/国际关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冷战史 1945-1991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第一编 冷战的开始(1945—1949)1

第一章 美苏两极的形成与对立2

一、战后国际体系的两极化3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3

大战结束原有的国际体系6

衰败的欧洲和日本8

前言9

殖民体系的瓦解11

美国成为世界强国14

苏联成为政治军事大国18

美苏不对称的两极23

二、美国谋求世界霸权24

联合国的成立25

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34

原子外交40

意识形态领域的进攻48

三、苏联寻求国家安全52

世界革命的理论与实践52

推进大国合作56

向西南扩展的努力60

维护东北亚的传统利益64

第二章 冷战的开始67

一、盟友变为对手67

分区占领德国68

五国条约的签署75

美国停止租借法案77

东欧问题上的发难78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84

二、遏制理论的提出88

凯南的“八千字”电报89

丘吉尔的“铁幕讲话”94

苏联驻美大使的电报98

“X”文章102

三、杜鲁门主义107

英国退出希腊107

炮制填补地缘政治真空的计划110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115

杜鲁门的忠诚运动123

第三章 两大集团的形成126

一、马歇尔计划126

美国控制欧洲的计划127

马歇尔计划的出台132

英法政府积极响应134

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136

“欧洲复兴计划”140

1948年援外法案142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147

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148

两个阵营的理论149

东欧国家确立一党专政151

苏联东欧友好合作条约158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161

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建立164

苏南冲突171

三、第一次柏林危机176

西占区的合并176

柏林封锁179

两个德国的出现186

第四章 美国组建军事集团190

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0

大西洋联盟的构想191

布鲁塞尔条约192

北大西洋公约196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203

《共同防御援助法》204

二、美洲国家组织205

四次美洲国家外长会议206

里约热内卢会议208

美洲国家组织的建立210

第二编 冷战的扩展(1950—1962)213

第五章 美苏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变化214

一、20世纪50—60年代初国际局势的变化2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217

西欧的联合223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225

冷战的扩展231

二、赫鲁晓夫调整外交战略232

苏联国内政局的变化233

赫鲁晓夫的外交新思想236

“美苏合作主宰世界”240

三、美国继续遏制战略244

杜鲁门制定冷战蓝图245

艾森豪威尔的全球扩张政策253

肯尼迪政府的全球主义265

四、美苏谋求和解273

奥地利国家条约的缔结274

四国首脑日内瓦会议277

赫鲁晓夫访问美国283

赫鲁晓夫、肯尼迪维也纳会谈287

一、北约的扩大290

第六章 冷战在欧洲的加剧290

北约的扩展291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293

二、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01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301

苏南关系的调整305

试图干涉波兰309

出兵匈牙利311

三、柏林危机316

解决德国问题的根本分歧316

赫鲁晓夫的“最后通牒”318

四国外长会议322

维也纳会议上的交锋326

柏林墙的修建329

危机的关键时刻333

四、U—2飞机事件和巴黎首脑会议的流产336

四国首脑会议的筹备337

U—2飞机事件339

巴黎首脑会议的流产343

第七章 冷战扩展到亚洲348

一、中苏结盟348

新中国外交方针政策的制定349

美国敌视新中国3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53

中苏友好合作357

中苏分歧的加深364

中国与东欧国家关系的变化381

二、朝鲜战争386

朝鲜半岛南北分治387

朝鲜战争爆发392

内战变为国际战争395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400

朝鲜停战谈判407

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409

朝鲜战争的影响416

三、美日结盟422

美国东亚安全新构想422

美日单独媾和424

《日美安全条约》431

《日美共同合作与安全条约》436

美国在亚洲构筑军事同盟体系438

四、两次台湾海峡危机441

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441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450

五、越南战争455

美国支持法国的侵略战争455

多米诺骨牌论458

特种战争461

第八章 冷战在中东的扩大464

一、伊朗政变465

伊朗危机466

伊朗政变467

二、苏伊士运河危机471

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471

第二次中东战争478

三、艾森豪威尔主义484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提出485

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实施487

美国对非洲政策的演变496

第九章 古巴导弹危机499

一、美国对拉丁美洲的干预和入侵500

推翻危地马拉政府500

“争取进步联盟”505

武装入侵多米尼加507

二、古巴导弹危机509

古巴革命的胜利和美国的反应510

苏联进入拉丁美洲514

美国对古巴的入侵517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520

美苏紧张对峙527

古巴导弹危机的后果与影响537

第十章 核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542

一、美苏核军备竞赛542

美国的核战略543

苏联核战略的形成与发展550

核军备竞赛555

二、核军备控制与裁军561

美苏关于核军备控制的基本政策562

联合国的裁军斗争564

核裁军571

禁止核试验574

防止核武器的扩散580

(中册)583

第三编 冷战中的缓和(1963—1979)583

第十一章 美苏走向缓和584

一、国际体系的发展变化585

美苏力量对比的变化586

核军备控制取得进展593

西欧和日本的发展与欧洲缓和607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624

第三世界的发展与动荡646

二、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648

尼克松主义649

“欧洲年”和大西洋关系宣言651

退出越南战争与调整地缘政治行为658

同苏联与中国缓和660

调整经贸政策661

三、美国对苏联的缓和665

尼克松政府的缓和666

联系原则672

四、苏联的和平共处与缓和678

勃列日涅夫论苏美关系679

苏联提出缓和681

苏联推行缓和的原因与目的688

苏联推行缓和的特点692

第十二章 缓和的进程696

一、通往美苏最高级会晤的曲折道路696

最高级会晤的提出697

西恩富戈斯“危机”699

中美接近的冲击703

最高级会晤的准备706

美国扩大对越南的战争行动709

二、1972年莫斯科会晤及两国关系基本原则713

首脑会晤与《联合公报》713

《相互关系原则》714

莫斯科会晤的意义717

苏联倡议召开欧安会721

三、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721

四国柏林协定724

欧安会的三阶段会议729

《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最后文件》732

四、1973年华盛顿会晤和防止核战争协定736

一年的准备737

勃列日涅夫在美国741

关于防止核战争协定743

五、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的第三次会晤749

尼克松政治地位的削弱750

苏联积极推进最高级会晤753

尼克松再度访苏755

福特继续尼克松的缓和政策759

六、福特与勃列日涅夫符拉迪沃斯托克会晤759

勃列日涅夫同福特的工怍会晤761

勃列日涅夫再度访美未能实现764

七、卡特与勃列日涅夫维也纳会晤769

卡特推行合作与竞争的缓和770

卡特和勃列日涅夫相互试探785

美苏关系在1978年的发展789

卡特和勃列日涅夫会晤792

第十三章 中、美、苏三角关系797

一、中苏关系的恶化与对抗797

两国总理的北京机场会晤798

苏联对中国国家安全构成的威胁801

中国为维护国家安全所做的努力805

中美需要改善关系811

二、中美关系的解冻与正常化811

中美启动双边接触813

基辛格秘密访华822

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825

中美建交832

三、美苏关系中的中国因素838

不对等的三角关系838

中美关系的发展对美苏关系的影响841

第十四章 缓和物质化847

一、军事缓和与战略均势847

承认战略均势848

坚持核威慑和相应的核战略850

军备竞赛858

军备控制861

二、中欧裁军会议864

北约提出“均衡裁军”建议864

东西方裁军建议866

东西方的主要分歧867

三、第一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869

美苏寻求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870

美苏谈判中的主要分歧873

通过秘密渠道解决问题874

两个主要的条约876

四、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谈判879

符拉迪沃斯托克声明879

基辛格的两个方案881

卡特积极推进谈判883

第二阶段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892

条约的夭折896

五、没苏解冻经济关系的努力899

美苏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899

解冻经济关系的尝试905

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912

第十五章 缓和下的争夺919

一、苏联的全球进攻性战略919

苏联采取进攻性战略的原因920

苏联进攻性战略的实施922

二、关苏与中东十月战争927

罗杰斯计划和1970年停火928

苏埃关系的恶化和美埃接近932

苏联发出战争警告938

十月战争的爆发和美苏合谋停火940

美苏紧张对峙947

十月战争的影响952

戴维营协议959

三、1971年印巴战争964

苏联在南亚的扩张964

印巴冲突与战争966

美苏交涉968

四、关苏干预安哥拉内战973

安哥拉内战974

美国在安哥拉的政策976

苏联对安哥拉的政策979

五、美苏介入非洲之角981

美苏与非洲之角的政治变动981

欧加登战争983

卡特的政策与美苏争夺986

第十六章 缓和的结束992

一、苏联入侵阿富汗992

苏联介入阿富汗事务993

(下册)1029

第四编 冷战再现(1980~1984)1029

第十七章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国际局势1030

一、里根重振美国国威1031

里根入主白宫1032

里根重振国威的努力1035

里根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1037

二、勃列日涅夫的停滞年代1040

“发达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的现实1040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严密控制1042

官僚机构膨胀与官僚主义盛行1045

经济体制从改革到“完善”1048

勃列日涅夫的造神运动1053

安德罗波夫打破停滞的尝试1056

三、关欧矛盾的发展1057

西欧联合的加速1057

美欧对苏政策的分歧1063

法国的独立外交1073

四、第三世界维护与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1077

第三世界动荡不定,战事有增无减1078

第三世界争取政治经济权益的斗争1082

五、中国的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外交1089

和平与发展1090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092

中国的对外开放1105

第十八章 遏制与反遏制的斗争1110

一、美国推行遏制政策1110

里根政府抛弃缓和1111

里根发动对苏联的全面进攻1117

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1121

苏共二十六大制定的外交政策1125

二、从勃列日涅夫到契尔年科的苏联外交1125

苏联捍卫缓和的斗争1131

紧张的1983年1136

三、没有高级对话的四年1140

秘密渠道的堵塞1140

关于最高级会晤的信件往来1141

舒尔茨谋求会谈的失败1148

四、意识形态战1150

“罪恶的帝国”1151

维护人权与推进民主化进程1155

韩国民航飞机事件1159

苏联的反击1163

五、经济制裁与反制裁1170

里根取消部分粮食禁运1171

天然气管道禁运1174

严格控制高科技出口1185

六、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1188

干涉波兰事务制造华约组织的分裂1188

里根主义1196

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1208

第十九章 新一轮军备竞赛1224

一、里根政府谋求军事优势1224

里根扩充军备的原因1225

里根政府扩军的步骤1229

反对里根政府的军备竞赛1234

二、苏联维护军事均势1234

迎接美国扩军的挑战加速军备建设1238

三、军备控制和裁军谈判失败1245

欧洲中程导弹谈判1245

削减战略武器谈判1256

四、星球大战计划1264

战略防御计划的提出1264

战略防御计划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268

战略防御计划的实施1270

苏联的坚决反对1273

第五编 冷战的结束(1985—1991)1277

第二十章 冷战结束的序幕1278

一、里根的新缓和政策1279

新缓和政策的提出1280

对苏政策中的“现实主义”1284

对苏政策中的“实力”1290

对苏政策中的“对话”1293

二、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及对美政策1299

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1300

外交政策的全面调整1309

共同建设“欧洲大厦”1312

中苏关系正常化1317

戈尔巴乔夫的脱身政策1324

戈尔巴乔夫的对美政策1336

三、里根—戈尔巴乔夫会晤1340

1985年日内瓦会晤1341

1986年雷克雅未克会晤1346

1987年华盛顿会晤1351

1988年莫斯科会晤1357

1988年纽约会晤1363

四、核裁军谈判取得重大进展1365

“一揽子裁军谈判”1365

中导协定1371

第一阶段削减战略武器谈判1375

第二十一章 冷战的结束1378

一、布什的超越遏制1379

超越遏制战略的提出1379

政治上支持戈尔巴乔夫1389

经济上制约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410

八月事件后美国的对苏政策1416

二、戈尔巴乔夫及其追随者摧垮了苏联1419

经济改革走入歧途1421

削弱与取消苏联共产党1423

民族分离主义运动1427

外交妥协与退让1432

苏联的解体1435

三、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瓦解1441

东欧的政治地震1442

华约条约组织的解体和经互会的解散1453

美国的政策与东欧剧变1459

四、德国的统一1468

民主德国政局的突变1468

科尔的十点计划1471

四大国的最初反应1473

“2+4”会议1479

五、欧洲常规裁军谈判和《巴黎新欧洲宪章》1484

美国的新大西洋主义1485

欧洲常规裁军谈判1487

欧安会巴黎首脑会议与《巴黎新欧洲宪章》1491

六、冷战的历史地位1493

冷战的结束1493

冷战的影响1505

超越冷战建立国际新秩序1508

附一:关于冷战起源的争论1540

附二:参考资料157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