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辜正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 ISBN:7302065632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552页
- 文件大小:39MB
- 文件页数:575页
- 主题词:诗歌-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高等学校-教材;英语-诗歌-翻译-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一 中西诗歌鉴赏与比较理论3
绪论3
第一章 诗歌鉴赏五象美论6
1.1 诗歌视象美6
1.1.1 语意视象美7
1.1.1.1 汉诗语意视象蒙太奇手法7
蘖生簇状型视象9
通感互根型视象9
时空杂糅型视象9
阴阳对称型视象10
点铁成金型视象10
1.1.2 语形视象美12
1.1.2.1 文字本身的图画视象与汉诗图画美12
庞德与汉诗视象美13
白话诗运动对传统诗的冲击13
1.1.2.2 中西诗歌的建行形式视象美比较14
建行形式与中国诗体衍变的内在规律15
中西诗建行形式比较17
中西诗建行形式与翻译的关系19
1.2 中西诗音象美比较21
1.2.1 节奏与韵式,一元与多元21
1.2.2 音义同构现象与汉诗音象美25
1.3 诗歌义象美28
1.4 诗歌事象美33
1.5. 诗歌味象美36
1.5.1 画味37
1.5.2 韵味37
1.5.3 气味39
1.5.3.1 气骨味39
1.5.3.2 气质味40
1.5.3.3 气势味41
1.5.4 情味41
1.6 小结42
第二章 中西诗义钩玄录43
第三章 东西诗阴阳对立七大潮49
第四章 中西诗歌鉴赏十角度57
4.1 时间角度57
4.2 空间角度58
4.3 作者角度59
4.4 作品角度60
4.5 读者角度61
4.5.1 被动读者角度61
4.5.2 主动读者角度62
4.6 年龄角度63
4.7 性别角度64
4.8 社会文化角度65
4.9 阐释者角度66
4.10 译者角度66
第五章 中西诗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68
5.1 诗歌的五功能及其互补性68
5.2 诗歌的五功能与阴阳元泛诗的关系71
5.3 诗歌五功能与鉴赏五标准73
5.4 诗歌鉴赏五标准和十角度的应用75
5.4.1 论点甲:语言雕琢的诗是好诗75
5.4.2 论点乙:语言雕琢的诗不是好诗78
5.4.3 论点丙:李白杜甫优劣论80
第六章 中国诗坛的现当代复兴85
第七章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与中西诗作品比较91
7.1 比较文学学科定位探源91
7.1.1 比较文学学科正名的重要性91
7.1.2 传统比较文学与传统比较语言学在学理上遥相呼应92
7.1.3 Litt?rature Compar?e本不该翻译成“比较文学”94
7.1.4 法国比较文学学派已不是核心的比较文学学派96
7.1.5 元比较文学--亚比较文学--泛比较文学97
7.1.5.1 元比较文学主要特征98
7.1.5.2 亚比较文学主要特征101
7.1.5.3 泛比较文学主要特征102
7.1.6 对国际比较文学研究的批评103
7.1.7 中西比较文学应该是21世纪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重心104
7.2 中西诗坛两绝唱:《荒原》与《凤凰涅槃》105
7.2.1 诗人与诗威106
7.2.2 《奥义书》与泛神论113
7.2.3 水火与生死119
7.2.4 尝试与成功--《荒原》和《凤凰涅槃》语言风格略论124
7.3 爱伦·坡的《乌鸦》与茅盾的《叩门》比较131
“THE RAVEN”AND“KNOCKING ON THE DOOR”131
卷二 中西诗歌鉴赏举隅143
第八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举隅143
李白144
蜀道难144
王湾147
次北固山下147
崔颢148
黄鹤楼148
高适149
别董大(其一)149
燕歌行150
刘长卿15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52
王建153
宫词一百首(选一)153
十五夜望月154
张祜154
宫词二首(其一)154
李贺155
李凭箜篌引155
雁门太守行157
南园十三首(其五)158
南园十三首(其六)159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160
马诗二十三首(其四)161
致酒行161
温庭筠162
商山早行163
更漏子164
梦江南164
罗隐165
西施165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166
韦庄167
荷叶杯167
金昌绪168
春怨168
谭用之169
秋宿湘江遇雨169
无名氏170
金缕衣170
冯延巳171
谒金门171
李璟172
摊破浣溪沙172
王禹偁173
点绛唇·感兴173
林逋174
园梅174
范仲淹175
渔家傲175
张先176
天仙子176
晏殊177
浣溪沙177
踏莎行178
蝶恋花179
欧阳修180
蝶恋花180
采桑子(其四)181
王安石181
桂枝香·金陵怀古182
晏几道183
临江仙183
阮郎归184
苏轼185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185
水调歌头186
题西林壁187
念奴娇·赤壁怀古188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89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190
蝶恋花191
黄庭坚192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选一)192
清平乐193
贺铸193
青玉案194
张元干195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195
陆游196
剑门道中遇微雨196
诉衷情197
卜算子·咏梅198
范成大199
秦楼月199
杨万里200
小池200
张孝祥200
念奴娇·过洞庭201
陈亮202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202
姜夔203
暗香203
疏影204
刘克庄205
贺新郎·九日206
史达祖207
双双燕·咏燕207
吴文英208
风人松208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209
关汉卿211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211
蒋捷214
贺新郎·兵后寓吴215
虞美人·听雨216
第九章 西方名诗鉴赏举隅217
荷马217
世代如落叶218
阿尔凯奥斯220
进酒歌220
萨福222
致阿那克托里亚222
夜225
断章(105)225
欧玛尔·海亚姆226
《鲁拜集》诗选(3首)226
第1首226
第3首227
第12首227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228
第18首228
第29首230
第66首234
第73首236
第94首237
第129首239
第65首241
第71首242
第104首242
第117首243
第124首243
第128首244
《麦克白斯》选段欣赏244
龙萨247
《致爱伦十四行诗》(选一)248
普希金249
焚毁的信(1825)249
乌云250
爱伦·坡251
安娜贝尔·李251
丁尼生253
鹰253
威廉·华兹华斯254
咏水仙255
罗伯特·弗罗斯特257
雪夜林边驻脚257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259
红色的手推车259
《圣经》(节选)260
《圣经·约伯记》第3章260
在巴比伦河边262
第十章 诗歌评论另类编264
10.1 毛泽东诗词评论及翻译264
10.2 小评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马约尔的诗歌279
10.3 中国二十世纪纯抒情诗序282
10.4 后殖民主义、艺术侵权、国家大剧院与诗歌艺术285
10.4.1 艺术侵权与安德鲁的所谓现代国家大剧院模型设计285
10.4.2 后殖民主义与泡浑蛋形国家大剧院288
10.4.3 对安德鲁先生的辩词的反辩词289
10.4.4 当代建筑艺术的诗歌艺术性投射291
10.5 当代民间诗人创作随感录295
第十一章 中西诗余论297
卷三 翻译理论与技巧305
第十二章 翻译理论部分305
12.1 翻译的定义305
12.2 玄翻译学引论307
12.2.1 What Is Metatranslatology ?308
12.2.2 The Essence of Translation311
12.2.3 The Clar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of Translation Theory312
12.2.3.1 The First Principle:Always Question the Validity and Legitimacy of the Existent Term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Field;Always Challenge Conventional and Accepted Ideas and Terms314
12.2.3.2 Model Case Studies Ⅰ:Challenge to Blind Belief315
12.2.3.3 The Second Principle:Always Beware of Self-Justification316
12.2.3.4 Model Case Studies Ⅱ316
12.2.3.5 The Third Principle:Always Beware of Faulty Employment of Rhetorical Devices318
12.2.3.6 Model Case Studies Ⅲ:Challenge the Accepted Simile or Metaphor318
12.2.4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320
12.2.4.1 The Targe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320
12.2.4.2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Theory321
12.2.4.2.1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stablishing of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milieu321
12.2.4.2.2 Metaprinciples for the Judgment on the Qualification of a Translation Theory As a Theory325
12.2.4.2.3 Metaprinciples for the Evaluation of a Translation Theory that Must Be Systematic,Organically Interrelated,Unique and Significant327
12.2.4.3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for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Translated Works334
12.2.4.3.1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concerning phonetics,morphology,syntax,semantics and rhetoric between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he source language334
12.2.4.3.2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distin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inguistic-esthetic effects peculiar to the target and source languages respectively335
12.2.4.3.3 Metaprinciple:a translator and critic must have a kee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texts in which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 are produced335
12.2.4.3.4 Metaprinciple:a translation critic must try to make sure of the purposes of the original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337
12.2.4.4 Metaprinciples for Establishing the Norms of the Criticism of Translators (omitted for the limited space)337
第十三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338
13.1 翻译标准难题何以久攻不克?338
13.2 何谓立体思维方式339
13.3 具体翻译标准不可能只有一个340
13.4 具体翻译标准多元化340
13.5 翻译的绝对标准就是原作本身341
13.6 翻译的最高标准是最佳近似度343
13.7 标准系统:绝对标准-最高标准-具体标准344
13.7.1 多元具体标准群的设立345
13.7.1.1 通类基础标准系统(抽象标准)346
13.7.1.2 分类特殊标准系统(具体标准)346
13.7.1.3 如何利用多元具体标准检测最佳近似度值347
13.8 标准系统划分的重要性349
13.9 翻译标准系统内部的辩证关系350
13.10 近似度与原作--译作球形空间比较351
13.11 翻译标准系统中的可变主次标准问题353
13.12 多元翻译标准的互补性354
13.13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的实际意义354
第十四章 多元化翻译标准存在的客观依据356
14.1 翻译的多功能356
14.1.1 翻译的第一功能:模拟信息356
14.1.2 翻译的第二功能:揭示思维模式357
14.1.3 翻译的第三功能:翻译活动本身的审美娱乐性359
14.1.4 翻译的第四功能:丰富译人语和译人语国家文学与文化361
14.1.5 翻译的第五功能:缩小世界语言距离362
14.2 人类审美趣味多样化363
14.3 读者及译者的多层次367
14.4 小结370
第十五章 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与翻译学经典命题辩证371
15.1 直译与意译问题371
15.2 诗歌可译与不可译问题373
15.3 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问题377
15.4 超过原作的译作是最佳译作辩378
15.5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境辩379
第十六章 多元互补翻译标准与西诗汉译词曲体问题382
La lune blanche385
双调·新水令·阎丽389
点绛唇389
双调·新水令390
Ode to the West Wind391
西风颂392
第十七章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人类文化积淀重创论395
17.1 何谓筛选积淀重译论--文化积淀性创作论396
17.1.1 筛选积淀重译的学理依据:保护人类的创造性得到持续增长396
17.1.2 不借鉴旧译的危害性397
17.1.3 筛选积淀重译的好处398
17.2 筛选积淀重译论的法理学重构399
17.2.1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当代西式著作权法的冲突399
17.2.2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我国传统学术不成文法的通融性400
17.2.3 建构中西合璧式的有关翻译作品权益的新著作权法400
17.3 筛选积淀重译法与传统的重译论的区别401
17.4 筛选积淀重译论与通常的校译法的区别401
17.5 筛选积淀重译与文化承传创造论的关系402
第十八章 翻译界现状略评403
18.1 当代译坛译道三病404
18.2 当代译坛译论指弊405
18.3 当代中国翻译理论建构基本学术要求刍论405
18.4 从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看理论建构问题410
18.5 从彩虹翻译奖看中国当代诗歌翻译的现状412
18.5.1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杨德豫《华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414
18.5.2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屠岸《济慈诗选》译本的审读报告417
18.5.3 关于彩虹翻译奖候选人王焕生《荷马史诗·奥德赛》汉译本的审读报告421
第十九章 诗歌翻译对策与技巧425
19.1 以英国诗人罗塞蒂的《闪光》为例探讨英诗汉译技巧425
19.2 翻译罗塞蒂此诗的理论准备429
19.3 外汉翻译中的归化还原增色--减色翻译对策432
19.4 翻译对策举隅434
19.4.1 译文一翻译对策举隅434
19.4.2 译文二翻译对策举隅435
19.4.3 译文三翻译对策举隅435
19.4.4 译文四翻译对策举隅436
19.5 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翻译看翻译对策438
19.5.1 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简介438
19.5.2 关于莎士比亚商籁体诗的翻译对策问题440
19.6 中诗西渐译例品味444
19.6.1 对西方汉学家《关雎》英译之批评444
关雎444
Ode(Kwan ts’eu)445
Song447
The Pure-Hearted Girl449
OSPREYS451
第二十章 美文翻译技巧453
20.1 从《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论散文翻译技巧453
致切斯菲尔德伯爵书454
译文一:文言体译文454
译文二:白话体译文455
文章作者及背景简介456
翻译此文的理论准备457
文本理解与翻译策略注释458
20.2 书名标题翻译问题460
关于《未来之路》的书名翻译问题461
卷四 翻译与学术文化467
第二十一章 外来术语翻译与中国学术问题467
21.1 博弈论--何以当了冠军就必须去下棋467
21.2 蒲鲁东:哲学并不贫困,贫困的是人469
21.3 悲剧:属于中国还是西方471
21.4 中国人何以失掉了人格472
21.5 “元”、“玄”辩义--中西术语二“元”错位474
21.6 史诗未必真诗475
21.7 主客颠倒说异化476
21.8 语言何曾转向477
21.9 产品不等于“对象”478
21.10 意识形态与思想潮流478
21.11 再现表现与写实写情479
21.12 存在主义不等于人道主义480
21.13 明白清楚须借条分缕析481
第二十二章 翻译与文化483
22.1 中西翻译大潮与西化一千年(演讲录音整理稿)483
22.2 元散曲概论与英译--《元散曲150首》序495
An Introduction to the Yuan Qu Poetry and Their Translation501
22.3 翻译与外语学习513
22.4 翻译与文化输出516
篇终结语518
诗论与译论合璧:万理万教相贯同源互补论518
参考书目520
后记549
热门推荐
- 1399465.html
- 2343317.html
- 2598571.html
- 3163722.html
- 2769935.html
- 596500.html
- 2496201.html
- 306021.html
- 117429.html
- 260055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5719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79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51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490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199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2669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976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880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247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