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的体现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的体现
  • 徐雅民,薛汉伟主编 著
  • 出版社: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ISBN:7531632721
  • 出版时间:1997
  • 标注页数:470页
  • 文件大小:36MB
  • 文件页数:505页
  • 主题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在初级阶段的体现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篇 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考察3

第一章 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观3

第一节 现代的到来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孕育3

一、马克思的“现代”概念: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主义3

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6

三、尖锐的社会矛盾:决定社会主义发达程度的重要因素11

四、同人文主义和启蒙学说衔接,同经济学对立:关于思想源流15

第二节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最初求索20

一、16世纪~17世纪:共产主义的最初设想及其面临的矛盾20

二、18世纪:宁可牺牲经济进步,也要实现社会平等25

三、19世纪初:同时追求社会主义两大目标28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社会主义观39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9

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分界线39

二、工业革命与社会主义的两次飞跃44

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45

第二节 关于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法52

一、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52

二、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社会55

三、不同国家走向共产主义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60

四、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概念70

第三节 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论述74

一、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保证个人最全面的发展74

二、生产资料归社会占有78

三、按照劳动量分配消费品88

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93

五、有计划地组织全部生产与消灭商品经济97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最初实践与列宁的社会主义观10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胜利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新公式106

一、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106

二、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的胜利112

三、社会主义作为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而崛起114

第二节 社会主义概念:列宁同马克思的比较118

一、方法论上的特点118

二、马克思设想的每一个特点都可以构成社会主义定义的时期128

三、若干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概念132

第三节 直接过渡的三个设想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136

一、十月革命前夕:一个全民的国家的辛迪加的设想136

二、1918年春天: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建立国家生产和国家分配制度144

三、战时共产主义:最纯粹的集中的指令性计划模式150

第四节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观念的根本转变155

一、1921年春:带有小农占优势所造成特点的社会主义155

二、1921年秋:共产主义与商业关系的重新思考160

三、列宁的最后著作:社会主义观念的根本转变165

第四章 战争与革命年代形成的前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178

第一节 前苏联模式的形成178

一、战争与革命的年代178

二、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与20年代的大论战181

三、前苏联模式的基本特点及其最终形成204

第二节 斯大林时代的社会主义观念212

一、以重工业为固定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212

二、社会主义标准的修正214

三、过分国有化的所有制观218

四、与指令性计划相适应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观219

五、关于阶级、阶级斗争和国家221

六、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短暂阶段224

第三节 前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局限226

一、前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与社会主义的胜利进军226

二、前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与前苏联模式的衰败230

三、斯大林模式僵化的根源234

第二篇 社会主义本质论239

第五章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论在其中的地位2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面临的时代挑战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239

一、体制转换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性危机239

二、危机——危险加机遇242

三、前苏联模式的危机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萌芽、形成和发展245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征252

一、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252

二、和平与发展时代的社会主义254

三、新技术革命和新工业革命时代的社会主义259

四、东亚崛起时代的社会主义263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266

一、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266

二、走自己的道路268

三、一切从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273

四、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28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地位285

一、全新事业需要解放思想革新社会主义观念285

二、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中的首要问题287

三、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关键292

第六章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形成297

第一节 改革的起步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萌芽297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与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提出297

二、三个根本转变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初提出300

三、党的十二大对社会主义特征的概括303

第二节 改革的初步展开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315

一、改革的重大突破315

二、理论的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17

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鲜明提出与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321

第三节 改革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概括325

一、改革的深入要求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325

二、社会主义理论的再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328

三、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深化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概括331

第七章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若干理论和认识问题3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概括的特点332

一、突出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332

二、突出社会主义的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36

三、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338

四、把实际目标放到首位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341

第二节 目标在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中的地位343

一、本质论断中的社会主义两大实际目标343

二、历史经验的总结346

三、体制改革的需要348

四、选择社会主义目标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351

第三节 社会主义两大目标的相互关系355

一、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355

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358

三、公平与效率361

第四节 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特征367

一、从社会主义原则的两种不同概括谈起367

二、过去我们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特征的369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经济特征371

第三篇 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现377

第八章 调整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产力377

第一节 建国以后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377

一、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377

二、以发展消费品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补课阶段380

三、我国工业化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的分析386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体现390

一、关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390

二、关于“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391

三、关于今后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394

第三节 必须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02

一、实现未来15年的战略目标和部署,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02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的矛盾406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研究409

第九章 改革经济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413

第一节 体制改革在解放生产力的要求下推进413

一、传统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413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415

三、与市场取向改革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418

第二节 市场取向改革与社会主义本质的逐步实现421

一、通过市场取向改革解放生产力421

二、在改革过程中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价值目标427

第三节 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431

一、市场取向改革的成就431

二、市场取向改革存在的问题432

第十章 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逐步实现435

第一节 初级阶段的共同富裕的体现及差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435

一、共同富裕的体现435

二、差别存在的客观必然性440

第二节 正确处理城乡差别442

一、我国城乡差别的表现442

二、如何正确处理城乡差别444

第三节 正确处理地区差别450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450

二、我国三大经济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地区差距形成的原因452

三、向逐步缩小地区差距的方向努力457

第四节 解决高低收入过分悬殊的问题461

一、我国居民个人之间高低收入差距的扩大461

二、高低收入差距拉大的因素分析465

三、调节高低收入差距应采取的措施和手段467

后记47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