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检察机关侦查案件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解析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郭立新,刘涛,朱丽欣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ISBN:780185375X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9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376页
- 主题词:检察机关-侦查-案例-分析-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检察机关侦查案件认定中的疑难问题解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贪污贿赂犯罪3
一、贪污罪3
(一)贪污罪的主体问题3
1.如何认识贪污罪主体的本质属性4
2.贪污罪主体的范围包括哪些10
(二)如何认定贪污罪的犯罪对象21
1.如何认定公共财物21
2.如何认定几种特殊对象22
(三)如何理解与认定贪污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29
(四)如何认定贪污罪中的共同犯罪31
(五)如何认定贪污的数额37
1.如何认定贪污共同犯罪中的数额37
2.如何认定贪污罪不同犯罪对象的数额42
3.如何确定贪污罪中的犯罪数额起点50
4.如何计算多次贪污未经处理的贪污数额52
5.如何理解与认定贪污行为中的“为公垫支”数额58
(六)如何理解和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中的“情节较重”、“情节较轻”60
二、挪用公款罪66
(一)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主体和犯罪对象67
1.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范围是否包括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资产的人员67
2.如何理解“公款”的范围和形式69
3.公物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犯罪对象75
(二)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客观行为80
1.如何理解与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80
2.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是否有犯罪数额起点限制86
3.如何理解“营利活动”87
4.如何理解与认定“超过三个月未还”87
5.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的具体用途89
(三)如何认定“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90
1.如何理解“不退还”91
2.数额巨大不退还是指挪用数额巨大的公款后尚有部分不退还,还是指挪用公款后在一审宣判前尚有数额巨大的公款不能退还92
(四)如何认定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92
1.多次挪用公款的种类93
2.多次挪用公款数额认定的分歧93
3.多次挪用公款的数额认定94
(五)如何认定担保行为中的挪用公款问题96
(六)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问题98
1.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构成挪用公款罪共犯的条件98
2.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当挪用人与使用人在对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具体用途认识不一致时,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共犯99
3.挪用公款罪的共犯是否仅限于挪用人和使用人100
(七)如何认定挪用公款罪的罪数形态101
1.一次或多次挪用作为一罪认定的情况101
2.挪用公款犯罪的牵连犯问题101
(八)挪用公款罪与相关犯罪之界限103
1.如何区分挪用公款罪与贪污罪之界限103
2.如何区分挪用公款罪与受贿罪之界限104
3.如何区分挪用公款罪与用账外客户资金非法拆借、发放贷款罪的界限105
三、受赌罪、行赌罪115
(一)受贿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疑难问题115
1.如何认定直接受贿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115
2.“索取”贿赂是否要求必须为他人谋利益123
3.如何理解与认定“为他人谋取利益”125
4.如何界定受贿罪中的“贿赂”127
(二)如何理解和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八条129
1.关于本条是否应独立成罪问题129
2.如何认定行为人利用本人职权或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130
3.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成为本条规定的犯罪主体134
(三)如何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六条136
(四)如何认定受贿罪的牵连犯罪问题137
(五)如何认定受贿罪的共同犯罪138
1.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共同受贿的客观行为139
2.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与其家属的共同犯罪故意140
(六)如何理解和认定行贿罪构成中的“为谋取不正当利益”141
(七)如何适用《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143
1.“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是经济行贿罪的必要要件144
2.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构成行贿罪,是否要求数额较大为要件145
四、单位贿赂罪150
(一)单位受贿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150
1.如何认定单位受贿罪的主体150
2.如何认定单位受贿罪的主观构成158
3.如何区分单位受贿罪与非罪的界限161
(二)单位行贿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165
1.如何认定单位行贿罪的犯罪主体165
2.单位行贿罪认定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68
(三)如何认定单位贿赂共同犯罪171
1.如何认定单位受贿罪的共同犯罪171
2.如何认定单位行贿罪的共同犯罪172
五、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176
(一)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176
1.如何认定国家工作人员财产范围176
2.如何理解与认定“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179
3.如何理解与认定“差额巨大”180
(二)判决生效后,查明财产来源的如何处理181
(三)隐瞒境外存款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两个问题182
1.如何认定隐瞒境外存款不报的特定义务182
2.如何理解与认定“隐瞒不报”183
(四)如何区分隐瞒境外存款罪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184
六、私分国有资产罪、私分罚没财物罪186
(一)私分国有资产罪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186
1.如何认定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主体186
2.如何认定私分国有资产罪的犯罪对象188
3.如何理解与认定“以单位名义集体私分给个人”190
4.如何区分私分国有资产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191
(二)私分罚没财物罪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194
1.如何认定私分罚没财物罪的犯罪主体194
2.如何认定私分罚没财物罪的犯罪对象195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203
七、滥用职权罪203
(一)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体203
(二)滥用职权罪的行为方式是否包括不作为204
(三)如何理解与认定滥用职权罪主观方面的罪过形态207
(四)如何理解《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中“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216
(五)适用《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惩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的犯罪应看哪些方面217
(六)如何认定滥用职权罪的共同犯罪218
(七)《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第二款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规定,是独立成罪还是作为加重情节219
八、玩忽职守罪221
(一)如何理解与认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221
(二)如何区分玩忽职守罪与滥用职权罪223
(三)如何区分玩忽职守罪与官僚主义、工作失误226
九、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229
(一)如何理解与认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客观方面229
(二)《刑法》第三百九十八条所指“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是从轻发落的含义吗231
(三)如何认识本罪在法定刑设置上的缺陷231
(四)如何区分泄露国家秘密罪与侵犯商业秘密罪232
十、徇私枉法罪235
(一)徇私枉法罪的犯罪主体问题235
1.如何理解本罪中司法工作人员的范围235
2.单位能否成为徇私枉法罪的主体237
(二)如何理解与认定徇私枉法罪中的“徇私”238
1.如何理解徇私枉法罪中的“徇私”238
2.非为行为人单纯的私情、私利是否认定为“徇私”241
3.行为人徇情“大义灭亲”应如何处理242
(三)对徇私枉法罪中的“无罪”和“有罪”的理解242
1.如何理解徇私枉法罪中的“无罪”242
2.如何理解徇私枉法罪中的“有罪”243
(四)因受贿而徇私枉法如何处理246
十一、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250
(一)如何正确处理枉法裁判罪与受贿罪的关系250
(二)枉法调解能否依本罪定罪处罚250
(三)如何正确区分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251
十二、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253
(一)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中“在押人员”的理解和认定253
1.在押人员是否包括被私放者不构成犯罪的253
2.在押是否必须理解为经司法机关依法拘留、逮捕254
(二)私放在押人员罪主观方面认定中的问题254
(三)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主体问题255
(四)私放在押人员罪、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立案标准问题256
(五)如何区分私放在押人员罪与相关犯罪257
1.如何正确区分私放在押人员罪与脱逃罪的帮助犯257
2.如何区分私放在押人员罪与徇私枉法罪257
(六)如何认定私放在押人员罪的既遂与未遂258
(七)司法工作人员与在押人员勾结私放在押人员是否构成共同犯罪259
十三、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260
(一)如何区分此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260
1.如何区分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与徇私枉法罪260
2.如何区分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与帮助伪造证据罪262
(二)如何认定本罪的既遂与未遂264
(三)若有决定权的机关明知材料系假仍予减刑、假释,但事前并无主观联系是否构成共同犯罪264
十四、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266
(一)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犯罪主体问题266
1.如何理解“行政执法人员”266
2.行政执法人员是否包括公安人员268
(二)如何理解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中的“徇私”269
(三)如何区分本罪与徇私枉法罪的界限270
(四)若该刑事案件非该行政执法人员的权限范围内的案件,能否以本罪进行定罪处罚271
十五、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272
(一)本罪的主观方面是出于过失还是故意272
(二)本罪与滥用职权罪的界限问题273
(三)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与偷税等犯罪人相勾结的行为如何处理273
十六、放纵走私罪276
(一)如何理解放纵走私罪的立案标准276
(二)海关工作人员事前与走私罪犯通谋,又放纵走私的应如何处理277
(三)如何认定海关工作人员在办理走私案件的过程中,发现走私行为构成走私罪,应当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而不移交的行为性质278
十七、卫生检疫部门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动植物检疫徇私舞弊罪280
十八、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281
(一)如何认识本罪的主体范围281
(二)如何理解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的立案标准282
(三)如何区分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与徇私枉法罪282
(四)本罪与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的界限283
十九、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284
(一)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还是过失284
(二)如何理解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的立案标准284
二十、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286
(一)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具有查禁犯罪活动的职责,属于临时抽调的,是否也能成为本罪的主体286
(二)如何理解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立案标准287
(三)如何认定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既遂形态287
(四)如何区分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中的“提供便利”与窝藏罪中的“窝藏行为”288
(五)如何区分本罪与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界限288
(六)若行为人向制售伪劣商品、走私犯罪分子通风报信,提供便利帮助其逃避处罚的应如何处理288
(七)本罪中的“逃避处罚”是指刑事处罚,还是也包括行政处罚289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权犯罪315
二十一、非法拘禁罪315
(一)非法拘禁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几个问题315
1.“拘禁”行为的应有之义是什么315
2.自助行为与非法拘禁的区别何在317
3.为索取法律不予保护的非法债务而非法拘禁他人的,能否构成非法拘禁罪318
4.非法拘禁的时间长短是否是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319
5.如何理解非法拘禁罪的犯罪对象320
(二)如何理解《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二款中“致人重伤、死亡”和“使用暴力致人伤残、死亡”322
(三)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中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24
1.如何正确理解非法拘禁罪与合法行为的界限324
2.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与工作失误的界限325
3.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与非法拘禁违法行为的界限325
4.如何区分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326
(四)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的犯罪主体326
(五)对《刑法》第二百三十八条第四款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非法拘禁行为”如何适用刑罚及其管辖327
(六)如何认定非法拘禁罪的共同犯罪327
(七)如何理解非法拘禁罪的立案标准328
二十二、非法搜查罪330
(一)非法搜查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两个问题330
1.如何理解非法搜查罪中的行为方式及其管辖范围330
2.对非法搜查罪中的“身体”、“住宅”如何理解332
(二)如何认定非法搜查罪的共同犯罪332
(三)如何区分非法搜查罪与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罪333
(四)非法搜查罪的从重处罚如何适用333
二十三、刑讯逼供罪335
(一)如何理解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和犯罪目的335
1.刑讯逼供罪的犯罪对象335
2.刑讯逼供罪的犯罪目的336
(二)如何理解刑讯逼供罪中的肉刑和变相肉刑336
(三)如何理解刑讯逼供“致人伤残、死亡”337
(四)刑讯逼供罪与诱供、骗供等错误的讯问方法的界限339
二十四、暴力取证罪341
(一)暴力取证罪客观方面认定中的几个疑难问题341
1.关于暴力取证罪的犯罪对象的争论341
2.如何理解暴力取证罪中的“暴力”344
3.如何理解暴力取证罪中的“致人伤残、死亡”345
(二)如何区分暴力取证罪与非罪的界限346
二十五、虐待被监管人罪347
(一)如何正确理解虐待被监管人罪的犯罪主体和犯罪对象347
(二)如何理解虐待被监管人罪的行为方式348
(三)如何区分虐待被监管人罪与侮辱罪的界限349
(四)如何正确理解虐待被监管人罪中“致人伤残、死亡”350
二十六、报复陷害罪351
(一)如何理解报复陷害罪的对象351
(二)如何理解与认定报复陷害罪的主观方面352
(三)如何区分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352
(四)如何正确处罚报复陷害罪的行为人353
二十七、破坏选举罪354
(一)如何理解与认定破坏选举罪的行为方式354
(二)如何认定破坏选举罪与非罪的界限355
(三)如何认定破坏选举罪中的想象竞合犯356
热门推荐
- 1118376.html
- 950420.html
- 1389258.html
- 3259649.html
- 3488708.html
- 357412.html
- 3287957.html
- 3525816.html
- 1999588.html
- 259980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232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0823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1846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16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466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091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10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5012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02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5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