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农学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农学卷
  • 卢嘉锡总主编;董恺忱,范楚玉分卷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07887X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896页
  • 文件大小:63MB
  • 文件页数:923页
  • 主题词:自然科学总论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科学技术史 农学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篇 先秦时代的农学37

第一章 先秦时期传统农学形成的历史背景37

第一节 中国农业的起源37

一 有关农业起源的传说37

二 考古发现所见的原始农业38

三 中国农业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特点42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43

一 耒耜和青铜农具44

二 沟洫农业的形成和发展45

三 作物构成与农业结构46

四 井田制及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制度48

第三节 春科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49

一 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农业结构、地区布局的变化49

二 粮食产量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52

三 农民经济独立性的加强及其身份地位的变化55

四 封建地主制经济政治制度的建立58

第二章 农家的出现与先秦时期的农学文献61

第一节 农家和农书的出现61

一 农家的出现及其出现的条件61

二 先秦农家的两个派别62

一《禹贡》的主要内容63

二 关于《禹贡》的写作时代63

第二节 最早的土壤学著作——《禹贡》63

第三节 最早的生态地植物学著作——《管子·地员》篇65

一《地员》篇的主要内容65

二《地员》篇的时代性和地域性65

第四节 最早的关于水利科学的著作——《管子·度地》篇68

一 《度地》篇的主要内容68

二《度地》成篇的时代背景69

一 最早的历书——《夏小正》70

第五节 与农时有关的一些文献70

二《吕氏春秋·十二纪》和《礼记·月令》72

第三章 传统农学的奠基作——《吕氏春科·上农》等四篇75

第一节 《吕氏春秋》和《上农》等四篇在《吕氏春秋》中的地位75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75

二《上农》等四篇在《吕氏春秋》中的地位76

第二节《上农》等四篇的取材及其时代性77

一《上农》等四篇的取材77

二《上农》等四篇所反映的时代性和地域性79

一《上农》篇的思想体系82

第三节《上农》等四篇的结构、内容和农学体系82

二《任地》等三篇的农学体系83

第四章 农时理论和农时系统的建立和发展89

第一节 对“时”重要性的认识89

一 对“时”的重要性的论证89

二 农时意识的全民性90

三 农时内涵的诸方面91

第二节 从物候指时到二十四节气——掌握农时手段和方法的发展93

一 物候指时93

二 天象指时的开始——星象指时95

三 阴阳合历与标准时体系96

四 二十四节气与三十时节100

五 中国传统农学中的指时系统及其特点103

第三节 对“时”的本质的认识和关于反常气候的知识107

一 对“时”的本质的认识107

二 关于反常气候的认识和对策108

第五章 传统农业土壤学的建立和发展111

第一节 土宜论111

一 土宜概念的出现111

二 土宜概念的内涵112

一 土壤分类理论116

第二节 土壤分类和对土壤与动植物关系的认识116

二 《管子·地员》在土壤分类和生态地植物学方面的贡献118

第三节 土脉论及改造土地环境的理论与实践123

一 土脉论123

二 对土壤环境的改造125

第六章 农业生物学知识的积累133

第一节 农业生物学知识的积累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133

一 品种培育和对农业生物遗传变异性的认识133

二 对农业生物体形态、生理特性及生物体内部相关性的认识和利用136

三 对生物群体中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利用139

四 对农业生物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和“物宜”概念的提出141

第二节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理论142

一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理论的基本内容142

二 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理论形成的基础及其意义144

第七章 “三才”理论与传统农学思想的形成148

第一节 “三才”理论的内涵与特点148

第二节 农业实践与“三才”理论的形成(一)150

一“三才”理论形成的条件和出现的时期150

二 关于“天时”及相关观念的形成152

三 “地利”的原始意义和人们对农业生产中土地因素认识的发展154

第三节 农业实践与“三才”理论的形成(二)156

一 农业实践中“人”的发现156

二 “人和”与“人力”158

三 对农业生产中“人”的作用的认识的拓展和深化159

四 从帛书《经法》看“三才”理论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推广161

第二篇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168

第八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学发展的历史背景16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农业地区布局的变化168

一 牛耕的普及与农田水利发展168

二 农业生产全方位的发展171

三 多元交汇体系下农业地区的变化和农业文化的交流175

第二节 社会经济制度、文化思想与农学发展的两个问题180

一 封建地主制下的地主、农民与国家180

二 关于“三才”理论184

第九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书191

第一节 农书概况和已佚农书介绍191

一 概况191

二 已佚农书简介191

三《南方草木状》及“志录”类著作196

一 氾胜之和《氾胜之书》199

第二节《氾胜之书》199

二《氾胜之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价值203

第三节《四民月令》208

一 崔寔与《四民月令》208

二《四民月令》的内容、性质及其在农学史上的地位212

第十章《齐民要术》220

第一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写作的若干问题220

一《齐民要术》写作的时代和所反映的地域220

二 贾思勰的写作《齐民要术》的态度和方法224

一《齐民要术》的基本内容与结构227

第二节《齐民要术》的内容227

二《齐民要术》中的掺杂部分和失佚部分229

第三节《齐民要术》所反映的贾思勰的思想232

一 贾思勰的重农思想232

二 贾思勰的农学思想234

三 商品性农业的经营规划和经济核算236

第四节《齐民要术》在农学史上的地位及其流传和研究238

一《齐民要术》在中国和世界农学史上的地位238

二《齐民要术》的流传和整理研究状况241

一《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系统记载245

第一节 二十四节气的完备与规范化245

第十一章 “农时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245

二 历法的改进和二十四节气与农历月序的协调246

第二节 在农业生产中对农时的掌握251

一 确定播种期的指时手段251

二 播种期掌握的若干原则255

三 耕作和收获时机的掌握257

第三节 农业气象学的进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259

一 对云雨风等气象现象的观测259

二 对气象和物候的规律与成因的解释262

三 气象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265

第十二章 合理利用与改善土壤环境的理论和技术267

第一节 土壤分类,土宜论和土脉论267

一 土壤分类267

二 土宜论与土地利用270

三 土脉论的发展272

第二节 从“耕-摩-蔺”到“耕-耙-耱-压-锄”——北方旱地土壤耕作技术体系的完善275

一 对防旱保墒认识的深化275

二《氾胜之书》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276

三《齐民要术》的土壤耕作技术体系278

一《氾胜之书》的施肥原理与方法285

第三节 施肥与灌溉—进步与局限285

二《齐民要术》的施肥原理和方法289

三 农田灌溉技术及有关问题293

第四节 代田法和区田法296

一 代田法296

二 区田法299

第十三章 农业生物学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技术的发展305

第一节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认识和农业生物的繁育305

一 对生物遗传变异的认识和生物进化的思想305

二 作物种子选育和处理的理论与方法309

三 果树林木的繁育314

四 家养动物的选种和繁育317

第二节 对农业生物特性的认识和利用320

一 对植物根茎花实特性的认识和“因物制宜”的农业措施320

二 对生物体内部关系的认识和利用325

三 对生物群体中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利用329

四 对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认识和利用的若干问题335

第三节 家养动物饲养中对环境与物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339

一 畜禽饲养339

二 对家蚕家鱼饲养中环境与物性关系的认识和处理342

第一节 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的农业政策348

一 唐、宋时期的战争和北方农业的破坏348

第十四章 隋唐宋元时期农学全面发展的历史背景348

第三篇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348

二 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与南方的开发349

三 农业政策和措施350

四 租佃制的形成357

五 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对农学的影响359

第二节 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361

一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361

二 科学技术的昌盛364

三 中外交流的发达367

四 民族交融,衣食和生活用品的变化369

第三节 农业生产状况371

一 人口的增加与土地利用多样化371

二 农田水利的兴修376

三 农具和动力的创新与发展381

四 农业结构和耕作制度的变化385

五 垦田面积的增加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405

第十五章 农学著作406

第一节 农学著作总数量空前增多406

一 农学著作的数量及作者的构成406

二 南方农学著作首次出现409

三 专科农书——“谱录”多410

四 官修农书和劝农文的出现410

五 耕织图的出现411

六 山居农书的兴起413

七 南北农业技术的交流与比较415

第二节 农学著作的特点416

一 蚕桑著作的出现416

二 农具著作的出现416

三 药草进入农书417

第三节 农书种类418

四 花木有了专谱418

一 茶叶类420

二 花卉类423

三 果树类428

四 蔬菜类433

五 农具类434

六 畜牧兽医类439

七 气象类439

八 蚕桑类440

九 救荒著作442

一《四时纂要》443

十 综合类443

第四节 几部重要农书介绍443

二《陈旉农书》451

三 元代的三大农书456

第十六章 农时学的发展和时宜的掌握465

第一节 天时与农时465

一《四时纂要》中的占候465

二 陈旉对于天时的论述466

三 隋唐宋元时期与农业有关的历法改革思想467

四 因地为时472

五 农时标志475

六 掌握农时的原则与方法478

第二节 天气和天灾483

一 农业气象预报483

二 气候知识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486

三 天灾及其预防488

第十七章 土地利用、土壤耕作和土壤肥料学说500

第一节 土地利用和地宜问题500

一 地势之宜和粪壤之宜500

二 对于地宜问题的一般看法501

三 地宜论503

四 王祯对于土地利用技术的论述504

五 水的问题510

第二节 耕作制度512

一 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512

二 北方耕作制度的发展515

三 桑间种植的发展516

四 多熟制的理论517

第三节 土壤耕作517

一 南方水田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理论518

二 宋元时期对于水旱轮作的论述526

三 旱地保墒耕作认识的深化528

第四节 土壤肥料学的发展531

一 重视肥源和肥料积存531

二 土壤肥料学说的发展535

第十八章 对农业生物学的认识与实践538

第一节 农业生物品种的多样化538

一 品种多样化的表现538

二 品种多样化的原因544

三 品种的分类545

四 品种的命名547

一 农业生物的生理认识与实践548

第二节 农业生物学的认识与实践548

二 对变异的认识和繁殖技术557

三 对农业生物生态的认识与实践567

第三节 对植物器官的认识与实践569

一 根569

二 茎571

三 叶574

四 花575

五 果实577

一 作物栽培学的新成就579

第四节 作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利用的新成就579

二 动物饲养及对经济昆虫的利用技术589

第十九章 农学思想与农学理论596

第一节 对农业主体人的认识596

一 人天关系:从顺到胜596

二 人地关系:财力之宜597

三 生产与生活:节用之宜599

四 人际关系:人和600

五 人与神:祈报602

六 劳动保护和消防603

一 有关耕作栽培的理论605

第二节 农学理论的发展605

二 有关经营管理的理论607

第四篇 明清时期的农学612

第二十章 时清时期传统农学进展的历史背景612

第一节 时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612

一 封建土地关系的延续形态612

二 农业经营方式的演化历程615

三 人口、耕田及商品经济的发展618

第二节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成就与问题622

一 农业生产力增长的动因622

二 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与制约626

三 农业生产的结构调整与布局变化630

第三节 明清时期传统农学发展的文化背景633

一 与农学有关的学术思想之演化633

二 文化学术成就的历史总结639

三 传统农学的局限与生命力641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期的农书撰刊与流传642

第一节 明清时期的农书撰著、辑校与刊刻流传643

第二节 明清时期农书述要646

一 明清时期农书647

二 明清时期农业历史文献679

一 经济植物分类的发展685

第二十二章 明清时期传统农学的进展与成就685

第一节 农业生物学知识的积累与著录685

二 栽培植物形态和习性知识的积累和著录689

三 栽培植物的名实辨析698

第二节 地力增进技术的总结与其内在机理的探讨705

一 土壤耕作706

二 地力培育与合理施肥713

第三节 兴办农田水利主导思想及相关技术的总结724

一 农田水利开发整治的主导思想逐步深化725

二 农田水利开发技术的系统总结732

三 水土保持问题的初步认识737

第四节 主要农作物增产关键技术的创新740

一 稻麦持续增产技术的创新740

二 棉花、甘薯栽培推广技术的探索746

第二十三章 明清时期传统农学思想的演化752

第一节 以阴阳五行理论阐释农事内在机理的成就与局限752

一 马一龙的农学思想754

二 杨屾师徒的农学思想756

第二节 循依科学程序修正传统观念的农学思想之探索761

一 宋应星的农学思想762

二 徐光启的农学思想766

第三节 农本思想的扩展与运用773

一 张履祥的农学思想774

二 包世臣的农学思想778

第二十四章 明清时期中外农学的交流与融汇783

第一节 明清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与农学融汇动词783

一 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783

二 西方近代实验农学形成的条件与时机788

三 中西传统农学历程的对比791

四 近代实验农学引进的契机与开端798

第二节 明清时期传统农学的东传与西被800

一 日本对中国传统农学的引进与摄取801

二 朝鲜之引入中国传统农学及其成就808

三 耶稣会士之向西方介绍中国农学的历程及影响811

第三节 明清时期实验农学之引进与推广830

一 晚清洋务运动中之初步引进西方近代实验农学831

二 清末务农会等之通过日本全面译介近代农书835

结束语:中国传统农学的若干问题845

参考文献859

索引894

总跋895

后记9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