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指要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指要
  • 郭民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红旗出版社
  • ISBN:7800684399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539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人际关系指要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卷首絮语1

上卷 人际关系基础理论篇2

第一章 人际关系及其实质2

第一节 什么是人际关系2

一、人际关系的基本含义2

二、人际关系的结构与成分3

三、人际关系的类型5

第二节 人的本质7

一、人的两种属性7

二、人的两种属性之间的关系9

三、人的本质1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实质12

一、什么是利益12

二、利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14

三、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16

第四节 正确对待利益,密切人际关系22

一、个人、他人和社会的关系22

二、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关系,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24

一、猿猴社会及其内部关系29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与人际关系的起源29

第二章 人际关系的起源和发展29

二、人际关系同人类社会共始终31

第二节 人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进程35

一、原始社会的人际关系35

二、奴隶社会的人际关系36

三、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38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39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41

一、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42

第三节 我国人际关系发展的趋势42

二、从依赖型向主动型转变43

三、从分散型向合作型转变44

四、从紧密型向松散型转变45

五、从情感型向理智型转变46

六、从自然型向社会化型转变47

七、从等级型向平等型转变47

第三章 人际关系发展的规律50

第一节 人际关系发展的根本规律50

一、人际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因50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直接动因53

三、人际关系受社会上层建筑的制约55

四、人际关系受社会实践地位的影响56

五、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58

第二节 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59

一、良好人际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59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规律64

三、人际关系恶化的阶段规律68

第三节 友谊发展的一般规律69

一、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基础70

二、精心培植是友谊的营养72

三、相互交心,深化友谊75

第四节 爱情发展的一般规律76

一、爱情的结构与实质76

二、爱情发展的阶段性80

三、爱情与人生事业84

第四章 人际矛盾及其处理86

第一节 人际矛盾的性质86

一、人际矛盾的两重性86

二、我国人际关系的性质88

三、人际矛盾的类型及其成因94

第二节 人际障碍因素96

一、文化系统的因素96

二、社会系统的因素98

三、心理系统的因素101

第三节 人际矛盾处理的基本原则107

一、平等原则107

二、信用原则111

三、互利互惠原则113

四、相容原则115

五、人道原则117

第五章 人际关系的作用119

第一节 人际关系对个人的作用119

一、个人社会化的必经之路119

二、个人自我发展的根本途径120

三、影响并贯穿于个人的一生121

第二节 人际关系对社会团体的作用128

一、合力作用128

二、互补作用132

三、激励作用134

一、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137

第三节 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的作用137

二、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141

三、对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144

中卷 人际关系社会实践篇148

第六章 党政机关的人际关系148

第一节 党政机关人际关系概述148

一、党政机关人际关系的实质149

二、党政机关干部的含义149

三、党政机关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154

第二节 党政机关干部之间的人际关系157

一、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158

二、上下级之间的关系164

三、一般干部之间的关系174

第三节 党政机关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179

一、干部是人民的公仆179

二、热爱群众,关心群众180

三、执政为民、公正廉洁、忠诚积极181

四、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183

第一节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187

一、中国工人阶级的产生与发展187

第七章 工矿企业的人际关系187

二、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品德189

三、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190

四、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191

第二节 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193

一、厂长(经理)、党委书记、工会主席之间的关系193

二、上下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200

第三节 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关系202

一、行政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关系202

二、技术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关系206

三、政工管理人员与工人之间的关系209

第四节 工人之间的关系213

一、师徒之间的关系214

二、老工人与青年工人之间的关系216

三、不同工种工人之间的关系220

第八章 商业和服务业的人际关系22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业和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224

一、社会主义商业的地位和作用224

二、社会主义服务业的地位和作用226

三、社会主义商业和服务业工作者的能力与素质227

一、经理、营业主任与营业员之间的关系229

第二节 商业和服务业内部的人际关系229

二、同行业各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之间的关系232

三、私营单位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关系233

第三节 商业和服务业与顾客的关系234

一、顾客至上,信誉第一234

二、顾客要尊重商业、服务业工作者239

第九章 学校的人际关系242

第一节 教育及其作用242

一、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243

二、教育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基础244

四、教育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智力因素246

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246

第二节 教育者内部的关系248

一、教师之间的关系248

二、教师与职工之间的关系252

三、教师与领导之间的关系254

第三节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257

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58

二、领导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62

三、职工与学生之间的关系264

一、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266

第四节 教师与社会有关人员的关系266

二、教师与社会其他有关人员的关系268

三、全社会都应当尊师重教270

第十章 文艺、体育、医务团体的人际关系271

第一节 文艺团体的人际关系271

一、导演与演员的关系271

二、演员之间的关系274

三、演员与剧务工作者的关系275

四、演员与观众的关系277

一、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278

第二节 体育团体的人际关系278

二、运动员之间的关系281

三、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关系283

四、运动员与观众的关系284

第三节 医务团体的人际关系286

一、医务人员的内部关系286

二、医务人员与事务人员的关系289

三、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290

四、领导与职工的关系293

一、农村人际关系的新变化297

第十一章 农村的人际关系297

第一节 农民之间的关系297

二、农民之间的新型人际关系299

三、专业户与非专业户的关系302

第二节 农村干部与农民的关系304

一、农村干部工作任务的转变304

二、廉洁奉公,带领农民走共同致富的道路305

三、农民要尊重和支持干部工作307

第三节 农民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关系309

一、农民与科技人员的关系310

二、农民与工商财税人员的关系314

第十二章 军队的人际关系317

第一节 军队人际关系概述317

一、军队人际关系的新变化317

二、增强国防观念,协调军队人际关系319

三、军队人际关系的总原则321

第二节 军队内部的人际关系324

一、官兵关系324

二、官官关系326

三、兵兵关系329

一、热爱和关心人民群众331

第三节 军民关系331

二、塑造好现代军人的形象335

三、热爱和支持子弟兵338

第十三章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人际关系342

第一节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人际关系的重要地位342

一、社会交往是现代人的基本需要之一342

二、社会公共交往是现代人能力的重要象征343

三、社会公共交往频繁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344

四、我国公共交往呈上升趋势344

一、偶然性和不稳定性346

第二节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346

二、社会身份的平等性348

三、人际关系的全彩色性349

第三节 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人际交往的行为准则350

一、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350

二、尊重人和关心人353

三、讲究文明礼貌354

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357

第十四章 家庭的人际关系360

一、夫妻关系361

第一节 家庭内部的近亲关系361

二、父母与子女关系369

三、兄弟姐妹关系378

四、祖孙关系381

五、叔侄关系382

第二节 家庭内部的远亲关系383

一、婆媳关系383

二、翁婿关系388

三、姑嫂关系388

四、妯娌关系389

五、连襟关系390

第三节 家庭的外部关系391

一、邻里关系391

二、朋友关系393

三、同学关系395

四、同志关系395

第四节 家庭人际关系的协调396

一、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应注意的因素396

二、协调家庭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398

三、建设和谐美满幸福的家庭400

一、人际沟通及其特点404

第一节 人际沟通的结构和功能404

下卷 人际关系艺术技巧篇404

第十五章 人际沟通及其艺术技巧404

二、人际沟通的类型406

三、人际沟通的网络408

四、人际沟通的功能410

第二节 非语言沟通411

一、非语言沟通的特点和地位411

二、非语言沟通的类型412

三、非语言沟通的规则及技巧418

一、语言构成与语义419

第三节 语言沟通419

二、语言沟通的类型420

三、语言沟通的艺术421

四、语言表达的艺术性425

第四节 沟通心理427

一、沟通动机427

二、沟通的心理反应429

三、沟通的心理障碍431

一、劝说前的准备433

第十六章 人际影响及其艺术技巧433

第一节 劝说及其艺术技巧433

二、劝说的艺术技巧434

第二节 暗示及其艺术技巧440

一、暗示的含义与特征441

二、暗示的种类441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443

四、暗示在人际关系中的作用444

第三节 感染及其艺术技巧446

一、感染的特征和类型447

二、感染情境448

三、影响感染的一般条件450

四、感染的作用与控制451

第四节 模仿及其艺术技巧452

一、模仿的特点和类型453

二、影响模仿的因素454

三、流行是模仿的特殊形式455

四、模仿的一般规律456

第五节 同感和理解及其艺术技巧457

一、同感的性质和意义457

二、同感和理解的艺术技巧458

三、消除误解,增进理解462

第十七章 人际关系的控制手段464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硬轨”控制464

一、法律手段的控制464

二、行政手段的控制466

三、经济手段的控制468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软轨”控制471

一、道德规范的控制471

二、礼仪的控制473

三、艺术的控制476

四、宗教信仰的控制478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控制481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综合控制484

一、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控制484

二、综合运用各方面力量控制486

三、不断提高自我控制能力487

第十八章 人际交往的礼仪493

第一节 个人交往的礼仪493

一、迎送493

三、宴请494

二、会见494

四、娱乐活动497

五、庆贺、慰问、凭吊498

六、其他500

第二节 社会交往的礼仪500

一、仪表500

二、称呼501

三、介绍502

四、握手502

六、进餐503

五、交谈503

七、送礼504

八、乘车504

九、约会504

十、献花504

第三节 涉外交往的礼仪505

一、日常交往中的礼仪505

二、见面时的礼仪506

三、谈话时的礼仪506

五、进入外宾办公室或住所的礼仪507

四、宴请时的礼仪507

第四节 人际交往中的禁忌508

一、异国禁忌508

二、我国少数民族的禁忌511

第十九章 人际关系的评估与美化516

第一节 人际关系评估的作用516

一、调节人际关系的发展方向516

二、领悟人际交往的角色517

三、发现人才518

四、调整人际关系的结构519

第二节 人际关系评估的方法520

一、社会测量法520

二、行为测量法523

三、动机选择法525

四、两步测量法527

五、自然评估法527

第三节 人际关系的美化528

一、美化人际关系的标准528

二、美化人际关系的途径53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