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薛文华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06411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83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50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哲学和时代精神1
第一节 哲学的性质、对象和特征1
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1
二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4
三 哲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6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7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7
二 哲学基本派别9
三 哲学的历史形态12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16
一 哲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16
二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2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2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2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2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2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对象2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2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35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35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36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39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43
第一节 哲学的物质观43
一 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43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45
三 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48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49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49
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方式53
三 物质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57
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59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59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60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63
第四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6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65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5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67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70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70
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72
三 意识与信息75
四 意识与人工智能79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82
一 意识的能动性82
二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84
一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87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87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87
二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90
三 普遍联系和系统论92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95
一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和发展95
二 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96
三 规律的分类9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101
一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101
二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03
三 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106
第六章 对立统一规律10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09
一 矛盾及其根本属性109
二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113
一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14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4
二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16
三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117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19
一 矛盾的普遍性119
二 矛盾的特殊性120
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4
第四节 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126
一 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126
二 矛盾的解决方式127
第七章 质量互变规律131
第一节 质和量131
一 质131
二 量133
三 度135
二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38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13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138
三 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144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46
一 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146
二 质量互变的多样性148
第八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15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154
一 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154
二 辩证的否定观15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160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160
二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62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65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2
一 新事物和旧事物172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173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176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176
第九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76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179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182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182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184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187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187
二 可能性和实现性的辩证关系190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192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192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193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196
一 本质和现象的含义196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197
第一节 认识的主客体及其关系200
一 认识主体的规定性200
第十章 认识和实践200
二 认识客体的规定性202
三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205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207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07
二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210
第三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213
一 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213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15
三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18
第四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220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220
二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224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27
第十一章 辩证的思维方法230
第一节 归纳和演绎230
一 什么是归纳和演绎230
二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232
三 归纳和演绎的作用234
第二节 分析和综合236
一 什么是分析和综合236
二 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238
三 分析和综合的作用242
第三节 抽象和具体243
一 什么是抽象和具体243
二 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244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246
第四节 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249
一 什么是历史的和逻辑的249
二 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250
三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252
第十二章 真理256
第一节 客观真理256
一 真理的客观性256
二 真理的具体性259
三 真理和谬误261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265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265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267
三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错误实质269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270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70
二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273
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275
第十三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277
第一节 两种社会历史观277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77
二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279
第二节 劳动在人类产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83
一 达尔文的贡献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突破283
二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87
一 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和根据290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290
二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293
第十四章 社会生产方式299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系统299
一 生产力299
二 生产关系303
三 生产方式306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307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307
二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310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314
一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314
二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316
三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319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结构与系统322
一 经济基础322
第十五章 社会形态322
二 上层建筑325
三 社会形态328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330
一 社会形态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330
二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过程334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336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338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改革338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342
第十六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34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346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346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49
三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的新变化353
第二节 国家355
一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355
二 国家的职能和形式357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专政361
第三节 社会革命364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364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365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367
四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370
第十七章 社会意识37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373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373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375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376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和形式377
一 社会意识的特点377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380
第三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83
一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383
二 科学发展的规律性385
三 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杠杆387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390
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390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392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93
第十八章 社会生活方式397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特性397
一 生活方式的科学含义397
二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399
三 生活方式的基本特性402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405
一 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405
二 生活方式的其它制约因素408
三 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4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413
一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413
二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建设416
一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419
第十九章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419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419
二 人的本质422
三 人的本质的历史变动性423
第二节 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425
一 人的需要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425
二 人的价值的含义和构成428
三 人的价值的评价根据和实现途径429
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432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432
二 “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435
三 做“四有”新人,创造真善美的人生437
第二十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439
第一节 人民群众历史上的作用439
一 唯心史观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439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443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446
一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44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448
二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49
三 工人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452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457
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457
二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458
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461
第二十一章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464
第一节 自由的本质464
一 人类对必然与自由认识的发展464
二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469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永无止境473
第二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475
一 社会进步475
二 人类解放478
三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480
热门推荐
- 2955054.html
- 210008.html
- 192977.html
- 2880476.html
- 613967.html
- 1811651.html
- 1015000.html
- 423724.html
- 774554.html
- 68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665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62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584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085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309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900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5510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03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19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6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