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李生龙著 著
- 出版社: 长沙:岳麓书社
- ISBN:978780761224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32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576页
- 主题词:儒家-传统文化-关系-古典文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儒家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儒家研究之基本问题1
第一章 儒家之基本特点3
第二章 儒家之主要经典20
第三章 儒家研究资料举隅35
第二编 儒家思想学术之嬗变55
第一章 先秦:儒学之导源奠基时期57
第一节 孔子所确立的儒家基本精神57
第二节 孟子对孔子仁学的继承与发展68
第三节 荀子对孔子礼学的继承与发展81
第二章 两汉:儒学之推阐经术时期95
第一节 陆贾、贾谊、刘安之儒道兼取95
第二节 两汉今古文经学争论之原委100
第三节 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108
第四节 灾异说与谶纬学:儒学的方术化倾向118
第五节 《白虎通义》及其他124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儒学之南北异趣时期129
第一节 南北儒学的大致状况129
第二节 南北儒学的主要特点135
第四章 隋唐:儒学之承先启后时期149
第一节 隋至初盛唐儒学的统一149
第二节 中晚唐儒学的转向158
第五章 宋代:儒学之求新求变时期165
第一节 宋代儒学之新变165
第二节 心性——宋代理学探讨之核心问题173
第三节 宋代理学的基本构架与特点190
第四节 宋代理学性质简析200
第六章 元明清:儒学之踵宋绍汉时期205
第一节 元代理学之不绝如缕205
第二节 明代心学之异军突起207
第三节 清代朴学之返本开新226
第三编 历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243
第一章 两汉六朝儒文之互渗与冲突245
第一节 两汉之儒学语境与文士分化245
第二节 六朝之儒衰文盛与儒文纠葛256
第二章 唐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267
第一节 初盛唐文学、弘文诸馆之儒文兼取267
第二节 唐代科举之儒文兼取及其矛盾270
第三节 唐代诗文创作之以儒抑文倾向278
第三章 宋代儒文之互渗与冲突287
第一节 宋代科举中儒文地位之升降沉浮287
第二节 从洛蜀党争看宋代儒文矛盾之复杂293
第三节 宋代诗文创作儒文之互渗与分流307
第四章 元明清儒文的互渗与冲突315
第一节 元明清科举的儒文合一与儒文俱损315
第二节 元代作家之儒文兼容330
第三节 明代诗文创作之儒文冲突333
第四节 清代诗文创作之儒文调适352
第四编 儒家理念对作家与创作之浸润365
第一章 “三不朽”价值观对古代作家之影响367
第一节 孔子的“三不朽”价值观367
第二节 “三不朽”价值观对后世文士人生观与文学观之影响370
第二章 “游于艺”对古代文士生存方式与文艺观之影响381
第一节 “艺”所包含的文化艺术内涵381
第二节 “游于艺”是孔子政治失意后的生活和心灵安顿方式383
第三节 庄子“游心”是对孔子“游艺”的逻辑展开388
第四节 后世对孔庄之“游”的发挥与兼容390
第三章 “养气”“禀气”“炼气”与作家修养394
第一节 “养气”“禀气”“炼气”的含义394
第二节 “养气”“禀气”“炼气”诸说的相互为用404
第四章 “道”“文”关系所引发的种种文学观413
第一节 “天地之文”引发的泛文化与泛文学观413
第二节 “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与“作文害道”423
第五章 “天人感应”“天人合德”与文学创作436
第一节 “天人感应”与神话、志怪436
第二节 “天人合德”“比德说”与文学意象451
第六章 儒家伦理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468
第一节 家庭伦理与文学创作468
第二节 古代文学中的伦理悲剧及其产生根源473
第三节 古代文学中伦理悲剧的消解方式480
第七章 儒家的历史观、叙史方式与古代叙事文学489
第一节 儒家的历史观489
第二节 儒家叙史的基本方法496
第三节 儒家史学传统对古代叙事文学的影响506
第八章 “诗言志”的诗歌本体意义及其对“史诗”、叙事诗与“悲剧”产生发展的制约515
第一节 “诗言志”“诗缘情”所揭示的诗歌抒情本体意义515
第二节 “诗言志”诗歌本体观对汉民族“史诗”、叙事诗产生发展的制约520
第三节 “诗言志”对我国古代“悲剧”产生的制约作用526
后记532
热门推荐
- 1702230.html
- 1932187.html
- 3527882.html
- 2818033.html
- 91299.html
- 3666662.html
- 3361733.html
- 796420.html
- 2958699.html
- 292889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95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5891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8278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277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007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0888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590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934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180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29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