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
  • 张明龙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7113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462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选择1

第一节 苏联、东欧学者对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探索1

一、兰格的计划模拟市场模式2

二、利别尔曼的有限指标与经济核算结合模式4

三、南斯拉夫改革家的社会所有制与工人自治模式6

四、锡克的宏观与微观结合模式10

五、布鲁斯的经济决策分权模式13

六、西伯利亚改革学派的高效经济机制模式17

七、科尔内有控制的市场协调模式20

第二节 西方学者论社会主义经济模式22

一、巴罗尼没有市场机制的生产部调控模式23

二、泰勒含有市场机制的集权模式25

三、丁伯根、勒纳等人的混合趋同模式28

四、雷诺兹描述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33

五、诺夫可行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37

第三节 我国改革的前期酝酿理论:肯定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作用43

一、肯定社会主义时期必然存在商品经济44

二、肯定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49

三、肯定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52

第四节 我国改革的过渡形式:有计划的商品经济56

一、进一步肯定社会主义时期必然存在商品经济56

二、进一步肯定全民所有制内部调拨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59

三、进一步肯定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61

四、肯定社会主义经济必然存在竞争63

五、提出社会主义必须经过商品经济阶段历65

六、肯定计划与市场可以结合,必须结合67

七、主张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69

八、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断72

九、有计划商品经济论断的理论贡献74

第五节 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79

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79

二、主张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积极作用86

三、进一步探索计划与市场的结合方式88

四、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97

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进展103

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意义107

第二章 市场概述113

第一节 商场与市场经济113

一、市场和贸易113

二、市场经济121

第二节 供给与需求123

一、供给123

二、需求126

三、供求关系131

第三节 市场信号132

一、市场信号的涵义132

二、市场信号的三大基本类型133

三、健全市场信号体系的要求和对策138

一、市场结构143

第四节 市场结构、类型和规则143

二、市场类型148

三、市场规则156

第三章 市场竞争160

第一节 竞争概述160

二、狭义竞争或市场竞争163

三、竞争类型和形式166

第二节 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170

一、社会主义竞争不可限制是客观规律本身的要求170

二、限制竞争,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73

三、消除社会主义市场竞争观念上的若干误区175

第三节 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属同一个规律179

一、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179

二、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不属同一个规律183

三、经典作家没有把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当作一个规律191

第四节 竞争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的作用199

一、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竞争规律的性质200

二、竞争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01

三、竞争与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05

四、竞争与按劳分配规律的同向合力作用209

一、机制与市场机制213

第一节 市场机制概述213

第四章 市场机制213

二、市场机制的功能214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218

四、市场机制的局限性221

第二节 动力机制224

一、利益机制224

二、激励机制225

三、决策机制228

四、自我调节机制229

五、自我约束机制230

一、竞争机制232

第三节 压力机制232

二、风险机制243

三、供求机制247

第四节 信号机制250

一、价格机制250

二、利率机制252

三、工资机制253

第五节 健全市场经济制衡系统255

一、各个市场机制在本身灵活变动的基础上形成联动关系256

二、压力机制在融入信号机制的基础上通过信号机制发挥调节作用257

三、动力机制在跟压力机制相衔接的基础上反映信号机制的调节要求257

一、现代产权理论的形成和思维特点259

第一节 交易费用与产权理论的起源259

第五章 产权理论概述259

二、交易费用261

三、科斯定理267

第二节 产权与产权制度268

一、产权与所有权269

二、 产权类型275

三、产权制度选择279

四、产权分解与组合283

第三节 两权分离理论285

一、两权分离的内涵285

二、两权分离的形式287

三、两权分离理论提供的改革方案287

第四节 委托代理理论291

一、企业产权制度比较291

二、委托代理及其作用292

三、代理收益与代理成本295

四、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297

五、激励机制与约束或监督机制299

第六章 企业产权界定与制度创新303

第一节 确定企业资产的真正净值303

一、核实现金304

二、核实应收账305

三、核实存货305

四、核实固定资产307

第二节 企业无形资产308

一、关于无形资产的内涵308

五、核实负债308

二、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素311

二、遏制产权重组或转让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流失32

第三节 企业资产的整体量化320

一、推算企业无形资产利润321

二、确定企业无形资产补偿系数323

三、求得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和企业资产总价值327

第四节 遏制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措施328

一、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现状328

三、遏制国有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资产流失334

四、遏制国有企业评估、作价、入市环节流失资产336

五、遏制产权及资产责任主体不清晰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337

第五节 国有企业制度创新338

一、进一步明确产权关系与财产责任338

二、完善委托代理关系的操作原则343

三、健全提高经营者绩效的激励机制347

四、完善降低代理成本的约束机制350

五、由“数量扩张”转向利润最大化354

第一节 劳动就业制度的变迁356

一、传统劳动就业制度的形成与特征356

第七章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356

二、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360

三、劳动就业制度的创新目标364

第二节 规范职业介绍行为367

一、集中管理职业介绍活动369

二、制定职业介绍的收退费标准371

三、确保招聘信息真实有效372

四、完善职业介绍人员的行为准则375

五、维护求职者的合法权益377

第三节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378

一、传统体制下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378

二、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381

三、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对策385

第四节 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389

一、扩大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范围390

二、抓紧建立覆盖全国的失业保障体系391

三、确立多形式多类型的医疗保障制度394

四、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395

五、完善社会保障法规,促使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规范化396

第一节 宏观调控目标398

一、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宏观调控398

第八章 宏观调控398

二、宏观调控目标400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宏观调控方法405

一、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406

二、完善经济法规406

三、更好地发挥计划机制的长处407

四、变动经济参数408

五、加强道德规范建设409

六、健全监督体系409

七、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并直接参与某些经济活动410

八、积极开展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411

九、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411

十、综合运用示向性引导措施412

第三节 健全宏观调控的核心机制414

一、构建以市场运行为基础的计划机制414

二、构建以优化信贷结构为基础的金融机制417

三、构建以开源增收为基础的财政机制421

第四节 我国市场经济中的直接计划调节423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直接计划调节的适用范围423

二、保留少量直接计划调节有利于市场经济健康运行425

三、促使直接计划调节适应市场经济的主要对策427

第五节 我国宏观调控的回顾与展望432

一、由市场经济走向计划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432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调控435

三、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宏观调控440

主要参考文献447

后记459

一、广义竞争1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