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电路基础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王俊鹍主编;张洪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ISBN:9787115292605
- 出版时间:2013
- 标注页数:350页
- 文件大小:119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电路理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电路基础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1
1.1 电路与电路模型2
1.1.1 电路2
1.1.2 理想电路元件3
1.1.3 电路模型4
1.2 电路的主要物理量4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4
1.2.2 电压、电位、电动势及其参考方向5
1.2.3 电功率与电能8
1.3 电阻元件及欧姆定律9
1.3.1 电阻元件9
1.3.2 线性电阻元件与欧姆定律10
1.3.3 线性电阻元件的功率11
1.3.4 电气设备的额定值12
1.4 电压源与电流源12
1.4.1 理想电压源13
1.4.2 理想电流源13
1.5 基尔霍夫定律15
1.5.1 电路的几个常用名词15
1.5.2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15
1.5.3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17
1.6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21
本章小结23
习题24
第2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28
2.1 二端网络等效的概念29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30
2.2.1 电阻的串联30
2.2.2 电阻的并联31
2.2.3 电阻的混联33
2.3 电阻的星形连接和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37
2.4 两种电源模型及其等效变换39
2.4.1 实际电源的电压源模型39
2.4.2 实际电源的电流源模型40
2.4.3 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40
2.4.4 电源支路的串、并联42
2.5 支路电流法44
2.5.1 支路电流法45
2.5.2 支路电流法的计算步骤46
2.6 网孔分析法48
2.6.1 网孔方程48
2.6.2 网孔分析法的计算步骤49
2.6.3 含电流源支路时的求解方法50
2.7 节点分析法51
2.7.1 节点方程51
2.7.2 节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52
2.7.3 含电压源支路时的求解方法55
2.8 叠加定理57
2.8.1 叠加定理57
2.8.2 齐(次)性定理60
2.9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62
2.9.1 二端网络及其等效电路62
2.9.2 戴维南定理62
2.9.3 诺顿定理66
2.10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68
2.11 受控源70
2.12 含受控源的简单电路的分析计算73
2.12.1 含受控源不含独立源的二端网络的等效电阻73
2.12.2 含受控源与独立源的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73
2.12.3 受控源的等效变换74
2.12.4 含受控源的简单电路的计算75
本章小结77
习题80
第3章 正弦电流电路87
3.1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88
3.1.1 正弦交流电量的三要素89
3.1.2 相位差90
3.1.3 有效值92
3.2 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93
3.2.1 电容元件93
3.2.2 电感元件97
3.3 复数100
3.3.1 复数的表示形式100
3.3.2 复数的四则运算101
3.4 正弦交流电的相量表示法104
3.4.1 用相量表示正弦量104
3.4.2 用相量求正弦量的和与差106
3.5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和电容108
3.5.1 电阻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08
3.5.2 电感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10
3.5.3 电容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113
3.6 基尔霍夫定律的相量形式116
3.7 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及阻抗117
3.7.1 RLC串联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关系、阻抗117
3.7.2 电路的性质119
3.7.3 RLC串联电路的相量图119
3.8 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及导纳122
3.8.1 RLC并联电路的电压与电流关系、导纳122
3.8.2 电路的性质124
3.8.3 RLC并联电路的相量图124
3.9 负载及实际元件的电路模型127
3.9.1 负载的等效阻抗与等效导纳、阻抗和导纳的等效变换127
3.9.2 实际元件的电路模型128
3.10 阻抗的串联和并联130
3.11 正弦电流电路中的功率134
3.11.1 瞬时功率134
3.11.2 平均功率(有功功率)136
3.11.3 无功功率136
3.11.4 视在功率137
3.11.5 复功率137
3.12 功率因数的提高140
3.12.1 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140
3.12.2 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141
3.13 复杂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142
本章小结149
习题152
第4章 耦合电感与谐振电路157
4.1 耦合电感158
4.1.1 互感158
4.1.2 互感电压160
4.1.3 耦合电感线圈的电压、电流关系160
4.1.4 同名端及其测定161
4.2 含有耦合电感的正弦电流电路的分析163
4.2.1 互感电压的相量形式163
4.2.2 耦合电感的串联164
4.2.3 耦合电感的并联165
4.2.4 耦合电感的T形等效166
4.3 空心变压器168
4.4 串联谐振170
4.5 并联谐振175
本章小结178
习题179
第5章 三相电路182
5.1 三相电源和三相负载183
5.1.1 对称三相电源183
5.1.2 三相电源的连接185
5.1.3 三相负载的连接187
5.2 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192
5.2.1 负载星形接法的三相电路192
5.2.2 负载三角形接法的三相电路194
5.3 不对称三相电路的特点及分析196
5.4 三相电路的功率198
5.4.1 对称三相电路的瞬时功率198
5.4.2 三相电路的平均功率(有功功率)199
5.4.3 三相电路的无功功率200
5.4.4 三相电路的视在功率200
本章小结202
习题204
第6章 二端口网络206
6.1 二端口网络的概念207
6.2 二端口网络的导纳参数和阻抗参数208
6.2.1 导纳参数方程、导纳参数208
6.2.2 阻抗参数方程、阻抗参数211
6.3 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参数和混合参数214
6.3.1 传输参数方程、传输参数214
6.3.2 混合参数方程、混合参数216
6.4 互易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219
6.5 二端口网络的级联221
6.6 理想变压器223
6.6.1 理想变压器的性质及伏安关系(VCR)223
6.6.2 理想变压器的传输参数方程和受控源模型224
本章小结226
习题227
第7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229
7.1 非正弦周期电流230
7.2 周期函数分解为傅立叶级数231
7.2.1 周期函数的傅立叶级数231
7.2.2 波形对称性与傅立叶级数系数的关系233
7.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分析236
7.4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240
7.4.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240
7.4.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值242
7.4.3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平均功率242
本章小结244
习题246
第8章 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时域分析248
8.1 过渡过程的基本概念249
8.2 换路定律和初始值计算251
8.2.1 换路定律251
8.2.2 初始值的计算252
8.3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54
8.3.1 RC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54
8.3.2 RL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58
8.4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62
8.4.1 RC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62
8.4.2 RL电路的零状态响应265
8.5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270
8.5.1 全响应及其分解270
8.5.2 分析一阶电路全响应的三要素法273
8.6 阶跃函数和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279
8.6.1 阶跃函数279
8.6.2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281
8.7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283
8.7.1 RLC串联电路零输入响应的方程和特征根283
8.7.2 RLC串联电路零输入响应方程的解284
本章小结292
习题294
第9章 线性电路过渡过程的复频域分析299
9.1 拉普拉斯变换及其基本性质300
9.1.1 拉普拉斯变换300
9.1.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301
9.2 部分分式法进行拉普拉斯反变换304
9.2.1 单根的情况304
9.2.2 共轭复根的情况306
9.2.3 重根的情况307
9.3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309
9.3.1 用拉普拉斯变换求解线性电路的过渡过程309
9.3.2 电阻、电感、电容元件的复频域模型309
9.3.3 基尔霍夫定律的复频域形式311
9.3.4 欧姆定律的复频域形式312
9.3.5 线性电路的复频域分析312
本章小结318
习题319
第10章 电路基础实验指导321
10.1 实验须知322
10.1.1 实验课的目的322
10.1.2 实验课的要求322
10.1.3 实验课的进行322
10.1.4 实验报告的编写323
10.1.5 人身和设备安全323
10.2 实验一 基尔霍夫定律和叠加定理的验证323
10.2.1 实验目的323
10.2.2 实验原理323
10.2.3 实验设备324
10.2.4 实验内容和步骤324
10.2.5 实验注意事项325
10.2.6 预习与思考题325
10.2.7 实验报告要求325
10.3 实验二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325
10.3.1 实验目的325
10.3.2 实验原理325
10.3.3 实验设备327
10.3.4 实验内容和步骤327
10.3.5 实验注意事项328
10.3.6 预习与思考题328
10.3.7 实验报告要求328
10.4 实验三 交流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328
10.4.1 实验目的328
10.4.2 实验原理328
10.4.3 实验设备329
10.4.4 实验内容和步骤329
10.4.5 实验注意事项330
10.4.6 预习与思考题330
10.4.7 实验报告要求331
10.5 实验四 功率因数的提高331
10.5.1 实验目的331
10.5.2 实验原理331
10.5.3 实验设备332
10.5.4 实验内容和步骤332
10.5.5 实验注意事项333
10.5.6 预习与思考题333
10.5.7 实验报告要求333
10.6 实验五 互感的测量334
10.6.1 实验目的334
10.6.2 实验原理334
10.6.3 实验设备335
10.6.4 实验内容和步骤335
10.6.5 实验注意事项337
10.6.6 预习与思考题337
10.6.7 实验报告要求337
10.7 实验六 RLC串联谐振电路的研究337
10.7.1 实验目的337
10.7.2 实验原理338
10.7.3 实验设备339
10.7.4 实验内容和步骤339
10.7.5 实验注意事项340
10.7.6 预习与思考题340
10.7.7 实验报告要求341
10.8 实验七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341
10.8.1 实验目的341
10.8.2 实验原理341
10.8.3 实验设备341
10.8.4 实验内容和步骤342
10.8.5 实验注意事项343
10.8.6 预习与思考题343
10.8.7 实验报告要求343
10.9 实验八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的测量343
10.9.1 实验目的343
10.9.2 实验原理344
10.9.3 实验设备344
10.9.4 实验内容和步骤345
10.9.5 实验注意事项345
10.9.6 预习与思考题345
10.9.7 实验报告要求345
10.10 实验九 RC一阶电路暂态响应的研究346
10.10.1 实验目的346
10.10.2 实验原理346
10.10.3 实验设备348
10.10.4 实验内容和步骤348
10.10.5 实验注意事项349
10.10.6 预习与思考题349
10.10.7 实验报告要求349
参考书目350
热门推荐
- 2476938.html
- 494320.html
- 3183680.html
- 3369684.html
- 859384.html
- 728042.html
- 3055160.html
- 452723.html
- 578625.html
- 4327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70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9247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494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66945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6380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504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53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535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5666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434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