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
  • 张秀琴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01018720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385页
  •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理解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一&陈先达1

序二&[英]戴维·麦克莱伦9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1

第一节 由来:马克思、恩格斯论意识形态2

一、马克思论意识形态:以“1859年序言”为视角的一个分析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论意识形态: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17

三、恩格斯论意识形态:基于晚年历史唯物主义通信的考察21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三域——概念、理论与实践25

一、论区分“意识形态一般”与“意识形态具体”之必要性25

二、意识形态诸论:上层建筑说、虚假意识说、阶级意识说和文化载体说28

三、从理论到实践:作为实践理性的意识形态32

第二章 最初在欧洲的传播:第二国际理论家的阐释36

第一节 在德国:以梅林和考茨基等人为例37

一、梅林《论历史唯物主义》37

二、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46

第二节 在俄国:普列汉诺夫的贡献67

一、意识形态是社会关系的历史反映67

二、意识形态历史中的自然与地理环境因素72

三、社会心理是基础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间的中介环节75

第三节 在其他欧洲国家:以拉布里奥拉和拉法格为例80

一、意大利的拉布里奥拉:意识形态是复杂历史综合体的一部分80

二、法国的拉法格:意识形态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82

第三章 20世纪在苏联东欧的传播、理解及其意义89

第一节 列宁的思想贡献90

一、阶级意识说的强调:批判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90

二、上层建筑说的发展:凸显“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95

第二节 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阐释103

一、导论104

二、20世纪20—30年代苏联教科书体系之争及其最终成型110

三、20世纪中后期苏联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意识形态概念132

第三节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解141

一、南斯拉夫实践派的阐释:以弗兰尼茨基、彼得洛维奇和马尔科维奇为例142

二、波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阐释:以克拉科夫斯基和沙夫为例154

三、科西克的具体辩证法式阐释159

第四章 20世纪以来在欧美的传播与阐释166

第一节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之人本主义阐释167

一、西马早期创始人的理解:以卢卡奇、葛兰西、柯尔施为例167

二、人本主义学派的发展:以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思潮为例183

三、人本主义学派的繁荣:法兰克福学派的阐释212

第二节 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之科学主义阐释239

一、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阐释239

二、新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解250

第三节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诸思潮的理解:以英美学派为例254

一、理论资源的梳理:意识形态论的马克思主义谱系及其演化256

二、研究主题的转向:文化主题的凸显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流变267

三、分析范式的转换:总体——辩证法的弘扬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277

第五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284

第一节 1919—1949: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85

一、缘起:唯物史观的译介性传入285

二、理解:教科书式的书写方式290

三、发展:中国化路径的同步开启294

第二节 1949—1979: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新中国的传播与接受300

一、“领袖体”及其解读301

二、“教科书体”及其中国化306

三、“编译体”及其贡献314

第三节 1979年以来: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329

一、教科书体系的新探索329

二、编译体的新修订337

三、学界的理论贡献344

参考文献352

后记36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