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考古通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张之恒主编 著
- 出版社: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506522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584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603页
- 主题词:考古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考古通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考古学的基本涵义1
一、考古学的定义1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
三、考古学对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2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3
一、考古学文化的基本涵义3
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3
三、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4
第三节 考古时代的划分4
一、石器时代5
(一)旧石器时代5
(二)中石器时代5
(三)新石器时代6
(四)铜石并用时代6
二、青铜器时代7
三、早期铁器时代7
第四节 考古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8
一、考古调查中应注重的问题8
二、考古发掘中应注意的问题9
(一)考古调查中发现的遗址或墓葬9
(二)考古发掘中的地层研究9
三、遗址的发掘9
四、墓葬的发掘10
五、资料整理和报告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11
(一)资料的整理11
(二)报告或简报的编写12
第五节 考古学的分支12
一、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12
二、田野考古学13
三、几种特殊门类的考古学分支13
第六节 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14
一、与第四纪地质学的关系15
二、与考古动物学的关系15
三、与考古植物学的关系16
四、与体质人类学的关系16
五、与民族学的关系17
第七节 文化年代的确定17
一、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17
二、利用自然科学测定绝对年代18
(一)放射性碳素断代18
(二)古地磁断代19
(三)热释光断代19
(四)树木年轮断代20
(五)铀系法断代20
第八节 自然环境对古文化的影响21
一、自然环境对古文化面貌的影响21
二、自然环境对古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21
第二章 中国考古学简史24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金石学24
一、金石学的萌芽期24
二、金石学的形成期25
三、金石学的兴盛期26
第二节 近代考古学的传入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27
一、19世纪欧洲近代考古学的主要成就27
(一)“三期论”的确立和“类型学”的开端27
(二)旧石器的发现和史前考古时代的分期28
二、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和中国考古学的萌芽28
第三节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30
一、1937年以前的中国考古学30
(一)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中心的旧石器的调查和发掘30
(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调查和发掘31
(三)商周至唐宋遗址的调查和发掘32
二、1937—1949年的中国考古学32
第四节 中国考古学的进一步发展33
一、考古队伍的壮大和发掘水平的提高33
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34
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34
四、商周考古学的发展36
五、秦汉至元明考古学的发展37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40
第一节 人类的产生40
一、人类产生前生物的演化40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古猿演化为人的证据42
(一)唯物主义、科学和宗教围绕人类起源问题的斗争42
(二)进化论的产生和发展43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证据43
三、古猿演化为人类的过程44
四、关于人类起源的几个问题45
(一)人和猿的界限45
(二)关于劳动的涵义46
(三)从猿到人的过渡46
第二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概述47
一、旧石器时代的生态环境47
二、化石的分类、形成和埋藏51
(一)化石的分类51
(二)化石的形成51
(三)古脊椎动物的埋藏51
(四)动物化石的寻找52
三、旧石器的制作、类型和特征52
(一)石器的原料52
(二)旧石器的类型53
(三)剥制石片和修理石器的方法53
(四)自然力破碎的石块和石器的区别55
四、中国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56
第三节 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57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述57
(一)直立人的体质特征57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概况58
二、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58
(一)元谋猿人及其文化58
(二)西侯度文化60
(三)小长梁和东谷坨文化遗存61
三、蓝田猿人及其文化62
(一)地层堆积和当时的自然环境62
(二)蓝田猿人的体质特征62
(三)文化遗物63
四、北京猿人及其文化64
(一)地层堆积和年代64
(二)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65
(三)文化遗物67
第四节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68
一、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69
(一)早期智人的体质特征69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概述69
二、大荔人及其文化71
三、许家窑人及其文化72
四、丁村人及其文化74
(一)地层堆积和时代74
(二)丁村人的体质特征74
(三)文化遗物75
(四)生态环境76
(五)丁村人的生产和生活76
五、长阳人76
六、马坝人与桐梓人77
第五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78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概述78
(一)晚期智人的体质形态和人种的形成78
(二)旧石器晚期文化概貌78
二、峙峪文化81
三、下川文化82
四、山顶人及其文化83
(一)遗址的堆积和年代83
(二)体质特征84
(三)文化遗物85
(四)山顶洞人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86
五、中国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86
六、中国西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87
七、青藏高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87
第六节 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和人类化石综述及其有关问题的讨论88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化石和文化88
(一)郧县发现的直立人化石88
(二)沅江和澧水流域的数十处石器地点89
(三)巫山龙骨坡发现的人类化石、石器及其时代的争议89
(四)学术界对龙骨坡人类化石的评论90
(五)安徽省繁昌县人字洞出土的石、骨器及其争议90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人类化石和文化94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和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98
(一)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特征99
(二)晚期智人的体质特征和社会形态103
第四章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概述106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106
一、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几种形式106
二、传统的观点在断代上所造成的错误107
三、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分107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分期108
一、早期阶段108
二、中期阶段109
三、晚期阶段109
第三节 生态环境与史前考古110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诸文化因素的关系112
一、农牧业产生的条件112
二、农业的产生和磨制石器的使用112
三、农业和制陶业的关系113
第五节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114
一、黄河流域114
二、长江流域115
三、华南地区117
四、北方地区118
第五章 中国各地区主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21
第一节 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21
一、渭水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121
(一)老官台文化122
(二)仰韶文化123
(三)庙底沟二期文化133
(四)客省庄二期文化、三里桥二期文化及陶寺类型136
二、豫中及其周围地区143
(一)裴李岗文化143
(二)大河村文化144
(三)秦王寨类型145
(四)王湾类型148
三、豫北、冀南和冀中地区149
(一)南庄头类型149
(二)磁山文化150
(三)后岗一期文化152
(四)大司空一期文化155
(五)后岗二期文化157
四、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社会经济形态158
第二节 黄河上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62
一、马家窑文化163
(一)石岭下类型163
(二)马家窑类型164
(三)半山类型166
(四)马厂类型167
二、齐家文化169
第三节 黄河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74
一、后李文化174
二、北辛文化175
三、大汶口文化177
(一)早期阶段178
(二)中期阶段179
(三)晚期阶段181
四、龙山文化184
(一)龙山文化的分布、文化特征和类型的划分185
(二)龙山文化的分期和社会性质186
第四节 长江上、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
一、仙人洞和玉蟾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3
(一)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存193
(二)玉蟾岩文化遗存193
二、彭头山文化194
三、皂市下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196
(一)皂市下层文化196
(二)城背溪文化197
四、大溪文化199
五、屈家岭文化201
(一)文化特征和分期201
(二)城址205
(三)年代和社会经济210
六、石家河文化、青龙泉三期文化和桂花树三期文化210
(一)石家河文化210
(二)青龙泉三期文化210
(三)桂花树三期文化212
七、长江上游的宝墩文化213
(一)宝墩文化城址及其出土物213
(二)宝墩文化特征217
第五节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17
一、薛家岗文化217
二、北阴阳营文化219
(一)第一期(北阴阳营期)219
(二)第二期(昝庙一期)219
(三)第三期(昝庙二期)220
三、马家浜文化220
(一)社会经济221
(二)分期和年代222
(三)马家浜文化类型的划分及其与周围诸文化的关系224
四、崧泽文化225
(一)早期225
(二)中期225
(三)晚期226
五、良渚文化227
(一)文化特征227
(二)分期和年代228
(三)聚落群和古城址231
(四)文字符号239
六、宁(波)绍(兴)地区的河姆渡文化240
(一)早期阶段240
(二)晚期阶段244
第六节 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45
一、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245
二、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252
(一)石峡文化252
(二)大龙潭文化253
(三)昙石山文化254
第七节 辽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256
一、新乐文化256
二、兴隆洼文化257
三、红山文化258
四、富河文化261
第六章 夏商周考古270
第一节 概论270
一、夏商周考古的特点270
(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270
(二)社会大变革时期270
(三)城市等大型建筑兴起270
(四)辉煌灿烂的青铜时代270
二、夏商周考古的分期272
(一)初期奴隶社会272
(二)中期奴隶社会前段272
(三)中期奴隶社会后段272
(四)晚期奴隶社会前段272
(五)晚期奴隶社会后段272
第二节 夏代文化272
一、夏代文化的探索272
二、二里头文化273
(一)二里头文化的发现和分布273
(二)二里头文化的文化内涵274
三、二里头文化与夏代文化关系的探讨278
第三节 商代文化279
一、商代文化的年代与分期279
(一)早商文化(二里岗期文化)280
(二)晚商文化(小屯文化)281
二、商代城址281
(一)偃师商城281
(二)郑州商城与小双桥遗址283
(三)黄陂盘龙城285
(四)殷墟287
三、商代墓葬289
(一)商代墓葬的分期与分布289
(二)商代墓葬的类型289
(三)商代的人殉与人牲292
四、商代青铜器294
(一)商代青铜器的铸造294
(二)商代青铜器的分类294
(三)商代青铜器的分期及其特征295
五、商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艺术296
(一)商代的社会经济296
(二)商代的文化艺术298
第四节 西周文化299
一、先周文化的探索299
二、西周文化的年代与分期300
(一)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0世纪中叶300
(二)西周中期:约当公元前10世纪中叶至公元前9世纪中叶301
(三)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约当公元前9世纪中叶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302
三、两周青铜器断代303
四、西周都城遗址304
(一)周原遗址304
(二)丰镐遗址306
五、西周墓葬307
(一)西周墓葬的特征307
(二)列鼎制度307
(三)重要墓葬308
六、西周的社会经济311
(一)农业311
(二)手工业311
第五节 春秋文化312
一、春秋文化的年代与分期312
二、春秋时期的社会经济314
(一)铁器的发明及其意义314
(二)矿冶遗址和铸铜工艺315
(三)金属铸币的产生316
三、春秋都城遗址317
(一)洛阳东周城317
(二)侯马晋国故城和盟誓遗址317
(三)曲阜鲁故城319
四、春秋墓葬320
(一)虢国墓地321
(二)秦公陵区322
(三)莒国春秋墓322
(四)淅川下寺楚墓群323
第六节 夏商周时期边远地区的青铜文化324
一、北方草原地区的青铜文化324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325
(二)西团山文化325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325
二、西北地区的青铜文化325
(一)辛店文化325
(二)西北地区其他青铜文化326
三、西南地区的巴蜀文化326
(一)三星堆遗址326
(二)金沙遗址328
四、南方与东南地区的青铜文化328
(一)吴城文化328
(二)湖熟文化329
第七章 战国秦汉考古333
第一节 战国秦汉时期的特点333
第二节 手工业和农业生产334
一、手工业生产334
(一)冶铁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的普及335
(二)青铜冶炼和铜器铸造338
(三)陶器和漆器制造348
(四)纺织和造纸354
二、战国秦汉时期的农业358
(一)战国铁农具358
(二)汉代铁农具、牛耕与水利工程360
第三节 都城和重要的建筑遗址365
一、战国都城365
(一)齐国都城临淄365
(二)战国都城的一般特点366
二、秦咸阳宫和阿房宫366
(一)咸阳宫366
(二)阿房宫368
三、秦汉长城368
四、西汉都城长安369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369
(二)城内建筑布局370
(三)城外设施371
五、东汉都城洛阳373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373
(二)城内建筑布局374
(三)城外设施374
第四节 埋葬制度374
一、战国墓葬374
(一)战国封君和贵族大墓375
(二)战国中小型墓的分区379
二、秦始皇陵和兵马俑坑382
(一)秦始皇陵382
(二)兵马俑坑384
三、汉代墓葬386
(一)汉代帝陵386
(二)两汉诸侯王和列侯大墓389
(三)汉代中小型墓葬的类型395
(四)汉代墓地布置及丧葬习俗404
第五节 货币和度量衡407
一、货币407
(一)战国货币407
(二)秦代至汉初的半两钱413
(三)汉代五铢钱413
(四)新莽货币414
(五)汉代金币415
二、度量衡416
(一)秦国的度量衡416
(二)“钧益”砝码和楚国的衡制417
(三)田氏三量与齐国量制418
(四)王莽新嘉量与汉代量制418
第八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420
第一节 概述420
第二节 城址421
一、邺城考古421
二、曹魏、西晋和北魏洛阳城427
三、北魏平城434
四、六朝都城建业和建康436
五、其他城市的考古440
第三节 墓葬449
一、帝王陵墓449
(一)三国帝王陵墓449
(二)西晋帝王陵墓451
(三)北朝帝王陵墓452
(四)东晋、南朝帝王陵墓458
二、中原地区墓葬465
三、北方地区墓葬471
四、东北地区墓葬474
五、新疆地区墓葬477
六、南方地区墓葬479
(一)世家大族墓479
(二)一般墓葬481
第四节 遗物488
一、瓷器488
(一)越窑489
(二)丰城窑492
(三)湘阴窑493
(四)德清窑493
(五)北方瓷器494
二、墓志和地券496
(一)墓志496
(二)地券499
三、铜器500
(一)概况500
(二)铜镜501
(三)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503
四、钱币503
五、金银器506
六、玻璃器510
第五节 佛教遗存511
一、早期佛教遗物511
二、石窟寺513
(一)石窟寺的分类514
(二)石窟寺的分区514
三、寺院遗迹和单体佛教造像515
第九章 隋唐五代考古519
第一节 城址520
一、隋唐都城520
(一)长安城520
(二)洛阳城523
(三)扬州城526
第二节 隋唐陵墓528
一、帝陵528
(一)隋代帝陵528
(二)唐代帝陵529
(三)唐陵陪葬墓531
(四)五代十国帝陵532
二、隋唐墓葬533
(一)北方地区墓葬533
(二)南方地区的唐墓535
第三节 隋唐五代陶瓷536
一、隋代陶瓷537
二、唐、五代陶瓷538
(一)越窑538
(二)邢窑539
(三)长沙窑539
(四)黄釉、黑釉、花釉瓷和绞胎瓷540
(五)唐三彩和唐青花540
(六)唐五代陶瓷的造型和装饰541
第四节 其他手工制品542
一、金银器543
二、铜镜543
三、织物545
第十章 宋元明考古547
第一节 城址547
一、北宋东京城548
二、南宋临安城549
三、辽上京城550
四、金代城址551
(一)金上京城城址552
(二)金中都城552
五、元代城址553
(一)元上都553
(二)元大都553
六、明代城址555
(一)明南京城555
(二)明北京城556
第二节 陵墓558
一、帝陵558
(一)北宋帝陵558
(二)南宋帝陵560
(三)辽代帝陵561
(四)西夏王陵562
(五)金代帝陵563
(六)元代帝陵563
(七)明代帝陵564
二、宋代墓葬的类型566
(一)北方地区墓葬567
(二)南方地区墓葬568
三、辽金墓葬的类型570
四、元明墓葬571
第三节 宋元明时期的陶瓷572
一、宋代陶瓷572
(一)宋代的五大名窑572
(二)龙泉窑青瓷和景德镇青白瓷575
(三)耀州窑系和磁州窑系576
(四)别具一格的黑釉瓷器577
(五)宋代瓷器的造型与纹饰578
二、辽金瓷器580
(一)辽瓷的造型和装饰580
(二)金代的陶瓷580
三、元代瓷器581
(一)元代景德镇制瓷业的新成就581
(二)元代瓷器的造型与装饰582
热门推荐
- 433204.html
- 980824.html
- 2713820.html
- 600570.html
- 1704611.html
- 2408084.html
- 494586.html
- 2179945.html
- 2380112.html
- 344790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135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697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239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923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803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16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9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2082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288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37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