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
  • 崔联会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7505845764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67页
  • 文件大小:15MB
  • 文件页数:390页
  • 主题词:财政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财政制度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一章 财政制度及其构成研究17

第一节 财政制度及其要素17

一、制度及其要素17

(一)制度的特征17

(二)制度的要素19

二、财政制度及其要素24

(一)财政制度的涵义24

(二)财政制度的要素24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构成27

一、财政组织制度28

(一)财政组织制度的概念28

(二)财政组织制度的要素28

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29

(一)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概念29

(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要素29

三、财政收支制度30

(一)财政收支制度的概念30

(二)财政收支制度的要素30

(二)公债制度的要素31

四、公债制度31

(一)公债制度的概念31

五、财政调控制度32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概念32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要素33

第三节 财政制度安排的原则33

一、社会性原则34

(一)社会性原则的内涵34

(二)社会性原则是政治领域的一般行为准则35

(三)财政制度安排必须遵循社会性原则36

(一)公平的涵义37

二、公平性原则37

(二)财政与公平38

(三)财政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公平性原则39

三、绩效性原则39

(一)制度绩效的涵义39

(二)绩效性原则的内容40

(三)财政制度安排的绩效性原则42

四、绩效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的关系42

(一)社会性原则是实现公平性原则和绩效性原则的前提42

第四节 财政制度的职能43

(二)公平性原则是财政制度安排的基础43

(三)绩效性原则是财政制度安排的目标43

一、财政制度的稳定协调职能44

(一)化解冲突44

(二)保证社会公平45

(三)财政制度稳定协调职能的其他内涵46

二、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47

(一)政治领域中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47

(二)经济领域中财政制度的规范职能47

(一)效应功能区的概念48

(三)财政制度规范职能的其他方面48

三、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48

(二)财政制度的效应功能区49

本章小结51

第二章 财政制度演进与变迁研究53

第一节 财政制度变迁的一般分析53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53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56

第二节 财政制度变迁的原因分析58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59

一、财政制度变迁的动力59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直接动力60

二、财政制度变迁的条件60

三、财政制度变迁的成本—收益分析65

(一)财政制度变迁需求、供给的特殊性66

(二)主导行为集团的成本—收益分析67

(三)财政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收益分析68

第三节 中国财政制度的继承与创新69

一、中国财政制度的继承70

(一)对经济制度的路径依赖70

(二)对政治制度的路径依赖71

(三)对其他因素的路径依赖75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创新76

(一)中国财政制度的借鉴76

(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创新77

本章小结85

第三章 财政组织制度研究86

第一节 中国财政组织制度的演进8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87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87

(二)计划经济时期财政组织制度的绩效评价89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90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组织制度90

(二)经济转型时期财政组织制度的绩效评价91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组织制度比较92

一、英国、美国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93

(一)英国的财政机构设置及特点93

(二)美国的财政机构设置及特点95

二、日本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97

三、俄罗斯的财政组织制度及特点98

四、外国财政组织制度的基本特点100

(一)精简效能的原则101

一、财政组织制度建设的原则10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组织制度建设101

(二)完整统一的原则102

(三)权责相称的原则103

(四)依法设置的原则103

(五)适应发展的原则104

二、财政组织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04

(一)财政机构设置基本框架105

(二)建立新的财政机构框架必须明确的几个问题107

本章小结109

一、财政预算制度的内涵111

第四章 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研究111

第一节 财政预算制度111

二、财政预算制度的主要内容113

(一)财政预算体系的组成113

(二)财政预算的原则113

(三)财政预算的编制115

(四)财政预算的执行、调整和决算117

三、中国财政预算制度的演进118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118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预算制度120

(一)美国的财政预算制度122

四、典型国家的财政预算制度比较122

(二)日本的财政预算制度125

(三)俄罗斯的财政预算制度128

(四)外国财政预算制度的基本特点130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预算制度建设132

(一)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合理界定预算资金的范围132

(二)完善财政预算程序,规范财政预算管理133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完善国家《预算法》134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35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涵135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135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功能138

二、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进139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139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141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管理体制比较146

(一)美国的财政管理体制146

(二)日本的财政管理体制148

(三)俄罗斯的财政管理体制149

(四)外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特点151

(一)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基本原则15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管理体制建设153

(二)财政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154

本章小结157

第五章 财政收支制度研究159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制度159

一、财政支出制度的内涵159

(一)财政支出159

(二)财政支出制度的内涵160

二、中国财政支出制度的演进161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161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163

(一)美国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167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支出制度比较167

(二)日本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169

(三)俄罗斯的财政支出制度及特点172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支出制度建设175

(一)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的原则175

(二)财政支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176

第二节 财政收入制度181

一、财政收入制度的内涵181

(一)财政收入181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收入制度183

(二)财政收入制度183

二、中国财政收入制度的演进183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收入制度185

三、典型国家的财政收入制度比较192

(一)美国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192

(二)日本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194

(三)俄罗斯的财政收入制度及特点196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收入制度建设200

(一)财政收入制度建设的原则200

(二)财政收入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202

本章小结205

第六章 公债制度研究207

第一节 中国公债制度的演进208

一、国家公债的内涵208

二、建国前的公债制度回顾208

(一)清朝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208

(二)“民国”政府时期的公债制度210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债制度211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公债制度211

(二)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债制度212

四、经济转型时期的公债制度213

第二节 典型国家的公债制度比较216

一、美国的公债制度217

(一)公债的发行原则与公债种类217

(二)公债的规模与结构219

(三)公债流通市场220

(四)债务控制220

二、日本的公债制度221

(一)公债的发行原则与公债种类221

(二)国债制度222

(三)地方债制度225

三、俄罗斯的公债制度227

(一)国家内债制度228

(二)国家外债制度229

(三)国家债务管理制度23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债制度建设232

一、公债制度建设的原则232

(一)调节经济发展的原则232

(二)适度负担的原则233

(三)绩效性原则233

二、国家公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234

(一)合理确定公债的发行规模,优化公债结构234

(三)建立公债减债制度235

(二)健全公债流通制度235

(四)完善外债管理制度236

(五)加强债务风险监控和评价236

第四节 地方公债制度研究238

一、地方公债发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238

(一)筹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38

(二)缓解国债的供求矛盾239

(三)正确处理国债与地方公债的关系239

(四)规范地方政府的债务行为239

(一)地方公债的立法240

二、地方公债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240

(二)地方公债的发行及流通241

(三)地方公债的减债制度241

(四)地方公债的风险监控和评价241

本章小结242

第七章 财政调控制度研究244

第一节 财政调控制度概述244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内涵244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涵义244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特征246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功能247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类型248

(一)扩张、紧缩和均衡的财政调控制度249

(二)自动稳定和相机抉择的财政调控制度249

(三)宏观和微观财政调控制度250

(四)分配性和调节性财政调控制度250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构成251

(一)财政调控制度的目标251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主体252

(三)财政调控制度的政策工具253

四、财政调控制度的传导256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258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及特点258

第二节 中国财政调控制度的演进258

(二)计划经济时期财政调控制度的绩效评价259

二、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260

(一)经济转型时期的财政调控制度及特点260

(二)经济转型时期财政调控制度的绩效评价261

一、美国的财政调控制度263

(一)美国的经济模式263

第三节 典型国家的财政调控制度比较263

(二)美国的财政调控制度264

二、日本的财政调控制度265

(一)日本的经济模式265

(二)日本的财政调控制度267

三、俄罗斯的财政调控制度269

(一)俄罗斯的经济模式269

(二)俄罗斯的财政调控制度270

第四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调控制度建设271

一、财政调控制度建设的原则271

(二)财政调控制度的目标必须与国家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272

(三)财政调控制度目标的确定必须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家的财政状况272

(一)财政调控制度建设必须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职能相一致272

二、财政调控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274

(一)合理确定财政调控制度目标274

(二)进一步完善财政调控制度手段276

(三)做好财政调控制度与货币调控制度的协调配合278

本章小结281

第八章 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机制研究283

第一节 财政协调概论283

一、协调的概念283

(一)中国古代的协调思想284

(二)系统协调机制285

二、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思想287

(一)财政制度系统及其环境287

(二)财政制度的公共性289

(三)财政制度安排的协调机制289

三、财政制度安排协调机制的层次290

第二节 财政制度的内部协调机制290

一、独立状态下财政制度各子系统的最优目标291

二、财政制度内部协调目标——财政制度整体效率最大化293

(一)国家制度的目标295

一、财政制度的目标函数295

第三节 财政制度与经济的协调机制295

(二)财政制度的目标函数297

二、经济系统的目标函数300

三、财政制度与经济系统的目标协调302

(一)效率与公平302

(二)最优与次优303

第四节 财政制度与社会的协调机制306

一、社会福利函数307

二、社会福利最大化309

(一)约束条件309

(二)最大化的实现311

三、财政制度与社会协调的过程312

本章小结313

第九章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研究315

第一节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315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内涵315

(一)制度目标评价316

(二)制度方案评价316

(三)制度运行评价317

(四)制度效果评价317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以不同阶段的发展要求为出发点318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以社会整体福利的提高为归宿点318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导思想318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应该贯穿于财政制度绩效发挥的全过程319

(四)综合考察财政制度绩效的辐射效应319

(五)对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方法实行集成性管理320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方法320

(一)因素分析法321

(二)比较分析法321

(三)实证分析法321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322

(一)统计指标是财政制度脉搏跳动正常与否的测度322

第二节 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322

(二)统计指标构成了全面度量财政制度运行态势的神经网络323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323

(一)可度量性原则323

(二)可控制性原则324

(三)全面性原则324

(四)最小性原则325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分类325

(一)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内容分类325

(二)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阶段性分类327

(三)财政制度的经济、社会关联性指标分类328

(四)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作用时效分类329

(一)财政制度自身运行的绩效评价指标330

四、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330

(二)财政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绩效评价指标332

(三)财政制度拉动经济增长的绩效评价指标332

五、财政制度绩效评价指标的运用333

(一)指标的有效性333

(二)指标的可靠性333

(三)指标的短视性334

一、财政制度绩效实证分析335

(一)财政制度自身运行的绩效评价335

第三节 中国财政制度绩效评价实证分析335

(二)财政制度促进社会发展的绩效评价341

(三)财政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绩效评价344

二、财政制度绩效的综合测度348

(一)计划经济时期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348

(二)改革开放初期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349

(三)1994年以来财政制度的绩效评价351

三、财政制度绩效评价的社会性问题352

本章小结354

参考文献355

后记36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