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
  • 李庆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ISBN:7810800760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08页
  • 文件大小:23MB
  • 文件页数:64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日本汉学史 第1部 起源和确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明治维新前后的日本社会状况——社会思潮和学派(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一)1

第一节 19世纪中叶的国际环境和日本社会1

第二节 日本的“儒学派”4

第三节 日本的“国学派”6

第四节 日本的“洋学派”7

第二章 19世纪前叶的国际汉学(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二)33

第一节 19世纪以前西方对中国的研究概况33

第二节 19世纪以前西方有关对中国认识的争论40

第三章 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的交流(日本汉学的起源之三)50

第一节 明治维新后的中日关系51

第二节 明治维新后中日之间的交流54

第三节 19世纪中叶中国学术研究的新动向58

第四章 明治初期日本学制的变革65

第一节 日本原来的学制概述65

第二节 日本的教育变革和“大学纷争”67

第三节 “教育敕语”和古典讲习科的成立70

第五章 明治初期日本的中国研究概况79

第一节 私塾和汉诗文团体79

第二节 主要的研究著作88

第六章 明治维新后有关汉学的争论97

第一节 汉学当不当废?97

第二节 日本国学和汉学的论争102

第三节 有关汉字的争论106

第一编结束语113

第一章 19世纪末的国际形势和日本社会环境114

第一节 国际环境和日本的政治与经济114

第二节 日本国内的思想文化——“民权”和“脱亚入欧”118

第二章 19世纪末的国际汉学138

第一节 各国的汉学概况138

第二节 国际汉学的主要研究内容153

第三章 19世纪末的日本和中国163

第一节 对中国的窥窬——以荒尾精为中心163

第二节 中日间的文化交往169

第四章 19世纪后期的日本中国研究概况190

第一节 杂志和团体190

第二节 汉文作品及汉学著述196

第五章 日本近代汉学的萌生215

第一节 全国性教育体制的整备215

第二节 社会性汉学社团的出现217

第三节 新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形成220

第四节 代表性汉学著作的问世225

第六章 汉学代表性人物概述233

第一节 文坛的耆旧——传统派(副岛种臣、小野湖山、南摩纲纪、川田瓮江、龟田省轩、依田学海、宫岛诚一郎等)234

第二节 面向世界的传统改革派(重野安绎、星野恒、管政友、信夫粲、中村正直、冈千仞、竹添井井、根本通明、三岛毅、内藤正直等)244

第三节 新学风的开创者(那珂通世、三宅米吉、坪井九马三、末松谦崎等)265

第四节 东京大学的汉学研究者——“东西两腐儒”(岛田重礼、井上哲次郎)281

第七章 关于汉学的论争292

第二编结束语304

第一章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和日本国内形势305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306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日本国内形势307

第二章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317

第一节 世纪之交的中日关系317

第二节 民间和文人的交往328

第一节 1895—1918年间国际汉学概况(学者和机构)341

第三章 1895—1918年间的国际汉学341

第二节 国际汉学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著作356

第三节 西方的中国观365

第四节 日本汉学界与西方的联系370

第五节 世纪之交中国历史文物的新发现379

第四章 1895—1918年间的日本汉学概况389

第一节 学会和团体389

第二节 学校体制的整治392

第三节 文库和图书馆、汉学杂志和刊物400

第四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一、史学)406

第五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二、思想、哲学和宗教)416

第六节 各个领域的研究和著述状况(三、文学和其他)424

第五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一)(史学:林泰辅、市村瓒次郎、泷川资言等)430

第一节 林泰辅431

第二节 市村瓒次郎和泷川资言442

第六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二)(哲学与文学:古城贞吉、三宅雪岭等)451

第一节 古城贞吉451

第二节 内田周平、三宅雪岭458

第三节 远藤隆吉、蟹江义丸464

第四节 山路爱山477

第七章 东京帝国大学的重镇——白鸟库吉、服部宇之吉487

第一节 白鸟库吉487

第二节 服部宇之吉506

第八章 京都学派的开创者——狩野直喜、内藤湖南516

第一节 狩野直喜516

第二节 内藤湖南530

第九章 1895—1918年间日本汉学的代表人物(三)555

(在社会上活跃的汉学研究者)555

第一节 传统汉学的后继者(近藤元粹、安井小太郎、西村时彦等)555

第二节 文学研究的先驱(森槐南、儿岛献吉郎、笹川种郎〈临风〉)563

第三节 日本汉文学研究的代表人物(牧野谦次郎、冈田正之)572

第四节 书画艺术领域的开拓者(长尾雨山、冈仓天心等)577

第五节 佛教研究的重要人物(小栗栖香顶、南条文雄、大谷光瑞等)582

第十章 主要论争和有关的看法591

第一节 关于汉字改革591

第二节 尧舜抹杀论594

第三节 关于《支那论》的论争601

第三编结束语606

第一部后记607

第一编 激荡风云的洗礼——日本汉学的起源(1867—1881

第二编 东西文化交汇的产物——日本汉学的萌生(1882—1894

第三编 在走向帝国主义的道路上——日本汉学的确立(1895—191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