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全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沈云锁主编;《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全书》编委会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 ISBN:7801270819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1244页
- 文件大小:96MB
- 文件页数:1280页
- 主题词:领导人员 思想政治教育
PDF下载
下载说明
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全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目录1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 江泽民4
第一篇哲 学 篇5
导论5
导读5
第一章哲学总论5
第一节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5
大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胡锦涛6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7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党性7
7.总结经验,开创利用外资工作的新局面 江泽民(1019
第一节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探索11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11
讲学习 讲政治讲正气 人民日报评论员11
第二章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11
第二节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16
·人类在实践中探索世界本质的历史回顾·16
思想的最大成果16
近代唯物主义的成就与缺陷·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16
·世界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19
的存在形式19
第三章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19
第一节意识的起源和本质19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是22
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22
第二节意识的结构和作用22
第一节唯物辨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23
·意识的结构·意识的作用23
第四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23
第二节世界的普遍联系24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25
第三节世界的永恒发展25
第五章世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27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27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33
第二节质量互变规律33
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3
第三节否定之否定规律37
·质、量、度·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37
复杂性37
·辩证的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41
第四节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41
·本质和现象·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44
能性和现实44
第六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44
第一节两条认识论路线的对立44
第二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45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49
第三节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49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的不断52
反复和无限发展52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52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辩证思维的一般方法55
第五节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55
第一节社会历史前提与社会结构62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辩证性·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62
第七章历史唯物论62
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72
·人类社会的自然前提·社会历史的起点和基础·社会物质经济72
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72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77
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77
第三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77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上的82
作用82
条四节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人的自觉能动性82
·推动历史前进的合力·历史主体的自觉选择85
第八章毛泽东思想体系85
第一节概述85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86
第九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概述87
第一节科学含义及依据87
·科学含义·理论依据·实践依据89
第二节形成及发展89
·孕育与雏形·提出和确立·丰富和发展91
第三节基本内容91
第四节邓小平同志的杰出贡献92
第五节伟大意义94
第十章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96
第一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96
第二节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98
第十一章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99
第一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99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99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100
第四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1
第十二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02
·主要内容·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02
第一节社会主义的本质103
第二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04
第三节生产力标准是判断各方面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105
第十三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106
第一节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的动力106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109
由之路·我国的改革是全方位的改革109
第二节改革我国的经济体制109
第三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114
本内涵·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114
第四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8
·社会主义必须扩大和发展民主·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发118
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118
第一节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12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根本任务121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的对外开放121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124
第二节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实践及其主要作用124
第三节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28
第十五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131
第一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31
第二节正确地发挥四项基本原则的政治保证作用134
第十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136
第一节实现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目标136
·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形成和基本内容·努力实现九十年代的奋斗目标138
第二节抓住时机加速发展138
第三节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42
第十七章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144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144
第二节加强党的自身建设145
第三节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47
第十八章一国两制统一祖国148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内容148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49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150
第二篇经 济 篇157
导论157
导读157
第一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过程157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形成15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158
第二节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158
第二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实质159
第一节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起点159
·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简单商品经162
济的基本矛盾·价值规律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62
第二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162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166
第三节资本和剩余价值166
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184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184
体形式184
·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184
本的本质及构成·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184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186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积累186
·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发展186
·资本积累的实质·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192
与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192
第三节资本主义再生产192
·个别资本的再生产·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199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99
第五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经济危机202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经济202
在危机的困扰中运行202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的现状及主要形式203
第一节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广泛影响204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概况·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对现代资本主207
义社会的广泛影响207
第二节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207
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发展和新形式222
第三节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制度的新形式222
·垄断是现代资本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战后私人垄断资本的222
新变化和新特点·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战后222
除无产阶级贫困化231
第四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的两种趋势231
·“资本民主化”是加强垄断统治的一种巧妙方式··“管理民231
短和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提高同时并存·“福利制度”并没有消231
主化”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一种“文明”方法·工人劳动日的缩231
·经济迅速发展的趋势·经济运行中的停滞趋势·经济迅速发展234
与停滞两种趋势的并存234
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和历史命运234
第一节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多种危机交织并存234
第二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35
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43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腐朽寄生性的新表现·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243
第三节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长期性和曲折性243
·从垄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245
期性和曲折性245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确立245
第七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247
第一节经济体制改革概述248
第二节经济体制改革回顾249
第三节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251
第四节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253
第一节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254
第八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54
第二节计划和市场255
第三节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256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257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258
第六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259
第七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途径259
第九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60
第一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26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进入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建立265
现代企业制度是解决企业改革中深层次矛盾的有效途径·建立现265
代企业制度是十多年来我国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265
第二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265
·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68
第三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268
第一节公司制和公司法273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大意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处理好几273
个关系·国有企业实施公司制改造需注意的问题273
第十章公司制273
·公司制和公司法·公司法总则275
第二节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275
·有限责任公司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的组织机构·国有独资公司278
第三节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278
·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282
第四节公司股份、债券和财务282
第五节公司的变更、终止、清算和法律责任285
司·公司债券·公司财务、会计285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发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转让·上市公285
·公司合并、分立·公司破产、解散和清算·法律责任288
第十一章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288
第一节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的价格机制288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我国价格体制的沿革·现行价格体制293
存在的问题·深化价格改革的方向与任务293
第二节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必要性293
·市场体系的含义·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意义·我国市场体系297
建设的成就与问题297
第三节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任务和重点297
第一节转变政府职能303
·完善的市场体系应具备的特征、规则和秩序·培育和发展市场303
第十二章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303
体系的任务·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点303
第二节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304
第十三章计划体制改革305
第一节概述305
·计划体制沿革·计划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计划体制改307
革的指导思想307
第二节计划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307
第一节概述313
主的计划体系·改进计划方法313
第十四章投资体制改革313
·转变计划管理职能·改革计划管理方式·建立以中长期计划为313
·十六年改革评价·实现投资体制改革必须更新观念317
第二节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及近期改革的重点317
·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投资体制近期改革的重点323
第十五章税制改革323
第一节税制改革概述323
·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325
·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325
第二节流转税制的改革325
第三节所得税制的改革330
流转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330
·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333
第四节其他税种的改革333
·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土地使用税·其他税336
种的改革或调整·原税制完全保留的税种336
第五节税收征管制度的改革336
·税收征管改革的基本内容·发票管理339
第十六章财政体制改革339
第一节财政体制沿革339
第二节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342
场经济的阻碍342
·财政体制的概念·我国财政体制的沿革·包干制已成为发展市342
·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概念·分税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344
求·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344
第三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344
·中央与地方的支出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中央财政对347
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347
事项的处理·分税制改革的主要特点347
第四节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实施347
第一节金融体制沿革353
第十七章金融体制改革353
革措施353
·税制改革与分税制改革的衔接·预算编制与资金调度·配套改353
·金融体制及银行体制·我国银行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目前356
金融组织体系与管理体系·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356
第二节建立有效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356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中央359
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监督管理359
第三节建立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及改革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359
第四节外汇管理体制改革361
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积极稳妥地发展合作银行体系·361
·建立政策性银行的意义及近期组建的政策性银行·把国家专业361
正确引导非银行金融机构稳健发展361
誉·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外汇银行的经营与管理·国际收367
第五节建立金融市场体系367
支的宏观管理367
·长远目标与近期改革内容·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取消外汇分367
成·实行银行售汇制,实现经常项目下人民币有条件可兑换·建367
的人民币汇率·严格外债管理、建立偿债基金,确保国家对外信367
立银行间外汇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保持合理及相对稳定367
第一节国际贸易与我国经济370
·金融市场的含义与作用·货币市场的完善与管理·证券市场的370
第十八章对外经济体制改革370
完善与管理370
·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国际贸易惯例与我国的对外贸易·关贸375
总协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375
第二节深化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375
·新中国外贸管理沿革·我国现行外贸管理制度的基本内容·深379
第三节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379
化我国的外贸体制改革379
·利用外资的意义·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利用外资项目谈判·383
设立三资企业的一般程序383
第十九章分配体制改革383
第一节社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383
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384
第三节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385
第四节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386
第五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387
第八节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388
第六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非按劳分配方式388
第七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388
第九节兼顾效率与公平390
第二十章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制度391
第一节社会保障的含义391
第二节 国外社会保障制度392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93
第四节建立符合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394
·为什么要建立和改善·遵循原则·怎样建立和完善·加快建立398
我国城镇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398
第二十一章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398
第一节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必要性398
·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完备的市场400
经济法律体系·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400
第二节宪法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础400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结构402
及国防立法402
·宪法对市场经济的规定·宪法关于所有制的规定·政治、文化402
正当竞争法简介和反垄断法简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简介·宏观413
第四节建立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413
调控相关法律·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规范413
业法和个体经营户法简介·物权法简介·债权法简介知识产权413
介·经济法简介·公司法简介·合作社法和合伙法简介·私营企4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及其基本结构·民法简介·商法简413
法简介·票据法和证券法简介·海商法简介·保险法简介·反不413
导论421
第一节地理概况421
导读421
第一章世界概览421
第三篇时 政 篇421
外立法经验421
·正确处理国家立法与各地制定地方性法规的关系·借鉴吸收国421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加强立法的措施421
第二节人口概况437
第三节历史概况442
第四节世界格局453
第二章世界格局及其演变454
第一节世界格局概述454
第二节世界两极格局454
第一节美国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470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当前的世界格局及其特点470
第三章美国470
第二节当代美国经济政治的新变化474
·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美国政治体制的资产阶级474
专政实质474
社会经济危机480
第三节美国对外战略的演变480
·当代美国经济的新变化·当代美国政治的新变化·当代美国的480
·美国独霸世界全球战略的确立与演变·美国“和平演变”战略488
及其实质488
第四章日本488
第一节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88
·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战后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493
第二节战后日本的对外关系和外交政策493
国迈进502
第五章欧洲502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心脏地区502
·“政治侏儒”·“经济外交”·“多边自主外交”·向政治大502
·资本主义的发祥地·世界中心地位的丧失·欧洲的分裂505
第二节战后西欧的发展概况505
·西欧经济状况·西欧政治·战后西欧国家的对外关系510
第三节东欧及其剧变510
第四节欧洲的联合与动荡514
及其教训514
·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与发展·东欧的对外关系·东欧剧变514
第六章苏联的演变和今日俄罗斯519
·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及发展·德国的统一及其影响·欧洲的动荡519
第一节战后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520
治、经济和对外关系·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524
外关系524
第二节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524
·战后初期苏联的政治经济与对外关系·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政524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加剧了苏联社会的全面危机·苏联解体529
·解体原因、影响及教训529
第三节独立国家联合体与俄罗斯联邦529
·独联体·俄罗斯532
第七章 日益崛起的第三世界532
第一节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532
·形成与发展·基本情况与共同特点·538
第二节第三世界国家的道路选择及其政治经济的发展538
·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发展·第三世542
界国家的经济542
第三节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542
第八章国际组织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作用544
第一节国际组织概论544
·地位和作用·基本类型·联合国550
第二节国际会议550
·国际会议及其作用·基本类型及重要国际会议556
第九章当今世界的主题556
第一节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556
第二节维护世界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560
第三节促进共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563
第一节国际旧秩序的形成、内容和实质569
第十章为建立国际新秩序而斗争569
·形成·内容·实质及其危害571
第二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几种不同构想571
·发展中国家构想·中国主张·美、日、西欧的主张574
第三节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而努力奋斗574
第一节地理概述579
第十一章中国579
流与湖泊·自然资源·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分布592
第二节人口概况592
·面积、位置与疆界·海岸与岛屿·行政区划·地形·气候·河592
·人口及其分布·人口的发展·人口特征·民族及其分布·语言597
第三节历史概况597
第四节政治概况599
·国体与政体·“一国两制”·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政治体制改606
革606
第五节经济概况606
·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612
第六节外交概况612
导读627
第一节科学与技术627
第一章科学技术概论627
·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627
第四篇科 技 篇627
导论627
原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627
·科学的含义·科学的分类·技术的含义·科学与技术的关系630
第二节科学技术的发展630
第一节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633
第二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33
·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633
第二节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634
第一节概览635
第三章新兴学科概要635
第二节信息论636
第三节系统论639
第四节控制论642
第四章当代高新技术647
第一节简介647
第二节信息技术648
·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信技术655
第三节生物技术655
·发酵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遗传育种·DNA·基因工程657
·蛋白质工程657
第四节新材料技术657
·金属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电子材料·光660
电子材料·超导材料660
第五节激光技术660
·激光器(Laser)·激光技术的应用662
第六节航天技术662
第七节当代高新技术应用667
·空间·航天器·载人航天技术·运载技术·返回技术·战略导弹667
·自动化技术·制造业新技术·能源新技术·农业新技术·医药新技术673
第五章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673
第一节奠定科学技术基础建立科学技术体系673
第二节加快科技进步完善科技体制675
第六章古今科技人物677
门捷列夫·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电磁波的发现者——赫兹·703
蒸汽机车的发明家——斯蒂芬逊·杰出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703
自然科学的大革新家——爱因斯坦703
第五篇党 史 篇703
——赖尔·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703
导论703
导读703
第一章中国共产党的创立703
第一节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703
·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者—伽利略703
·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尔·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数学703
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黄道婆的纺织新技术·徐霞客和703
家——瓦特·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法拉第·卓越的地质学家703
谈》·贾思勰和《齐民要术》·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算经十书》·703
刘徽和割圆术·祖冲之和圆周率·《黄帝内经》·张仲景和《伤寒杂703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张衡和浑天仪、地动仪·沈括和《梦溪笔703
界的王子”——高斯·进化论的确立者——达尔文·“俄国科学的始703
《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詹天佑与京张铁路·古希703
祖”——罗蒙诺索夫·“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蒸汽机的改革703
腊著名的数学家——欧几里得·古希腊伟大的科学家——阿基米德703
第二节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704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五四”运动705
·“五四”运动前夜的中国·“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707
第四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707
·历史条件·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708
第五节制定民主革命纲领708
·中共二大·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709
第二章国民革命的洪流709
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709
第二节国民革命的兴起710
第三节北伐出师和工农运动高潮711
·北伐战争·工农群众运动高涨712
第四节统一战线中的斗争712
·国民党新老右派的分裂活动·中共党内的不同意见714
第五节国民革命的失败714
第一节土地革命的开展与革命道路的新探索715
第三章土地革命的风暴715
第二节中国革命的复兴720
·土地革命前夜·八七会议与武装起义·中共六大·井岗山等革720
成720
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古田会议·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720
·革命力量的扩大·中间派别的主张与活动·红军反“围剿”的721
胜利·721
第三节中国革命的危机和转折721
·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革命道路中的挫折·历史723
转折723
第四节抗日救国运动的高涨与国内和平的实现723
·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725
一战线的初步形成725
第四章抗日战争725
第一节抗战爆发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725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两党的不同抗战路线·全民族728
抗战高潮的兴起728
第二节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投降的斗争728
统一战线内部的国共磨擦·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731
第三节中国人民克服严重困难坚持持久抗战731
论731
·日本侵华策略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分化·两个战场的军事形势·731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解放区克服严重困733
难的斗争·抗战后期两个中国之命运733
第四节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33
·抗战胜利前夕的国际国内时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736
第五章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736
第一节 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736
第二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739
第三节 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743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748
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748
·建国之初面临的考验·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七届三中全会·750
第二节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750
·抗美援朝·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镇压反革命·其他的民主改革752
第三节为恢复国民经济而斗争752
·农业、交通、工商业的恢复·“三反”和“五反”·三年经济754
恢复的成就754
第四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提出754
第五节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755
第六节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外交工作756
·“一五”计划·工业化建设的高潮756
·文化和思想建设·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外交工作759
第七节社会主义改造759
第八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和一五计划的完成762
·“一五”的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和遗留问题·“一764
五”成就·764
第七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764
第一节 “八大”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764
第二节全党整风和反右派斗争766
第三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兴起768
第四节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769
第五节 “反右倾”斗争和继续“大跃进”的错误771
第六节进一步的政策调整773
第七节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和经济上调整任务的胜利完成776
第八节十年建设成就和探索中的两个发展趋向777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779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779
第二节 “打倒一切”的全面内乱780
第三节林彪集团的覆灭和纠正“左”倾错误努力的受挫781
第四节打开外交工作的新局面782
第五节江青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784
第一节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786
第九章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786
第二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787
第三节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788
农村的改革790
第四节十二大和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790
·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调整社会关系·调整国民经济、790
·中共十二大·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六五”的完成与“七793
五”的制定·整党和精神文明建设793
第五节十三大治理整顿的开始793
·十三大的历史功绩·治理整顿的开始794
第六节在治理整顿、深化改革中继续前进794
·十三届四中全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抓紧党的建设·796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治理整顿和“七五”计划的完成796
第七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796
第八节对外关系的调整和统一大业的推进799
·党的十四大·中共第十四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799
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及今后发展的目标799
·新时期对外关系的方针·党和国家的对外工作·一国两制方案807
和祖国统一大业807
第六篇党 建 篇807
导论807
导读807
第一章党的纲领807
第一节党的性质807
第二节党的指导思想811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精髓·81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澄清在党的性质问题上的811
几种错误认识811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毫不动摇地坚持817
党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就必须发展马列主义毛泽817
东思想817
第三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817
第二章坚持党的领导822
第一节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822
本路线822
必须有一条正确的路线·共产党员要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基822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任务822
·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作出的正确选择·党的领导827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827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82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832
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不能实832
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832
第三节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832
领导·如何改善党的领导838
第一节共产党员的标准838
第三章党员和党的干部队伍建设838
·党的领导的内容和实现途径·坚持党的领导,就必须改善党的838
第二节做一名合格而先进的共产党员844
·申请入党的条件·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共产党员的标准844
·党员的义务和权利844
·改革新时代对共产党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产党员要坚定共859
产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立场859
第三节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859
·党性的科学含义·执政条件下与改革开放条件下对党性的新要868
求·共产党员应加强党性修养868
第四节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868
第一节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879
第四章党的组织879
选拔任用等重要制度的改革879
持的原则·在选拔干部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加快党政领导干部879
·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干部选拔的标准·选拔干部应坚879
·党的集中制的原则·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的统一·坚持和健全民885
主集中制885
第二节党的基本组织制度885
·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的最主要的基本制度·党的选举制度·891
党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党的组织生活制度891
·党的监督制度891
第三节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89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新时期党的基894
层组织建设的指导方针894
第四节党的纪律894
第五章党的作风900
第一节执政党党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900
·共产党员必须有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党的纪律的内容·纪900
律900
律与自由、民主的关系·共产党员要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政治纪900
·党风问题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党风与党性、党纪、903
社会风气、行业风气的关系·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903
分903
第二节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903
作风·继承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918
的作风·加强党风建设、克服腐败现象918
第七篇管 理 篇918
导读918
第一章管理概论918
第一节管理范畴及企业管理918
·继承和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继承和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918
·管理范畴·管理的性质和职能·管理的作用·企业管理924
第二节企业管理学及其知识体系924
第三节企业管原理范畴及体系928
的知识体系928
·企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企业管理学的学科性质·企业管理学928
第一节传统管理阶段932
·企业管理原理范畴·对企业管理原理的名种理解·企业管理原理体系932
第二章资本主义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932
·资本主义企业传统管理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企业传统管理的934
主要特点934
第二节科学管理阶段934
·科学管理产生的历史背景·泰罗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古典组940
织理论·资本主义企业科学管理的主要特点940
第三节现代管理阶段940
第一节解放前我国企业的管理945
理的特点945
第三章我国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945
·行为科学的兴起·管理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现代经营管945
·解放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概况·解放前革命根据地948
公营企业管理的概况948
第二节解放后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发展948
第三节我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历史经验952
·必须彻底清除企业管理中“左”的思想影响·要不断克服小生955
产思想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我国企业管理中行955
之有效的经验·要积极而审慎地学习和借鉴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企955
业管理的经验955
第四节我国企业管理的变化955
第四章质量管理与ISO9000957
第一节ISO9000标准的产生与发展957
必然性·从系列标准到族标准·国内外贯标的形势960
第二节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用途及特点960
·系列标准的产生·GB/T19000—ISO9000系列标准产生的内在960
·ISO9000族标准的内容·ISO9000族标准的构成剖析·965
ISO9000族标准内部结构的实质关系965
第三节ISO9000族标准的选择和使用965
·ISO9000族适用的四种情况·选择使用ISO9000族的两种方式967
·质量管理和保证标准的选择及使用指南967
第五章企业CI管理967
第一节CI简介967
第二节CI的功能967
·内部功能·外部功能969
第三节CIS策划969
·策划准备·调查与分析·企划方案·设计开发·问题及注意事975
项975
第四节企业文化与CI塑造975
·企业文化是无形的凝聚力·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企业精神及981
实例·构造企业精神981
第六章现代管理科学方法981
第一节数学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981
第二节管理方法简介983
第三节现代科学方法“新三论”与企业管理991
·目标规划991
·盈亏平衡分析·库存控制模型·决策理论·计划评审法991
(PERT)和关键线路法(CPM)·线性规划·运输方法·动态规991
划·马尔可夫分析·排队论·模拟·对策论·概率论·整数规划991
·耗散结构论与企业管理·协同论与企业管理·突变论与企业管999
理·“新三论”的管理哲学方法论的意义999
第八篇经 典 篇999
第一部分999
重要讲话文章999
1.在接见《解放军报》社师以上干部时的讲话 江泽民999
2.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邓小平1001
3.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1008
4.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活 江泽民1009
5.抓紧普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 江泽民1016
6.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 江泽民1017
8.在武昌、深圳、珠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邓小平1020
9.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中共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江泽民1027
10.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若干重大关系 江泽民1032
第二部分1039
重要会议文件1039
1.中国共产党章程1039
2.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052
3.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061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073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1083
景目标的建议1083
6.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1097
建议的说明1097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1107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137
第三部分1146
重要法律法规1146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114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15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116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1168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195
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12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207
8.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216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22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122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229
12.企业财务通则1233
13.企业会计准则1238
热门推荐
- 3897930.html
- 970300.html
- 2361797.html
- 3309926.html
- 924147.html
- 3013208.html
- 1413173.html
- 776731.html
- 1621857.html
- 30915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657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67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4861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1425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08594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0224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18691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715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991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1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