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探索中医“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新说及其临床运用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包顺义,包渝艳著 著
- 出版社: 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7730857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91页
- 文件大小:172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中医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探索中医“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新说及其临床运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编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3
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不足与由来3
第二章 八卦辨6
第三章 先天八卦是怎样产生的10
第四章 后天八卦产生的背景14
第五章 后天八卦的形成与河图、洛书的本质18
第六章 阴阳运动的整体系统性22
第七章 八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
第八章 《黄帝内经》对先天八卦原理的应用31
第九章 单论阴阳难以持凭35
第十章 单讲五行必然形成团团转38
第十一章 三阴三阳是阴阳五行运动的必然结果41
第十二章 先天八卦的对称平衡原理与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整体系统44
第十三章 五脏六腑与阴阳、五行、六气的配属关系50
第十四章 经络及其与三阳三阴、六气的关系54
第十五章 气血是怎样在脏腑经络中运行的61
第十六章 经络运行规律的探索及临床应用67
第十七章 五志与脏器的关系73
第十八章 五志与情志、思维的区别与联系79
第十九章 脏与脏之间的联系83
第二十章 六气、六淫的区别与联系91
第二十一章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体系与脉诊99
第二十二章 人体全年正常脉象阴阳含量的一般规律105
第二十三章 传统理论不足对临床治疗影响甚大112
第二十四章 一个普遍而重要的医学原理——同行相助117
第二十五章 养生与老子之道122
第二十六章 相对论与中医学134
(一)相对论与阴阳的消长转换134
(二)相对论与五行生克137
(三)相对论与三阴三阳和六气138
(四)相对论与人体生理139
(五)相对论与三焦140
(六)相对论与经络141
(七)相对论与中医临床144
(八)相对论与中西医结合146
第二十七章 从《伤寒杂病论》看辨病论治147
第二十八章 脏器功能与药物性味、治法的关系152
第二十九章 药物功能与组方治疗原理158
第三十章 经络的运行及线路简述163
第三十一章 现代医学的几点启示165
第三十二章 关于毒品戒断治疗的病机170
第三十三章 浅谈艾滋病的辨病辨证论治174
下编 “阴阳五行六气一体化”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第一章 体表及上焦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181
第一节 体表与上焦病的辨证论治181
一、伤于寒者,当辛温解表181
(一)风寒证,寒伤上焦阳气,麻黄汤加减181
(二)伤风证,寒伤上焦之阴,桂枝汤加减182
(三)痉证,风寒使阳与津液俱伤,葛根汤加减182
(四)长江以南伤于寒者多用荆防败毒散182
(五)素体气郁伤于寒者,香苏散加减183
(六)素体阳虚伤寒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183
(七)素体阳气平平、肝肾阴气有亏而伤于寒湿者,九味羌活汤加减183
(八)中上焦之阳素体平平,伤于风寒湿者,羌活胜湿汤加减184
(九)上焦阳气及卫阳平常之人为外之风寒所伤者,川芎茶调散加减184
(十)中焦阳气不足之人夏令为阴寒所伤,香薷散加减184
(十一)辛劳之人营卫空虚,风、寒、湿外袭后使筋脉挛急者,小续命汤加减185
(十二)风邪客于经络,使营卫不和而病者,消风散加减185
二、伤于风热者,当辛凉透表186
(一)心阳素旺伤风化热者,银翘散加减187
(二)肺中阳气与卫分之热相合为患者,桑菊饮加减187
(三)有人阳气平平,脾气不旺,使肺气不足而易伤风寒187
(四)素体阴亏的慢性病人,伤于风寒或风热则化热伤阴,葳蕤汤加减188
(五)病者失血后新瘥,或阴血素亏之人伤于风寒或风热,七味葱白饮加减188
(六)麻疹、风疹等病,皆为肺胃热毒外发而成,初宜轻宣透疹,使热毒外发;重时当清热解毒,佐以透热;后期当养阴为主,清热助之。疹净当养胃阴补脾荣以收功188
三、营卫虚损者,当益卫固表189
四、肺气虚寒者,当温肺降逆189
(一)上焦阳气不足,寒饮停于肺中者,小青龙汤加减190
(二)中焦阳气不足,使痰饮壅阻而喘咳者,苏子降气汤加减190
(三)肺中痰饮久宿而复发者,射干麻黄汤加减190
五、肺热壅盛喘咳者,当清热降逆191
(一)肺热自病者,清热涤痰,凉血退蒸,泻白散加减191
(二)胃热熏肺咳喘者,清热肃肺主之,麻杏石甘汤加减191
(三)痰热壅盛者,清热化痰,肃肺理气治之,清金化痰汤加减192
(四)寒郁肺热者,宣肺清热涤痰,定喘汤加减192
(五)痰涎壅肺者,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192
(六)痰火结于胸膈者,小陷胸汤加减193
六、上焦热毒者,当清热解毒193
(一)火热之毒上攻头面咽喉者,当清热解毒,疏风利咽,普济消毒饮加减治之193
(二)春、夏阳气太过,或秋、冬阴气不足,使病者心阳化火成毒者,火气上炎,火毒多熏灼194
(三)上焦气血热毒炽甚,当清热解毒以治本,对症用药以治急,清肺解毒汤加减194
(四)上焦火毒伤肺成痈者,清热解毒排脓治之,苇茎汤加减194
七、肺虚喘咳者,当补肺195
(一)肺气虚易感冒而咳喘者,当健脾益气为主,宣肺化痰佐之,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及止咳散加减196
(二)肺气虚损,长期咳喘气逆,痰滞化热者,人参蛤蚧散加减196
(三)久咳不瘥,气阴两伤者,生脉散加减197
(四)肺肾同病者,喘咳痰血,月华丸加减197
(五)久咳不已,肺气耗散者,当敛肺扶正治之,九仙散加减198
(六)肺结核咯血者,白芨合剂加减198
八、燥邪伤肺者,当润肺199
(一)为外之凉燥所伤者,杏苏散加减199
(二)为温燥所伤者,桑杏汤加减199
(三)肺胃均燥热者,清燥救肺汤加减200
(四)肺肾阴亏,肝胆阴伤,阳亢化火侮肺而咳嗽带血者,百合固金汤加减200
(五)久病不解,虚劳干咳者,琼玉膏加减201
(六)肺肾阴亏,虚火与外邪疫毒相合为患成白喉者,养阴清肺汤加减201
九、痰水壅结者,当泻肺行水202
(一)水停肺或胸膜之中,肺受压迫而喘者,葶苈大枣汤泻肺加减202
(二)水停三焦使肺失肃降者,越婢加术汤加减202
(三)水停胸胁隔膜之中,十枣汤加减203
第二节 上焦心肺气血俱热的辨证论治203
附原方及歌括之一204
第二章 脾胃及中焦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209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210
一、中焦虚寒者,当温中健脾210
(一)中焦阳气不足者,理中丸加减210
(二)中焦及肝俱寒,腹痛挛急者,大建中汤加减211
(三)中阳虚脾荣不足者,小建中汤加减211
二、中焦燥热伤津者,当清热润燥212
(一)邪热助胃阳亢盛化为燥热伤津液者,白虎汤加减212
(二)热病初瘥,胃中津气未复,燥热仍在者,竹叶石膏汤加减214
三、中焦及胃肠郁热者,当清热解郁214
(一)胃中郁热结毒者,清胃散加减215
(二)肝胆郁结,脾荣热毒蕴结者,清胰汤加减215
(三)肠道气滞血结成痈者,四逆红藤败酱汤加减216
四、食停积滞者,当消积导滞217
(一)胃气好,饮食过量,停积不化者,保和丸加减217
(二)中焦湿热积滞者,健脾消食,清热利湿治之,枳实导滞丸加减217
(三)中焦虚寒,又为停食阻滞者,枳实消痞丸加减218
(四)脾虚气滞或水停中焦者,枳术丸加减218
(五)脾胃虚寒而食停者,健脾丸加减218
五、脾气虚弱者,当健脾益气219
(一)脾虚气弱者,四君子汤加减219
(二)中焦脾胃不足,气滞饮停者,参苓白术散加减220
(三)若脾之气荣俱不足,下焦湿热为患者,易黄汤加减221
六、脾虚气少阳不升者,当益气升阳221
(一)脾气虚阳郁不升散者,补中益气汤加减221
(二)脾气大虚,胃阳郁不升者,举元煎加减222
七、中焦痰湿郁阻者,当调中降逆223
(一)中焦气虚而胆旺者,橘皮竹茹汤加减223
(二)中焦湿热郁阻,呕吐不止者,加味黄连苏叶汤加减223
(三)妊娠致肝胆郁而化热呕吐者,芩连竹茹汤加减223
(四)中焦虚寒使膈肌挛缩而呕吐者,丁香柿蒂汤加减224
(五)中焦虚寒,痰浊留滞,阻肝阳上升而噫气呕吐者,旋覆代赭石汤加减224
(六)中阳不足,痰饮停滞中焦,阻气机升降而呕恶者,小半夏汤加减225
(七)中焦痰热阻滞,肝胆阴亏阳亢而呃逆者,降逆止呃汤加减225
八、中焦气郁者,当行气导滞225
(一)中焦阳气不足,升降乏力而气机阻滞者,厚朴温中汤加减225
(二)肝气郁结致痰气阻滞者,半夏厚朴汤加减226
九、中焦升降失调而吐利者,当升清降浊226
(一)寒湿阻滞中焦,得外伤风寒或食生冷引发呕吐、泄泻或吐泻交作者,藿香正气散加减227
(二)中焦痰湿阻滞气机升降,使肝胆之阳郁化为风火而致吐利者,连朴饮加减228
(三)中焦湿热阻滞而成霍乱者,蚕矢汤加减228
(四)中焦虚寒使肝胆阳郁化火者,半夏泻心汤加减229
十、中焦湿热蕴结者,当清热、燥化、淡渗229
(一)湿温时疫初起,热比湿重者,甘露消毒丹加减230
(二)湿温初起,湿比热重者,三仁汤加减230
(三)中焦被水饮阻滞,使肝郁化火者,黄芩滑石汤加减231
(四)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滞化热者,薏苡竹叶散加减231
(五)中焦阴阳俱不足而湿热流溢于经络者,宣痹汤加减232
(六)风湿热痹者,木防己汤加减232
十一、中焦为寒湿所困者,当温阳散寒化湿逐邪233
(一)寒湿阻滞者,平胃散加减233
(二)中焦为痰湿水饮所聚者,藿朴夏苓汤加减235
(三)中阳不足水饮停滞者,苓桂术甘汤加减235
(四)中阳不足,水湿留滞经络者,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减236
十二、湿聚痰生者,当燥湿化痰236
(一)中阳不足痰湿内生者,二陈汤加减236
(二)痰热互结在胸脘者,小陷胸汤加减238
(三)中焦痰饮使胆阳郁结者,温胆汤加减239
(四)痰饮中阻而生风者,导痰汤加减239
(五)痰湿内生,流注经络者,指迷茯苓丸加减240
十三、脾虚水泛者,当实脾利水240
(一)脾虚及肺,停水溢于肌肤者,防己黄芪汤加减240
(二)肺热难降,小便不利而水肿者,五皮饮加减241
(三)脾肾阳虚水肿者,实脾饮加减241
十四、中焦阴液不足者,当清胃养阴242
(一)阳明温病清下后阴液受伤者,益胃汤加减242
(二)温热甚而伤肺胃阴液,燥咳而吐白沫者,五汁饮加减243
(三)暑伤气阴者,清暑益气汤加减243
(四)肺中津损及气者,麦门冬汤加减244
(五)阴亏湿热上攻者,甘露饮加减245
十五、中焦阳气不足而失血者,当温阳益气摄血245
(一)中阳与肾阳俱不足而失血者,黄土汤加减245
(二)中阳不足而暴崩或漏下者,温经摄血汤加减246
(三)胃阳不足而吐血者,柏叶汤加减247
(四)中阳不足吐血或吐涎沫者,甘草干姜汤247
十六、燥热结滞者,当若寒泻下248
(一)胃肠燥结之实证者,大承气汤加减248
(二)急性肠梗阻,突发性脘腹胀痛者,大承气汤加味249
(三)水热互结者,大陷胸汤加减250
(四)水肿实证,舟车丸加减250
(五)肺热不降,经络郁阻水停者,己椒苈黄丸加减250
十七、阳虚寒凝者,当温阳导滞251
(一)素体阳气不足,又得寒滞经络不通者,大黄附子细辛汤加减251
(二)脾肾阳虚,寒凝不去者,温脾汤加减251
(三)寒实冷积而卒痛者,三物备急丸加减252
(四)寒实结胸者,三物白散加减252
十八、津液不足而便秘者,当润燥通便253
(一)阴血不足而便秘者,润燥丸加减253
(二)津液不足而便秘者,五仁丸加减253
十九、湿热下注成痢者,当清热止痢254
(一)卫阳与上焦心阳内陷成痢者,葛根黄连黄芩汤加减254
(二)肝、心及下焦热毒重而成痢者,白头翁汤加减254
(三)下痢赤白者,芍药汤加减255
二十、滑脱失禁者,当温中固涩256
(一)泻痢日久,脾胃虚寒者,真人养脏汤加减256
(二)五更泄泻者,四神丸加减257
(三)少阴病,泻痢、便脓血者,桃花汤加减257
第二节 脾胃与他脏兼病的辨证论治258
一、心脾同病者,归脾汤加减258
二、脾胃与肝胆兼病的辨证论治259
(一)胆阳郁而化热使中焦阻滞者,蒿芩清胆汤加减259
(二)肝中阴血不足而筋脉挛急者,芍药甘草汤加减260
(三)血虚脾滞者,当归芍药散加减260
(四)肝气郁结者,四逆散加减261
(五)肝之气血瘀滞导滞中焦痰、湿、食结滞者,越鞠丸加减261
三、气血双亏者,当气血双补262
(一)气血不足抵抗力下降或病势缠绵难愈者,八珍汤加减262
(二)突然性大失血或慢性出血累积成血虚阳浮者,当归补血汤加减263
附原方及歌括之二264
第三章 肝胆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273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辨证及治法274
一、肝寒者,当温肝散寒274
(一)肝血不足,其所主之经又被寒邪所伤者,当归四逆汤加减274
(二)中焦肝经寒者,吴茱萸汤加减274
二、肝胆火热者,当清肝泻火275
(一)肝胆火毒上攻下注者,龙胆泻肝汤加减275
(二)肝火上攻头目成聚星障者,石决明散加减276
(三)肝气郁结化火下注成带者,清热止带汤加减276
(四)肝经之火郁作痛者,左金丸加减277
三、肝血不足者,当补血调肝277
(一)肝血不足月经失调者,四物汤加减278
(二)肝中荣血与阳气俱不足者,当归生姜羊肉汤加减280
四、血滞、瘀、凝者,当活血祛瘀281
(一)血脉瘀滞在胸胁者,血府逐瘀汤加减281
(二)产后恶露不行,小腹疼痛拒按者,失笑散加减282
(三)心胃血热壅结而痛者,丹参饮加减283
(四)损伤瘀血未血肿者,七厘散加减283
(五)瘀血结阻之包块疼痛者,活络效灵丹加减283
(六)下元虚寒,阴血难生致月经不调者,温经汤加减284
(七)妇人小腹症块者,桂枝茯苓丸加减285
(八)妇人难产者,脱花煎加减285
(九)产后恶露难行者,生化汤加减286
(十)下焦瘀血者,桃核承气汤加减286
(十一)跌打损伤,瘀血内结者,复元活血汤加减287
(十二)胁下结聚成块者,鳖甲煎丸加减287
(十三)胸阳不足,心血瘀阻者,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288
(十四)气虚血瘀血阻滞经络者,补阳还五汤加减289
(十五)寒湿与瘀血阻滞经络者,小活络丹加减289
(十六)头面有血络瘀阻者,通窍活血汤加减290
五、肝血不藏者,当清热平肝止血290
(一)火热迫胃而吐血咯血者,十灰散加减290
(二)阴亏火旺,肝阳上亢迫血妄行者,止血散加减291
(三)血热动风而泄血者,槐花散加减291
(四)治崩证极验方292
(五)眼底出血者,生蒲黄散加减292
六、肝郁气滞者,当调气疏肝293
(一)肝郁脾虚者,逍遥散加减293
(二)肝气郁结致经络不通者,柴胡疏肝散加减294
(三)肝经寒滞者,加味乌药汤加减295
(四)下焦寒疝,少腹痛引睾丸者,天台乌药散加减295
(五)肝血不足,肾阳虚寒者,暖肝煎加减296
(六)肝经郁火攻冲者,金铃子散加减296
(七)乳房结聚者,通乳散结汤加减296
(八)肝郁气滞月经不调者,疏肝解郁汤加减297
七、阴虚而郁者,当柔肝疏郁298
(一)阴血不足而肝郁者,一贯煎加减298
(二)精血不足而肝郁者,滋水清肝饮加减299
八、肝风内动者,当平肝潜阳息风299
(一)肝阳上亢者,镇肝息风汤加减300
(二)火热动风者,羚角钩藤汤加减301
(三)阴血不足虚风内动者,阿胶鸡子黄汤加减302
(四)肝肾阴血大亏而风不息者,大定风珠加减302
九、外风引动内风者,当祛风解痉法303
(一)外伤后出现痉挛而畏风者,玉真散加减303
(二)破伤风症有热象者,五虎追风汤加减304
(三)风痰阻遏头面经络者,牵正散加减304
十、邪踞少阳者,当和解305
(一)邪踞少阳者,以小柴胡汤加减307
(二)少阳阳明合病者,大柴胡汤加减308
(三)阴湿之邪伏于膜原者,达原饮加减308
十一、肝胆郁热者,当清肝利胆309
(一)胆阳郁化火者,茵陈蒿汤加减309
(二)肝胆郁滞化火者,疏肝降胆汤加减309
(三)肝胆郁滞化火与阳明合病者,茵陈蒿大柴胡汤加减310
(四)胆道结石者,疏肝通降排石汤加减311
十二、蛔虫钻胆者,当调脏腑之寒温以驱蛔杀虫312
(一)诸毒药不效者,甘草粉蜜汤主之312
(二)胆道蛔虫初发之时,可以直接杀虫治疗,并兼调脏腑之偏盛,驱蛔汤加减313
第二节 肝与肺肾兼病的辨证论治314
一、肝肾两虚者,当养血填精314
二、肝肾虚热者,当滋阴清热法314
(一)阴亏血热,月经先期者,两地汤加减315
(二)月经先期而多瘀块者,清经汤加减315
(三)阴血亏损,月经不行者,鳖甲煎丸加减316
(四)骨蒸劳热者,清骨散加减316
(五)筋骨痿软者,虎潜丸加减317
(六)夜热早凉无汗者,青蒿鳖甲汤加减318
(七)风痨病,秦艽鳖甲散加减318
三、肝肾两虚,风、寒、湿内留筋骨者,当补虚宣痹319
(一)风湿痹痛,肝肾不足者,独活寄生汤加减320
(二)风湿痹痛,上下肢均较重者,三痹汤加减320
(三)营卫两虚风湿痹痛者,蠲痹汤加减320
四、肝肺同病的辨证论治321
肝火犯肺喘咳痰血者,咳血方加减321
附原方及歌括之三322
第四章 心脏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330
第一节 本脏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330
一、热入荣与血者,当清热凉血330
(一)温邪传荣者,清营汤加减331
(二)热入血分而动血者,犀角地黄汤加减331
二、热入心包而神昏窍闭者,当清热开窍332
(一)热毒内陷心包络而神昏窍闭者,安宫牛黄丸加减333
(二)高热神昏痉厥者,紫雪丹加减334
(三)痰热内闭,神昏谵语者,至宝丹加减334
(四)小儿痰热急惊,抱龙丸加减335
(五)疫毒发病,昏闷吐下者,玉枢丹(又名紫金锭)加减335
(六)阳气不足之人被阴邪秽浊所伤,致昏仆,甚至昏厥者,苏合香丸加减336
三、痰阻清窍者,当涤痰开窍337
(一)中风痰迷清窍,舌强不语者,涤痰汤加减338
(二)产后恶露仍通,神昏痰迷者,蠲饮六神汤加减338
(三)痰火为患而癫狂、昏迷者,滚痰丸加减339
(四)神识痴呆之病,当以变通十味温胆汤加减340
四、心阴不足者,当养阴安神341
(一)阴亏气虚而失眠健忘者,补心丹加减342
(二)肝胆中荣血不足而虚烦失眠者,酸枣仁汤加减343
(三)心之津气不足者,甘麦大枣汤加减343
(四)心气及肝之阴血不足而惊悸者,真珠母丸加减344
(五)少阴病从火化,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加减344
(六)心烦神乱而怔忡者,朱砂安神丸加减345
(七)头部外伤而人事不省者,琥珀安神汤加减346
五、心之阴阳俱不足者,当益阴补阳347
(一)心中阴阳气血俱不足者,炙甘草汤加减347
(二)阴阳失调而梦遗者,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348
六、阳气虚衰者,当回阳益气349
(一)肾阳衰微,肢冷下利者,四逆汤加减349
(二)心中阳与气暴脱者,参附汤加减351
七、火毒疮疡者,当清火解毒,消肿散结352
(一)火毒与气血蕴结成疮痈者,仙方活命饮加减353
(二)脏中热毒外发成疔者,五味消毒饮加减353
(三)阴血亏损,热毒内陷筋脉成脱疽者,四妙勇安汤加减354
(四)瘀血久蕴化毒成痈疽者,犀黄丸加减355
(五)恶毒结积成疮痈者,蟾酥丸加减355
(六)风热上壅成漏睛者,白薇丸加减356
第二节 心与肾病的辨证论法357
(一)心气不足而惊悸不安者,安神定志丸加减357
(二)心火偏亢失眠者,交泰丸加减358
(三)心肾两虚,便频遗尿者,桑螵蛸散加减358
附原方及歌括之四359
第五章 肾脏(膀胱)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363
第一节 肾脏阴阳气血失调的辨证论治363
一、肾阴亏损者,当滋阴补肾363
(一)肾中阴精不足者,六味地黄丸加减364
(二)阴损日久,伤及气血者,大造丸加减366
(三)精血不足影响视力者,驻景丸加减366
二、肾阳虚损者,当温肾生精367
(一)肾阳不足影响藏精与主水功能者,肾气丸加减368
(二)妇女肾阳衰微,冲任虚损失固者,内补丸加减369
(三)肾阳不足致小便淋沥不断者,菟丝子丸加减370
(四)肾阳不足,至小便频数者,缩泉丸加减370
(五)滑精频作者,固精丸加减370
(六)肾阳不足久不受孕者,赞育丹加减371
(七)肾虚腰痛者,青娥丸加减372
(八)精髓不足,阳虚阴凝成阴疽者,阳和汤加减372
三、肾虚精关不固者,当益肾涩精373
四、妇女带下者,当固涩止带374
(一)白带清稀久下不止者,鹿角菟丝子丸加减374
(二)湿热下注成带者,侧柏樗皮丸加减375
五、肾虚水泛者,当温阳利水375
(一)少阴阳虚水停者,真武汤加减376
(二)中阳不足水饮停滞者,五苓散加减377
六、肝热下陷成湿热者,当泻火通淋378
(一)湿热下注,成热淋、砂淋者,八正散加减378
(二)阴血不足致小便难出者,猪苓汤加减379
(三)阴伤热盛而致尿血淋涩者,小蓟饮子加减379
(四)湿热蕴结成结石而排尿困难者,化石汤加减380
(五)阴亏心火旺,致小便尿血淋涩者,导赤散加减380
(六)湿热下注,成白浊、带下者,萆薢分清饮加减381
(七)火热下注使小便不通者,滋肾通关丸加减381
第二节 肺肾两亏的辨证论治382
(一)肾肺阴亏而喘咳痰血者,百合固金汤加减382
(二)肾肺阴亏,不时咳嗽咯血者,人参固本丸加减383
(三)肾肺两亏,致喘急不能卧者,人参胡桃汤加减383
第三节 肾兼肝、脾、心病的辨证论治384
附原方及歌括之五384
一、古今重量换算388
二、古今容量换算389
后记390
热门推荐
- 1677595.html
- 3814783.html
- 81544.html
- 2802250.html
- 1354880.html
- 1050024.html
- 874392.html
- 3680714.html
- 3414244.html
- 263909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2088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1229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3373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7217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5374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84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182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2847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74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617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