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贾晓平,陈丕茂,唐振朝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海洋出版社
- ISBN:9787502780517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64MB
- 文件页数:358页
- 主题词:鱼礁-人工方式-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人工鱼礁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研究3
1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研究概况3
1.1 研究进展概况3
1.1.1 礁体结构与水动力学特性3
1.1.2 礁体结构对附着生物的影响4
1.1.3 礁体结构对诱集效果的影响4
1.1.4 礁体制作材料的选择5
1.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5
2 人工鱼礁抗滑移抗倾覆技术研究7
2.1 材料与方法7
2.1.1 研究内容7
2.1.2 模型试验7
2.1.3 数值计算8
2.2 结果与分析9
2.2.1 水流作用下的礁体试验结果9
2.2.2 波流作用下的礁体试验结果14
2.2.3 大亚湾波浪下的礁体稳定性16
2.2.4 礁体自身重量与投放水深安全范围的研究18
2.2.5 旁扫声纳现场调查验证23
2.2.6 现场潜水调查验证27
2.3 小结27
3 人工鱼礁物理环境功能造成技术研究30
3.1 材料与方法30
3.2 结果与分析30
3.2.1 上升流面积30
3.2.2 背涡流范围32
3.3 小结33
4 礁体(群)配置组合技术研究34
4.1 材料与方法34
4.1.1 数值方法34
4.1.2 边界条件35
4.2 结果与分析36
4.2.1 礁群(区)配置布局技术36
4.2.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水交换特性42
4.3 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调控面积计算47
4.3.1 模型1计算结果与分析47
4.3.2 模型2计算结果与分析49
4.3.3 模型3计算结果与分析51
4.4 小结52
5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技术研究53
5.1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要点和准则53
5.1.1 礁体设计、礁群配置及礁区布局的要点53
5.1.2 人工鱼礁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的准则53
5.2 工程设计与结构优化实例54
5.2.1 礁体结构设计实例54
5.2.2 礁群配置与礁区布局的设计与优化实例55
5.3 研究成果与技术指标55
5.3.1 抗滑移抗倾覆技术指标55
5.3.2 礁区物理环境功能造成技术指标57
5.3.3 礁体(群)配置组合技术指标57
第二篇 南海人工鱼礁生物附着技术研究57
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研究概况61
1.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的研究概况61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62
1.3 研究展望62
2 不同礁体材料附着生物生态特征及附着效果比较66
2.1 材料与方法66
2.1.1 调查区域66
2.1.2 样品采集和处理66
2.1.3 数据分析67
2.2 结果与分析67
2.2.1 种类组成及季节变化67
2.2.2 群落结构67
2.2.3 栖息密度及季节变化70
2.2.4 生物量及季节变化70
2.2.5 不同栖息水层的种类组成与生物量71
2.2.6 优势种72
2.2.7 多样性的季节变化74
2.2.8 两种礁体材料生物附着效果比较75
2.3 讨论75
2.3.1 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种类成分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75
2.3.2 附着生物群落种群优势度的季节变化75
2.3.3 附着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76
2.4 小结76
3 不同人工挂板材料附着生物生态特征及效果比较78
3.1 材料与方法78
3.1.1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78
3.1.2 分析方法79
3.2 结果分析79
3.2.1 种类组成变化79
3.2.2 栖息密度变化80
3.2.3 生物量变化80
3.2.4 群落多样性变化81
3.2.5 不同挂板材料生物附着效果比较82
3.3 讨论82
3.3.1 材料对附着生物种类组成的影响82
3.3.2 材料对附着生物栖息密度的影响82
3.3.3 材料对附着生物生物量的影响83
3.3.4 材料对附着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83
3.4 小结83
4 理化因子对附着生物分布的影响85
4.1 材料与方法85
4.1.1 样品采集与数据处理85
4.1.2 分析方法86
4.2 结果分析86
4.2.1 附着生物种类分布86
4.2.2 理化指标87
4.2.3 附着生物种群的除趋势对应分析(DCA)87
4.2.4 附着生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88
4.2.5 DCA和CCA的比较89
4.3 讨论89
4.3.1 水深与附着生物的关系89
4.3.2 透明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90
4.3.3 盐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90
4.3.4 温度与附着生物的关系90
5 基于熵值法的人工鱼礁生物附着效应评价模型92
5.1 人工鱼礁评价附着生物群落指标体系的建立92
5.1.1 指标体系框架92
5.1.2 主要评价指标简要分析92
5.2 基于熵值法的人工鱼礁附着生物生态效应评价模型93
5.2.1 熵值法的原理93
5.2.2 应用示例94
5.3 结论95
第三篇 人工鱼礁模型对海洋生物的诱集效果研究95
1 国内外研究现状99
1.1 研究背景99
1.2 鱼类行为学研究进展99
1.3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100
1.3.1 国外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100
1.3.2 我国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现状及进展101
1.4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前景101
1.4.1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面临的问题101
1.4.2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应用前景101
2 人工鱼礁模型诱集效应的研究方法104
2.1 人工鱼礁模型的类型104
2.2 试验生物种类104
2.3 实验设置与条件105
2.3.1 试验水槽105
2.3.2 观测仪器107
2.3.3 试验条件107
2.4 分析与统计方法107
2.4.1 数据处理107
2.4.2 诱集效果等级划分标准107
3 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效应109
3.1 自然光条件下单礁模型的诱集效应109
3.1.1 不同生物种类的诱集效果分析109
3.1.2 结论115
3.2 不同光照条件下单礁模型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116
3.2.1 试验条件设置116
3.2.2 诱集效果分析116
3.3 多礁组合的诱集效应120
3.3.1 3种双礁组合对花尾胡椒鲷的诱集效应120
3.3.2 4种三礁组合对黄斑蓝子鱼的诱集效应121
3.3.3 4种四礁组合对黄斑蓝子鱼的诱集效应122
3.4 各种礁体模型诱集结果比较123
3.5 主要研究结果123
3.6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124
第四篇 南海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及效果评价技术研究124
1 渔业资源增殖和评价技术研究概况127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127
1.2 研究展望128
2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技术研究130
2.1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和放流规格确定130
2.1.1 增殖放流种类选择原则130
2.1.2 增殖放流种类和放流规格130
2.2 广东近海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现状130
2.2.1 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密度130
2.2.2 人工鱼礁区出现的生物类型131
2.3 广东人工鱼礁区增殖放流种类的选择131
2.3.1 适宜增殖放流的鱼类131
2.3.2 适宜增殖放流的虾类136
2.3.3 适宜增殖放流的蟹类137
2.3.4 适宜增殖放流的贝类138
2.3.5 适宜增殖放流的棘皮动物139
2.3.6 适宜增殖放流的海底植物139
2.4 最适放流数量评估技术研究139
2.4.1 材料与方法139
2.4.2 结果与分析140
2.5 人工放流资源增殖放流评价技术研究141
2.5.1 材料与方法141
2.5.2 结果与分析144
2.5.3 小结153
3 人工鱼礁调控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技术研究156
3.1 渔业资源拖网调查评估技术研究156
3.1.1 材料与方法156
3.1.2 结果与分析157
3.1.3 小结158
3.2 流刺网调查评估技术研究158
3.2.1 材料与方法158
3.2.2 结果与分析159
3.2.3 小结160
3.3 渔业声学评估技术研究160
3.3.1 材料与方法161
3.3.2 结果与分析170
3.3.3 讨论180
3.3.4 小结180
3.4 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卫星遥感评估技术181
3.4.1 材料与方法181
3.4.2 结果与分析182
3.4.3 讨论184
3.4.4 小结185
第五篇 大亚湾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构建与示范185
1 大亚湾自然环境概况191
1.1 地理位置和地形191
1.2 气候特征191
1.3 海洋水文192
2 深圳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构建194
2.1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构建概况194
2.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的礁体类型194
2.3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礁群类型196
2.4 杨梅坑人工鱼礁生态调控区的整体结构布局197
3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调控效果评价198
3.1 材料与方法198
3.1.1 样品采集与调查站位198
3.1.2 调查采样时间198
3.1.3 样品分析与测定199
3.1.4 统计分析与评价方法199
3.2 海水水文与化学要素状况201
3.2.1 透明度201
3.2.2 DO203
3.2.3 BOD204
3.2.4 COD206
3.2.5 悬浮物207
3.2.6 无机氮209
3.2.7 磷酸盐211
3.3 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212
3.3.1 叶绿素a212
3.3.2 初级生产力215
3.4 浮游植物217
3.4.1 种类组成217
3.4.2 主要优势种217
3.4.3 栖息密度218
3.4.4 多样性指数220
3.5 浮游动物222
3.5.1 种类组成222
3.5.2 主要优势种223
3.5.3 平面分布223
3.6 底栖生物229
3.6.1 种类组成229
3.6.2 主要优势种230
3.6.3 平面分布231
3.7 沉积物236
3.8 人工鱼礁区海洋环境质量评价236
3.8.1 水质评价236
3.8.2 饵料生物水平239
3.8.3 人工鱼礁环境调控效果综合评价240
4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评价242
4.1 材料与方法242
4.1.1 渔业资源拖网调查方法242
4.1.2 流刺网调查方法243
4.2 渔业生物种类组成243
4.2.1 拖网调查渔获种类组成243
4.2.2 刺网渔获种类组成248
4.3 数量分布250
4.3.1 拖网调查资源密度分布250
4.3.2 刺网调查渔获率分布258
4.4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2
4.4.1 本底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2
4.4.2 第1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3
4.4.3 第2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4
4.4.4 第3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5
4.4.5 第4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6
4.4.6 第5次拖网跟踪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和优势度267
4.4.7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分布268
4.5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269
4.5.1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多样性指数269
4.5.2 拖网调查游泳生物均匀度269
4.6 小结270
4.6.1 建礁后渔业资源种类数增加明显270
4.6.2 建礁后渔业资源生物量增加明显270
4.6.3 建礁后优势种中的优质经济鱼类种数及生物量明显增加271
4.6.4 建礁后生物多样性明显优于建礁前272
5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273
5.1 深圳市附近海域和杨梅坑礁区概况273
5.2 材料与方法274
5.2.1 主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274
5.2.2 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274
5.2.3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中长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预测274
5.3 结果278
5.3.1 深圳市附近海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78
5.3.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81
5.3.3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中长期预测284
5.4 讨论285
5.4.1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影响并改变了区域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285
5.4.2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提高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85
5.4.3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的发展演替的生态系统287
5.4.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方法可对人工鱼礁区效益进行综合评价287
5.5 小结287
5.5.1 提供了一种人工鱼礁区综合效益评价方法287
5.5.2 人工鱼礁区构建后提高了礁区及周边海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288
5.5.3 食品供给和休闲渔业服务方式是主要驱动力288
5.5.4 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动复合logistics方程的上升趋势288
6 人工鱼礁生态调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291
6.1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和发展规划,推广示范人工鱼礁配套技术291
6.1.1 编制人工鱼礁建设和发展规划291
6.1.2 大力推广示范人工鱼礁配套技术291
6.2 成果转化应用取得了巨大的效益291
6.2.1 课题成果发展了渔业牧场化生产新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291
6.2.2 课题成果发挥重要载体和平台作用,取得显著社会效益292
6.2.3 课题成果拓展了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的新路子,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292
6.3 加大示范力度和辐射强度,进一步推动成果转化应用292
6.4 人工鱼礁生态系统构建技术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293
附录297
附录1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植物名录297
附录2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浮游动物名录303
附录3 杨梅坑人工鱼礁及其邻近海域附着生物名录312
附录4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底栖生物名录317
附录5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拖网调查种类名录324
附录6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及其邻近海域刺网调查种类名录338
热门推荐
- 3166079.html
- 3894532.html
- 3695926.html
- 3304674.html
- 3076713.html
- 3836800.html
- 2223148.html
- 1814300.html
- 3566623.html
- 32973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314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160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8800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672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74112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4676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115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2673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566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