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
  • 汤爱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46915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50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经济发展战略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大整合 21世纪中国综合发展战略建言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一、牵动大国命运的战略位移2

二、穿越发展历程的三大雷区7

三、未来中国综合发展的路径探寻13

第一部分 超均衡战略19

第一章 巨人的痼疾: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问题19

一、东、中、西三大地带差异19

区位与资源的反向“落差”19

经济发展格局的严重失衡24

社会文化领域的差异28

南北迥异的地理环境特征34

二、南北的地带性差异34

社会文化领域的南北差异37

南北方经济差异的发展40

三、中国地带性差异展望42

第二章 失衡的世纪:国家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区域战略46

一、区域差异的世界影响46

富国的“心腹之患”47

现代化航程中的暗礁52

二、区域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56

新古典理论57

空间极化理论58

均衡配置理论60

核心-边缘理论62

三、百年中国的区域发展63

近代中国的区域发展63

均衡发展战略时期65

非均衡发展战略时期68

第三章 超均衡战略:中国区域综合发展的路径指向72

一、引言72

几个基本概念72

两种倾斜战略的共同“怪圈”73

二、超均衡:区域可持续发展新战略76

可持续发展区域观的形成76

超均衡战略的基本原则79

超均衡战略的政策取向85

三、从经济区划到综合发展区划91

不同区划的形成及影响91

主要经济区划的发展94

综合发展区划的建立98

“一点两带两圈三区”架构100

附:中国“一点两带两圈三区”略图103

第二部分 迁都与战略大重组107

第四章 迁都构想:追寻中国地缘战略的心脏地带107

一、中国历史上的迁都壮举107

盘庚迁殷:起衰振弱的转折点107

秦都咸阳:统一六国的霸业基地110

问鼎中原: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112

国都当敌:明成祖北迁北京115

二、迁都与中国地缘战略的变迁118

六大地缘板块118

古代的定都与迁都124

现代首都变迁的战略审视127

三、中国未来迁都的战略构想130

首都变迁的多种选择130

新都西进南迁大指向133

襄荆宜三角地带137

第五章 世界首都变迁:国家战略重组的契机143

一、巴西迁都及其影响143

巴西利亚的诞生143

改变巴西命运的创举146

“巴西的灯塔”:里约热内卢旧都新貌149

二、日本迁都之议151

东京迁都的提出151

为什么要迁出东京?154

日本新都设想157

三、德国、美国的首都变迁159

柏林的“首都情结”159

华盛顿的扩建设想163

四、世纪性的首都变迁浪潮165

第六章 首善之难:北京世纪嬗变173

一、资源与环境不堪重压173

水:达摩克利斯之剑173

世纪十大污染城市之一177

资源供给遭遇的挤压180

二、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障碍184

京城的“人口爆炸”184

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187

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190

国际化进程中的阻力193

三、世界文化之都:北京的世纪抉择195

文化:北京的立城之本195

“现代化”高压下的城建197

文化中心面临窘境201

“世纪文化之都”的创建204

实现超均衡战略的基石209

第七章 新都展望:整合21世纪中国的战略支点209

一、新都的战略支点作用209

市场取向改革的“首善之区”211

政府行政效率的根本改善214

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217

国家创新先导基地的建立219

世界大国形象的“窗口”221

二、新都城建构想224

两颗“都城明珠”的魅力224

各具特色的世纪新都227

新都城建的若干设想230

迁都费用与资金筹措232

三、迁都壮举实施展望232

迁都的程序安排236

第三部分 区域大发展241

第八章 “全国的躯干”:长江流域综合发展带241

一、中国发展的战略重心地带241

区位与范围241

“全国的躯干”244

长江文化再显辉煌247

二、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249

产业结构与布局249

长江大市场体系252

城市化与城镇建设255

长江流域的水土整治259

三、面向21世纪的战略举措261

产业经济发展思路261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264

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268

科技教育与社会发展272

若干重点区域的发展275

第九章 国脉重系:“河桥”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带278

一、日趋重要的战略地带278

“河桥”发展带的地位278

黄河文化的荡涤281

能源、矿产的大宝库283

二、资源优势与发展现状283

初具规模的产业群285

黄河、黄土高原的整治289

淮河流域的根治293

三、综合发展的战略举措295

“低谷崛起”的战略模式295

城市、产业大发展297

“现代丝绸之路”的兴起301

“苍凉竟有价,古朴亦入时”304

三大生态体系的建立306

一、中国北方发展的核心地带310

区位特点与资源优势310

第十章 重振雄风:环渤海地区综合发展圈310

雄厚的发展基础313

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316

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316

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矛盾319

生态环境的沉重压力320

三、重振雄风的若干战略举措323

产业政策的调整323

基础设施建设重点325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328

“绿色战略”的实施330

重点发展的几个区域332

一、“华南圈”初具雏形335

第十一章 再上层楼:华南沿海地区综合发展圈335

二、区域内部的协调发展339

经济互补与产业协作339

基础设施大协作343

资源与环境保护346

社会文化的交流与合作348

三、再创21世纪新繁荣351

华南四省区增创新优势351

香港明天会更好355

澳门的进一步发展359

面向未来的台湾经济361

区位与资源365

一、东北综合发展区365

第十二章 蓄势待发:未来中国发展的三大战略后备区域365

“东北现象”的背后367

走出低谷新战略370

二、“新西南”综合发展区374

区位特点与范围374

“富饶”的贫困376

反贫困大会战379

综合发展的主要措施382

三、西藏综合发展区385

资源与发展现状385

“世界屋脊”旅游大发展387

综合开发主要方略390

第四部分 奠基未来397

第十三章 21世纪中国区域整合的若干基本战略397

一、资源开发与国土整治397

“水安全”战略397

“绿色西进”战略405

“大运输体系”的建立408

“空中21世纪”战略411

“海上中国”战略411

中西部旅游业大开发417

二、区域整合中的制度创新419

“分省强县”战略419

城市化全面推进战略422

“区域发展综合指数”的建立425

区域发展法治环境的完善427

区域创新环境的营建429

三、区域全面繁荣的根本举措432

“大农业体系”的构建432

“区域生态安全系统”的建立435

“信息扶贫”战略438

地区形象建设战略441

国家信息基础网络建设443

国际合作开发的几个区域446

后记44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