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3版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3版
  • 任海,刘庆,刘占峰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60638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433页
  • 文件大小:155MB
  • 文件页数:4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恢复生态学导论 第3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恢复生态学概论1

1.1 生态恢复和恢复生态学的定义1

1.1.1 生态恢复的定义1

1.1.2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特征4

1.1.3 恢复生态学的定义5

1.2 恢复生态学的基本内容11

1.3 恢复生态学研究简史12

1.4 恢复生态学的发展趋势17

主要参考文献21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基础27

2.1 基础生态学理论27

2.1.1 限制因子理论27

2.1.2 群落演替理论31

2.1.3 生态位理论36

2.1.4 物种相互作用理论37

2.1.5 生态适宜性理论38

2.1.6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论38

2.1.7 生物多样性理论40

2.1.8 景观生态学理论41

2.2 恢复生态学的主要理论47

2.2.1 自我设计理论和设计理论47

2.2.2 参考生态系统理论48

2.2.3 集合规则理论49

2.2.4 恢复的概念模型51

2.2.5 适应性恢复54

2.2.6 定居限制56

2.2.7 护理植物理论60

2.2.8 植物功能性状与恢复64

2.2.9 生态记忆69

主要参考文献75

3退化生态系统84

3.1 退化生态系统的成因与过程84

3.2 全球的退化生态系统86

3.3 中国的退化生态系统88

3.3.1 中国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分布88

3.3.2 典型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89

3.3.3 水土流失问题95

3.3.4 生物多样性问题96

3.3.5 中国当前的退化生态系统问题97

3.3.6 生态恢复的地带性问题98

3.3.7 退化生态的研究趋势99

主要参考文献99

4生态系统恢复102

4.1 生态恢复的目标与模式102

4.2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原则103

4.3 恢复成功的标准105

4.4 生态恢复的方法106

4.5 生态恢复的时间109

4.6 生态恢复工程管理指南109

4.6.1 引言111

4.6.2 概念规划111

4.6.3 准备工作114

4.6.4 规划实施116

4.6.5 实施工作117

4.6.6 实施后的工作117

4.6.7 评价与宣传117

4.6.8 项目规划和管理的15条原则117

4.7 生态恢复的监测和评估118

4.8 生态系统恢复后的生物与非生物特征119

4.8.1 生物特征120

4.8.2 非生物特征122

4.9 不同尺度与组分的生态恢复124

4.9.1 生境恢复124

4.9.2 种群尺度的恢复125

4.9.3 群落尺度的恢复126

4.9.4 生态系统尺度的恢复127

4.9.5 景观尺度的恢复127

4.9.6 全球变化与人类干扰要纳入生态恢复范畴128

4.10 生态恢复的社会、经济、文化问题128

4.11 中国森林恢复中存在的问题130

主要参考文献131

5生态恢复实践135

5.1 退化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35

5.1.1 引言135

5.1.2 重大科学问题与研究进展136

5.1.3 草地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生态学基础141

5.1.4 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151

5.1.5 草地生态系统持续管理原则152

5.1.6 中国北方温带退化草地的恢复重建155

5.2 退化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162

5.2.1 湿地的功能及其退化原因163

5.2.2 湿地恢复的概念163

5.2.3 湿地恢复的理论164

5.2.4 湿地恢复的原则和目标169

5.2.5 湿地恢复的策略171

5.2.6 湿地恢复的过程与方法171

5.2.7 湿地恢复的合理性评价174

5.3 极度退化的热带季雨林恢复175

5.3.1 恢复地点的自然概况176

5.3.2 森林恢复前后的生态效应对比177

5.3.3 热带季雨林恢复机制180

5.4 南亚热带退化草坡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183

5.4.1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演变规律183

5.4.2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化学成分变化185

5.4.3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水文变化特征187

5.4.4 草坡恢复过程中的草坡生物量和生产力188

5.4.5 南亚热带草坡自然恢复的机制188

5.4.6 植被恢复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194

5.5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的恢复197

5.5.1 样地概况197

5.5.2 物种多样性变化197

5.5.3 群落生物量变化199

5.5.4 凋落物的变化200

5.5.5 土壤肥力的变化202

5.5.6 植物对土壤氮获取策略的变化202

5.5.7 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恢复的生态特征205

5.6 退化农田生态系统的恢复207

5.6.1 农田生态系统的退化207

5.6.2 退化农田恢复的程序及措施209

5.6.3 评估农业生态系统恢复的参考指标209

5.6.4 复合农林业210

5.6.5 防止退化的必由之路——可持续性农业217

5.7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219

5.7.1 红树林概论219

5.7.2 实例——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220

5.7.3 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管理与恢复要点222

5.8 海岛生态系统的恢复228

5.8.1 海岛恢复概论228

5.8.2 海岛的干扰229

5.8.3 海岛恢复的限制性因子230

5.8.4 海岛恢复的利益与过程231

5.8.5 海岛恢复中的注意事项231

5.8.6 实例——热带珊瑚岛的植被恢复232

5.9 红壤退化生态系统及其植被恢复239

5.9.1 红壤退化的原因与过程239

5.9.2 红壤退化的防治及恢复241

5.10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243

5.10.1 黄土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243

5.10.2 恢复策略244

5.10.3 恢复技术问题245

5.10.4 植被恢复技术245

5.11 干旱区的植被恢复247

5.11.1 干旱区的植被及其恢复概况247

5.11.2 西北干旱区生态恢复应考虑的问题249

5.12 喀斯特山地生态系统石漠化过程及其恢复252

5.12.1 喀斯特研究概况253

5.12.2 石漠化的原因与机制255

5.12.3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257

5.12.4 石漠化喀斯特生态系统恢复研究趋势259

5.13 矿业废弃地的植被恢复260

5.13.1 矿业废弃地恢复概论261

5.13.2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方法262

5.13.3 矿业废弃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模式266

5.14 珍稀濒危植物种群的生态恢复268

5.14.1 植物回归的定义及发展历史269

5.14.2 回归与种群恢复270

5.14.3 植物回归实践与研究271

5.14.4 回归工作的展望272

5.15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恢复273

5.15.1 生物多样性恢复概论274

5.15.2 主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276

5.15.3 生物多样性恢复与生态系统服务277

5.15.4 中国履行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情况278

5.16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恢复279

5.16.1 土壤生物多样性概论279

5.16.2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282

5.16.3 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多样性的演变规律284

5.16.4 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管理与调控284

5.16.5 土壤生物多样性恢复286

主要参考文献291

6生物入侵与生态恢复310

6.1 植物外来种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0

6.1.1 乡土种和外来种的概念310

6.1.2 植物入侵对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11

6.2 影响植物入侵的因子314

6.2.1 影响植物入侵的外因314

6.2.2 影响植物入侵的内因315

6.3 外来种的入侵模式和风险评价316

6.3.1 对有关外来种定居方面的特性的评价317

6.3.2 对有关外来种传播特性的研究318

6.3.3 对外来种影响的评价319

6.4 对植物外来种的管理320

6.4.1 外来种的管理策略321

6.4.2 阻止植物外来种新的入侵和扩展321

6.4.3 消除和控制已定居的外来种322

主要参考文献323

7全球变化与生态恢复325

7.1 全球变化的表现形式及变化趋势325

7.1.1 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326

7.1.2 降水格局改变327

7.1.3 酸雨及氮沉降加剧328

7.1.4 生物入侵及生物多样性丧失329

7.1.5 臭氧层损耗330

7.2 全球变化对地上植被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30

7.2.1 全球变化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330

7.2.2 全球变化与植物区系分布333

7.2.3 全球变化与植物传粉334

7.3 全球变化对地下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34

7.3.1 全球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35

7.3.2 全球变化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337

7.3.3 全球变化对植物根系的影响339

7.4 全球变化对地上-地下生物学互作的影响341

7.4.1 全球变化对植物地上-地下互作的影响341

7.4.2 全球变化对植物-土壤生物之间互作的影响342

7.5 全球变化与恢复生态学的整合研究344

主要参考文献346

8恢复生态学中的人文观355

8.1 海岸带生态恢复中的社会价值角色355

8.2 生态决策的人文价值观目标358

8.2.1 发展海岸带休闲旅游业358

8.2.2 提高公共投资360

8.2.3 增加教育机会361

8.2.4 保护或改善人类健康362

8.2.5 保护传统文化和历史的价值364

8.2.6 提高与市场无关的美学价值365

8.2.7 改进整体市场活动365

8.2.8 减少财产损失和提高财产价值366

8.2.9 提高运输和商务效率367

8.2.10 改进商业鱼虾类渔场368

8.3 国际生态恢复学会的环境政策368

8.3.1 生态系统的保护368

8.3.2 重建369

8.3.3 生态恢复的采用369

8.3.4 生态系统管理369

8.3.5 景观整合369

8.3.6 文化与可持续发展369

8.3.7 生物多样性与濒危物种370

8.3.8 环境恢复的战略价值370

8.3.9 全球植被重建项目370

主要参考文献370

9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恢复372

9.1 生态系统管理372

9.1.1 生态系统管理的定义及研究内容372

9.1.2 生态系统管理的发展简史374

9.1.3 生态系统管理的数据基础375

9.1.4 生态系统变化的度量376

9.1.5 生态系统管理的要素及步骤377

9.2 非洲南部稀树草原生态系统管理379

9.2.1 稀树草原主要植物种类的形态与生理380

9.2.2 稀树草原的生态系统评估381

9.2.3 稀树草原自然演替与退化381

9.2.4 稀树草原的水土流失383

9.2.5 火及其对稀树草原的影响384

9.2.6 灌木入侵及丛生化385

9.2.7 稀树草原管理原则386

主要参考文献387

10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恢复389

10.1 生态系统健康的定义及研究简史389

10.2 生态系统在胁迫下的反应391

10.2.1 单因子胁迫下的反应391

10.2.2 多因子胁迫下的反应391

10.2.3 生态系统对胁迫的反应过程与结果392

10.3 生态系统健康的标准392

10.4 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估与预测394

10.4.1 活力的测量394

10.4.2 组织的测量395

10.4.3 恢复力的测量395

10.5 生态系统健康的等级理论395

10.6 干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健康396

10.7 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健康396

10.8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397

主要参考文献397

11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恢复400

11.1 生态系统服务定义400

11.2 生态系统服务的研究简史401

11.3 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404

11.3.1 生产生态系统产品406

11.3.2 产生和维持生物多样性406

11.3.3 调节气候407

11.3.4 减缓旱涝灾害407

11.3.5 维持土壤功能408

11.3.6 传粉播种408

11.3.7 有害生物的控制409

11.3.8 净化环境409

11.3.9 景观美学与精神文化功能410

11.4 天然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服务比较410

1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411

11.5.1 物质量评价411

11.5.2 价值量评价412

11.5.3 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412

11.6 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策略与途径413

11.7 生态恢复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变化414

主要参考文献415

12可持续发展417

1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有关背景417

1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417

12.1.2 可持续发展的4次重要国际会议418

12.1.3 可持续发展的4份重要报告419

12.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421

12.3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生态恢复423

12.4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425

12.5 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发展趋势426

主要参考文献426

第一版后记429

第二版后记431

第三版后记43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