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儒学新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儒学新论
  • 魏义霞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ISBN:9787520140775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582页
  • 文件大小:55MB
  • 文件页数:594页
  • 主题词:儒学-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儒学新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人物聚焦3

第一章 孔子3

第一节 天本论的隐晦表达3

第二节 “畏天命”的待命之方7

第三节 天命论与本体哲学11

第二章 孟子15

第一节 王道的政治理想和价值旨归15

第二节 仁政的行政原则和政治路线17

第三节 仁政与教化20

第四节 教化的经济措施和社会分工23

第五节 王道、仁政与天命、人性26

第三章 荀子34

第一节 天论34

第二节 人之命运的社会定格37

第三节 “制天命而用之”41

第四节 圣贤情结和哲学王构想47

第四章 董仲舒50

第一节 宇宙的预设和谐50

第二节 “人副天数”54

第三节 天人感应60

第四节 “以君随天”65

第五节 阳尊阴卑与儒家思想的新开展70

第五章 二程77

第一节 似曾相识的儒家学脉77

第二节 天、理、道、性、命、心为一82

第三节 “命在义中”86

第四节 “以义安命”91

第六章 朱熹98

第一节 “理一分殊”98

第二节 天命之“理一”与气禀之“分殊”103

第三节 格物、致知与“穷天理,明人伦”110

第四节 和谐的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117

第七章 王守仁123

第一节 “致良知”的含义123

第二节 “致良知”与“去人欲,存天理”125

第三节 “致良知”与超凡入圣128

第四节 “致良知”与王学神韵131

第八章 颜元136

第一节 思想建构从批判理学开始136

第二节 人性一元论143

第三节 “以动济其静”150

第四节 习行的目的是功利159

第五节 诵读之虚与习行之实163

第九章 戴震173

第一节 以训诂的方式对宇宙本体的回答173

第二节 “血气心知,性之实体”182

第三节 天理与人欲191

第二部分 比较研究203

第十章 孔子与孟子203

第一节 “死生有命”与“天视自我民视”203

第二节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与“万物皆备于我”205

第三节 “性相近”与“道性善”208

第四节 “为政以德”与“行不忍人之政”211

第五节 孔孟之道意指什么215

第十一章 孟子与荀子220

第一节 不同判断和论证220

第二节 不同认定和取材224

第三节 不同态度和作为227

第四节 不同调控和利导230

第五节 孟子、荀子的人性哲学与儒家特色234

第六节 先秦人性哲学的一致性以及对后世的影响242

第十二章 陆九渊与王守仁248

第一节 “心即理”与“心皆具是理”248

第二节 “心即理”与“心乃天下之同心”252

第三节 “心即理”与“自存本心”255

第四节 “心即理”与陆九渊哲学的独特性258

第十三章 朱熹与王夫之264

第一节 理先气后与理依于气264

第二节 道本器末与道寓于器268

第三节 由无而有与天下无无273

第四节 静主动客与静者静动276

第三部分 宏观透视285

第十四章 形而上学285

第一节 仁之地位和作用285

第二节 仁之内涵和境界295

第三节 仁之一体与厚薄304

第四节 仁之因循与创新312

第十五章 秩序建构319

第一节 “民胞物与”说320

第二节 “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说324

第三节 宇宙秩序、社会秩序与家庭秩序的相互通约328

第四节 家国同构和天人合一334

第十六章 语言哲学341

第一节 孔子的语言哲学及其道德旨趣341

第二节 正名主旨与无言基调344

第三节 交往情结与和谐理念349

第十七章 价值哲学354

第一节 理学家的理欲观354

第二节 “足欲”“节欲”主张365

第三节 理学家的尚义思想371

第四节 对利的肯定377

第五节 殊途同归的尚公主张379

第十八章 知行哲学385

第一节 知行的内涵385

第二节 知行的目标393

第三节 知行的关系401

第四节 知行的分歧407

第五节 知行的定位421

第十九章 修养工夫429

第一节 二程的敬诚、格物和致知429

第二节 朱熹的存心、格物和致知432

第三节 陆九渊的“自存本心”“先立其大”439

第四节 王守仁的“致良知”442

第五节 修养的不同层次和逻辑推进449

第二十章 教化哲学458

第一节 “学而时习之”458

第二节 “达则兼善天下”462

第三节 “学而优则仕”466

第四节 “礼之用,和为贵”470

第四部分 儒学内外481

第二十一章 儒家与墨家481

第一节 共同的交往原则和立论根基481

第二节 相去霄壤的理论意蕴和价值旨趣485

第三节 儒学与墨学荣辱原因之探讨495

第二十二章 儒家与法家501

第一节 不同的价值理想、治国方略和行政路线501

第二节 两千年的历史公案505

第三节 不同的社会功效、客观影响和历史命运512

第四节 历史的回响和时代的呼唤517

第五节 儒家与法家之争留下的思考522

第二十三章 康有为的尊孔崇儒529

第一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529

第二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中的诸子身份536

第三节 “百家皆孔子之学”中的孔子之学543

第二十四章 谭嗣同的尊孔抑儒549

第一节 对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549

第二节 “教能包政、学”与孔教555

第三节 孔教与儒家560

第二十五章 严复的尊孔返儒568

第一节 读经之必要568

第二节 读经之方法571

第三节 读经之意义575

第四节 严复对读经态度的转变及启示576

参考文献579

后记5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