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
  • 孔昭遐,屠佑生编著;蔡郁翻译;朱同生审译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978753375399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471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493页
  • 主题词:针灸学-英、汉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新编实用针灸学 汉英对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藏象学说1

第一节 脏腑2

一、五脏2

(一)心2

(二)肺4

(三)脾8

(四)肝10

(五)肾14

二、六腑18

(一)胆18

(二)胃20

(三)小肠22

(四)大肠22

(五)膀胱24

(六)三焦26

三、奇恒之府26

(一)脑26

(二)女子胞26

第二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28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28

(一)心与肺28

(二)心与脾28

(三)心与肝30

(四)心与肾30

(五)肺与脾30

(六)肺与肝30

(七)肺与肾32

(八)脾与肝32

(九)脾与肾32

(十)肝与肾32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32

(一)心与小肠34

(二)肺与大肠34

(三)脾与胃34

(四)肝与胆34

(五)肾与膀胱34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34

第三节精、气、血、津液、神36

一、精36

二、气36

(一)气的生成和运行36

(二)气的功能38

(三)气的分类38

三、血38

(一)血的生成和循行38

(二)血的功能40

四、津液40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40

(二)津液的功能40

五、神40

(一)神的生成40

(二)观神察形40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42

(一)气与血42

(二)气与津液42

(三)血与津液42

(四)血与精42

(五)神与精、气、血、津液42

第二章 经络总论45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组成及作用46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46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6

(一)经脉46

(二)络脉48

三、经络的作用48

(一)生理方面48

(二)病理方面48

(三)诊断方面50

(四)治疗方面52

(五)预防方面56

第二节 十二经脉56

一、十二正经的名称56

二、循行交接58

三、表里关系58

四、流注次序60

第三节 奇经八脉60

第三章 腧穴总论65

第一节 腧穴的含义66

第二节 腧穴的分类66

(一)经穴66

(二)经外奇穴66

(三)阿是穴66

第三节 腧穴的主治作用68

一、普遍性68

(一)近治作用68

(二)远治作用68

(三)双向调整作用68

二、相对特异性68

第四节 腧穴的定位70

一、解剖标志取穴法70

(一)固定标志70

(二)动作标志70

二、骨度法72

(一)头部72

(二)胸部72

(三)腹部72

(四)腰背部74

(五)上肢部74

(六)下肢部74

三、指量法74

(一)中指同身寸法74

(二)横指法74

第四章 十四经脉及常用腧穴77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LU78

一、尺泽LU5(合)78

二、列缺LU7(络)78

三、少商LU11(井)80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LI80

一、合谷LI4(原)82

二、曲池LI11(合)82

三、肩髃LI1582

四、迎香LI2084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ST84

一、地仓ST484

二、颊车ST686

三、下关ST786

四、天枢ST25大肠募)86

五、梁丘ST34(郄穴)86

六、犊鼻(外膝眼)ST3588

七、足三里ST36(合)88

八、解溪ST41(经)88

九、内庭ST44(荥)90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SP90

一、公孙SP4(络)90

二、三阴交SP690

三、阴陵泉SP9(合)92

四、血海SP1092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HT92

一、少海HT3(合)94

二、神门HT7(输、原)94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SI96

一、后溪SI3(输)96

二、天宗SI1196

三、秉风SI1298

四、听宫SI199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BL98

一、睛明BL1100

二、天柱BL10100

三、风门BL12100

四、肺俞BL13100

五、心俞BL15102

六、膈俞BL17102

七、肝俞BL18102

八、胆俞BL19104

九、脾俞BL20104

十、胃俞BL21104

十一、肾俞BL23106

十二、大肠俞BL25106

十三、小肠俞BL27106

十四、膀胱俞BL28106

十五、上髎BL31、次髎BL32、中髎BL33、下髎BL34108

十六、膏肓俞BL43108

十七、志室BL52108

十八、委中BL40(合)110

十九、承山BL57110

二十、昆仑BL60(经)110

二十一、至阴BL67(井)112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KI112

一、涌泉KI1(井)112

二、太溪KI3(输、原)114

三、复溜KI7经)114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PC114

一、内关PC6(络)116

二、中冲PC9(井)116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TE116

一、阳池TE4(原)118

二、外关TE5(络)118

三、肩髎TE14118

四、翳风TE17120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GB120

一、风池GB20120

二、肩井GB21122

三、居髎GB29122

四、环跳GB30122

五、风市GB31124

六、阳陵泉GB34合)124

七、悬钟(绝骨)GB39126

八、丘墟GB40原)126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LR126

一、太冲LR3(输、原)126

二、期门LR14(肝募)128

第十三节 督脉GV128

一、长强GV1(络)130

二、腰阳关GV3130

三、命门GV4130

四、大椎GV 14130

五、哑门GV 15132

六、风府GV 16132

七、百会GV20132

八、水沟(人中)GV26134

第十四节 任脉CV134

一、中极CV3(膀胱募)134

二、关元CV4(小肠募)136

三、气海 CV6136

四、神阙CV8136

五、中脘CV12(胃募)138

六、膻中CV17(心包募)138

七、天突CV22138

八、廉泉CV23138

第十五节 经外奇穴EX140

一、印堂EX-HN3140

二、太阳EX-HN5140

三、夹脊(华佗夹脊)EX-B2140

四、八邪EX-UE9142

五、八风EX-LE 10142

第五章 针灸法145

第一节 针刺法146

一、针刺工具146

二、练针法146

(一)练习持针146

(二)练习旋捻146

(三)练习提插148

三、针刺前的准备148

(一)针具选择148

(二)选择体位148

(三)定穴150

(四)消毒150

四、毫针刺法150

(一)进针法150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154

(三)行针与得气156

(四)留针158

(五)透针160

(六)针刺补泻160

(七)出针164

五、针刺意外的处理及预防164

(一)晕针164

(二)滞针164

(三)弯针166

(四)断针166

(五)出血和血肿168

(六)创伤性气胸168

六、针刺时的注意事项170

第二节 灸法170

一、常用灸法172

(一)艾炷灸172

(二)艾条灸174

(三)温针灸174

二、灸的注意事项174

第三节 拔罐法176

一、火罐种类176

二、操作方法176

三、拔罐方式178

四、拔罐时间与起罐178

五、拔罐的适应证178

六、拔罐的注意事项180

第四节 其他针法180

一、三棱针180

(一)针具形状180

(二)操作方法180

(三)适应证182

(四)注意事项182

二、皮肤针182

(一)针具形状182

(二)操作方法182

(三)叩刺部位选择原则182

(四)适应证182

三、皮内针184

(一)针具形状184

(二)操作方法184

(三)适应证184

(四)注意事项184

四、电针184

(一)电针机的选择184

(二)操作方法184

(三)波形的作用和主治186

(四)注意事项186

五、耳针186

(一)耳郭的表面解剖186

(二)耳穴的分布188

(三)耳穴的定位和主治190

(四)标准耳穴名192

(五)耳穴的应用208

(六)临床常见病证的耳穴治疗212

第六章 治疗总论217

第一节 辨证纲要218

一、脏腑辨证218

二、八纲辨证218

三、经络辨证220

第二节 针灸治疗原则222

第三节 针灸的治疗作用224

一、镇痛作用224

(一)经络系统的作用224

(二)神经系统的作用226

(三)体液因素的作用226

二、调整作用226

(一)针灸对呼吸系统功能的影响226

(二)针灸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226

(三)针灸对消化系统功能的影响228

(四)针灸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228

(五)针灸对血液系统功能的影响228

(六)针灸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230

(七)针灸对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影响230

(八)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232

(九)针灸对免疫系统功能的影响232

第四节 配穴处方232

一、处方规律232

(一)近部取穴234

(二)远道取穴234

(三)随症取穴234

二、特定穴的应用234

(一)俞穴、募穴234

(二)原穴、络穴236

(三)八会穴236

(四)郄穴238

(五)五输穴238

第五节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辨证论治240

一、治疗过程中腧穴要加减240

二、治疗过程中补泻手法的变化240

三、治疗过程中宜针宜灸的变化240

第七章 常见病证的治疗243

第一节 内科疾病244

一、感染性疾病244

(一)感冒244

(二)疟疾244

(三)痢疾246

(四)流行性腮腺炎248

二、物理因素所致疾病248

中暑248

三、呼吸系统疾病250

(一)咳嗽250

(二)哮喘254

四、消化系统疾病256

(一)胃痛256

(二)呕吐258

(三)呃逆260

(四)腹痛262

(五)腹泻264

(六)便秘266

(七)胆囊炎、胆石症270

五、循环系统疾病272

(一)高血压病272

(二)心悸274

(三)心痛276

(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80

六、泌尿、生殖系统疾病282

(一)尿潴留282

(二)遗尿、尿失禁284

(三)尿路结石286

(四)阳痿288

(五)遗精288

(六)不射精290

七、神经系统疾病292

(一)睡眠障碍292

(二)癔症294

(三)中风296

(四)头痛300

(五)眩晕302

(六)面神经麻痹304

(七)坐骨神经痛306

(八)股外侧皮神经炎306

八、运动系统疾病308

(一)颈椎病308

(二)颈肩肌筋膜炎312

(三)落枕312

(四)肩关节周围炎314

(五)腰背痛314

(六)肋软骨炎318

(七)扭伤318

(八)关节炎320

(九)肱骨外上髁炎322

(十)下尺桡关节损伤322

(十一)腱鞘炎324

(十二)腱鞘囊肿326

(十三)髌骨软化症328

(十四)跟痛症328

第二节 外科疾病330

(一)急性阑尾炎330

(二)急性乳腺炎330

第三节 妇科疾病332

(一)痛经332

(二)闭经334

(三)子宫出血336

(四)白带过多338

(五)胎位不正340

第四节 儿科疾病340

(一)小儿腹泻340

(二)小儿麻痹症344

第五节 皮肤科疾病346

(一)带状疱疹346

(二)荨麻疹348

(三)斑秃352

(四)神经性皮炎354

(五)疣356

(六)局限性硬皮病360

第六节 眼科疾病362

(一)急性结膜炎362

(二)斜视362

第七节 耳鼻喉科疾病364

(一)耳鸣、耳聋364

(二)鼻衄366

(三)鼻渊368

(四)咽喉炎368

第八节 口腔科疾病370

(一)牙痛370

(二)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372

第九节 其他374

(一)肥胖症374

(二)戒烟376

附录1十四经脉循行路线示意图378

附录2十四经腧穴备查392

附录3相关腧穴表46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