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绍兴通史 第2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绍兴通史 第2卷
  • 李永鑫主编 著
  • 出版社: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13051647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578页
  • 文件大小:99MB
  • 文件页数:605页
  • 主题词:绍兴市-地方史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绍兴通史 第2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战国时期的绍兴1

第一节 鼎盛时期的越国1

一、句践灭吴1

(一)围困姑苏之役1

(二)句践灭吴3

二、句践称霸4

(一)出使鲁、齐4

(二)伐秦之役6

(三)镇抚周邻国家7

(四)解决小国纠纷8

(五)徐州之会11

三、迁都琅邪12

(一)迁都原因12

(二)迁都路线14

(三)琅邪地望诸说15

四、鼎盛时期的越国疆域17

第二节 越国名士与西施的传说19

一、范蠡19

二、文种24

三、计然34

四、西施的传说36

第三节 越国的衰落40

一、允常以后的越王世系40

二、朱句的霸业41

(一)战楚41

(二)灭滕43

(三)灭郯44

(四)削莒45

三、迁都于吴46

(一)越人亡缯46

(二)迁都于吴47

(三)宫廷政变49

(四)无颛的统治50

四、无彊的统治与越败于楚51

(一)无彊“与中国争强”51

(二)楚越战争53

(三)楚败越后的越国疆域55

(四)越国活跃于诸侯争战之间56

五、秦将王翦平定江南与越国的灭亡58

(一)王翦降服越君58

(二)越国灭亡的原因59

六、于越族的流散63

(一)于越与东瓯63

(二)于越与闽越65

(三)于越与南越67

(四)于越与西瓯69

(五)于越与骆越71

(六)于越与山越73

(七)于越与山夷75

(八)于越的海外流散及其影响78

第四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经济94

一、农业生产的发展94

(一)铁器农具的广泛使用94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95

(三)主要农作物的种类96

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98

(一)青铜铸造技术的进步98

(二)冶铁技术的进步103

(三)建筑技术的进步106

(四)丝织和髹漆111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115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115

(二)富商大贾的出现116

四、交通的发展117

(一)会稽与琅邪的航路118

(二)东南沿海的航路119

(三)会稽与齐的交通123

(四)会稽与楚的交通123

(五)会稽与魏的交通125

第五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文化125

一、实用艺术的发展125

(一)雕刻127

(二)雕塑造型129

(三)图案装饰132

二、音乐的发展135

(一)越歌影响的扩大135

(二)乐器138

三、舞蹈的兴盛143

(一)舞蹈起源于巫术143

(二)越地盛行之舞蹈144

第六节 战国时期绍兴的社会阶层与社会生活148

一、社会分层与阶级结构148

(一)自耕农149

(二)地主150

(三)奴隶151

二、生活与习俗152

(一)服饰152

(二)饮食156

(三)居住159

(四)出行161

(五)龙舟竞渡163

(六)墓葬165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绍兴166

第一节 秦王朝在绍兴的统治166

一、秦统一前夕的越地社会166

二、郡县制在越国故地的确立167

三、秦始皇南巡大越169

(一)登会稽山祭大禹170

(二)大越更名为山阴172

(三)教化越民的《会稽刻石》173

(四)防备东海外越174

(五)秦始皇的遗迹及影响175

四、经济制度177

(一)度量衡与货币制度177

(二)秦朝的田租、口赋与力役178

第二节 汉王朝在绍兴的统治179

一、建置沿革与行政制度179

(一)汉初的诸侯王国与行政制度179

(二)楚王封地180

(三)荆王封地180

(四)吴王封地181

(五)江都王封地182

(六)王国的行政制度183

(七)郡的设置与行政制度183

(八)郡的设置与吴会分治183

(九)郡级行政制度184

(十)都尉187

(十一)县的设置188

(十二)县级行政制度191

(十三)乡里社会的建立192

二、经济制度196

(一)赋役制度196

(二)地券与盐铁专卖197

(三)度量衡与货币制度199

第三节 民族迁徙与民族同化201

一、越人北徙和汉人南迁201

(一)越人北徙201

(二)汉人南迁205

(三)会稽人外逃210

二、户籍制度与人口数量211

(一)户籍管理211

(二)人口数量214

(三)山越人口216

(四)会稽海外人口217

三、姓氏分布与郡人活动218

(一)姓氏数量与分布219

(二)郡人对国家的贡献221

四、贤牧良守与清明吏治224

(一)开国功臣224

(二)谏官清官225

(三)贤守贤相226

第四节 秦汉时期绍兴的经济227

一、传统农业的发展228

(一)火耕水耨的传承229

(二)铁器牛耕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230

(三)种植业与养殖业232

(四)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234

二、手工业的进步234

(一)矿冶业与铜器、铁器铸造234

(二)精湛的陶瓷制造业238

(三)建筑材料业243

(四)酿酒业243

(五)造船业244

三、水利与交通246

(一)马棱筑回涌湖247

(二)马臻疏凿鉴湖248

(三)各县建筑小型水利工程251

(四)水陆交通干线252

四、商业的发展257

(一)主要商品种类257

(二)商业发展情况258

五、聚落与集市260

(一)聚落的发展260

(二)城市和集镇的兴起263

第五节 越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265

一、汉语与越语的互动266

(一)楚语与越语的联结266

(二)江东语的萌生与越语的汉化268

(三)韩说与熹平正定《六经》文字270

二、儒学的传播与推广271

(一)士人学儒成风272

(二)兴学立说盛行273

(三)伦理道德推广274

(四)越地著作北传276

三、知识传播与科技发展279

(一)自然知识的传播、观察和总结279

(二)炼丹术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283

(三)数学和医学284

四、经学与史学285

(一)钟离意的古文经说286

(二)魏朗的《魏子》288

(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288

(四)赵晔的《吴越春秋》297

五、佛教与道教311

(一)佛教的传入311

(二)道教的创立312

六、文学与艺术314

(一)文学314

(二)艺术316

第六节 秦汉时期绍兴的社会317

一、社会阶层318

(一)统治阶级318

(二)被统治阶级319

二、社会心态321

(一)越人厌战322

(二)北人求安323

(三)地方性团结324

三、日常生活325

(一)衣326

(二)食328

(三)住331

(四)行335

四、社会习尚336

(一)忠义孝悌337

(二)清廉俭约337

(三)睦邻礼让337

(四)隐逸守操338

(五)避仇忌讳339

(六)农本牛禁339

(七)信神祀鬼340

(八)风角占候341

第七节 王充与《论衡》342

一、王充的生平和著述342

二、《论衡》的基本内容344

(一)自然观和无神论344

(二)认识论和历史观350

(三)人性论和命定论356

三、《论衡》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360

第三章 六朝时期的绍兴362

第一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政治362

一、建置沿革与行政制度362

(一)六朝更替362

(二)建置沿革366

(三)行政制度367

(四)户籍管理371

二、经济制度373

(一)赋税和徭役374

(二)货币制度377

(三)地主庄园经济378

(四)寺院经济380

三、政治制度382

(一)孙吴的士族联合政权383

(二)两晋的门阀贵族专政388

(三)南朝的政治制度390

四、政治矛盾394

(一)士族与皇室间的矛盾394

(二)士族与士族间的矛盾401

(三)影响会稽郡的三次动乱413

第二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经济发展416

一、兴修水利417

(一)贺循疏凿西兴运河417

(二)孔愉修复句章故堰418

(三)孔灵符徙民垦殖湖田419

(四)“民办”兴建的小型灌渠419

二、开拓交通421

(一)陆上干线421

(二)水上漕运422

三、农业的进步423

(一)耕作技术得到改进423

(二)耕地面积的扩大423

(三)粮食作物品种的多样化425

(四)蚕桑等多种经营的开展426

四、手工业的发达427

(一)丝织业的发展427

(二)冶炼技术的提高428

(三)青瓷制造业的成熟430

(四)造纸业独步南朝431

五、商业和城市432

(一)集市列布432

(二)城镇拓展433

(三)都会形成435

第三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哲学和宗教436

一、经学436

(一)余姚虞氏经学437

(二)山阴孔氏经学444

(三)山阴贺氏礼学451

二、玄学455

(一)玄学的流行456

(二)嵇康的思想458

三、佛教461

(一)高僧与寺院461

(二)慧皎与《高僧传》466

四、道教468

(一)诞生与流传469

(二)道士与宫观472

(三)道教世家474

五、儒、释、道三家的矛盾与融合476

第四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史学地记和文学艺术479

一、史学地记480

(一)谢承的《后汉书》和《会稽先贤传》480

(二)虞预的《晋书》和《会稽典录》481

(三)朱育的《对会稽太守濮阳兴问》和《会稽土地记》481

(四)贺氏的《会稽太守像赞》和《会稽先贤像赞》482

(五)钟离岫的《会稽后贤传记》483

(六)孔灵符的《会稽记》483

(七)虞愿的《会稽记》484

(八)谢灵运的《晋书》和《山居赋》484

(九)夏侯曾先的《会稽地志》485

二、文学485

(一)陶渊明、孙绰开山水诗先声485

(二)晋末宋初谢灵运创山水诗486

(三)谢朓是创“永明体”的诗人487

(四)王羲之与孔稚珪的骈散488

(五)孙绰和谢惠连、谢庄的赋491

三、艺术494

(一)以“二王”为代表的书法494

(二)戴逵父子的书画和雕塑497

(三)剡中“三世石佛”和千佛岩石窟498

第五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教育和科技500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500

(一)官学的开设500

(二)名儒授徒讲学501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503

(一)虞耸的穹天论和虞喜的安天论503

(二)虞翻的静电现象和纳甲之法504

(三)虞喜发现“岁差”507

(四)谢平创制“刚(钢)朴”508

第六节 六朝时期绍兴的社会509

一、士族与大姓509

(一)土著的士族大姓509

(二)流寓的士族大姓513

二、社会阶层520

(一)豪门士族520

(二)寒门庶族520

(三)自耕农 手工业者 商人521

(四)部曲 佃客 十夫客 佣客522

(五)门生 义附 典计523

(六)吏 奴僮 奴婢524

(七)兵525

三、士人风尚525

(一)六朝士人525

(二)东山与东山风度529

(三)两性与婚姻535

四、生活与习俗537

(一)日常生活538

(二)岁时节庆544

(三)人生礼仪547

五、民间信仰555

(一)宗教信仰556

(二)神话、仙话、鬼话与人话559

(三)精怪和人561

大事年表5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