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Internet原理与技术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Internet原理与技术
  • 王志文,陈妍,夏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111494188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64MB
  • 文件页数:361页
  • 主题词:互联网络-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Internet原理与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Internet概述1

1.1 引言1

1.2 Internet的发展与创新2

1.2.1 Internet的发展历程2

1.2.2 Internet的技术创新4

1.3 Internet的结构11

1.3.1 Internet边缘部分11

1.3.2 Internet核心部分13

1.4 相关标准化组织14

1.4.1 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标准化组织14

1.4.2 Internet标准化组织16

1.5 Internet的未来17

1.5.1 Internet的发展目标18

1.5.2 下一代Internet面临的技术挑战19

1.5.3 下一代Internet研究进展21

1.5.4 下一代Internet关键技术24

1.6 新兴网络形态27

1.6.1 移动互联网27

1.6.2 云计算30

1.6.3 物联网33

1.6.4 数据中心网络36

思考题39

第2章 Internet基础40

2.1 TCP/IP体系结构40

2.2 IP层42

2.2.1 IPv442

2.2.2 ARP45

2.2.3 ICMP46

2.3 传输层48

2.3.1 UDP48

2.3.2 TCP连接49

2.3.3 TCP传输控制53

2.4 应用层57

2.4.1 DHCP57

2.4.2 DNS58

2.4.3 Web61

2.4.4 FTP62

2.4.5 E-mail63

2.5 Internet接入66

2.5.1 接入网的概念66

2.5.2 ADSL67

2.5.3 基于HFC网的CableModem67

2.5.4 以太网接入68

2.5.5 光纤接入69

2.5.6 电力线接入70

2.5.7 宽带无线接入71

2.5.8 3G/4G接入72

思考题74

第3章 Internet单播路由75

3.1 Internet路由体系75

3.1.1 路由概述75

3.1.2 路由器76

3.1.3 分层路由79

3.1.4 常用路由算法80

3.1.5 Internet的路由结构83

3.2 RIP84

3.2.1 RIP发展历程84

3.2.2 RIP报文结构86

3.2.3 RIP工作流程88

3.2.4 慢收敛89

3.2.5 路由合并90

3.3 OSPF92

3.3.1 OSPF发展历程92

3.3.2 OSPF链路类型93

3.3.3 层次化的OSPF94

3.3.4 OSPF报文结构96

3.3.5 OSPF工作流程99

3.4 BGP101

3.4.1 BGP概述101

3.4.2 BGP邻接关系103

3.4.3 BGP报文结构104

3.4.4 BGP路由属性106

3.4.5 BGP工作流程108

思考题112

第4章 Internet组播113

4.1 组播113

4.1.1 组播概述113

4.1.2 组播应用114

4.1.3 组播模型115

4.1.4 组播地址116

4.2 IGMP118

4.2.1 IGMPv1119

4.2.2 IGMPv2121

4.2.3 IGMPv3123

4.3 交换机组成员关系维护126

4.3.1 IGMP Snooping126

4.3.2 IGMP Proxy128

4.3.3 GMRP129

4.4 组播分组转发130

4.4.1 源树130

4.4.2 共享树134

4.4.3 RPF检查135

4.5 组播路由协议136

4.5.1 协议分类136

4.5.2 DVMRP137

4.5.3 MOSPF140

4.5.4 CBT142

4.5.5 PIM143

思考题147

第5章 移动IP148

5.1 移动节点的IP通信148

5.1.1 链路变更对IP传送的影响148

5.1.2 基于特定主机路由149

5.1.3 节点漫游152

5.1.4 链路层的节点移动154

5.1.5 移动IP155

5.2 移动IP技术架构156

5.2.1 技术要求156

5.2.2 功能实体157

5.2.3 工作机理159

5.3 代理搜索161

5.3.1 代理搜索消息161

5.3.2 移动检测方法163

5.4 注册165

5.4.1 注册类型165

5.4.2 注册消息格式166

5.4.3 注册过程168

5.5 数据包选路171

5.5.1 移动节点在家乡链路上的选路171

5.5.2 移动节点在外地链路上的选路171

5.5.3 移动节点发送数据包175

5.5.4 三边路由及优化175

5.5.5 移动节点收发广播包和组播包176

5.6 移动IPv6179

5.6.1 移动IPv6工作原理179

5.6.2 代理搜索180

5.6.3 通告180

5.6.4 数据包选路184

5.6.5 与移动IPv4的区别185

思考题186

第6章 IP服务质量187

6.1 QoS背景187

6.1.1 QoS发展历程187

6.1.2 尽力而为服务189

6.1.3 QoS定义190

6.1.4 QoS典型场景191

6.2 流量分类192

6.3 流量监管与流量整形194

6.3.1 令牌桶算法194

6.3.2 漏桶算法196

6.3.3 流量监管197

6.3.4 流量整形197

6.4 队列调度199

6.4.1 队列调度概述199

6.4.2 先进先出队列199

6.4.3 优先队列200

6.4.4 定制队列201

6.4.5 加权公平队列202

6.4.6 基于类的WFQ204

6.4.7 RTP优先队列205

6.5 集成服务206

6.5.1 集成服务概述206

6.5.2 RSVP208

6.5.3 集成服务评价211

6.6 区分服务212

6.6.1 区分服务概述212

6.6.2 区分服务架构213

6.6.3 PHB类别216

6.6.4 加速服务与确保服务216

6.6.5 区分服务评价218

6.7 端到端的QoS218

6.7.1 DiffServ与IntServ/RSVP融合219

6.7.2 端到端QoS框架219

6.7.3 端到端QoS资源管理220

6.8 QoS机制比较221

思考题222

第7章 P2P原理与应用223

7.1 P2P基础223

7.1.1 P2P的产生背景223

7.1.2 P2P与Web的区别224

7.1.3 P2P网络特点226

7.1.4 P2P衍生问题227

7.2 P2P拓扑结构228

7.2.1 P2P拓扑分类228

7.2.2 集中式拓扑229

7.2.3 结构化P2P230

7.2.4 非结构化P2P231

7.3 P2P关键技术232

7.3.1 体系结构232

7.3.2 内容存储233

7.3.3 内容查询234

7.3.4 内容传输236

7.3.5 NAT穿越238

7.4 分布式散列表240

7.4.1 分布式数据管理与检索240

7.4.2 分布式数据检索策略241

7.4.3 DHT基础244

7.4.4 Chord246

7.4.5 Pastry249

7.5 P2P典型应用252

7.5.1 BT252

7.5.2 eMule254

7.5.3 Skype255

7.5.4 流媒体应用257

思考题259

第8章 IPv6260

8.1 IPv4的局限性260

8.1.1 地址空间260

8.1.2 性能261

8.1.3 安全性263

8.1.4 自动配置264

8.2 IPv4地址过渡技术265

8.2.1 划分子网265

8.2.2 NAT267

8.2.3 CIDR268

8.3 IPv6技术优势269

8.4 IPv6地址271

8.4.1 IPv6地址表示271

8.4.2 IPv6地址类型272

8.4.3 IPv6地址分配272

8.4.4 地址自动配置274

8.5 IPv6报文格式276

8.5.1 IPv6报文基本头部276

8.5.2 IPv6报文扩展头部277

8.6 IPv6选项扩展头部278

8.6.1 建立新的选项278

8.6.2 选项扩展头部278

8.6.3 已定义选项279

8.7 常用扩展头部280

8.7.1 路由头280

8.7.2 分片头281

8.8 IPv6邻居发现协议282

8.8.1 工作原理282

8.8.2 主机数据结构284

8.8.3 邻居发现协议的功能286

8.8.4 邻居发现协议与ARP的比较287

8.9 IPv6过渡288

8.9.1 IPv4向IPv6过渡阶段288

8.9.2 IPv4/IPv6双栈289

8.9.3 IPv6隧道类型290

8.9.4 IPv6 over IPv4隧道291

8.9.5 IPv6与IPv4互通技术296

思考题300

第9章 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及应用301

9.1 中国Internet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01

9.1.1 中国Internet发展历史301

9.1.2 中国Internet发展现状303

9.1.3 中国Internet发展现状评价304

9.1.4 中国Internet发展趋势305

9.1.5 中国下一代Internet体系结构308

9.2 中国Internet基础资源310

9.2.1 全球IP地址分配310

9.2.2 中国IP地址分配312

9.2.3 Internet运营商314

9.2.4 海底光缆315

9.3 CERNET316

9.3.1 CERNET概述316

9.3.2 CERNET2架构320

9.3.3 CERNET2主干网322

9.3.4 CERNET2互联324

9.4 ChinaNet325

9.4.1 ChinaNet网络结构325

9.4.2 ChinaNet网络节点328

9.4.3 IGP路由策略330

9.4.4 BGP路由策略332

9.5 三网融合334

9.5.1 什么是三网融合334

9.5.2 三网融合的国际现状336

9.5.3 中国三网融合337

9.5.4 IPTV338

9.5.5 广电网络双向改造342

思考题344

附录 我国IP地址分布情况345

参考文献34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