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孙保平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7503825146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23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4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关于荒漠化概念的认识1
一、国际上对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概念认识的演变1
二、我国关于荒漠化概念的理解4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概念及其意义4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的任务7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9
第三节 我国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对策10
参考文献14
第二章 荒漠化概况16
第一节 世界荒漠化概况16
一、世界荒漠化现状16
二、非洲的荒漠化现状及其成因17
第二节 中国荒漠化地区概况19
一、荒漠化地区气候20
二、荒漠化地区的地貌22
三、荒漠化地区的土壤23
四、荒漠化地区的水文状况25
五、荒漠化地区植被26
第三节 中国土地荒漠化成因28
一、人为活动28
二、自然成因29
第四节 中国土地荒漠化类型、面积及分布30
一、风蚀荒漠化30
二、水蚀荒漠化32
三、冻融荒漠化33
四、盐渍荒漠化33
五、其他因素形成的荒漠化34
第五节 荒漠化危害34
参考文献37
第三章 荒漠化防治原理38
第一节 风蚀荒漠化防治的风沙物理学原理38
一、风力侵蚀作用38
二、风沙运动规律47
三、风蚀与沙质荒漠化52
四、风蚀荒漠化防治的基本原理54
第二节 风蚀荒漠化防治的生态学原理55
一、植物对流沙环境的适应性原理55
二、植物对流沙环境的作用原理58
第三节 水蚀荒漠化的防治原理60
一、水力侵蚀作用60
二、土壤侵蚀规律64
三、影响土壤水蚀的因素69
第四节 盐渍荒漠的防治原理72
一、盐渍土的形成与分布72
二、水肥盐运动规律75
三、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成因及特点76
四、土壤盐渍化的防治原理78
参考文献78
第四章 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80
第一节 封沙育林育草恢复天然植被81
第二节 飞机播种造林种草固沙84
一、飞播心须解决的技术问题84
二、飞播作业87
第三节 植物固沙技术措施88
一、直播固沙89
二、植苗固沙90
三、扞插造林固沙92
第四节 沙结皮固沙93
第五节 风沙区防护林体系95
一、干旱区绿洲防护体系95
二、沙地农田防护林97
三、沙区牧场防护林98
四、沙区铁路防护林100
第六节 沙地立地条件类型的划分104
第七节 沙地造林方法及樟子松造林技术107
一、干旱区、半干旱区沙地育苗技术107
二、沙(丘)地造林方法109
第八节 沙地造林密度、混交与配置116
一、沙地造林密度116
二、固沙林的混交与配置117
第九节 我国风沙区固沙造林(防护林)树种选择118
一、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118
二、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119
三、柽柳(Tamarix sp.)119
四、胡杨(Populus diversifolia)119
五、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119
六、沙拐枣(Calligonum sp.)120
七、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120
八、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120
九、柠条(Caragana sp.)121
十、沙蒿(Artemisia sp.)121
十一、黄柳(Salix flavida)122
十二、沙柳(Salix psammophila)122
十三、刺槐(Robina pseudoacacia)122
十四、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122
十五、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123
十六、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123
十七、黑松(Pinus thunbergii)123
十八、木麻黄(Casuarina eguisetifolia)124
十九、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 simplicifolici)124
二十、小冠花(Coronilla varia)124
二十一、鹰嘴紫云英(Astraglus cicer)125
二十二、火炬树(Phus typhina)125
二十三、榕树(Albizia julibrissin)125
二十四、槐树(Sophora japonica)126
第十节 水蚀荒漠化地区植被建设技术126
一、概况与危害126
二、林草的水土保持作用127
三、水土保持林(草)及其体系132
四、水土保持林(草)的配置与营造技术134
第十一节 盐渍荒漠化土地的植被建设技术139
一、盐碱对植物的危害139
二、盐碱地的植被恢复与建设140
参考文献143
第五章 荒漠化工程防治技术144
第一节 风蚀工程防治技术144
一、机械沙障固沙144
二、化学固沙148
三、风力治沙152
四、水力治沙156
第二节 水蚀工程防治技术162
一、概述162
二、山坡防护工程163
三、田间工程164
四、沟床固定工程167
五、山洪排导工程175
六、小型蓄水用水工程176
第三节 盐渍荒漠化的工程防治技术179
一、盐渍荒漠化防治原则179
二、盐渍荒漠化的主要防治措施180
第四节 道路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190
一、道路、矿区荒漠化概述190
二、铁路荒漠化防治技术192
三、公路荒漠化防治技术196
四、矿区荒漠化防治技术198
参考文献202
第六章 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203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心然性203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与特点203
二、我国生态农业产生与发展的必然性204
三、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成就205
第二节 生态农业基本原理206
一、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原理207
二、农业生态系统功能213
第三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调控与优化217
一、设计原理217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220
三、农业生态系统优化224
第四节 生态农业技术模式230
一、生态农业技术230
二、荒漠化地区生态农业模式232
参考文献234
第七章 荒漠化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技术235
第一节 水资源分类及特征235
一、地表水235
二、地下水241
三、大气降水及特征243
第二节 节水技术244
一、水资源合理调配245
二、喷灌246
三、滴灌252
四、渗灌257
五、雨水收集利用258
第三节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264
一、湖水及地表径流矿化度升高264
二、上中游不合理开发地表水,引发下游地区环境危机265
三、远距离调水对环境的影响266
参考文献267
第八章 荒漠化地区可替代能源开发技术268
第一节 能源问题与土地荒漠化268
第二节 发展薪炭林 普及节柴灶269
一、能源林开发地位269
二、荒漠化地区能源现状269
三、薪炭林发展前景270
四、薪炭林经营类型270
五、薪炭林营造技术271
六、发展薪炭林途径272
第三节 太阳能的利用273
一、太阳能的特点273
二、我国太阳能资源274
三、太阳能的利用274
第四节 风能开发利用278
一、概述278
二、风能资源279
三、风能利用280
四、风能开发利用281
第五节 发展沼气283
一、概述283
二、沼气是什么283
三、发展沼气的作用284
四、沼气发生原理284
五、沼气产生的条件285
六、沼气池的建设与管理286
七、沼气应用287
参考文献289
第九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290
第一节 荒漠化调查290
一、荒漠化调查目的、意义及要求290
二、荒漠化调查程序291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294
一、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设计程序294
二、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297
三、荒漠化防治工程规划方案论证311
四、规划成果资料编制和方案实施312
第三节 荒漠化防治模式312
一、亚湿润地区防治模式312
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315
三、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模式317
参考文献319
第十章 荒漠化监测与评价326
第一节 荒漠化监测326
一、荒漠化监测的概念及目的326
二、荒漠化监测的对象、范围及内容326
三、荒漠化监测的理论与技术基础327
四、荒漠化监测的方法337
五、荒漠化监测技术体系357
第二节 荒漠化评价358
一、荒漠化评价的概念及内容358
二、荒漠化评价指标体系359
三、荒漠化土地类型的划分368
四、荒漠化评价的基本问题讨论374
参考文献376
第十一章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效益评价378
第一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生态效益378
一、生态效益的系统分析378
二、生态效益定量评估384
第二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经济效益计量393
第三节 荒漠化防治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396
一、综合效益的基本内涵396
二、综合效益评价的基础理论397
三、综合效益评价403
参考文献423
热门推荐
- 1240773.html
- 2154042.html
- 451544.html
- 3017646.html
- 1233400.html
- 1387822.html
- 3669580.html
- 3218416.html
- 3585561.html
- 374930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899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3493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044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84301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91295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976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7781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94225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8980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1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