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论经济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理论经济学
  • 戴英马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53261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595页
  • 文件大小:10MB
  • 文件页数:6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理论经济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生产的实现与限制1

第一章 实践竞争中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1

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生存环境1

二、理论回顾6

三、实践竞争的残酷性及其意义11

第二章 企业生产的决策基础13

一、社会产品的商品形式13

二、商品成本与生产的经济范围18

三、市场价格对生产价格的偏离23

四、预测及管理26

第三章 开放经济的实现29

一、狭义的国内市场与消费需求30

二、世界性的竞争关系33

三、社会总产品市场问题35

四、基本制度优势与限度38

第四章 工资与分配41

一、按劳分配的本质41

二、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与工资水平42

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44

四、按资分配或资本收益46

五、各个企业实际经营效益和劳动者工资的高低48

六、工资差别缩小的客观基础51

1、使用的劳动手段54

一、持续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54

第二编 循环生产与商品价值54

第五章 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54

2、在产品55

3、储存的生产资料57

二、生产资料存量价值和生产规模61

1、存量生产资料循环再生产的实现61

2、生产规模扩大的价值基础64

第六章 劳动生产率和利润率67

一、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得到提高的67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衡量71

1、企业积累的实体资本78

三、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利润率的根本性影响78

2、基本生产条件和商品价格80

3、利润率提高的原因与特征84

第七章 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91

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1

1、技术装备进步基础上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91

2、自然因素变化造成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2

3、非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变化92

4、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部门或全社会统计93

二、生产价格及其变化94

三、供需状况与市场价格100

四、竞争与价格变动102

五、价格垄断、管制、补贴103

六、特殊供给品104

七、通货膨胀105

八、小结105

第三编 劳动方式的变化106

第八章 自动控制与自动化生产106

一、生产的程序性与自动化106

二、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生产的基本特征109

三、活劳动耗费与创造性劳动117

四、劳动的共通性与人的全面发展123

第九章 生产创新和价值创造127

第十章 社会分工的细化与生产的复杂化137

一、社会分工越益细化的客观基础137

二、生产的越益复杂化与生产的变易性142

第四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上)150

第十一章 劳动生产率提高与社会再生产150

一、社会再生产的表式问题150

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怎样影响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158

三、扩大的社会再生产的具体考察162

1、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再生产的扩大162

2、新加劳动增加引起的扩大再生产173

3、综合计算176

四、回顾和论述181

五、两大部类比例变化的限度与积累率189

1、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限度189

2、积累率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192

3、两个部类有机构成不一样时的积累率205

4、剩余价值率的变化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限度的影响208

六、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的社会再生产211

第十二章 基本的价值构成的提高220

一、两大部类的区分和社会分工及流通220

二、马克思关于国民产品的价值构成的若干重要论述226

三、基本的价值构成的提高和积累233

四、第一部类所占比例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增大趋势235

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两大部类比例关系变化的影响239

六、基本价值构成概念对于分析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243

七、自然因素的变化对基本价值构成变化的影响245

八、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重要观点246

第十三章 非物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251

一、社会的非物质生产劳动251

二、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259

1、非生产性生产费用的特征与范围259

2、社会非生产性的生产费用总量的变化趋势266

三、并入非物质生产部门以后的社会再生产表式268

四、非生产部门纳入总体联系以后的社会再生产270

一、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且分布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80

第十四章 固定基金蓄积价值的取用280

第四编 社会再生产考察(下)280

二、固定基金总规模不变但分布不均匀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85

三、固定基金总规模扩大时蓄积价值的取用292

四、补充论述301

1、为什么固定基金原值的一半必然会被取作他用301

2、固定基金转移价值的实际体现,就是使用和消费这些固定基金的企业的产品306

3、马克思考察固定资本更新问题的一个前提条件309

第十五章 劳动手段的经济寿命311

一、劳动生产率保持不变时的经济寿命311

二、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的经济寿命314

三、制订劳动手段折旧率时的预测因素324

四、劳动手段的实际折旧率、经济折旧率、预计折旧率327

第十六章 长期投资与社会总产品332

一、社会生产总规模保持不变时的长期投资332

二、社会生产总规模扩大时的长期投资336

三、长期投资对社会总产品价值增长的影响340

四、长期投资的性质351

1、积累的特定形态351

2、固定资产体系351

3、相应积累量的计算与统计352

第十七章 生产资料的贬值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354

一、劳动手段经济寿命缩短的意义355

二、社会基本的价值构成提高的实际情形364

三、为什么说以产品实物量不变作为社会简单再生产标准是错误的370

四、关于社会再生产的表式计算377

第十八章 社会总产品价值的重复计算381

一、总产品价值重复计算的性质381

二、企业发生纵向分化的考察384

1、第二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384

2、第一部类的企业发生分化393

三、几点结论398

第十九章 可变资本与积累401

一、可变资本的性质401

1、货币资本的积累405

二、资本的积累405

2、可变资本的积累和存量资本的积累408

三、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补充考察410

四、利润率与生产价格414

第五编 非自偿性损耗及其抵补419

第二十章 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419

一、非自偿性损耗的种类与性质420

二、商品价值的新考察424

三、非自偿性损耗对社会总生产的影响430

1、概要分析430

2、社会总生产举例考察434

3、企业对非自偿性损失的弥补440

四、非自偿性损耗对劳动生产率长远发展的限制442

第六编 价值的全社会流动和转移448

第二十一章 企业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448

一、实体价值与虚化价值448

1、生产的基本单位448

2、实体价值和虚化价值的区分450

3、存量生产资料的循环再生产451

二、实体价值的波动和社会总生产452

三、在制品价值的变化和资本的游离466

第二十二章 企业的资本来源与运用476

一、企业负债率和自有资本477

1、我国企业的负债率477

2、美国、日本、原联邦德国企业的负债率479

3、企业对外股本投资对负债率的影响483

二、信用来源485

1、企业的自有资金486

2、个人资金来源487

3、非生产单位的资金490

三、企业资本来源和运用整体分析492

1、第一种情况493

2、其他情况498

第二十三章 通货债务508

一、当代货币的主要形式509

二、当代货币的价值基础510

三、通货的投放及债务人513

四、国际货币516

五、金融性投资与货币资金的冲击性流动520

六、企业的实体资本与货币资本521

第二十四章 需求实现的社会机制525

一、价值与使用价值的衡量525

二、基本的调节机制528

三、企业的两种实际控制方式531

1、合同制531

2、库存、生产、供给的实时控制532

四、重大项目的社会直接计划和产业发展战略533

六、自有资本的全球转移对经济调节的影响534

五、大类生产资料的生产534

七、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论述536

第七编 增长与发展540

第二十五章 经济的增长与发展540

一、经济增长速度问题540

二、生产资料的闲置与生产的激发549

三、社会生产的发展趋势554

第二十六章 价值创造的外观表现568

一、同一生产部门内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对新价值创造的影响568

二、生产价格的形成和新价值的创造572

三、竞争性的世界经济与各国企业实现的新价值577

四、生产资料的非自偿性损耗对新价值实现的影响59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