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邵敬敏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商务印书馆
- ISBN:9787100073905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673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714页
- 主题词:汉语-语法-语言学史-1978~2008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 1978-2008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1
第一节 总体特点与历史分期1
第二节 发展趋势与队伍建设8
第三节 宏观分析与研究特色18
第一编 理论篇23
第一章 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流派23
第一节 汉语形式语法25
一 尝试阶段32
二 引进阶段33
三 发展阶段34
四 深入阶段36
第二节 汉语功能语法38
一 汉语主位与话题的研究43
二 汉语焦点与预设的研究45
三 及物性研究47
四 指代范畴研究48
五 省略与隐含50
六 语气、情态及其他研究51
第三节 汉语语义语法52
一 语义语法的理论探索52
二 语义语法的研究成果56
三 语义语法的不同流派58
第四节 汉语认知语法61
一 汉语认知语法的兴起61
二 汉语认知语法的成就65
三 认知语法研究的重点69
四 汉语认知语法的发展前景73
第五节 其他语法研究理论74
第二章 汉语语法研究的理论探索77
第一节 语法研究三个平面的新思路78
一 三个平面理论阐述的背景78
二 三个平面的理论模式80
三 关于语用平面的研究83
第二节 形式与意义的关系85
一 简单的历史回顾85
二 新时期有关讨论的深入88
三 形式和意义讨论的价值90
第三节 语序变化以及类型学研究91
一 语序变化的性质92
二 语言类型学的建立94
三 语序研究的发展趋势96
第四节 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97
一 方法论研究的类型98
二 一般语言学方法论的研究99
三 汉语语法具体分析方法的研究101
第三章 汉语语法研究的争论热点104
第一节 汉语语法的特点104
一 汉语语法的总特点104
二 对汉语语法特点认识的分歧106
三 对汉语语法特点的新探索110
第二节 “析句方法”的讨论113
一 句子成分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113
二 关于析句法的讨论114
三 析句法讨论的意义与作用118
第三节 关于向心结构理论的探讨121
一 有关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的争论121
二 “这本书的出版”结构难题的探讨123
三 向心结构研究的新趋势126
第四节 文化语言学的语法观127
一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崛起127
二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流派129
三 申小龙文化语法学思想分析134
第五节 关于“本位”说140
一 语法研究的各种“本位说”140
二 关于“字本位”142
三 关于“本位说”的评价148
第二编 人物篇153
第一章 老一辈语法学家的研究特色153
第一节 吕叔湘的语法研究155
一 吕叔湘语法研究的风格155
二 吕叔湘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58
三 吕叔湘语法研究的新突破160
第二节 朱德熙的语法研究164
一 朱德熙的语法研究概况164
二 朱德熙的汉语语法体系166
三 朱德熙的语法理论思想168
四 朱德熙语法研究的特点和风格169
五 朱德熙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72
第三节 胡裕树和张斌的语法研究173
一 胡、张语法研究合作的历史175
二 胡、张语法研究的特色和风格175
三 胡、张在汉语语法研究上的杰出贡献177
四 胡、张与林祥楣的合作研究179
第四节 其他老一辈知名学者的语法研究180
一 史存直的语法研究180
二 王还的语法研究181
三 廖序东的语法研究182
四 张拱贵的语法研究183
五 张志公的语法研究184
六 王维贤的语法研究186
七 黄伯荣的语法研究189
八 胡明扬的语法研究190
九 张寿康的语法研究193
十 吕冀平的语法研究194
第五节 其他老一辈语法学家及其语法著作简介195
一 陈望道及其《文法简论》196
二 黎锦熙、刘世儒及其《论现代汉语中的量词》196
三 郭绍虞及其《汉语语法修辞新探》197
四 方光焘及其《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198
五 洪心衡及其《汉语词法句法阐要》199
六 朱星及其《汉语语法学的若干问题》200
七 邓福南及其《汉语语法专题十讲》200
八 任学良及其《汉语造词法》201
第二章 中生代语法学家的研究特色202
第一节 陆俭明的语法研究204
一 陆俭明语法研究简介205
二 陆俭明语法研究的主要成果206
三 陆俭明的语法应用研究207
四 陆俭明语法研究的特色208
第二节 邢福义的语法研究211
一 邢福义语法研究简介211
二 邢福义语法研究的主要成就213
三 邢福义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风格214
四 邢福义在汉语语法研究理论上的贡献216
第三节 北京地区中生代知名学者的语法研究217
一 范继淹的语法研究217
二 饶长溶的语法研究219
三 史锡尧的语法研究221
四 龚千炎的语法研究222
五 李临定的语法研究223
六 徐枢的语法研究225
七 赵淑华的语法研究226
八 吴为章的语法研究227
九 陈建民的语法研究228
十 刘月华的语法研究229
十一 史有为的语法研究231
十二 马真的语法研究233
十三 施关淦的语法研究234
十四 田小琳的语法研究235
十五 赵金铭的语法研究236
十六 吕文华的语法研究238
第四节 其他地区中生代知名学者的语法研究239
一 徐思益的语法研究239
二 沈开木的语法研究241
三 高更生的语法研究242
四 詹人凤的语法研究243
五 张静的语法研究244
六 傅雨贤的语法研究245
七 宋玉柱的语法研究246
八 卞觉非的语法研究247
九 刘叔新的语法研究248
十 吴启主的语法研究249
十一 范晓的语法研究250
十二 李芳杰的语法研究253
十三 范开泰的语法研究254
第三章 新中生代语法学家的研究特色256
第一节 马庆株的语法研究257
一 马庆株的语法研究概况257
二 马庆株的语法研究特色258
第二节 邵敬敏的语法研究261
一 邵敬敏的语法研究概况261
二 邵敬敏的语法研究特色262
第三节 沈家煊的语法研究265
一 沈家煊的语法研究概况265
二 沈家煊的语法研究特色266
第四节 其他新中生代知名学者的语法研究268
一 杨成凯的语法研究268
二 张爱民的语法研究269
三 邹韶华的语法研究270
四 尹世超的语法研究271
五 廖秋忠的语法研究272
六 黄国营的语法研究273
七 陆丙甫的语法研究274
八 陈平的语法研究276
第四章 新生代语法学家的研究特色278
第一节 北京地区的代表性学者280
一 张国宪的语法研究281
二 邢欣的语法研究282
三 沈阳的语法研究283
四 贺阳的语法研究285
五 刘丹青的语法研究286
六 刁晏斌的语法研究288
七 崔希亮的语法研究289
八 方梅的语法研究291
九 张伯江的语法研究292
十 袁毓林的语法研究294
十一 郭锐的语法研究296
十二 张旺熹的语法研究298
十三 胡建华的语法研究299
第二节 上海地区的代表性学者300
一 王珏的语法研究301
二 齐沪扬的语法研究302
三 申小龙的语法研究303
四 张谊生的语法研究304
五 金立鑫的语法研究306
六 左思民的语法研究307
七 黄锦章的语法研究308
八 戴耀晶的语法研究309
九 陈昌来的语法研究311
第三节 武汉地区的代表性学者312
一 萧国政的语法研究313
二 吴振国的语法研究315
三 李宇明的语法研究316
四 李向农的语法研究317
五 储泽祥的语法研究319
第四节 广州地区的代表性学者321
一 彭小川的语法研究321
二 周国光的语法研究323
三 周小兵的语法研究324
四 郭熙的语法研究326
五 方小燕的语法研究327
六 李炜的语法研究328
七 屈哨兵的语法研究329
第五节 其他地区的代表性学者330
一 张宝胜的语法研究330
二 孔令达的语法研究331
三 李葆嘉的语法研究332
四 吴继光的语法研究333
五 李宗江的语法研究334
六 杨锡彭的语法研究336
七 张先亮的语法研究336
八 王红旗的语法研究338
九 段业辉的语法研究339
十 吕明臣的语法研究340
十一 吴长安的语法研究341
十二 马清华的语法研究343
十三 税昌锡的语法研究344
十四 史金生的语法研究345
第五章 港澳地区和旅居国外语法学家的语法研究347
第一节 港澳地区的代表性学者347
一 徐烈炯的语法研究347
二 石定栩的语法研究349
三 顾阳的语法研究351
四 何元建的语法研究352
五 潘海华的语法研究353
六 张敏的语法研究354
七 徐杰的语法研究355
第二节 旅居国外的代表性学者356
一 方经民的语法研究356
二 张黎的语法研究357
三 石毓智的语法研究358
第三编 本体篇361
第一章 汉语语法结构专题研究361
第一节 语素研究361
一 汉语语素的特点和作用362
二 汉语语素的分类363
三 汉语语素研究的若干问题364
四 构词法与造词法368
第二节 词类研究370
一 吕叔湘、朱德熙的词类新学说370
二 建立汉语系统的新尝试372
三 “原型理论”与“连续统理论”374
四 词类研究的定性与定量分析376
五 词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378
第三节 虚词研究382
一 权威性汉语虚词词典383
二 虚词研究及其理论方法的发展385
三 副词研究的创新特色388
四 汉语虚词研究的专著389
第四节 短语研究391
一 对短语地位和作用的重新认识391
二 短语的类型及其鉴别方法392
三 短语的作用及其与句子的关系393
四 短语的语义、语用和认知分析396
第五节 句型研究399
一 汉语句型研究的历史399
二 汉语句型系统的构拟401
三 关于汉语句型的理论探索403
四 汉语句型研究的代表作405
五 动词和句型关系的研究406
六 句型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研究407
第六节 句类研究409
一 疑问句研究的历史409
二 疑问句的分类系统411
三 疑问语气词的研究412
四 疑问点与答问的研究413
五 疑问程度和疑问句功能的研究415
六 疑问句内部类型的研究416
七 祈使句与感叹句研究420
第七节 句式研究422
一 把字句研究423
二 被字句研究429
三 存现句研究431
四 主谓谓语句研究434
五 兼语式研究438
六 其他句式研究简况440
第八节 复句研究442
一 复句研究简史442
二 单复句的区分444
三 关联词语以及复句的类别446
四 复句研究的新思路449
第二章 汉语语法语义专题研究451
第一节 歧义及其分化方法研究451
一 歧义研究的概况451
二 歧义的类型与分化的方法455
三 有关歧义研究的若干问题456
第二节 配价语法和语义角色研究461
一 语义角色研究概况461
二 汉语配价理论的贡献463
三 语义角色的关系类型465
四 语义角色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467
五 配价理论研究的新发展469
第三节 语义指向研究472
一 语义指向研究的历史472
二 语义指向的定义和性质474
三 语义配项与语义联项475
第四节 语义特征研究478
一 汉语语义特征研究简史478
二 语义特征的提取480
三 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484
第五节 语义范畴研究487
一 语法范畴的内涵487
二 语义特征范畴的内涵与类型492
三 语义关系范畴的内涵与类型494
第三章 汉语语法的纵横研究498
第一节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499
一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概况499
二 古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性学者505
三 甲骨文金文的语法研究508
四 古典专书的语法研究509
五 汉语语法发展史的研究511
第二节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513
一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崛起514
二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代表性学者516
三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点522
四 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主要成果525
五 关于汉语语法化的研究527
第三节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530
一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历史530
二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兴起532
三 方言语法研究的代表性学者539
四 汉语方言语法专题研究的重点543
五 今后发展的趋势547
第四节 汉语口语语法研究556
一 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简史556
二 汉语口语语法研究的现状557
三 口语句法易位的特点560
四 韵律与句法的研究563
第五节 汉外语法比较研究566
一 汉外语法比较研究的历史和现状566
二 汉外语法比较研究的著作569
三 汉外语法比较研究的新思路572
四 其他汉外语法比较研究573
第四编 应用篇577
第一章 新编大学现代汉语教材577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课程的四次改革浪潮578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581
一 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581
二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583
三 张静主编《新编现代汉语》585
四 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586
第三节 20世纪90年代现代汉语代表性教材587
一 邢福义主编《现代汉语》587
二 钱乃荣主编《现代汉语》588
第四节 21世纪现代汉语国家级规划教材590
一 邵敬敏主编《现代汉语通论》590
二 张斌主编《新编现代汉语》591
第五节 其他《现代汉语》优秀教材592
第二章 汉语语法的应用研究596
第一节 汉语母语教学语法研究596
一 《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的产生596
二 现代汉语语法教材599
三 儿童汉语语法习得研究603
第二节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606
一 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语法本体研究607
二 对外汉语语法的教学研究609
三 研究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的中青年学者612
四 偏误分析研究615
第三节 中文信息处理语法研究619
一 中文信息处理研究简况619
二 机器翻译622
三 人机对话626
四 若干有影响的理论模式627
五 汉语语料库建设629
六 汉语计算语言学界的代表性人物633
第三章 汉语语法史评学研究637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史评学的建立637
一 汉语语法学评论的简单回顾637
二 汉语语法史评学研究的三次高潮639
三 汉语语法史评学存在的问题643
第二节 不同时期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的特色646
— 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的特点647
二 20世纪9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的特色648
三 21世纪初汉语语法研究综述的新趋势650
第三节 汉语语法学史的研究653
一 新时期的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简况653
二 几部重要的汉语语法学史655
结语 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661
后记667
热门推荐
- 842088.html
- 3267447.html
- 2184177.html
- 40957.html
- 3860935.html
- 1421352.html
- 2857756.html
- 1572855.html
- 2396420.html
- 158600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0611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316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82569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7673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3161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50326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7403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9585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46034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1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