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物探技术的第三根支柱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物探技术的第三根支柱
  • 刘士毅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地质出版社
  • ISBN:9787116099692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416页
  • 主题词:地球物理勘探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物探技术的第三根支柱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概论1

第一节 简史与成果1

一、历史悠久1

二、勘查成果丰硕1

第二节 方法技术基本成熟3

一、仪器设备精良3

二、软件较先进3

三、物探技术的第三根支柱——“用法”差异明显3

(一)找矿方面4

(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方面9

(三)其他方面10

四、存在的问题尚多15

(一)效果差的实例15

(二)作者亲历的4个实例15

第三节 导致物探效果好(有效)与差(无效)的因素分析32

一、由忽视方法原理导致的有效与无效32

(一)物性差异32

(二)分辨力(横向与纵向)32

(三)多解性36

二、由不良客观工作条件导致的物探方法技术“无效”51

(一)磁法的人文干扰51

(二)电法的人文干扰52

(三)重力的人文干扰63

三、由人为(主观)因素决定的有效与“无效”63

(一)工作者的理论与专业技术水平对效果的影响很大63

(二)工作者的责任心对效果的影响更大66

(三)对主要依靠什么获得好效果的认识不同,影响实际效果67

(四)工作者和甲方对物探所应起作用(或者应提供什么样的成果)的认识不同,影响对物探效果好坏的评价69

(五)社会环境对物探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69

四、由仪器、软件和数据改正方法尚不适应某些勘查任务决定的有效与“无效”71

五、区分方法有效性与工作有效性71

(一)方法有效性72

(二)工作有效性72

第四节 科学使用物探方法技术72

一、物探的特点72

(一)地球物理场是客观存在72

(二)对场源的推断具有多解性72

(三)物探只能探测与围岩石(土)存在明显物性差异的目标体72

(四)已利用6大类物性参数72

(五)与地质、钻探、化探的比较72

(六)适合大面积快速发现、评价(含否定)72

二、物探的作用72

(一)物探充当的最恰当角色72

(二)物探的地质作用76

三、物探方法的优势与劣势78

(一)物探的优势78

(二)物探的劣势78

四、用其长,避其短78

五、总体效益观念79

六、全面质量观念79

(一)立项的质量问题(将在立项一节中详述)79

(二)设计的质量问题(将在设计一节中详述)80

(三)数据采集的质量问题(将在数据采集一节中详述)80

(四)解释推断的质量问题(将在数据解释推断一节中详述)80

(五)异常验证的质量问题(将在异常验证一节中详述)80

七、效果第一观念80

第五节 机遇与挑战81

一、机遇81

二、挑战81

三、趋势81

第二章 立项82

第一节 指导思想82

一、甲方(任务下达方、用户)的指导思想82

二、乙方(承担任务的物探单位、项目负责人)的指导思想82

第二节 与立项有关的几个关键问题83

一、物探工作的分类83

(一)地质勘查中的物探工作83

(二)矿产勘查中的物探工作83

(三)其他领域中的物探工作88

二、明确终极目标(含探测目标体及其相关要求)89

(一)区域调查性质的物探工作89

(二)矿产、水工环和考古勘查等中的物探工作90

(三)配合地质填图的物探工作90

(四)物探综合研究工作90

(五)物探方法技术研究、示范和推广工作93

(六)其他领域的物探工作93

三、影响物探效果的三个关键技术问题93

(一)数据质量93

(二)多解性94

(三)深部分辨力(有效探测深度、实际探测深度)94

四、用其长,避其短95

(一)在找矿(含找水)工作中物探的最重要作用95

(二)配合地质填图工作中物探的最重要作用98

(三)工程地质工作物探的作用与找矿类似98

(四)探测隐伏目标物是物探的优势98

五、方法选择与工作量98

(一)方法选择98

(二)实物工作量106

六、资料收集、分析与现场踏勘的重要性106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106

(二)初步现场踏勘109

七、实际探测深度109

八、工作比例尺109

九、安排物探先行109

(一)山东某煤矿109

(二)吉林某煤矿110

十、关于立项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111

十一、任务书(合同书)的内容(技术部分)112

第三节 两项难度大的物探工作112

一、寻找深部隐伏矿和盲矿112

(一)已有不少成功案例112

(二)寻找深部隐伏矿的特点与难点116

(三)寻找深部隐伏矿应特别予以重视的问题117

(四)异常验证程序118

(五)寻找深部矿必须有新思维(9条)118

二、物探配合地质填图119

(一)难度最大的物探工作119

(二)前景无限的物探工作120

(三)配合地质填图时物探的具体地质任务120

(四)注意事项121

(五)配合地质填图物探工作的基本条件122

本章小结126

一、立项时甲乙方必须考虑的因素(立项具备的条件即做好物探工作的前提条件)126

二、立项应注意的问题127

三、当前物探项目立项中的突出问题127

第三章 设计129

第一节 对设计编写的要求129

一、编写前的准备工作129

(一)主动与甲方沟通终极要求129

(二)详细的资料收集129

(三)深入的资料分析130

(四)详细的现场踏勘与试验130

二、对设计编写的原则要求132

(一)探测目标物的明确化132

(二)针对性132

(三)详细性(可操作性)132

(四)依据明确与可靠133

(五)明确具体的预期成果133

(六)创新133

(七)附图133

三、注意事项133

(一)测区、测网设计133

(二)物探方法选择设计(含不同矿种)141

(三)数据精度设计164

(四)技术参数设计164

(五)物性工作设计171

(六)配套的仪器、软件设计175

(七)技术措施设计175

(八)测地工作设计175

(九)异常研究外业工作设计176

(十)实物工作量设计176

(十一)解释推断工作设计178

(十二)异常验证与再解释工作设计178

(十三)进度安排设计179

(十四)项目组人员与质量管理设计180

(十五)目前设计中常见的存在问题180

(十六)精细设计的主要标准181

第二节 目前设计编写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81

一、设计的编写时间及详细程度181

二、批发式审查设计182

三、未提倡主动完善设计182

四、指导思想尚存在问题182

第四章 数据采集183

第一节 指导思想183

第二节 遇到困难时的应对方式183

一、遇到人文干扰时的应对方式183

二、遇到通行与布点困难时的应对方式184

第三节 全面的数据质量观185

一、与数据精度有关的质量项185

二、易忽视的质量项185

(一)技术参数与技术措施选择185

(二)测点的均匀性、记录的完整性186

(三)关键技术参数的合理性186

(四)物性采测的代表性187

(五)异常外业研究的充分性187

(六)误差数据的可靠性187

(七)实际探测深度187

(八)测区位置与范围、比例尺、测网、方法及其技术参数选择、技术措施的合理性187

三、被忽视项对质量的影响188

(一)测点的均匀性的影响188

(二)质量检查方式、检查点分布和误差统计的规范性的影响188

(三)质量检查抽查方式的影响188

(四)物性代表性的影响188

(五)电法布极精度的影响190

(六)测深类电法单频点、时道误差的影响190

(七)实际探测深度的影响190

(八)异常研究外业工作充分性的影响192

(九)技术参数选择合理性的影响192

四、举例193

(一)有意义异常本身的完整性193

(二)异常研究的充分性193

(三)物性采测的代表性195

(四)数据的详细程度195

第四节 数据整理197

一、数据整理的内容197

二、数据整理的质量198

(一)计算质量198

(二)剔除错误数据198

(三)数据换算与各项改正198

(四)滤波199

(五)网格化201

(六)误差统计方式201

第五节 数据平均误差的真实性(可靠性)203

一、人为质量虚高203

二、隐性虚高204

第六节 图件质量204

一、图件类型204

二、图面内容205

三、关于水平切片推断图205

四、关于技术说明206

第七节 数据采集阶段的设计修改与完善206

一、完善性修改206

二、被迫性修改208

三、只突出乙方经济效益式修改209

四、如何正确看待设计修改209

(一)关于严格执行设计209

(二)关于严格质量管理209

本章小结209

一、精细数据采集的应有之义209

二、要想取得好效果必须做到之事项210

三、低质量的常见原因211

第五章 物探资料的解释推断213

第一节 指导思想213

一、解释推断的目标213

二、目标重要性排序214

(一)定性解释排位第一214

(二)挖掘更多实用信息排位第二214

(三)定量反演排位第三219

三、有超出预期目标的可能时,应紧抓不放219

四、推断的法则219

五、主动说明可靠性、准确性、充分性219

第二节 准备工作219

一、资料准备219

(一)充分收集、分析、利用已有相关资料220

(二)准备供解释推断的资料220

(三)对资料的可利用性进行分析220

(四)准备工作不充分时可能出现的问题220

二、异常的识别220

(一)目标物和干扰物引起的异常220

(二)人文干扰异常221

(三)假异常221

(四)广义的有意义异常221

(五)识别异常的数据误差标准221

(六)识别异常的价值标准221

(七)异常的相对性221

(八)不要忽视低缓异常222

(九)非常规异常信息222

(十)异常信息的突出与压制223

三、异常的划分223

(一)划分异常的原则223

(二)主要在剖面平面图上划分224

四、资料准备的难点224

第三节 资料的定性解释224

一、定性解释步骤225

(一)准备工作225

(二)复核异常识别、划分的结果225

(三)利用已有资料逐一进行异常定性225

(四)利用异常特点逐一进行异常定性227

(五)利用物性资料逐一进行异常定性228

(六)利用地质资料逐一进行异常定性228

(七)逐一进行现场踏勘(大面积区域调查时为典型异常)229

(八)利用综合资料逐一进行异常定性229

(九)采用定量手段进行异常定性230

(十)分析多解性231

(十一)无多解性时完成异常定性工作231

(十二)存在多解性时用足各种约束231

(十三)最难定性的补充异常外业研究工作232

(十四)逐一列出定性解释结果232

(十五)逐一分析定性解释结果的可靠性232

(十六)逐一进行第二人独立复核232

(十七)定性解释结果表达232

二、异常定性尚需注意的问题232

三、定性解释可靠性分级标准(推荐)233

(一)可靠的234

(二)较可靠的234

(三)可供参考的234

(四)不可靠的234

四、定性解释要重视充分挖掘隐含实用信息236

五、分析对完成目标任务的影响236

六、精细定性解释举例236

七、关于筛选矿致异常242

(一)从已知到未知和注意发现新类型、新矿种并重242

(二)地表到地下的可能变化242

(三)已知矿点、矿化点与异常242

(四)肉眼难以识别的矿种243

(五)关于干扰地质体243

(六)重视强异常也不要忽视弱异常243

(七)重视规则异常,也不能忽视非规则异常245

(八)重视性质不明异常245

(九)我国筛选、查证异常的其他经验教训246

(十)应提倡积极探索更多的区分矿与非矿异常的方法249

八、本节小结252

第四节 定量反演254

一、定量反演步骤256

(一)一定要在定性解释的基础上进行256

(二)准备适合定量反演的数据258

(三)关于异常分离258

(四)关于地形改正265

(五)其他数据处理268

(六)先采用半定量方法估算272

(七)筛选反演方法276

(八)搜集约束条件284

(九)进行反演286

(十)对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合理性)进行分析286

(十一)第二人独立复核288

(十二)反演结果的图示288

二、注意事项290

(一)要追求可靠性,绝不能图快、图方便290

(二)确定需要定量反演的异常290

(三)已知矿体(点)异常的反演290

(四)关于电法的人机联作反演297

(五)不能以数据处理代替反演298

(六)反演方法的使用条件与新方法298

(七)不能过度推断299

(八)不能过度偏离反演结果推断301

(九)精细与不精细差异明显301

(十)不可忽视多解性和误差301

(十一)不要追求深部反演细节301

(十二)反演结果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303

(十三)综合物探方法的定量反演305

(十四)反演深度的确定306

(十五)定量反演的准确性分析306

(十六)坚持有把握的推断308

三、定量反演与定性解释的关系308

四、本节小结309

第五节 综合解释推断310

第六节 解释推断阶段的设计修改310

第七节 解释推断的几个专题问题311

一、精测剖面的解释推断311

二、减少多解性的要点与范例311

(一)减少多解性的途径311

(二)减少多解性的解释推断举例312

三、关于模型319

(一)模型的建立与应用情况319

(二)关于模型的小结337

四、关于数据处理338

(一)关于对数据处理作用的认识误区338

(二)数据处理与推断解释的关系341

(三)数据处理代替不了定量反演342

(四)要掌握各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实质345

(五)要重视、掌握各种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条件346

(六)关于深源场与浅源场的分离346

五、关于找矿预测351

(一)找矿预测中物探工作的主要任务351

(二)主要途径352

(三)已知矿区内、深部的预测方法352

(四)已知矿区周边和近外围的预测方法354

(五)尚未发现矿床地区(新区)的预测方法355

(六)各类地质体的识别与定位356

(七)资源量估算362

(八)关于异常分离方法368

本章小结370

第六章 图示与异常验证371

第一节 图示371

一、准确是最基本的要求371

(一)绘图所用原始数据应准确无误371

(二)图示精度应符合要求371

二、清晰是实用的基本要求371

三、齐全是实用的基本要求371

(一)基本图件种类的齐全性371

(二)图件内容的齐全性372

四、其他注意事项372

(一)关于图件的可靠性372

(二)关于推断图件372

第二节 异常验证375

一、积极慎重地对待异常验证375

二、验证应在精细解释推断之后进行376

三、验证前应提交书面异常验证建议书376

四、关于验证孔的移动376

五、验证结果376

(一)验证结果的几种可能性376

(二)验证异常首孔(首批孔)不见矿的可能原因377

六、建立异常档案380

七、我国坚持验证终至成功的实例380

第三节 验证后的再解释380

一、再解释重要性的举例380

(一)前人之例380

(二)今人之例382

二、再解释的做法389

(一)再解释工作内容389

(二)再解释并非重新解释391

(三)只粗略分析不可取391

三、再解释工作的标准391

(一)给出明确结论391

(二)再解释后应提出明确的下一步工作建议391

后语392

附表396

主要参考文献及资料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