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货币金融学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现代货币金融学
  • 汪祖杰编著 著
  • 出版社: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524380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19MB
  • 文件页数:499页
  • 主题词:货币和银行经济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货币金融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货币1

1.1 货币的本质1

1.1.1 货币的起源1

1.1.2 货币的本质8

1.1.3 货币形态11

1.2 货币的职能16

1.2.1 价值尺度16

1.2.2 流通手段19

1.2.3 贮藏手段20

1.2.4 支付手段22

1.2.5 世界货币23

1.3 货币制度24

1.3.1 货币制度的形成24

1.3.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25

1.3.3 货币制度的演变28

1.3.4 我国的货币制度33

第2章 信用36

2.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36

2.1.1 信用的定义36

2.1.2 信用的产生36

2.1.3 信用的发展37

2.1.4 信用与金融38

2.2 高利贷信用39

2.2.1 高利贷信用的特点39

2.2.2 高利贷信用的作用40

2.2.3 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41

2.2.4 中国的高利贷信用42

2.3 现代信用的基础44

2.3.1 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盈余和赤字的存在44

2.3.2 所有制的不同46

2.4 信用的形式47

2.4.1 商业信用47

2.4.2 银行信用51

2.4.3 国家信用53

2.4.4 消费信用55

2.5 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57

2.5.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57

2.5.2 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58

2.5.3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59

第3章 利率62

3.1 利息和利率62

3.1.1 利息62

3.1.2 利率63

3.1.3 现值和终值66

3.1.4 到期收益率69

3.2 利率的决定71

3.2.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71

3.2.2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72

3.2.3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73

3.2.4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75

3.2.5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76

3.3 利率结构76

3.3.1 利率结构概念、种类76

3.3.2 利率风险结构77

3.3.3 利率的期限结构79

第4章 金融机构体系83

4.1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83

4.1.1 金融机构83

4.1.2 金融机构体系83

4.1.3 金融体系的作用85

4.2 中央银行86

4.2.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86

4.2.2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特点91

4.2.3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95

4.2.4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96

4.3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机构简介98

4.3.1 存款机构98

4.3.2 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100

4.3.3 合约性储蓄机构103

4.3.4 政策性金融机构104

4.4 我国的金融体系105

4.4.1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105

4.4.2 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107

4.4.3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概论111

第5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126

5.1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126

5.1.1 银行自有资本127

5.1.2 存款128

5.1.3 其他负债130

5.2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131

5.2.1 现金资产132

5.2.2 贴现133

5.2.3 贷款134

5.2.4 证券投资138

5.3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139

5.3.1 中间业务139

5.3.2 表外业务146

5.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148

5.4.1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149

5.4.2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150

5.4.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153

5.5 跨国银行156

5.5.1 什么是跨国银行156

5.5.2 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156

5.5.3 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157

5.5.4 跨国银行的影响158

第6章 金融市场160

6.1 金融市场概论160

6.1.1 金融市场的定义160

6.1.2 金融市场的功能160

6.1.3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161

6.2 货币市场168

6.2.1 货币市场的概念和范围168

6.2.2 货币市场的特点169

6.2.3 货币市场主要类型170

6.3 证券市场171

6.3.1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171

6.3.2 证券发行市场174

6.3.3 证券交易市场175

6.3.4 证券市场的管理177

6.4 期货市场179

6.4.1 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179

6.4.2 期货交易方式181

6.4.3 套期保值183

6.4.4 金融期货简介183

6.5 期权市场186

6.5.1 期权及其种类186

6.5.2 期权交易的用途187

6.5.3 期权的定价188

第7章 金融创新191

7.1 金融创新概述191

7.1.1 什么叫金融创新191

7.1.2 金融创新的内容192

7.1.3 金融创新的原因193

7.1.4 金融创新的影响195

7.2 资产证券化197

7.2.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197

7.2.2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197

7.2.3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199

7.2.4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作用202

7.3 金融工程203

7.3.1 金融工程的含义203

7.3.2 金融工程学的形成204

7.3.3 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205

7.3.4 金融工程的运作步骤206

7.3.5 金融工程的学科特点207

7.4 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208

7.4.1 风险投资208

7.4.2 二板市场211

第8章 金融投资214

8.1 不确定性214

8.1.1 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风险214

8.1.2 风险偏好215

8.1.3 保险、资本市场与风险分散216

8.2 资产组合选择218

8.2.1 资产选择原则218

8.2.2 马柯维茨有效集218

8.2.3 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219

8.2.4 含无风险资产的资产组合选择221

8.2.5 资产组合理论的一个应用223

8.3 资产定价理论224

8.3.1 资产定价模型224

8.3.2 套利定价理论229

第9章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232

9.1 金融抑制232

9.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32

9.1.2 金融抑制233

9.2 金融深化236

9.2.1 金融深化论236

9.2.2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236

9.2.3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教训237

9.3 中国的金融改革239

9.3.1 中国经济改革前金融体制的特点239

9.3.2 1979年以来的中国金融改革240

9.3.3 亟待解决的问题244

第10章 货币需求246

10.1 古典货币数量论246

10.1.1 现金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246

10.1.2 K或V的决定因素249

10.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251

10.2.1 交易的动机252

10.2.2 投机的动机253

10.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56

10.3.1 交易动机的再认识256

10.3.2 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260

10.3.3 平方根公式262

10.3.4 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64

10.4 现代货币数量论272

10.4.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273

10.4.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276

10.4.3 弗里德曼理论的政策含义280

第11章 货币供给283

11.1 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量283

11.2 货币供给模型286

11.2.1 货币供给M1的模型286

11.2.2 货币M2的供给模型290

11.3 基础货币供给及其决定292

11.3.1 基础货币的定义292

11.3.2 基础货币的决定293

11.3.3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297

11.4 货币乘数及其决定298

11.4.1 通货比率299

11.4.2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300

11.4.3 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e300

11.4.4 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rd和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rt301

第12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302

12.1 IS-LM-FE模型的一些假设302

12.1.1 市场的分类302

12.1.2 IS-LM-FE模型的构造步骤303

12.2 IS曲线304

12.2.1 储蓄、投资和总需求的关系304

12.2.2 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305

12.2.3 国民投资的决定因素307

12.2.4 构成IS曲线307

12.2.5 开放经济的IS曲线309

12.2.6 IS曲线的移动311

12.3 产出决定:充分就业曲线FE312

12.3.1 FE线的含义312

12.3.2 FE线移动的因素313

12.4 LM曲线314

12.4.1 资产市场均衡及其简化314

12.4.2 构建LM曲线315

12.4.3 LM曲线的移动318

12.5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IS-LM-FE模型321

12.5.1 IS-LM-FE中的静态均衡点321

12.5.2 IS-LM-FE中的比较静态均衡322

12.5.3 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与实际余额效应324

12.5.4 货币中性326

第13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328

13.1 总需求曲线328

13.1.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328

13.1.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330

13.2 短期总供给曲线332

13.2.1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332

13.2.2 短期总供给曲线333

13.3 长期总供给曲线339

13.3.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339

13.3.2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341

13.4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342

13.4.1 短期均衡342

13.4.2 长期均衡与货币中性343

13.4.3 实际经济周期论344

第14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46

14.1 通货膨胀概述346

14.1.1 通货膨胀的定义346

14.1.2 通货膨胀的类型348

14.1.3 通货膨胀的衡量349

14.2 通货膨胀的成因351

14.2.1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351

14.2.2 中国理论界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讨论357

14.3 通货膨胀的效应362

14.3.1 收入分配效应362

14.3.2 财富分配效应363

14.3.3 强制储蓄效应364

14.3.4 资源配置效应365

14.3.5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产出效应)366

14.3.6 恶性通货膨胀将导致经济社会危机368

14.4 通货膨胀的治理371

14.4.1 宏观紧缩政策371

14.4.2 物价与所得政策372

14.4.3 收入指数化政策374

14.4.4 反通膨胀的其他对策376

14.4.5 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377

14.5 通货紧缩379

14.5.1 通货紧缩的定义379

14.5.2 通货紧缩的效应380

14.5.3 通货紧缩在中国的出现381

14.5.4 通货紧缩的治理383

第15章 对外金融关系389

15.1 国际货币体系389

15.1.1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389

15.1.2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沿革391

15.2 外汇与汇率397

15.2.1 外汇397

15.2.2 汇率400

15.2.3 汇率决定的基础402

15.2.4 纸币本位下的汇率决定理论403

15.3 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资本流动406

15.3.1 国际金融机构406

15.3.2 国际资本流动410

15.4 国际收支414

15.4.1 国际收支概念的形成及发展414

15.4.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415

15.4.3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417

15.4.4 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419

第16章 金融监管423

16.1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423

16.1.1 金融风险要求金融监管423

16.1.2 金融监管的目标425

16.1.3 金融监管的原则426

16.1.4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427

16.2 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428

16.2.1 金融监管的内容428

16.2.2 金融监管的方法433

16.3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436

16.3.1 《巴塞尔协议》436

16.3.2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438

第17章 货币政策441

17.1 货币政策目标441

17.1.1 货币政策441

17.1.2 货币政策目标442

17.1.3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442

17.1.4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443

17.1.5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445

17.1.6 中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448

17.2 货币政策工具450

17.2.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451

17.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455

17.2.3 直接信用管制工具457

17.2.4 间接信用指导工具458

17.2.5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459

17.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462

17.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463

17.3.2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465

17.4 货币政策效果468

17.4.1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469

17.4.2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471

17.4.3 扩张性政策效果与紧缩性政策效果的比较474

17.4.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474

17.4.5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476

17.5 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政策478

17.5.1 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478

17.5.2 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80

17.5.3 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48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