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徐焰编 著
- 出版社: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 ISBN:9787545415476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44页
- 文件大小:146MB
- 文件页数:363页
- 主题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通俗读物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解放军为什么能赢 写给新一代人看的军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为什么“挥斥方遒”的书生能成功领导革命战争?3
中共建党便想建军,陈独秀设想太浪漫3
“二七罢工”使党重视枪杆子,通过国共合作开始搞军事6
黄埔军校成为中共建军开端,国共两党军队“本是同根生”8
周恩来从西欧来到黄埔,成为中国军队政治工作的奠基人11
黄埔军变成蒋介石私人武装,2000名革命黄埔生成了校长的敌人15
工农武装缺乏战斗力,革命战争主力还靠正规军19
群雄并起时势造英雄,历史选择了毛泽东22
政治领军,靠“软实力”取胜25
二 在旧军队和暴动农民的基础上怎样建军强军?31
接受的是旧式军队遗产,雇人当兵根本行不通31
“湖南农王”注重农民,立足山乡建军扩兵34
做革命的“山大王”,彰显率身垂范的统帅魅力38
立足于偏僻山区,以党组织凝聚军队41
连队建支部,民主主义改变部队面貌45
立足于农村建军实际,完善各项纪律制度47
反对极端民主化,反对军阀坏习气50
修改蹩脚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成为创举54
井冈山树榜样,各根据地忙效仿57
唤起群众觉悟,靠正确的“利益驱动”59
三 为什么中共第一代将帅要从“青山大学”学会打仗?65
学习先进战术技术必不可少,按军校正规教范却总打败仗65
伟大在于“不二过”,从失败中学会打胜仗68
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正确的军事思想来自实践72
游击战中探索出“十六字诀”,成为敌人奈何不得的秘诀74
从“农村军事化”起步,重在根据地“内线”歼敌76
作战天才来自实践,统帅智慧源于群众82
战争实际检验领导,“毛委员”变成“毛主席”85
洋顾问致绝境,遵义会议现转机88
技不如人,取胜靠战略战术优势94
四 为什么抗战能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双胜利?99
认清抗战是进行两个革命,既驱日寇又发展革命力量99
红军帽徽可换,称号可改,指挥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102
平型关首战虽告捷,这种仗八路军却没本钱多打106
蒋介石勉强同意建立新四军,种种限制却埋下隐患110
国民党败退而共产党挺进,中国抗战形成两个战场112
到底是谁“游而不击”,是谁“消极抗日”116
百团大战有胜利也有教训,八路军弹药奇缺不应打攻坚硬仗118
日军加强“扫荡”、“蚕食”,解放区有两年最为困难122
运用群众的无穷智慧,创造出地道战、地雷战和麻雀战126
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战场再度溃败,解放区战场却得到大发展128
日本投降喜讯突然传来,抗战最大的成果是中国革命力量大发展131
以弱搏强赖持久,平等交友靠实力135
五 为什么解放战争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获胜?141
抗战胜利后中共努力“摘桃子”,又争取“和平民主”141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共产党军队全力“闯关东”146
在东北“让开大路,占领两厢”,放弃大城市而占农村149
“和平民主新阶段”未能实现,东北中原战事使国共破裂151
搞土改就不怕蒋介石,内线作战后苏中七战七捷155
诱敌深入边打边走,让出地方却“人地皆存”157
撤离延安却不离陕北,毛泽东亲自拖住国民党军160
国统区民主运动兴起,成为反蒋的“第二条战线”163
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把战争负担引向敌区165
战略决战歼敌精锐,全国局势就此已定168
“百万雄师过大江”,解决走路、接管两大问题174
解放军武器来源主要靠缴获,蒋介石成了“运输大队长”176
抓住“农民—土地”,就能改变中国179
六 为什么志愿军在朝鲜能打赢国际化现代战争?185
看清炒作“第一枪”的目的,认清中国入朝参战的正义性185
解放军原想打台湾战役,美国出兵迫使中国转移战略重点187
中国方面预见到仁川登陆,组建东北边防军准备参战190
下定出兵朝鲜的决心不易,是毛泽东一生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192
争取朝鲜战争地方化,不用国家正规军名义出兵196
入朝时组织防御来不及,临机进行“遭遇与反突击作战”198
诱敌深入再穿插迂回,导致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201
一度南进占领汉城,志愿军也暴露了弱点204
总结五次战役的经验教训,真正认识到现代化战争规律207
抗美援朝的“底”定在三八线,实行“边打边谈”209
挖坑道形成“地下长城”,最终解决了“能不能守”212
技术兵种“边打边建”,炮兵、空军成为建设重点215
建成“钢铁运输线”,胜利功劳“后勤算一半”218
粉碎敌军的“糖弹”攻势,使敌心理战最终破产220
停战前发起夏季攻势,显示军威后签订协议223
朝鲜战争是平局,抗美援朝战争却是伟大的胜利225
能赢世界最强手,打敌人又学敌人228
七 为什么革命战争锻炼出的那一代将帅各有超凡特色?233
佩戴“肩牌”的将帅,是人民军队永远的光荣233
“第一元帅”朱德,可称为“红军之父”235
我党我军内头号正直的人,当数“彭大将军”238
曾有战功又搞投机的林彪,“九一三”外逃否定了自己240
仁、信、智、勇、严兼备,人称“无产阶级孙武”的刘伯承244
“两把菜刀起家”,有传奇经历的人民军队创始人贺龙246
人称诗人元帅,又以耿直著称的陈毅248
从连党代表当到野战军政委,军内的“政治元帅”罗荣桓250
十大元帅中唯一的北方人、最后领导解放山西的徐向前251
早期领导建军,晚年主管尖端科技的聂荣臻253
文武全才的儒将,任总参谋长时间最长的叶剑英255
解放战争中战功卓著,评为“第一大将”的粟裕257
当年将帅树楷模,新型人才继后尘260
八 为什么共产党在隐蔽战线的交锋中能占上风?265
建党后便开始隐蔽活动,“廖案”后建立情侦保卫工作265
特科由武汉转移到上海,有效保卫了中央安全267
周恩来为建立情侦部门确定原则,规定不许搞收买、色诱、暗杀270
建立肃反保卫队伍,总结惨痛教训,克服扩大化273
对敌以无线电侦察为主,成了“土包子”仅有的高科技277
破译敌密码成功,出色的侦察工作保障了长征279
机要人员有献身精神,才能战胜技术条件优越的敌人282
到延安后健全情侦保卫部门,毛泽东确定“十六字方针”284
地下工作绝不只是搞情报,群运、党派、策反全面开花286
地下党不允许奢华,隐蔽斗争的成功在于外观同群众一样289
“政治基础、党绝对领导”,是党的情侦工作两项基本原则291
先进性、廉洁性,同样适用于隐蔽斗争294
九 为什么解放后的军事斗争都能取得胜利?299
剿灭国内200多万土匪,迎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安宁299
展开雪域高原大进军,将五星红旗插到世界屋脊302
停止台湾战役准备而在东南取守势,1954年重新展开攻势305
1958年夏炮击封锁金门,接着又采取“单日打、双日停”308
“边平改建”解放翻身农奴,最终消灭藏区叛匪313
秘密进入缅甸作战,扫除危害勘界的国民党残军316
在中印边境打一场“军事政治仗”,求得长久的安宁320
入越进行防空作战,再度同美国空军较量325
对外国海战首战告捷,胜利收复全部西沙群岛329
思想与时俱进,革命转为卫国334
十 当年的胜利如何启迪今人?338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是解放军战略战术的精髓338
共产党打仗,没有什么老样340
历史同现实沟通,今人就能读懂前人343
热门推荐
- 1385028.html
- 2577650.html
- 525882.html
- 2078499.html
- 1367266.html
- 2453686.html
- 2257372.html
- 969408.html
- 3451328.html
- 223734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77658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24482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302080.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209485.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342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9052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4353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18511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3753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68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