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
  • 陈泮勤,王效科,王礼茂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111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6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425页
  • 主题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与增汇对策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言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3

第二节 科学问题6

第三节 基本思路9

主要参考文献10

第二章 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15

第一节 碳收支模型集成系统的设计原则15

第二节 碳循环模型集成系统的构成16

一、硬件环境17

二、通用软件系统17

三、集成系统软件与系统的运行19

第三节 集成系统的标准体系20

一、运行环境和有关标准20

二、数据格式、度量和空间参照系标准21

三、模型集成软件开发与子模型接口标准21

第四节 模型参数数据库集成22

一、模型的参数数据22

二、模型参数数据的多源性和复杂性25

三、数据一致性和标准化26

四、模型参数数据库建设28

五、数据存储与组织结构34

第五节 模型软件集成39

一、集成软件的组成结构39

二、软件开发平台41

三、集成软件与各生态系统模型软件的集成42

主要参考文献43

第三章 碳模型所需的基础数据: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数据信息库44

第一节 气象数据栅格化44

一、不同气象要素空间化算法研究44

二、地表太阳辐射估算49

第二节 中国土壤数据库与碳模型模拟土壤参数50

一、土壤类型名称规范与编码50

二、土壤空间数据库50

三、土壤属性数据库58

四、土壤属性与空间数据的融合60

五、碳模型模拟需要的土壤参数61

第三节 碳通量观测数据的时空代表性64

一、通量观测数据质量分析与评价64

二、同化箱式法与涡度相关法的比较69

三、通量观测数据的空间代表性72

四、通量观测结果的尺度扩展75

五、利用通量观测数据进行生态系统碳收支估算的初步探讨80

主要参考文献83

第四章 模式计算中的误差分析88

第一节 误差及其来源88

一、误差的定义88

二、真值与平均值88

三、误差的分类及来源89

第二节 误差分析方法90

一、直接测量中误差的表示方法90

二、间接测量中误差的传递92

三、误差合成92

第三节 集成模式对输入误差的响应93

主要参考文献96

第五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时空分布格局97

第一节 碳循环模型与输入参数97

一、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型97

二、模型的输入参数104

第二节 计算结果105

一、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与分布105

二、生态系统重要变量的计算105

第三节 碳收支时空分布特点113

一、生态系统碳库的时间变化113

二、生态系统碳库的空间格局119

第四节 小结与讨论121

一、小结121

二、讨论123

主要参考文献124

第六章 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未来演变趋势126

第一节 温室气体排放情景126

第二节 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27

一、未来的气候情景127

二、A1B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130

三、B1情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132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34

一、植树造林计划134

二、植树造林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格局的影响135

主要参考文献135

第七章 基于IPCC方法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评估139

第一节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39

一、IPCC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估算方法139

二、基于IPCC方法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潜力146

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51

第二节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51

一、IPCC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方法151

二、基于IPCC方法的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54

三、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58

第三节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58

一、IPCC的草原生态系统碳库变化的估算方法158

二、基于IPCC方法的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161

第四节 小结162

主要参考文献163

第八章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164

第一节 人工造林的固碳潜力165

一、人工林建设的固碳潜力165

二、退耕还林的固碳潜力169

第二节 森林管理的固碳潜力172

一、减少森林采伐的固碳潜力172

二、森林恢复的固碳潜力173

三、森林防火的固碳潜力174

四、森林病虫鼠害防治的固碳潜力176

第三节 小结178

主要参考文献178

第九章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180

第一节 施用化肥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181

一、研究方法182

二、结果与分析184

第二节 秸秆还田措施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191

一、研究方法191

二、结果与分析194

第三节 施用有机肥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201

一、研究方法201

二、结果与分析203

第四节 免耕措施的固碳能力与固碳潜力210

一、研究方法210

二、结果与分析211

第五节 小结214

主要参考文献214

第十章 中国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技术措施和潜力220

第一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220

一、固碳速率的估算方法220

二、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221

第二节 草原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225

一、降低牧压的固碳速率225

二、围封草场的固碳能力226

三、人工种草的固碳能力227

四、退化草地恢复的固碳潜力227

第三节 小结227

主要参考文献228

第十一章 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碳增汇技术措施和潜力230

第一节 湿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230

一、估算方法230

二、我国湖泊湿地的分类和固碳潜力的估算230

三、我国沼泽湿地的分类和固碳潜力估算232

第二节 退田还湖的固碳潜力233

第三节 小结234

主要参考文献234

第十二章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236

第一节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236

第二节 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措施的有效性评价236

一、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措施的碳泄漏估算237

二、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措施的有效性评价242

主要参考文献244

第十三章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与技术措施245

第一节 海洋固碳潜力与技术措施的研究现状245

一、世界大洋的碳储库245

二、近海生态系统碳储库252

三、增加海洋固碳潜力的主要技术措施257

四、我国海洋固碳潜力研究的主要进展263

第二节 大型海藻栽培的碳吸收理论分析与环境作用265

一、海藻栽培增加碳汇的理论分析266

二、栽培大型海藻的环境作用272

第三节 人为影响下浮游植物固碳能力的变化275

一、营养物质的增加对浮游植物固碳量的影响275

二、微量元素对浮游植物固碳量的影响277

三、我国近海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279

四、我国近海浮游植物固碳强度分析——以南黄海为例281

第四节 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与措施的分析293

一、中国近海通过海气界面的表观碳汇强度293

二、外源措施增加中国近海的碳汇强度296

主要参考文献299

第十四章 后京都时代的碳减排方案及其评述313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减排责任分担方案313

一、基于人均排放量的方案313

二、基于排放强度的方案314

三、基于历史责任的方案316

四、基于人均GDP的方案317

五、其他方案318

第二节 对主要方案的评述318

一、主要分担方案的依据和基本原则318

二、主要分担方案的优点和不足320

三、不同方案对中国的影响分析322

主要参考文献323

第十五章 不同国家在碳减排中的博弈324

第一节 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减排立场及其主要依据324

一、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减排立场324

二、主要国家碳减排立场的基本依据327

第二节 不同国家在碳减排中的博弈330

一、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模型330

二、《京都议定书》通过前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332

三、后京都时代的博弈333

四、中国的积极应对措施337

主要参考文献338

第十六章 后京都时代的碳减排分担方案思路340

第一节 减排方案所依据的主要原则340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的门槛设定341

一、单一门槛的设定341

二、综合减排门槛的设定346

三、中国参与减排门槛的选择347

第三节 可能的减排方案思路348

一、基于人均GDP的减排分担方案思路348

二、基于生态足迹的减排分担方案思路355

主要参考文献359

第十七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对策362

第一节 中国能源利用和碳排放362

一、中国能源消费与CO2排放的特点362

二、中国能源消费与CO2排放面临挑战364

三、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削减CO2排放366

第二节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比较与适宜方案选择368

一、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比较368

二、中国温室气体减排适宜方案的选择374

第三节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对策380

一、中国在气候谈判中面临的主要压力380

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策略382

主要参考文献384

第十八章 小结387

第一节 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国内外的双重压力387

一、国内面临经济发展、能源消费增加和CO2减排的巨大压力387

二、面临来自国际上的巨大压力388

第二节 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的主要立场和观点388

第三节 中国参与减排门槛的选择389

第四节 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对策390

附录1392

附录2393

附录3395

附录4396

附录5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