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公证证明论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公证证明论
  • 李全一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法律出版社
  • ISBN:9787511895509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366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公证制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公证证明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言1

第一章 公证证明的概念与特征7

第一节 公证与公证证明7

一、公证证明的概念7

二、公证证明定义的争议9

第二节 公证证明的特征19

一、公证证明是一种法定证明活动19

二、公证证明是一种非诉性质的证明活动22

三、公证证明是一种民事证明活动24

四、公证证明的意义是使被证明事项具有真实性与合法性26

五、公证证明是一种具有公信力的证明活动27

第二章 公证证明的起源与演变36

第一节 公证证明的起源36

一、欧陆始创36

二、英美借鉴39

三、亚非拉效仿42

第二节 我国古代的民事证明47

一、官证48

二、私证50

三、对我国古代官证与私证的评析54

第三节 我国现代公证证明制度的缘起与演变59

一、旧中国的公证制度59

二、新中国的公证制度61

三、我国现行公证制度的缺陷62

第四节 公证制度与我国传统无讼文化的契合性63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无讼”观念63

二、公证制度的非讼追求65

三、传统“无讼”与公证非讼价值之比较66

四、结语68

第三章 公证证明的性质与功能70

第一节 公证证明的性质70

一、历史上存在的几种公证证明权观点及评析71

二、对两种新观点的解析73

三、公证权性质之我见77

四、公证证明权性质与公证机构属性的关系79

第二节 公证证明的功能81

一、预防性功能82

二、助益性功能84

三、增效性功能88

四、管理性功能94

五、解纷性功能99

第四章 公证证明的基本原则101

第一节 公证证明基本原则概述102

一、何为公证证明基本原则102

二、公证证明基本原则范畴之辨析102

第二节 守法原则107

一、守法原则的基本内涵107

二、守法主体与内容之考量108

三、需要讨论和界分的两个问题110

第三节 客观原则113

一、客观原则的基本内涵113

二、客观原则的内容范畴113

第四节 公正原则115

一、公正原则的基本内涵115

二、贯彻公正原则的措施116

第五节 回避原则117

一、回避原则的基本内涵117

二、遵守回避原则的方式119

第六节 保密原则121

一、保密原则的基本内涵121

二、如何正确理解与适用保密原则123

第五章 公证证明人的思维方式125

第一节 法律思维方式概述125

一、思维与法律思维125

二、法律人思维方式的特征127

第二节 探究公证人思维方式的意义129

一、公证人思维方式的独特性130

二、公证人思维方式的价值意义132

第三节 公证人的具体思维方式133

一、以客观真实判断为鹄的134

二、法律适用中的保守性136

三、独有的公正衡平价值观145

四、证明事项的可行性指引150

第六章 公证证明的主体与客体152

第一节 公证证明的主体152

一、公证机构及公证员154

二、当事人157

第二节 公证证明的客体161

一、证明客体概说161

二、公证证明客体的多样性162

三、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类证明客体之辨析164

四、证明客体的限定性166

五、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的证明客体考察168

六、证明客体中的法定公证事项173

第七章 公证证明的举证责任和证据采信182

第一节 公证证明中的举证责任182

一、当事人的一般举证责任184

二、当事人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186

第二节 公证证明中的证据收集与审查187

一、公证证据的概念及特征187

二、公证证据的表现形式190

三、公证证据的审查判断198

第三节 公证证明中的证据采纳与采信201

一、证据的采纳与采信201

二、公证证明中的证据采纳202

三、公证证明中的证据采信203

四、证据采纳与采信的辩证关系205

第四节 公证证明中的自由心证206

一、自由心证制度概说206

二、公证自由心证之法理分析208

三、公证员自由心证之规制210

第八章 公证证明的方式和方法212

第一节 公证证明的方式方法概述212

一、我国公证证明方式之优劣分析213

二、我国公证证明方法之利弊考察215

第二节 机构本位的证明方式216

一、机构本位的组织形态及对公证证明行为的影响216

二、机构本位证明方式的程序框架218

三、机构本位证明方式的责任承担218

第三节 公证人本位的证明方式219

一、公证人本位证明方式之特征219

二、公证人本位证明模式的运行概况220

第四节 公证的证明方法221

一、“两性”证明不可或缺221

二、证明的程式性要求严格223

三、我国公证证明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完善之策225

第五节 认证的证明方法227

一、认证证明的基本特征229

二、认证证明的业务范畴230

三、我国公证制度中是否存在认证的证明方法233

四、在我国公证制度中确立认证之证明方法的必要性及理由236

五、我国公证制度中设立认证证明事项的可行范围考察238

第九章 公证证明的标准239

第一节 公证证明标准概说239

一、何谓公证证明标准239

二、公证证明标准的基本特征241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类公证事项的证明标准243

一、当事人的标准245

二、意思表示的标准247

三、证明标的(客体)的标准249

第三节 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类公证事项的证明标准251

一、事实与当事人之间的利害关系标准251

二、事实的真实性标准252

三、事实内容之合法性和公德性标准253

第四节 有法律意义的文书类公证事项的证明标准253

一、正确理解文书类证明标准的内涵253

二、真实性标准是其核心判准254

第五节 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债权文书公证的证明标准255

一、债权文书范围的标准255

二、给付内容无疑义的标准256

三、债务人承诺接受强制执行的标准257

第六节 出具执行证书的证明标准258

一、签发执行证书采用实质审查还是形式审查258

二、认定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标准260

三、如何在签发执行证书时适用和审查时效的中止与中断261

四、是否有必要由公证机构签发执行证书270

第十章 公证证明的效力272

第一节 公证证明效力概说272

一、公证效力概念辨析273

二、公证证明效力的法律规定解析275

三、公信力与公证证明效力之辨析276

第二节 公证证明效力的若干前见278

一、公证法实施前的各种效力观278

二、公证法实施后的效力学说279

第三节 证据效力的检讨280

一、证据效力的基本界说280

二、对证据效力的质疑281

第四节 其他法例及其理论对公证证明效力的表达284

一、立法上的表达284

二、学理上的表达285

第五节 公证之证明效力说287

一、证明效力与证据效能290

二、证明效力与强制执行效能292

三、证明效力与法定事项生效效能294

第十一章 公证证明的责任297

第一节 公证证明的民事法律责任298

一、公证民事责任的性质298

二、公证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及其构成303

三、公证民事责任的阻却309

四、公证民事责任的承担311

第二节 公证证明的行政法律责任316

一、公证行政责任的一般特性316

二、公证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分析317

三、公证行政责任的救济321

第三节 公证员的职业责任323

一、我国公证员的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准则323

二、我国公证员职业责任的构成327

三、公证职业责任存在的问题330

第四节 公证证明的刑事法律责任330

一、公证刑事责任的性质分析331

二、公证刑事责任的构成分析332

三、需要探讨的问题335

第十二章 公证证明错误之救济与社会责任338

第一节 复查救济338

一、复查的性质339

二、复查的提起339

三、复查程序341

四、复查处理方式342

五、复查处理期限343

六、对复查处理不服的再救济途径343

七、需要讨论的几个问题345

第二节 诉讼救济348

一、以公证书内容为标的之诉348

二、公证赔偿争议之诉350

第三节 追偿351

一、内部追偿352

二、外部追偿353

第四节 公证的社会责任353

一、社会对公证的积极责任354

二、社会对公证的消极责任355

三、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思考358

主要参考文献360

后记365

热门推荐